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卒中单元管理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近期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及住院费用,分析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及经济学评价。方法对进入卒中单元(n=134例)和普通病房(n=68例)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住院期间NIHSS评分、生活能力评价(BI)、改良RanKin评分及住院费用进行分析,并经SPSS9.0统计软件来分析卒中单元的治疗效果。结果卒中单元较普通病房组NIHSS评分、BI指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改善,P<0.05。住院总费用无显著增加,P>0.05。结论卒中单元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残疾程度,但所需的花费较普通病房患者无显著增加,卒中单元能改善患者结局,但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在基层医院如何组建和推广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方法自2003年6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257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病房组和普通病房组,比较两组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病死率、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价(BI)、神经功能评价(NIHSS)、社会功能评价(OH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医疗花费等指标,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卒中单元组和普通病房组两组间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而出入院BI平均差值(卒中单元22.02±23.02,普通病房9.06±21.04)、NIHS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3.04±4.69,普通病房0.42±4.20)、OHS平均差值(卒中单元-0.82±0.73,普通病房0.32±0.82)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卒中单元病厉组住院病死率低(P〈0.05),住院满意度明显增高(P〈0.01),住院合并症明显减少(P〈0.01),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结论在基层医院建立和推广卒中单元,能减少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的病死率,明显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减少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回归社会的能力,不增加患者的住院花费。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科学》2017,(17):12-15
目的探究分析比较卒中单元综合治疗与传统普通病房单一药物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6年9月收治的86例新发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卒中单元组(43例行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和对照组(43例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在发病2、4、6、8、10、12周时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指数)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效率。结果在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发病6周后卒中单元组较对照组同期NIHSS评分及BI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发病2~6周时HAMA评分HAMD评分均改善不显,有加重趋势,但卒中单元组自6周以后HAMA评分HAMD评分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自6周后HAMA及HAMD评分没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同期数据自6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的住院时间(15.89±2.56)d与对照组住院时间(19.78±1.25)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卒中单元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0.7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4.42%,卒中单元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综合治疗对脑梗死躯体症状及精神心理康复愈后明显优于传统单一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于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观察。方法对3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200例),另1组为传统治疗方法对照组(180例);观察其住院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Barthel指数(BI)、中医征候体征评价等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评价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BI均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1),中医征候体征疗效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治疗急性脑卒中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适合我国的国情,值得在基层综合医院和中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综合性卒中单元在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临床前瞻性研究的原则,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29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将所选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卒中单元治疗组(n=154)、普通病房对照组(n=136),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本情况(包括NIHSS评分、GCS评分)、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平均住院日时间、平均住院费用、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出院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等指标。结果卒中单元组在平均住院日时间、出院时NIHSS评分、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的比价上,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住院费用的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综合性卒中单元治疗可减少住院时间并改善预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270例,分为A、B两组均常规予以药物治疗,其中A组予以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治疗,观察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指数、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HAMD量表评价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结果:治疗后A组BI、NDS改善较治疗前和B组显著。A组痊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47.5%、76.0%、93.5%,显著优于B组的42.2%、66.0%、86.5%(均P<0.01)。A组抑郁、患侧肩手综合征和肢体痉挛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卒中单元治疗模式显示出了其优越性,已经成为急性卒中后减少病残率和病死率的有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及对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2月~2020年2月某院收治的10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采取积极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训练,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以及血清BDNF、MMP-9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HI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指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指数均升高,且观察组BI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DNF、MMP-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DNF升高、MMP-9降低,且观察组改变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能够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以及BDNF、MMP-9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的7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Barthel指数(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11.19±2.19)分低于对照组的(13.89±2.64)分、BI评分(90.65±17.71)分高于对照组的(82.83±15.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奥扎格雷钠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中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卒中单元对脑血管病的早期疗效及预后.方法 将2004年7月~2005年8月住普通病房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85例患者(普通病房组),与2005年9月1日~2005年10月31日入住卒中单元的2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单元组)进行前瞻、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指标是病死率、住院时间、Barthdl指数(BI)分值、欧洲脑卒中量表分值(ESS)、出院时患者或亲属填写医疗满意度(VAS)评分经SPSS统计,分析卒中单元的效果.结果 卒中单元治疗模式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早期日常生活能力,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医疗满意度.结论 发展卒中单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59中心医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6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胞磷胆碱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生活自理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有效修复血肿周围损伤神经,并提供一定的营养支持,促进脑出血恢复。  相似文献   

11.
陈丽  张志明 《天津医药》2012,40(8):837-838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方法:将100例进展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羟乙基淀粉和依达拉奉治疗,均连续治疗14d.在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治疗进行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并观察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的BI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间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羟乙基淀粉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疗效确切,没有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配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疗程14天.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临床疗效,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BI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且尤瑞克林组治疗后NIHSS评分、BI评分及总有效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尤瑞克林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3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血清补体成分3(C3)表达及其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90例ACI患者血清C3含量,根据C3值,分为C3正常组(A组)和C3升高组(B组)。入院及治疗14d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90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IHS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BI评分A组高于B组(P<0.01)。治疗后第90天时A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C3与AC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ACI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浆C3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开始行康复训练。比较2组卒中量表评分(NIHSS)和Barthel(BI)评分。结果 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组间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治疗后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训练对减少脑卒中患者残疾率、恢复瘫痪肢体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阿加曲班注射液和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早期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通辽市医院住院并在发病72 h内进展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加曲班组和尤瑞克林组,每组各46例。阿加曲班组静脉泵入阿加曲班注射液,60 mg/d治疗2 d,然后10 mg/d治疗5 d,早晚各1次,每次持续3 h。尤瑞克林组静脉滴注注射用尤瑞克林0.15 PNA单位/d,前15 min内控制滴速。两组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结果治疗后,阿加曲班组临床有效率为82.6%,显著高于尤瑞克林组的6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在治疗7、14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尤瑞克林组在治疗14d后才显示出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阿加曲班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尤瑞克林组同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加曲班组在治疗7、14 d后BI分值明显升高(P<0.05),而尤瑞克林组则在治疗14 d后与治疗前比较才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阿加曲班组BI分值显著高于尤瑞克林组同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早期进展患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熏蒸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薰蒸,对照组采用针刺与中药薰蒸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改良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FMMS、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P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FM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结合针刺与中药薰蒸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脑苷肌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某院收治的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分别开展常规疗法及脑苷肌肽治疗,比较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量表(BI)评分,并采取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NIHSS、BI评分数据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与本组治疗前相比NIHSS评分明显下降,BI评分显著提升,其中观察组患者两项评分变动幅度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行脑苷肌肽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药科学》2016,(11):121-12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应用于急性重症脑卒中的临床优势。方法本院2011年9月~2014年2月收治的16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经济因素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内科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普通病房接受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卒中单元重症监护病房接受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两组NIHSS评分均有显著性降低,GCS评分均有显著性升高。但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卒中单元重症监护不仅有利于提供更具针对性和个体性的护理,而且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从而更好的改善病情,如果患者经济情况尚可,建议优先考虑卒中单元重症监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必存联合东菱迪夫治疗进展性卒中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在72h内的进展性卒中患者6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给予必存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同时给予东菱迪夫首剂10U、每隔24h后5U、5U加生理盐水100mL;对照组仅用同剂量、同疗程的东菱迪夫。将两组病例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和BI评分在治疗后14d、1、3个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进展性卒中应用必存和东菱迪夫联合优于仅用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韩增灿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2905-2906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建立卒中单元对脑卒中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220例脑卒中患者按入院单双号随机分为A组(110例)及B组(110例),A组建立脑卒中单元,按程序进行治疗,B组按脑卒中治疗常规进行,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NIHSS、OHS)评价疗效,比较两组住院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及BI、NIHSS、OHS的差异。结果A组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x2=3.12,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A组明显低于B组(X2=12.22,P〈0.05);A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IHSS评分、OHS评分与B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7、2.31、3.96,均P〈0.05)。结论采用卒中单元治疗脑卒中临床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