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联合办学行为的原因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王良志一、联合办学行为原因的传统分析九十年代的中国高教界出现联合办学这种现象,我认为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大学所特有的文化传统导致的。这种文化传统形成了大学的生命机制。正是这种生命...  相似文献   

2.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在办学上有许多独创之处,成功培养了大量人才,促进了文化繁荣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大学办学理念内涵解读出发,在简要分析稷下学宫办学情形基础上,深入详细地论述分析稷下学宫的办学理念及其特点,发掘其对现代大学发展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市场的逻辑与大学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市场逻辑的引入带来大学的一系列变革,或都说大学的变革贯穿了市场的逻辑,而呈现出新的态势,如教育资金市场的挖掘与大学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招生和就业市场的开辟与大学专业和课程的改造,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引入与大学内部管理改革的深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大学产学研的一体化,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开发与大学的国际化等等。但是,在与市场接轨而显现新的生机的同时,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市场逻辑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和冲突,因此,大学对市场化的选择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通过协调政府,市场和大学自身要求三种力量,表现出对纯粹市场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多元化的现代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现代大学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及多元化现代大学实质内容和基本特征。与近现代大学相比较,多元化现代大学在参与及影响社会事务的广度与深刻性方面获得了显而易见的扩展与加强;从多元论的角度审视大学教育、规模效益与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日益演变成为现代大学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在民国教育史上,作为国立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校长,罗家伦始终以发展学术为办理大学的中心任务,其大学理念体现为:大学应以文、理学院为中心,兼顾应用科学的发展;大学应以学术为标准,选聘优良师资;大学应以学术研究为灵魂,为人类增加知识总量;大学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和需要,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做贡献.在近代中国复杂多变的历史条件下,罗家伦坚持学术救国的信念,执着地以大学作为振兴民族文化的基地,他对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办理功不可没,其大学理念与办学实践有值得称道之处.  相似文献   

6.
在近期湖南省高教学会举办的第二届中青年学者论坛,围绕“迈向21世纪办好现代大学的新思路”这一论题,与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并一致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出现了国际化、大众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向。因此,每所大学都要确立自己全新的办学理念。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实施创新教育;改革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增添一些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入数字化教学,等等;都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纽曼《大学的理念》作为大学理论的经典著作,其在民国的引进与接受史长期未能引起学界的关注。从纽曼《大学的理念》的文本入手,发现民国学者对纽曼教育思想之引进存在文学与教育两条路径,通过深入挖掘其被学界所接受与排斥之思想成分,可见引进到中国的纽曼大学理论与其原来面目相比已经发生了诸多变化。藉此可透视当一理论从一文化场域转移至另一文化场域时必然遭遇的文化过滤问题。民国学者对西方大学理论的过滤,对反思当今中国教育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8.
<大学>之"大学之道",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宗旨,阐发了儒学的学习门径,近代以来屡屡成为教育救国者挞伐的对象,但其理念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效组成已广植于国民与社会的心理深处.并未随科举制度的废除而退出历史舞台.在现代高等教育的百年进程中,"大学之道"应时而变,历经了瓦解、浮沉、变异直至衰微的发展变迁.当前,"大学之道"随传统文化升温重新为人津津乐道,这种情况下尤其应警惕其负面价值观对中国现代大学精神构建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深化"院为实体"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新世纪摆在我国高校面前的宏伟目标和历史使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创新和变革,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分析“院为实体”改革的内涵出发,进而剖析了深化改革的现实性和紧迫性以及现实条件,并对其进行了构想,以期能够推进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的办学体制。  相似文献   

10.
加快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增强办学活力中共中南工业大学委员会中南工业大学根据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我校认真探索办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新路子,积极稳妥地推进综合改革,办学活力不断增强,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逐步提高,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人才培...  相似文献   

11.
大学排名的名次是一个学校的外在表象 ,大学文化沉淀与底蕴是一个学校的水平体现。文章以“2 0 0 3中国大学评价”和“2 0 0 3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前 30名大学的并集和中南大学个案为主要分析对象 ,论述了大学排名的名次与大学文化沉淀与底蕴之间成对应关系 ,从而证实了“大学排名的名次是大学文化沉淀与底蕴的标志”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大学文化使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带来民族文化危机意识 ,弱势民族文化的根本危险在于失去了本土自觉之后的历史健忘症和文化软骨病。在全球化时代 ,大学的文化使命在于 :进行自觉的文化反思和文化批判 ,建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新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3.
大学治理:从制度维度到文化维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治理,治,要有法规,要有手段;理,要有制度,要有方法。法律和制度是刚性的张扬的外在的,是强制性的;只有刚性的外壳而没有柔性的人性的、自觉的大学文化和制度文化,大学治理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尚在幼年期的中国大学制度,因为未成年、未定型而有发展和创新的潜在优势,我们要抓住机遇,总结经验,吸纳他人之长,做到从制度维度向文化维度的纵深发展,从而使中国大学在新的治理平台上更好地崛起。  相似文献   

14.
西方大学宗教式文化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创建“一流大学”目标的提出,过去长期为人们所忽视的大学文化作为一种内生的力量在大学发展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大学文化研究也得到了学人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对西方大学宗教式文化的内涵和积淀历程进行剖析,以期对我国建设高水平知名大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理念始终是高等教育学研究的最基础和最前沿问题,因为它是大学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表征,是引领大学前进的灯塔和标帜.纵观中关高等教育发展史,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两者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大学理念.透视它们的不同发展脉络和历史意蕴,我们认为中国大学理念以做人为先,美国大学理念以知事为先.中国大学理念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通过"人"来统一知事与做事,而美国大学理念却通过"知识"来统一做人与做事,基于不同的出发点,两种大学理念具备不同的内涵,但双方均牢牢地坚守着各自一些永恒不变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之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的建设应该重视领导者的作用 ,以大学精神为核心 ,以学术伦理为标竿 ,以校园文化为主体 ,以社会文化为依托 ,构建理念识别 ,建设人文大学 ,营造组织文化氛围。通过对外部社会产生辐射与共融的作用 ,承担起大学传递和创新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7.
略论我国大学的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国的大学教育应如何创新 ?笔者认为 ,应将我国大学教育作为一个系统 ,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人事制度、校内领导体制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 ,从而使我国的大学教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体系的文化学解读--一个案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课程体系受权力、利益、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蕴藏着以现代知识观为基础的社会本位、教师本位的价值观念。这些因素整合成工具性的课程文化,决定着高校课程的面貌。为了提高课程对学生高层次发展的适切性,应该努力构建一种学生本位的、自主性和交往性的课程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大学隐形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及疏导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基是建立在隐形知识基础之上的。因此,大学应该通过组织的学习来获取大量的隐形知识,再通过隐形知识在组织内的交流与转移,形成隐形知识共享,使组织内部的隐形知识得到全面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但大学隐形知识共享往往要受到知识本身的特性、教师的价值观点、社会传统文化、个体心理特质和大学组织结构等多方面障碍因素的影响,有必要采取构筑大学内部知识网、实施完善的激励机制、降低人员知识差异、改变大学内部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推进知识团队学习等策略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发展中失范现象的存在,导致大学存在全面的危机。大学精神的失范导致教育思想的危机;大学价值的失范导致学术的危机;大学文化的失范导致大学形象的危机;大学制度失范导致管理危机;大学行为失范导致大学主体的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