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4 毫秒
1.
中暑病人血浆中热应激蛋白(HSP70)及其抗体水平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中暑病人热应激蛋白 (HSP70 )及其抗体水平变化和其在中暑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应用Westernblot法 ,测定血浆HSP70水平 ;应用酶联免疫反应技术测定血浆HSP70抗体滴度。结果 HSP70在高温中暑组为 42 11.2± 12 86 .2 (积分光密度 )、重症中暑组为 4137.8±12 0 7.5 ,与对照组 (6 0 43.5± 135 4.8)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中暑病人HSP70抗体水平在 1∶10、1∶2 0、1∶40阳性率分别为 5 4.1%、48.9%、2 1.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2 6 .7%、13.8%、0 %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HSP70水平的下降和HSP70抗体的出现在中暑发生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祖籍在宁夏、江苏、广东三个地区的武警士兵外周血淋巴细胞热、冷损伤时热应激蛋白 70(HSP70 )表达水平的差异性及其可能的意义。 [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 [结果 ]不同地区比较发现 ,宁夏籍士兵基础和热损伤时 ( 4 5℃ ,0 .5h)HSP70表达水平分别为 ( 80 9.93± 5 8.3 7)、( 95 9.2 3± 90 .2 8)荧光道数 ,均比广东籍士兵分别为 ( 75 4.3 4± 60 .82 )、( 887.2 9± 72 .85 )荧光道数显著升高 (P <0 .0 5 ) ;冷损伤条件下 ( 10℃ ,1h) ,三地区士兵HSP70表达水平差异未见显著性。 [结论 ]南北方武警战士淋巴细胞基础和热损伤条件下HSP70表达水平存在差异性 ;冷损伤条件下 ,三地区士兵HSP70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3.
焦化作业工人淋巴细胞HSP70表达及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凤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2):204-205
目的探讨热应激蛋白70(HSP70)在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用微核试验和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和DNA损伤情况,用蛋白印迹(westem 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HSP70表达水平。结果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彗星尾长在高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70的表达水平在高暴露组、低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12±0.36。1.34±0.83。0.89±0.40,低暴露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暴露组工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的表达水平与彗星尾长呈负相关(r=-0.416,P=0.03)。结论焦炉作业环境可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蛋白表达,较高水平HSP70的表达对细胞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热暴露不同阶段对大鼠肝与心肌细胞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的影响 ,为探讨HSP70在细胞水平的表达机制 ,以及HSP70对热暴露机体的意义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热气候室 [(34± 1)℃、湿度 6 0 % ],建立热暴露动物模型。SD大鼠 80只分为对照组和热暴露组 ,每组又分为 2、7、14、2 8d 4个时段。取肝与心肌组织做免疫组化SP法染色 ,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组织HSP70含量的变化。结果 在热暴露的 4个时段 ,热暴露组肝 (灰度值分别为 137.0± 5 .1、137.0± 5 .2、137.8± 7.1、139.2± 5 .2 )与心肌 (灰度值分别为 15 6 .1± 4 .4、15 5 .1± 6 .2、15 5 .4± 4 .5、15 6 .2±5 .1)细胞的HSP70表达均明显强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或P <0 .0 5 ) ;适应时段对HSP70的表达强度无明显影响。热暴露 2d时HSP70在核内表达强于胞浆 ,肝枯否氏细胞HSP70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热暴露 2d与 2 8d时血清中肝与心肌细胞胞内酶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受热早期机体的重要器官会产生损伤性改变 ;HSP70高表达可作为组织细胞受损伤的标志 ;延长受热时间 ,机体产生热暴露 ,HSP70的高表达在此期热暴露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过长时间受热 ,机体将失去对热的适应 ,HSP7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无损伤的中等强度的习服声刺激后耳蜗中热应激蛋白 (heatshockprotein ,HSP)的表达特点。 [方法 ]习服组先接受 10d每天 6h习服声暴露 ;对照组静置饲养 10d ;习服 +高噪声暴露组先接受 10d每天 6h习服声暴露 ,休息 2d后 ,再暴露于高强度噪声 2h ;高噪声暴露组直接暴露于高强度噪声 2h。然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动物耳蜗HSP70表达情况。 [结果 ]习服组耳蜗中HSP70 (积分光密度为 2 2 .99,平均光密度为 0 .2 8)明显高于对照组 (积分光密度为 6.77,平均光密度为 0 .11) (P <0 .0 5 ) ;习服 +高噪声组明显低于高噪声暴露组 (P <0 .0 5 ) ,两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2 0 .0 6和 43 .14 ,平均光度分别为 0 .3 0和 0 .40。 [结论 ]用无损伤的中等强度习服声诱导耳蜗中HSP70的表达高于正常状态时的表达而低于高强度噪声刺激时的表达 ,但习服过程诱导产生的HSP70却对听觉系统提供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热应激蛋白70与高温中暑的发生发展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高温中暑患者热应激蛋白 70 (HSP70 )测定的临床意义 ,了解其在热应激与热适应中的作用 ,应用 West-ern blot法 ,测定了 74例高温中暑患者、30例正常对照者和 9例病人治疗前后血浆中的 HSP70水平。结果表明轻症中暑组 HSP70水平为 45 5 0 .1± 1838.1,重症中暑组为 4137.8± 12 0 7.5 ,与正常对照组 6 0 43.5± 135 4.8比较 ,各组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 .0 1) ,但轻症中暑与重症中暑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9例病人病愈出院前 HSP70水平与发病住院时相比略有升高 ,虽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但治疗后 HSP70水平的提加值与患者的住院天数呈显著负相关 (r=-0 .849,)。研究提示 HSP70可能在高温中暑的发生和恢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乐果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应激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HSP70用于有机磷农药生产的环境及生物监测的可能性。方法选取健康对照者11人及不同工种的乐果接触工人35人,分离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SP70基础表达及经乐果体外诱导后水平,同时检测其全血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接触者与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基础表达水平分别为41.24%±10.45%和23.97%±4.29%,AChE活力分别为(125.23±7.97)、(145.36±8.78)U/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工种乐果接触工人其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基础表达水平分别为47.34%±11.87%和38.05%±8.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hE活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接触者HSP70基础表达水平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按程度大小依次为:健康状况、环境浓度和工龄,它们共可解释HSP70至少88%的变异;对AChE活力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只有工龄,其只能解释AChE约12%的变异。经体外乐果诱导后,对照组HSP70诱导水平较接触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人群淋巴细胞HSP70表达增加幅度不同,按其大小依次为:对照组、操作工和包装工。对HSP70变化率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为环境浓度和工龄。结论HSP70可作为综合反映乐果接触工人自身状况及所处作业环境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热应激蛋白70水平与DNA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热应激蛋白70(HSP70)水平与DNA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blot法测定淋巴细胞HSP700水平,用微核分析和慧星试验(CometAssay)测定DNA损伤程度。结果焦炉工组淋巴细胞HSHSP70水平(1960±536)高于对照组(1712±442),差异有显著性(P<0.05);焦炉工组微核率(5162/106±2205/106)和DNA损伤积分(67000/106±64934/106)也都明显高于对照组(2362/106±1241/106、28936/106±30874/106),差异有显著性(P<0.05)。焦炉工人组中淋巴细胞HSP70水平与微核率和DNA损伤积分均呈明显的负相关,且差异有显著性(r值分别为-0.461、-0.663,均P<0.01)。结论焦炉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0水平的增高可能与保护DNA免受致癌物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气候地区武警士兵热休克蛋白71表达的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来自北京、郑州和广州三个地区武警士兵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 71(HSP71)基础和热应激后表达水平的差异性。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HSP71水平 ,用彗星试验检测淋巴细胞在基础和应激状态下DNA的损伤情况。结果 彗星试验显示 ,淋巴细胞在基础和热应激条件下 (41℃ ,1h)未发现有明显的DNA损伤 ,三个地区之间士兵淋巴细胞在基础和应激条件下DNA损伤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热应激后 ,三个地区士兵淋巴细胞HSP71均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不同地区比较发现 ,北京士兵HSP71基础和热应激水平 (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84 5 .87± 135 .6 0、12 5 4 .4 7± 2 39.0 5 )均比广州士兵 (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 70 2 .73± 184 .70、86 1.72±2 2 5 .12 )明显升高 ,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不同气候地区武警士兵淋巴细胞HSP71基础和热应激水平存在差异性 ,提示可以将HSP71基础和热应激水平作为评价不同气候地区武警战士在热环境下耐受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冷库作业工人淋巴细胞中HSP70水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冷应激对冷库作业工人体内HSP70水平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取冷库作业工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保鲜冷库 ( 0℃组 ) 5 3人 ,水产冷库 ( -2 0℃组 ) 5 3人 ;另选年龄、性别、劳动强度与之匹配的、不从事有毒有害作业的村民 5 8人作为对照。用Westernblot法检测淋巴细胞HSP70水平。结果  0℃组和 -2 0℃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 ,其淋巴细胞HSP70水平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0℃组与 -2 0℃组相比 ,HSP70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低温环境作为一种应激因素 ,可使体内热应激蛋白合成与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45例乳腺癌患者、43例乳腺良性病变患者及43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病变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3,P<0.05);HSP70表达水平在肿瘤直径>2 cm组高于≤2 c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1);HSP70与乳腺癌患者年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月经状况无关。结论:术前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的检测有一定意义,其表达水平有可能成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热休克蛋白70的表达在苯并[a]芘致DNA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苯并 [a]芘 (BaP)作用下人肺腺癌A5 4 9细胞热休克蛋白 70 (HSP70 )表达改变及其在DNA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A5 4 9细胞 ,以不同浓度的BaP(0、1.2 5、2 .5 0、5 .0 0、10 .0 0μmol L)染毒 6h或 10 μmol L的BaP染毒不同时间 (0、4、8、12、16、2 4、4 8h) ;分别以Western blot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方法检测细胞HSP70表达和DNA损伤情况 ;并进一步分析HSP70表达和DNA损伤之间的关系。结果  1.2 5、2 .5 0、5 .0 0、10 .0 0 μmol L的BaP作用 6h时 ,A5 4 9的HSP70积分光密度分别为4 9.6 3± 1.30、4 5 .72± 1.0 3、4 0 .5 3± 0 .95、37.5 0± 1.2 0 ,均低于对照组 (5 9.4 3± 1.17)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10 μmol L的BaP作用 4、8、12、16h时 ,HSP70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33.33± 0 .80、2 9.2 3± 0 .91、12 .5 1± 0 .96、9.5 0± 1.2 5 ,而在 2 4、4 8h时 ,HSP70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 2 0 .0 6± 1.38、2 4 .5 1± 1.39,与对照组 (5 6 .5 9± 0 .85 )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1.2 5、2 .5 0、5 .0 0、10 .0 0 μmol L的BaP作用 6h时 ,在 10 6 个细胞中 ,DNA损伤积分分别为 10 0 82± 75 80、2 3718± 2 938、30 12 8± 2 937、4 4 2 31± 384 6 ,其中 2 .5 0~ 10 .  相似文献   

13.
苯并(a)芘作用下的A549细胞株热休克蛋白70家族多态性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苯并(a)芘(BaP)作用下A549细胞株热休克蛋白70家族(HSP70)多态性表达规律及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利用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分析A549细胞株中HSP70家族多态性表达。结果 A549细胞接受不同浓度BaP(0.1、1.0、5.0、10.0μmol/L)染毒24、48 h后,随着染毒剂量的逐步增加,HSP70家族中HSP72亚型的表达水平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染毒24 h后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50.36±26.03、98.57±1.3.34、64.92±15.03、34.65±19.10、32.92.±18.71;染毒48 h后分别为:126.85±17.41、106.19±15.32、73.64±21.02、35.18 ±11.95、16.27±9.35),而HSP73亚型的表达水平在不同浓度BaP染毒作用下无明显变化(染毒24 h后积分光密度值分别为:102.29±21.24、87.71±18.70、71.19±14.08、71.87±15.16、72.78±17.31;染毒48 h后分别为:86.66±16.86、75.67±10.61、66.83±12.63、67.29±10.26、91.37±13.68)。结论BaP对于HSP72表达有抑制作用,并且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而对HSP73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莨菪碱(654-2)对失血性休克合并内毒素诱发肝脏损伤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通过失血性休克和内毒素双向打击制备家兔休克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法(ISH)结合原位定量分析检测肝枯否细胞(KC)中HSP70和NF-κB的mRNA表达,并进行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光镜检查。结果休克组KC中HSP70mRNA的表达为(0.1565±0.0260),NF-κBmRNA表达为(0.1659±0.0103),均较正常对照组HSP70mRNA和NF-κBmRNA的表达[分别为(0.0328±0.0201)(0.0256±0.0043)]显著增高(P<0.01)。654-2能明显提高休克动物KC中HSP70的表达(0.2019±0.0396)同时能显著抑制NF-κBmRNA的表达(0.1276±0.0083)(P<0.01),并能缓解肝脏的损伤程度。结论654-2可能通过激活HSP70的表达,从而抑制NF-κB的活性发挥对失血性休克继发肝脏损害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视屏作业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热应激蛋白70(HSP70)表达水平,结合职业紧张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HSP70表达水平作为职业紧张监测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对宁夏某银行工龄>1a的108名视屏作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并按照职业紧张因素得分的四分位数间距法将其分为低、中、高3个紧张组,同时应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lt)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量。结果低、中、高紧张组HSP70表达水平分别为6.20±0.78、5.83±0.62、5.62±0.48,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结果也表明,随着紧张程度的增高,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降低(r=-0.376,P<0.01),且有多个职业紧张因素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水平关系密切。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HSP70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价慢性职业应激的直接、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氧化应激模型 ,探讨新基因JWA参与细胞氧化应激的机制。方法 用H2 O2处理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 7)和人胚胎肺纤维细胞株 (WI 38)两种细胞 ,观察细胞培养上清中丙二醛(MD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 (GSH)的含量 ,用RT PCR半定量的方法及Westernblot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JWA在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上的表达以及应激蛋白HSP2 7、HSP70、HSP90的表达。结果 MCF 7细胞培养上清中H2 O2 处理前MDA为 (0 .5 31± 0 .0 38)mmol/L ,处理后为 (0 .6 74± 0 .0 4 1)mmol/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GSH在H2 O2 处理前为 (0 .0 5 3± 0 .0 0 2 )g/L ,处理后为 (0 .0 4 4±0 .0 0 2 )g/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WI 38细胞培养上清中H2 O2 处理前MDA的含量为 (0 .5 72±0 .0 35 )mmol/L ,处理后为 (0 .6 83± 0 .0 2 8)mmol/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H2 O2 处理前GSH含量为(0 .0 5 8± 0 .0 0 2 )g/L ,处理后为 (0 .0 5 0± 0 .0 0 2 )g/L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经H2 O2 孵育不同时间后 ,JWAmRNA在MCF 7细胞中明显下降 ,6h下降 6 8.4 % ,在WI 38细胞中则变化不明显 ;JWA蛋白和HSP2 7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都有明显增加 ,但增加的程度不同。结论 JWA基因参与细胞氧化应激且在不同类型的细胞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焦炉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2(HSP72)表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某焦化厂焦炉工人267人和对照30人,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72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作业环境空气中苯并(a)芘[B(a)P]浓度.收集研究对象个人信息.结果 炉顶工、炉侧工外周血淋巴细胞HSP 72表达水平(G±SG)(1.20±0.47,1.30±0.37)显著高于对照组(0.85±0.34),炉侧工显著高于炉底工(1.01±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作业环境[B(a)P]浓度与相应作业区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表达水平呈二项式分布(R2=0.9999).Logistic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焦炉逸散物暴露引起淋巴细胞HSP 72表达阳性的调整OR为1.31,其中炉顶工、炉侧工调整OR分别为1.49和2.6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低暴露水平下(炉底工、对照组),吸烟指数和饮酒是HSP 72表达水平升高的抑制因素(β分别为-0.0001和-0.05,P<0.05).结论 焦炉逸散物可诱导外周血淋巴细胞HSP72表达升高,但高暴露剂量为焦炉逸散物对HSP 72表达有抑制作用.低暴露水平下吸烟和饮酒对HSP 72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83例小儿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HSP70在小儿AL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缓解组HSP70表达显著低于初治组;复发组HSP7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HSP70在小儿ALL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是小儿ALL预后较差的一种标志。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RT-PCR半定量分析83例小儿ALL患者白血病细胞中HSP70的表达水平。结果:HSP70在小儿AL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缓解组HSP70表达显著低于初治组;复发组HSP70表达水平明显升高。结论:HSP70在小儿ALL中表达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可能是小儿ALL预后较差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9.
慢性苯中毒患者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慢性苯中毒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rDNA转录活性的变化 ,探讨其对慢性苯中毒人群免疫监测的意义。方法 慢性苯中毒患者 39人、恶性肿瘤患者 2 0人和健康体检者 2 2人分别取静脉血 ,通过细胞培养、银染等方法 ,并采用I CLQ细胞分析系统 ,分别测定核仁积分面积与细胞核积分面积的比值 (IA)和核仁银染积分光密度与细胞核银染积分光密度的比值 (IOD)。结果  (1 )慢性苯中毒患者IA和IOD值分别为 7.95 %± 1 .1 3 %和 7.1 5 %± 1 .1 5 % ,较正常对照组 (IA和IOD值分别为 9.59%± 1 .2 6 %和 8.92 %± 1 .1 8% )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慢性中度苯中毒组IA和IOD值分别为 6 .54 %± 0 .88%和 5 .47%± 0 .80 % ,较观察对象组 (IA和IOD值分别为 7.98%±1 .0 6 %和 7.1 3 %± 0 .96 % )和轻度中毒组 (IA和IOD值分别为 8.1 9%± 1 .0 6 %和 7.44 %± 1 .0 6 % )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2 )恶性肿瘤组IA和IOD值分别为 4 .1 0 %± 1 .50 %和 3 .67%±1 .42 % ,较正常对照组和慢性苯中毒组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rDNA转录活性可作为监测慢性苯中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口服牛磺酸对哮喘症状的改善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 5 (IL - 5 )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牛磺酸对支气管哮喘的防治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研究方法 ,对 84例轻、中度哮喘患者 ,从病情进入缓解期开始口服牛磺酸 (A组 )和安慰剂 (B组 ) ,疗程 1年 ,以门诊健康体检的 10例病人为基础对照 (C组 ) ,比较治疗前后哮喘症状的改善以及外周血IL - 5mRNA和牛磺酸浓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的哮喘症状积分和肺功能A组与B组分别为 (12 .5± 4 .8)分 月、(15 .2± 5 .1)分 月 ;FEV1 (2 .6± 0 .5 )L、(2 .2± 0 .8)L ,差异显著 (P <0 .0 5 )。A ,B两组IL - 5mRNA初始表达均显著高于C组 (0 .36± 0 .17、0 .4 3± 0 .2 0、0 .12± 0 .0 5 ,P <0 .0 5 ) ,治疗后A组IL - 5mRNA表达较B组下降显著 (0 .2 1± 0 .0 9、0 .35± 0 .14 ,P <0 .0 5 ) ,A组患者外周血IL - 5mRNA表达与哮喘的症状积分呈显著正相关 (r=0 .4 2 ,P <0 .0 5 ) ;A组牛磺酸血药浓度与IL - 5mRNA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r=0 .5 1,P <0 .0 1)。结论 IL - 5在哮喘缓解期仍存在过度表达且反映了哮喘病情的严重程度 ;口服牛磺酸无明显副作用 ,可显著抑制哮喘缓解期的临床症状和外周血IL - 5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