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3 毫秒
1.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和64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10例胸部创伤患者,均采用两种多层螺旋CT(64层和256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于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的检出率和两种检查方法的射线剂量情况(包括扫描长度、有效剂量、扫描时间)。结果 256层螺旋CT对骨折、肺损伤、气胸及液气胸检出率(95.5%、70.9%、31.8%)均显著高于64层螺旋CT(84.5%、5.5%、20.0%,P<0.05)。与64层螺旋CT比较,256层螺旋CT有效剂量更低[(4.97±1.49)mSv比(6.03±1.26)mSv,P<0.05],扫描时间更短[(5.38±1.52)s比(9.26±1.37)s,P<0.05]。结论 256层螺旋CT诊断胸部创伤临床效果优于64层螺旋CT。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技术在降低胸部CT平扫的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12月在我院4周内行两次64层螺旋CT胸部检查的患者72例,第一次定位扫描只扫正位定位像,然后进行定位、扫描;第二次采用正侧位定位像进行扫描,两次扫描均打开CARE Dose 4D,并且其他扫描条件均相同。比较两次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的差异。结果两种扫描模式患者的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有效剂量(ED)由正位定位像扫描的(4.82±1.03) mSv和(2.31±0.48) mSv下降到正侧位定位像的(4.12±1.20)mSv和(1.96±0.54) mSv;平均下降0.70 mSv (14.52%)及0.35 mSv (15.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CT扫描中正侧位定位像扫描技术能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诊治的胸部创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和DR检查,对两种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两种诊断表现均呈复合性创伤,多层螺旋CT检出80例,检出率为100.0%,DR检出60例,检出率为75.0%,多层螺旋CT检出率明显高于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在肺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肺结核患者,均接受常规胸部CT扫描及低剂量CT扫描,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辐射剂量的差异,比较常规剂量与低剂量CT扫描对肺结核病变特征的显示情况,包括病灶数目、毛刺、结节、空洞、实变、磨玻璃影、钙化及胸膜粘连.结果 低剂量扫描CT剂量指数[(29.8±3.6)vs(43.2±6.3)]及剂量长度乘积[(34.3±4.2)mGycm vs(138.7±27.6)mGycm]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2.5%和8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剂量CT扫描比较,低剂量CT扫描对病灶数目、结节、空洞、实变、钙化及胸膜粘连征象显示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剂量CT扫描对毛刺(38.0%vs 51.1%)及磨玻璃影(36.4%vs 49.6%)的显示率低于常规剂量CT扫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6排螺旋CT低剂量胸部扫描能够显示肺结核病变特征,且具有辐射剂量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院就诊的32例胸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DR检查和多层螺旋CT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统计对比。结果两种检查方法表现均呈复合性创伤,其中X线检出率为24例(75%),CT检出率为32例(100.0%),两种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率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心电门控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0例PE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成像,按扫描方式随机分为2组:A组:心电门控扫描,手动控制降低管电流;B组:常规胸部强化扫描,管电流采用实时自动曝光剂量调节自动曝光。比较2组间的有效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评分。结果:2组患者的辐射计量分别为(4.75±1.21)mSv、(14.61±1.16)mSv;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质量评分的总分分别为101、85分,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门控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是诊断PE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与胸部X射线在早期肺癌诊断中的差别,以探讨多层螺旋CT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5月收治的疑似患者168例,病理确诊前分别用多层螺旋CT和胸部X射线进行诊断,并且比较多层螺旋CT和胸部X射线对早期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多层螺旋CT诊断早期肺癌的敏感度为95.31%(122/128),特异性为75.00%(30/40),准确性为90.48%(152/168);胸部X射线敏感度为68.75%(88/128),特异性为55.00%(22/40),准确性为65.48%(110/168)。多层螺旋CT诊断早期肺癌的准确性远远高于胸部X射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早期肺癌诊断的准确性较高,有助于临床上早期确诊肺癌并得以早期治疗,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部DR和螺旋CT在矽肺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行矽肺检查的158例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对其分别进行胸部DR和螺旋CT检查,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式对早期矽肺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 对Ⅰ、Ⅱ、Ⅲ期矽肺的检查,DR的检查率均低于CT;对于粉尘接触时间的长短,DR法确诊矽肺患者的粉尘接触时间明显长于CT患者;螺旋CT对矽肺患者的小结节阴影、肺气肿、结核的钙化及空洞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胸部D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胸部DR和螺旋CT均是矽肺辅助检查的有效手段,对于矽肺早期诊断和分期、病变程度和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螺旋CT检查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与DR诊断肠梗阻的价值。方法:将53例拟诊断为肠梗阻患者分别给予DR、多层螺旋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手段诊断肠梗阻、梗阻部位、梗阻原因的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手段对肠梗阻的检出率以及梗阻部位的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层螺旋CT对梗阻原因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DR(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与DR检查对肠梗阻的诊断效果相当,但在梗阻病因诊断上,多层螺旋CT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胰头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67±14)Hu,高于实质期的(36±19)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胰头段胆总管癌胰腺期肿瘤—胰腺密度差为(35±21)Hu,低于实质期的(57±18)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例壶腹癌胰腺期胰腺—肿瘤密度差为(35±18)Hu,实质期为(30±17)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胰头—壶腹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96例急性胸腹部创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采用X射线进行诊断和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观察比较两种诊断结果 与病理分析结果 的符合率.结果 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诊断结果 与病理的符合率为100.00%,采用X射线进行诊断结果 与病理的符合率为89.50%,两种诊断结果 与病理结果 的符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结果 与病理结果 完全符合,对多脏器损伤的胸腹部创伤患者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DR与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2017年3月-2018年7月在我院进行隐匿性骨折诊治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扫描以及DR检查,比较CT、DR 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结果:CT隐匿性骨折诊断准确率为100%,DR诊断准确率为79.31%,腕舟骨骨折、胸骨骨折、胫骨平台骨折、颈椎骨折、腰椎骨折、肋骨骨折等各项目CT检出率均明显高于DR,2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隐匿性骨折患者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DR,有利于降低漏诊以及误诊率,可为临床医生制定针对性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R以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肋骨骨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月-2018年3月本院92例疑似胸外伤肋骨骨折患者,分别对其开展DR胸片检查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查,对比其诊断效果.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度依次为98.9%、92.4%和94.6%,均明显优于DR胸片检查组的76.1%、73.9%和77.2%(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骨折的诊断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8.9%和96.7%,均优于DR胸片检查的80.4%和83.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良好,诊断准确率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入本院骨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所有患者经手术证实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前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及DR平片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骨折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DR平片检查(P<0.05),Ⅵ型与DR平片检查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总诊断正确率显著高于DR平片(P<0.05),多层螺旋CT在并髁间隆突骨折、并腓骨小头骨骨折检出率显著高于DR平片(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可提高分型正确率,且对合并骨折的检出率更高,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我院收治的97例胸部创伤患者的CT及DR检查结果。结果:16层螺旋CT检查比DR检查对肋骨骨折、肺挫伤、血气胸、锁骨骨折及胸骨骨折的检出率高。结论:16层螺旋CT对胸部创伤的位置定位和骨折数目等信息进行直观和精确的反映,为高效、准确地诊断胸部创伤提供支撑,在胸部创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剂量分段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胸部常规检查中的诊断与防护价值.方法:对高度怀疑胸部病变者188例行常规及小剂量分段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观察比较其对病变的定量及定性诊断的差异和辐射剂量的差异.结果:与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相比,多层螺旋CT小剂量分段扫描对病变的定性与定量诊断无明显差异,但是辐射剂量有大幅度下降.结论:多层螺旋CT小剂量分段扫描技术适用于胸部病变的常规检查,有利于患者胸部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80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平面重建与数字化X线摄影(DR)平片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68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80排螺旋CT检查和DR检查,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外伤性肋骨骨折的诊断价值。结果 68例外伤性肋骨骨折患者,最终临床诊断显示骨折位置104处,以最终临床检查为依据,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确诊率高于DR检查,漏诊率和误诊率低于DR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413;χ2=9.789;χ2=6.178,P<0.05);螺旋CT多平面重建的准确度和敏感度高于DR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准确率:89.71%vs 69.12%,χ2=8.815,P<0.05;特异度:87.80%vs 65.85%,χ2=5.549,P<0.05)。结论 相较于DR平片,80排螺旋CT检查可提高对外伤性肋骨骨折诊断的准确度和敏感度。  相似文献   

18.
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的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成仕  赵瑞华  刘英峰 《医学综述》2008,14(15):2385-238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的价值。方法对116例行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后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胸部外伤患者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二者的影响学特征并进行比较。结果胸部DR检查显示肋骨骨折85例(72.3%),未发现肋骨及肋软骨骨折31例(26.7%),其中可疑骨折11例(9.5%);39例(33.6%)发现的肋骨骨折数目少于肋骨CT。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肋骨骨折114例(98.3%)。结论多层螺旋CT与不同重建技术合理组合可以明确诊断肋骨骨折的部位、程度、数目及合并症。与DR相比,多层螺旋CT诊断肋骨骨折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检查在跟骨骨折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我院2016年10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观察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8例患者接受常规剂量螺旋CT检查,观察组39例患者接受低剂量螺旋CT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有效剂量及图像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有效剂量(0.62±0.03)mSv,低于对照组(1.34±0.12)mSv,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等图像效果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跟骨骨折患者接受螺旋CT低剂量检查可取得满意图像效果,接受辐射小,安全性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BMI)对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5月收治的113例怀疑冠心病患者行CCTA,按不同BMI值分为三组,其中BMI<25的66例患者为A组,2530的6例患者为C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对不同组图像BMI和有效剂量进行比较。结果 A组、B组和C组患者的BMI值分别为(21.95±1.81)、(26.79±1.41)和(32.80±3.27),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166.53,P<0.01);A组、B组和C组的有效剂量分别为(14.28±2.46) mSv、(18.59±1.67) mSv和(21.72±3.06) mSv,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65.67,P<0.01);A组、B组和C组患者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96±0.10)分、(3.75±0.50)分和(3.66±0.8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1,P>0.05)。结论在保证图像质量评分不变时,随着BMI值的增加,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所得到的辐射剂量会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