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oprotein domain 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Shenling Baizhu Powder)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模型小鼠的作用机制。70只SPF级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3 d后,随机分为7组: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NLRP3抑制剂MCC950组以及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组自由饮用双蒸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 DSS)诱导BALB/c小鼠建立急性UC模型,造模的同时开始灌胃给药,为期1周。实验期间对各组小鼠一般精神状态和疾病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统计评分。实验结束后,收取结肠和血清,使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的变化情况,免疫荧光法、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IL-18的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肠组织蛋白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 ASC)、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ystein-asparate protease 1,caspase-1)及其相关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以此探讨参苓白术散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结肠病理损伤评分、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结肠炎症因子IL-18和MPO含量都显著增加(P<0.05,P<0.01);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学改变,其炎症因子表达含量升高,结肠中NLRP3、caspase-1、ASC、pro-IL-1β、cleaved-IL-1β、pro-IL-18、cleaved-IL-18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的DAI评分、病理学损伤评分、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结肠炎症因子IL-18和MPO的表达均降低,结肠中NLRP3、caspase-1、ASC、pro-IL-1β、cleaved-IL-1β、pro-IL-18、cleaved-IL-18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5,P<0.01)。基于前期研究基础结合该实验结果发现,参苓白术散可改善由DSS诱发的UC炎症反应,改善肠道损伤情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及其相关炎症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联合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治疗,收集临床数据,探究其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L-6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9月—2021年9月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就诊并确诊的60例溃疡性结肠炎(脾虚湿蕴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受试患者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以随机数字表分配)。对照组方案为单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观察临床疗效,收集分析各项指标数据。结果:观察组各项疗效指标(除腹痛外)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改善UC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型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IL)-13,IL-23及环氧合酶-2(COX-2),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探究其对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SPF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是空白组、模型组、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和美沙拉秦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其余各组采用病证结合法复制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即饮食、环境干预等措施联合2,4-二硝基苯磺酸灌肠。造模成功后,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分别按照24,12,6 g·kg-1·d-1,美沙拉秦组0.2 g·kg-1·d-1进行灌胃。连续灌胃21 d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结肠组织IL-13,IL-23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Real-time PCR)检测结肠组织IL-13,IL-23,COX-2,CREB mRNA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COX-2,CREB蛋白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IL-13含量和IL-1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L-23含量和IL-23 mRNA升高(P0.05),COX-2,CREB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结肠IL-13含量和IL-13 mRNA表达均升高,尤以参苓白术散高剂量组最显著(P0.05),IL-23含量和IL-23 mRNA降低(P0.05),COX-2,CREB mRNA表达及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能调节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IL-13,IL-23及COX-2,CREB的表达,减少结肠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清肠化湿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湿热证小鼠NLRP6蛋白及相关炎症因子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的影响。方法 60只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低、中、高剂量中药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小鼠置于高温、高湿环境,喂养高糖高脂饲料,饮用2.5%葡聚糖硫酸钠(DSS)蒸馏水1周造成UC湿热证模型。低、中、高剂量中药组分别予浓度8.125、16.250、32.500 g/(kg·d)清肠化湿方灌胃,美沙拉嗪组小鼠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灌胃7天,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体重、粪便性状及隐血情况,进行DAI评分,记录小鼠每小时排出的湿粪粒数以及湿粪重量,测量小鼠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病理情况; 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NLRP6、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Caspase-1)、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2)、Claudin-5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IL-1β含量;Real-time PCR法检测结肠NLPR6、caspase-1、Claudin...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内IL-1β、IL-4及p38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PF级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n=8)和模型组,采用内外综合因素法复制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参苓白术散组(24g/kg、12g/kg、6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2g/kg),每组8只;其中空白组、模型组大鼠每日按容积10g/kg体重灌服蒸馏水;参苓白术散各组每日分别给予24g/kg、12g/kg、6g/kg剂量的参苓白术散煎剂灌胃;柳氮磺胺吡啶组给予0.2g/kg剂量的柳氮磺胺吡啶药液灌胃,连续治疗3周后,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内IL-1β、IL-4含量;q PCR法检测结肠组织内IL-1βmRNA、IL-4 mRNA及p38MAPK m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内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较差,结肠组织内IL-1β含量及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IL-4含量及IL-4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38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大鼠一般生存状况明显改善,结肠组织内IL-1β含量及IL-1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IL-4含量及IL-4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38MAPK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以参苓白术散治疗组(24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2g/kg)治疗作用明显;参苓白术散治疗组(24g/kg)和柳氮磺胺吡啶组(0.2g/kg)相比较,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苓白术散水煎液(24g/kg、12g/kg)具有改善脾虚湿困型UC大鼠一般生存状况,并通过上调结肠组织IL-4蛋白含量及其mRNA表达水平,下调IL-1β和p38MAPK基因蛋白表达水平而发挥保护结肠黏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参苓白术散对脾虚湿困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作用机制. 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参苓白术散组(12g/kg)、柳氮磺吡啶组(0.5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生理盐水10ml/kg),每组15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采用2、4、6一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结合高脂饮食、潮湿环境建立脾虚湿困型UC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大鼠每天灌胃1次,14天后各组大鼠进行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检测结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 MDA)水平.结果 模型对照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参苓白术散组、柳氮磺吡啶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程度评分低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SOD活性显著下降,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及柳氮磺吡啶组SOD活性显著升高、MDA水平明显降低(P<0.01),参苓白术散组在降低MDA水平方面显著优于柳氮磺吡啶组(P<0.05). 结论 参苓白术散能减少脾虚湿困型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及溃疡形成,提高大鼠结肠组织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炎症和泛素(ubiquitin)、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Nod)样受体蛋白3(NLRP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UC的抗炎机制。方法:清洁级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条灸组和西药组。采用自由饮用35g/L葡聚糖硫酸钠(DSS)溶液制备大鼠UC模型。艾条灸组取双侧天枢穴,给予温和灸治疗;西药组给予美沙拉嗪溶液灌胃治疗。正常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只做与艾条灸组相同的抓取和固定。治疗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损伤并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测定结肠ubiquitin蛋白的表达;运用兔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白细胞介素(IL)-1β和NLRP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严重,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1),结肠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表达均显著增强(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条灸组及西药组大鼠结肠损伤有所修复,炎症反应减轻,病理评分均降低(均P<0.01);ubiquitin、NLRP3及IL-1β蛋白的表达减少(均P<0.01)。相关分析显示,结肠组织ubiquitin蛋白与结肠病理评分、NLRP3蛋白的表达之间存在相关性(r=0.677,P<0.01;r=0.536,P<0.05).结论:艾灸能下调UC大鼠结肠ubiquitin、NLRP3和IL-IP蛋白的表达,该作用可能是其促进结肠炎性损伤修复、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杨龙  宋媛媛  牛静虎 《河南中医》2021,41(9):1357-1361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本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6例,同时将2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组,对照组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治疗,疗程均为30 d,治疗前后采集两组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粪便标本,...  相似文献   

9.
仝建松 《陕西中医》2021,(8):1010-1015
目的:探讨基于Janus激酶2(JAK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信号通路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炎症抑制作用研究.方法:选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造模组(n=53).造模组采用免疫复合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对照组以相同方式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从60只SD大鼠中随机取10只为正常组,其余大鼠自由饮用5%硫酸葡聚糖(DSS)溶液7 d复制UC大鼠模型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0.3 g·kg-1)组和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54.4、27.2、13.6 g·kg-1)组,连续给药14 d。每日观察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给药前后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结肠组织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胱天蛋白酶-1(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蛋白及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一般状态相对较差,DAI评分显著增高(P<0.01),结肠出现病理学改变,血清IL-1β、IL-18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肠组织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健脾益肠散各剂量组的一般状态明显好转,DAI评分明显减小(P<0.05,P<0.01),HE染色显示病理变化明显减轻,结肠NLRP3、Caspase-l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血清IL-1β、IL-18含量、结肠ASC的蛋白表达及NLRP3、ASC、Caspase-l的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NLRP3、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显著减少(P<0.01);健脾益肠散中剂量组ASC、Caspase-l的蛋白阳性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健脾益肠散低剂量组ASC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 健脾益肠散能通过调节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减少结肠免疫炎症损伤发挥治疗UC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参苓白术颗粒(SLBZ)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3 d模型组,3 d参苓白术颗粒组,7 d模型组,7 d参苓白术颗粒组。3,7 d参苓白术颗粒组均连续8 d ig SLBZ(9 g·kg~(-1)·d~(-1)),正常组与3,7 d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模型组和参苓白术颗粒组在ig的最后3d用4%DSS饮水造模,3 d模型组与3 d参苓白术颗粒组在造模第3天检测指标,正常组与7 d模型组,7 d参苓白术颗粒组在造模第7 d检测相关指标,观察体重变化、粪便评分、病理学评分、凋亡细胞、黏液表达量、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蛋白水平等。结果:与正常组比较,3 d模型组凋亡细胞数量增多,occludin蛋白减少(P0.05);7 d模型组体重下降,粪便评分增高,病理学评分增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occludin蛋白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性连续ig 8 d SLBZ,3 d参苓白术颗粒组小鼠凋亡细胞表达量少,occludin蛋白增多(P0.05);7 d参苓白术颗粒组小鼠体重升高,腹泻和血便症状明显好转,病理学评分减少,黏液分泌量多,凋亡细胞减少occludin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结论:预防性服用SLBZ可以缓解DSS诱导的结肠炎发病,其药理机制可能与SLBZ保护结肠黏膜屏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探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计算机检索CNKI,CBM,万方,维普等数据库,纳入参苓白术散加减对比单用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RCTs),用Cochrane评价方法进行风险偏倚评估;收集纳入研究的有效率、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便脓血、发热)的改善时间和肠镜下黏膜疗效,并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13篇RCTs,总例数1 285例,参苓白术散组659例,单用西药组598例。对比单用西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有较高临床疗效(RR=1.17,95%CI[1.13,1.22],P0.001),能明显缩短腹泻、腹痛、便脓血、发热症状的改善时间,其合并效应量分别为(RR=-12.32,95%CI[-14.27,-10.37],P0.001),(RR=-8.06,95%CI[-9.88,-6.24],P0.001),(RR=-9.89,95%CI[-10.77,-9.00],P0.001),(RR=-8.29,95%CI[-9.59,-6.98],P0.001),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RR=0.06,95%CI[0.01,0.40],P=0.004)。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UC的肠镜下黏膜疗效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对比单用西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使用,但由于纳入文献数目较少,质量较低,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6,(2):309-311
目的:探寻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的长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于辽宁省人民医院2013年8月—2014年3月住院的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散加减,对照组口服美莎拉嗪,观察两组患者口服药物半年、12个月、2年临床疗效、电子结肠镜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肠镜下肠黏膜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长期应用临床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适宜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通过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对抗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肠炎(IBD)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除正常组之外,5%DSS自由饮用7 d诱导BALB/c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组ig分别给予12,6,3 g·kg-1参苓白术散,正常组和模型组ig等体积生理盐水,柳氮磺胺吡啶组ig给予柳氮磺胺吡啶2 g·kg-1,15 d后观察小鼠体重、粪便性状、隐血便血,计算疾病活动度(DAI)积分、病理检测肠黏膜病变。采用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闭合蛋白(Claudin)水平变化和咬合蛋白(Occluding),Claudin,胞浆附着蛋白(ZO-1)和细胞间连接黏附分子(JAM)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land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Occluding,Claudin,ZO-1和JAM mRNA水平降低(P0.05);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柳氮磺胺吡啶组、参苓白术散低、中、高剂量组Clandin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各给药组的Occluding,Claudin,ZO-1和JAM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抗DSS诱导的IBD的作用与调节肠上皮细胞间细胞紧密连接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地马煎剂对腺病毒E1B 19 kD相互作用蛋白-3(BNIP3)蛋白及mRNA的调控水平,了解其在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线粒体自噬及控制炎症中的机制。方法:60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马煎剂低、中、高剂量(8.5,17.0,34.0 g·kg^-1)组,美沙拉嗪(3.0 g·kg^-1)组,每组10只。模型组高脂饮食+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建立活动期UC大鼠模型,给药组连续灌胃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肠上皮细胞BNIP3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非干酪样肉芽组织,而各给药组大鼠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性修复等表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BNIP3蛋白及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马煎剂低、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BNIP3蛋白及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与地马煎剂低剂量组比较,地马煎剂中、高剂量组及美沙拉嗪组BNIP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地马煎剂可增加UC活动期大鼠肠上皮的BNIP3表达,这可能是其促进线粒体自噬对抗UC炎症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66 g·kg-1)、慢溃宁方高、中、低(20、10、5 g·kg-1)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自由饮用3% DSS溶液7 d复制UC模型,造模当天同时灌胃给药治疗,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7 d。每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收集所有结肠和粪便,记录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升高(P<0.01),结肠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α(IL-17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慢溃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减轻,结肠长度均有所恢复(P<0.01),第5天开始,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IL-10、TGF-β1显著升高(P<0.01),IL-1β、IL-6、IL-17α、TNF-α明显降低(P<0.05,P<0.01),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升高,厚壁菌门和AKK菌属、杜氏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和Muribaculaceae、梭状芽孢杆菌属UCG-014、理研杆菌属丰度减少。结论 慢溃宁方在改善UC小鼠的症状上疗效确切,与中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且不同浓度对菌群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恢复肠道免疫平衡,从而促进结肠黏膜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小鼠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5%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自由饮水7d诱导BLALB/c小鼠急性炎症性肠病,同时予以生理盐水、5-氨基水杨酸、参苓白术散高、中、低剂量(12,6,3 g·kg-1)ig,15d后观察小鼠体重、粪便性状、隐血便血,计算疾病活动度(DAI)积分,病理检测肠黏膜病变、测量肠道组织中活性氧簇( ROS),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含量,检测肠道组织中TNF-α,IL-1β,IL-6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肠黏膜病理改变明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肠组织中ROS( 142.8±9.6) RFU ×104,MPO(15.4±2.4) pg·mg-1,MDA(11.6士1.2)pg· mg -含量显著增加(P<0.01);同时TNF-α,IL-1β,IL-6蛋白水平表达明显升高;不同剂量的参苓白术散降低DAI积分的同时改善IBD病变,显著降低肠组织中ROS,MPO,MDA含量并下调TNF-α,IL-1β,IL-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参苓白术散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随后触发的炎症反应而起到抗IBD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愈肠栓对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栓组、愈肠栓组。治疗2周后,观察大鼠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TNF-α、IL-1β、IL-4、IL-10含量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DAI评分、血清中TNF-α、IL-1β水平明显升高,IL-4、IL-10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与模型组比较,柳氮磺吡啶栓组、愈肠栓组DAI评分、TNF-α、IL-1β明显降低,IL-4、及IL-10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柳氮磺吡啶栓组与愈肠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愈肠栓能有效改善TNB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含量,上调抑炎因子IL-4、IL-10的水平,从而达到缓解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