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 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远,通过输送导管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支架先释放技术5例,支架后释放技术14例。21例22枚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位置良好。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13例,大部栓塞6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除1例驼背病人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余20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脑再出血或新发梗死;11例术后6~12个月行DSA,2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操作简便,易通过血管弯曲处并准确释放,为颅内动脉瘤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在某些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完全释放后再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能遇到支架移位、微弹簧圈填塞不全等问题.我们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GDC)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体会。方法 32例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均先植入冠脉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超选进入动脉瘤腔,填塞GDC。结果 3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填塞26例,90%以上填塞4例,60~70%填塞2例。所有载瘤动脉通畅,临床效果优良。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GDC是治疗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有效方法,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颅内宽颈动脉瘤一直是血管内治疗的难点问题,但随着Remodeling技术又称载瘤动脉球囊再塑型技术和各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为颅内宽颌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一项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报道应用新型可伸缩的自膨式支架(LEO)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2例宽颈动脉瘤的初步体会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8.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再破裂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颅内动脉瘤在弹簧圈栓塞过程中发生破裂是最可怕的术中并发症之一,本文探讨处理、预防这一并发症的初步经验。方法2002年4月-2006年12月,共有153例患有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141例患者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史。5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史的患者术中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时,常规使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并设法用弹簧圈尽快填塞动脉瘤腔。微导丝引起动脉瘤破裂时,尽量保持微导丝不动,微导管尽快送到瘤腔中进行填塞治疗。若微导管引起破裂而微导管头端位于瘤壁外蛛网膜下腔时,微导管且勿退入瘤腔内,应将弹簧圈经微导管送入蛛网膜下腔一部分后,再将微导管头撤入瘤腔内,继续弹簧圈填塞。若弹簧圈引起破裂,要将弹簧圈完全或部分送出去,将破裂口堵住后,调整微导管头端位置继续弹簧圈填塞。结果在接受动脉瘤栓塞治疗的153例患者中,141例曾有过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中5例发生了术中再破裂,占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5%,总发生率为3.3%。1例破裂由导丝引起,1例由微导管引起,1例由弹簧圈过度填塞引起,弹簧圈穿孔1例,其余1例由微导管和弹簧圈共同引起。2例死亡,死亡率占术中破裂的40%,占总例数的1.3%;1例患者出院时遗留有右下肢瘫痪,其余2例患者无残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动脉瘤栓塞术中动脉瘤的再破裂是一少见、威胁生命但又不可避免的事件。应该立即采取妥善措施以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降低可怕并发症的发生。如处理恰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能够存活,无后遗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水解微弹簧圈(microplex coilsystem & hydrocoil embolicsystem.MCS & HE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静脉全麻下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MCS&HES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90%栓塞2例,其中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1例予球囊辅助。随访1~16个月,部分栓塞的1例复发。结论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0.5~1a。结果 11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7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血管疾病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Miu Z  Ling F  Li S  Zhu F  Wang M  Zhang H  Hua Y  Song Q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12):886-889,I001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技术在治疗颅内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3例成功置入支架的手术经验,探讨颅内支架置入的适应证、技术可行性及并发症的预防。13例颅内血管病变包括有症状的颅内血管狭窄患者7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3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狭窄1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5例,包括1例基底动脉起始段宽颈动脉瘤,2例海绵窦段巨大宽颈动脉瘤以及2例颈动脉-海绵窦瘘栓塞后海绵窦段宽颈假性动脉瘤;静脉窦狭窄1例。结果:7例有症状的颅骨血管狭窄患者在支架置入后狭窄血管明显扩张,从原来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出现了与技术有关的并发症。5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包括2例假性动脉瘤)通过支架辅助成功地达到了囊内栓塞。横窦狭窄患者在其一侧置入支架后,颅内压力明显下降,临床症状减轻,8个月后随访症状完全消失。结论:支架置入血管内成形技术,可以成功地应用于颅内血管疾病的治疗,但对于适应证的选择和长期的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的观察确定。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其中真性脾动脉瘤14例,假性脾动脉瘤4例;近端型6例,中间型4例,脾门型8例。根据患者脾动脉造影情况,选择普通弹簧圈、微弹簧圈或机械可脱式弹簧圈进行栓塞。术后1周及1、3、9个月行CT增强或CTA复查,随后每月行电话随访。结果对1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1例采用隔绝旷置术,4例采用瘤腔填塞术,3例采用隔绝旷置术+瘤腔填塞术。术后12例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其中8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脾梗死,梗死体积约10%~35%;余4例为轻微并发症。随访中无瘤体增大、破裂或复发及相关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弹簧圈栓塞治疗脾动脉瘤简单可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 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 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方法。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6月,收治32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并行血管内治疗。男12例,女20例;年龄35~81岁,平均49.5岁。患者均有突发头痛病史,其中2例有意识障碍伴一侧肢体活动受限;22例有高血压病史。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7例;Fisher分级:Ⅱ级24例,Ⅲ级8例。16例患者应用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7例应用双微导管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4例应用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例应用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结果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示,除2例单微导管弹簧圈栓塞者获近乎致密栓塞外,余均获致密栓塞。术中18例蛛网膜下腔广泛出血,行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3~7 d;余14例有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间断腰椎穿刺缓慢释放血性脑脊液。术后1周颅脑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1 d,2例出现局部脑缺血,经尼莫同等药物抗血管痉挛治疗1周后缓解。3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17个月。患者无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3例一侧肢体瘫痪,1例术后失语,余无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术后3、6个月及1年复查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示致密栓塞的动脉瘤未再通。结论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动脉瘤颈4 mm或瘤颈体比1/2。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管径选择不同规格的LVIS支架,使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结果 25例颅内动脉瘤置入26枚支架(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释放2枚),均成功释放。术后即时血管造影RaymondⅠ级2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出院时及1个月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7例半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无动脉瘤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介入组收治的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并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20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5.5岁(范围:33~71岁);首次治疗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开颅夹闭术3例;复发后15例行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行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患者初次及再次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再次治疗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近端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侧分支的夹角大小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90.0%)患者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致密栓塞(RaymondⅠ型),2例(10.0%)示瘤颈少许残余(RaymondⅡ型),术后随访[M(QR)]8.5(16.3)个月,与初次治疗后随访时间的15.5(27.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7.7,P=0.25)。随访期间2例患者复发,均为术后即刻瘤颈少许残余病例,其中1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缺血6例,其中4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所在分支成角分别为(115.4±28.9)°和(132.6±26.8)°,均较术前的(90.1±21.1)°明显增大(t=5.14,P<0.01;t=7.78,P<0.01)。结论初次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颅内分叉动脉瘤患者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是可行的,动脉瘤再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比较Lvis或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212例(214个动脉瘤),其中Lvis组88例(90个动脉瘤),Enterprise组124例(124个动脉瘤),比较2组动脉瘤栓塞即刻及随访时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围术期并发症、mRS评分。结果 Lvis组置入支架90个,Enterprise组124个。术后即刻DSA:Lvis组RaymondⅠ级77.3%(68/88),Ⅱ级13.6%(12/88),Ⅲ级9.1%(8/88);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5.8%(94/124),Ⅱ级15.3%(19/124),Ⅲ级8.9%(11/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0.214,P=0.830)。术后随访复查DSA:Lvis组RaymondⅠ级90.4%(76/84),Ⅱ级4.8%(4/84),Ⅲ级2.4%(2/84),2例术后6个月复发;Enterprise组RaymondⅠ级72.8%(86/118),Ⅱ级15.3%(18/118),Ⅲ级8.5%(10/118),4例术后6个月复发,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Z=-3.312,P=0.002)。围手术期支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Lvis组11.4%(10/88),与Enterprise组5.6%(7/124)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2.282,P=0.131)。2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0~2分Lvis组85.2%(75/88),Enterprise组78.2%(97/124),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Z=-1.145,P=0.252)。结论 Lvis支架和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