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编者按]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身,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后果严重,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2)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并做进一步检查(例如: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颚口线虫病在我国尚属少见。棘颚口线虫偶尔寄生于人体。该虫致病部位极为广泛 ,几乎遍及全身 ,受累部位可间歇性出现移行性肿块 ,常伴有局部水肿、疼痛 ,虫体移行可引起机械性损伤 ,如虫体停留在某一寄生部位 ,可形成以虫体为中心的脓肿及隧道样损害。该虫较易侵入眼、脑 ,并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炎 ,后果严重 ,甚至可导致死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发生在北京地区首例病人的临床资料 ,并结合国内外文献 ,对该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该病例提示 :(1)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该病进行了解。 (2 )临床遇有可疑表现者 ,尤其有生食本虫第二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者 ,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并做进一步检查 (例如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红细胞沉降率等 ) ,能在病损部位查见虫体者即可以确诊。皮内实验和血清学试验亦可做辅助诊断。(3)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 ,喜食烧、烤、涮或生食各种动物的人群增多 ,食源性寄生虫病病人亦有增多趋势 ,本病正是诸多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诊断标准 (1)痰内或大便内查获肺吸虫卵。 (2)活检组织发现虫体或虫卵,或虽未发现虫体或虫卵但发现典型肺吸虫病理病损(有大量嗜酸性白细胞浸润、虫道等)。 (3)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并有生食第二中间宿主(螃蟹)史。 (4)肺吸虫抗原皮试阳性,伴有游走性皮下包块或胸膜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凡符合上述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肺吸虫病。  相似文献   

4.
异尖线虫幼虫在大鼠体内移行及病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异尖线虫幼虫在大鼠体内移行径路 ,并进行病理学研究 .[方法 ]禁食 12h后 ,每只大鼠经口感染 10条虫体 ,感染后分别剖检 1,2只 ,后记录虫体状态、移行部位 ,病灶组织用 10 0 g/L福尔马林固定 ,苏木素和伊红染色 .[结果 ]异尖线虫幼虫在两组大鼠体内移行过程很类似 ,感染 1~ 5h虫体主要钻入胃壁 ,随食糜达肠腔 ,6h后开始侵入肠壁 ,继之进入腹腔 ,4 8h后侵入数减少 .两组大鼠末梢血象在感染 1d后嗜酸性粒细胞数稍增高 ,而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稍下降 ,7d后嗜酸性粒细胞数及百分比明显升高 .初次感染 2h后虫体周围出现少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17h后浸润显著 ,在虫体头及食道周围出现放射状均质性嗜伊红物 ,72h后形成局灶性小脓肿 ,虫体脱皮 ,中肠细胞开始变性 .再感染 7h后虫体周围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 ,虫体头及食道周围出现放射状均质性嗜伊红物 ,4 8h后形成蜂窝织炎 ,虫体开始脱皮及中肠细胞变性 .[结论 ]再感染组较初感染组宿主炎症反应剧烈 ,时间早 .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兔抗大鼠嗜酸粒细胞血清处理大鼠后,去除其外周血及虫囊肿局部的嗜酸粒细胞,可降低宿主抵抗或抑制虫体的能力,表明嗜酸粒细胞对斯氏狸殖吸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用斯氏狸殖吸虫抗原(含氮量5mg)注入感染该虫的大鼠腹腔,每鼠可获得嗜酸粒细胞(5.97±0.54)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及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性分析2005年9月—2016年11月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26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内镜下改变和治疗效果。其中男9例,女17例,年龄2~79(42.7±16.1)岁。结果(1)26例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腹痛19例(73.08%),其次为恶心、呕吐7例(26.92%),腹泻5例(19.23%);(2)所有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升高,并且累及浆膜层的患者其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累及黏膜层的患者(51.11%±10.95%vs.19.15%±13.41%,t=5.60,P<0.05);(3)内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小肠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在黏膜表现正常的部位活检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4)激素可缓解症状,并降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结论腹痛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提示该病,内镜检查需多部位活检,尤其是在十二指肠降段及末段回肠。  相似文献   

7.
颚口线虫病主要是由于生食或食用未煮熟的含有感染期颚口线虫幼虫的淡水鱼类而导致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近年来,世界各地有关本病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被认为是一种新发食源性疾病。现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其诊治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首先由中国的金显宅于1937年以“嗜酸性细胞增多性淋巴肉芽肿”之名报道,在日本,KIMURA等人于1948年首先报道,并随后称为木村氏病(Kimura’s disease)。此外,本病还有“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结病”、“嗜酸性粒细胞性滤泡增生症候群”、“嗜伊红淋巴肉芽肿”等名称。在欧美文献中,有的把血管淋巴组织增生伴嗜酸性细胞增多与该病混为一谈。但是,两者是不同的疾病。  相似文献   

9.
引言:人颚口线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病,由于摄入被不同种颚口线虫幼虫污染的食物所致。这种动物性传染病目前在亚洲和美洲中部呈地方性流行。病例报道:一46岁居住在越南的法国女性手部出现周期性瘙痒性肿胀,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1年。初步诊断为颚口线虫病,经病史采集和血清学检查确诊。用阿苯达唑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讨论:该病例同最近在法国和欧洲报道的其他几例一样,强调有必要告知前往流行病区域的旅行者和移民,应注意与食用生的或腌制鱼肉相关的危险。颚口线虫病是否是一种新出现的寄生虫病?(法语)@Del Giudice P.$Unité de Maladies Infe…  相似文献   

10.
广州管圆线虫病临床诊治与预防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又名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脊髓膜炎,为食源性寄生虫病。因进食了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生或不熟的螺肉而感染,病变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脑膜炎、脑膜脑炎、脑脊髓膜炎,脑脊液内出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2006年6月中旬至8月底,北京市小范围局部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截至8月25日,临床诊断97例,住院治疗56例,治愈出院9例。  相似文献   

11.
广州管圆线虫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州管圆线虫病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病。主要是因吃了生的或不熟的含有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淡水螺肉或软体动物而感染,幼虫寄生在中枢神经系统而致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脑膜炎、脊髓膜炎、脑炎、脊髓炎或脊神经根炎,脑脊液内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相似文献   

12.
用恒河猴感染华支睾吸虫获得成功。两只恒河猴获虫率分别为9.9%及31.59%。所得虫体都已发育成熟。感染后30天所得虫体平均长5.15mm,宽1.005mm。感染后48天所得虫体平均长8.0625mm,宽1.34mm。两猴粪便中都发现成熟虫卵。说明恒河猴可作为华支睾吸虫的终宿主。‘ 猴华支睾吸虫病早期表现主要特点有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感染后30天);慢性炎症时(感染后48天)病灶区内浆细胞显著增多;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腺瘤样增生,其分泌功能亢进,经奥辛蓝染色,上皮细胞核上区呈深蓝色,提示富含酸性粘多糖。  相似文献   

13.
外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下称激素试验)对寄生虫病患者循环血液中24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目前尚无定论。Deschiens根据改良的Thorn试验指出,激素试验可使一般病人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寄生虫病人则无此反应,并认为激素试验对寄生虫和其它原因引起的嗜酸粒细胞增多有鉴别价值。Burke[1]的结论则相反。为进一步探讨肾上腺皮质激素试验对寄生虫病患者24h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我们对25例内科住院病人进行实验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报告于下。1 方法寄生虫病组15例(钩虫病10例,蛔虫病5例)。其它疾…  相似文献   

14.
嗜酸性粒细胞性心肌炎(EM)是一种相对罕见的疾病,其潜在的病因可能是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及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等。EM病理改变包括急性心肌坏死、血栓形成及心内膜纤维化3个阶段。其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心肌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根据病因的不同,治疗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对其病因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精确诊断,根据其潜在病因进行特异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综合征简介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征(HyPereosinophiiic Syndrome) 本征系指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超过450/mm~3者而言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银屑病、湿疹、玫瑰糠疹等,多见于与过敏性反应有密切关系。嗜酸性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何杰金氏病、上皮性肿瘤、黑色素瘤、胃癌、嗜酸细胞性白血病。还有一些疾病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胸腺病,结节病、肾上腺皮质减退症、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脾切除、放射治疗和腹膜透析。  相似文献   

16.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少见病,以消化道任一部位管壁的嗜酸粒细胞浸润,管壁水肿增厚为特征。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很难作出诊断,极易误诊。现将我院消化内科诊治的5例EG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赵煜 《医学综述》2014,20(20):3746-3748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一种食管炎症性疾病。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近年来该病的报道逐渐增多。其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内镜表现,病理改变表现为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食管上皮细胞。诊断有赖于临床、组织学的结合,其与胃食管反流病间存在复杂的相互关系。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作为该病的第一线用药,而对于食管功能性狭窄明显的患者,食管扩张可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33岁,因高热2个月伴腹泻腹痛1个月而入院,体检发现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血中嗜酸性白细胞增高,B超示肝脏弥漫性增生。肝穿刺活检:见肝细胞变性、坏死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纤维结肠镜检查,发现自直肠至回肓部粘膜散在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状赘生物。病理学检查:多数区域肠粘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未见虫卵及肉芽肿形成,其中乙状结肠粘膜剥脱活检,镜下见粘膜下层有一寄生虫虫体断面,表面为纤维组织、异物巨细胞及炎细胞包绕,虫体断面结构较复杂,有不少分支状腺管状结构及形态不一的细胞构成,与一般的蠕虫或线虫有别。追问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曾生食五步蛇的胆汁及血,在此之前曾多次生食五步蛇的胆及血。1995年12月15日嘱病人服用安乐士2片3次/d,连服3d。1996年1月15日从患者大便中发现一条虫体,呈乳白色半透明,圆柱形,长13mm,头宽2.0mm,腹宽2.4mm,有7个假环节,每节有角化增厚的环,其前端膨大,腹面有口和两对钩,经寄生虫及生物学家鉴定为寄生在五步蛇体内鞭节舌虫之幼虫。随后又取五步蛇体内寄生的鞭节舌虫之成熟的成虫(雌、雄性两种)及幼虫作对比,并取材作病理切片检查,发现幼虫的外形结构与五步蛇体内寄生的幼虫相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虫体断面的结构亦与五步蛇体内的鞭节舌虫之幼虫相似。经临床、病理、生物学、寄生虫学专家共同讨论,一致同意此乃鞭节舌虫误人人体所造成的疾患。提示:人们饮用蛇胆,蛇血时应倍加小心。  相似文献   

19.
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是十分少见病。通常诊断比较困难,易与胃癌或溃疡病相混淆。该病命名也较为混乱,如称为慢性炎性纤维性息肉、炎性纤维性假肿瘤、胃嗜酸性肉芽肿、胃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GEG)等。为提高本病的诊断率,现总结我院自1984年以来诊断胃嗜酸性细胞肉芽肿6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  相似文献   

20.
应用脑脊液细胞玻片离心沉淀法,对35例脑囊虫病人脑脊液(CSF)中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嗜硷性粒细胞、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并与其中23例的CSF猪囊虫ELISA及头颅CT扫描比较。结果提示,CSF细胞学异常(主要表现为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嗜硷性粒细胞的增高),特别在ELISA阳性和CT扫描正常者中对本病具有较高的辅助诊断价值。三者配合检测,能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