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肝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0例患者应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对照组40例应用α-2b干扰素单一治疗,对比分析3个月、6个月后HBeAg与HBV—DNA的阴转率。结果治疗组治疗3个月、6个月后的HBeAg及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较单用α-2b干扰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对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理诊断为S3-S4期的16例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期前后3次进行肝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TGF-β1蛋白、Fas及HBcAg抗原,TUNEL方法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期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结果在S3-S4期,患者Fas、TGF-β1显著表达,肝细胞的DNA损伤严重。干扰素α治疗3个月后Fas抗原、TGF-β1表达程度显著下降(P〈0.05);细胞凋亡程度减轻(P〈0.05);肝组织HBcAg表达程度无显著改变;连续6~9个月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程度逐渐改善(P〈0.05),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及肝功能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显著。结论干扰素仪能显著改善S3-S4期患者肝细胞凋亡和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但需持续治疗。  相似文献   

3.
丁宁 《中国现代医生》2011,(26):144-145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 INFα-2a)联合胸腺肽α1(T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将78例CHB患者随机分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组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组,观察两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结束时联合组的HBV DNA阴转率、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的改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联合组的HBV DNA、HBeAg、抗-HBe等指标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胸腺肽α1是治疗CHB的有效组合。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HBV DNA含量与肝组织中HBV DNA含量的相关性以及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70名未经免疫或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用荧光PCR法检测CHB患者血清、肝组织中HBV DNA的含量,并与同期肝组织活检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明显高于血清HBV DNA载量,但两者呈高度相关(r=0.882,P〈0.05);肝组织病理分级与血清HBV DNA含量之间正相关关系(r=0.210,P〈0.05)。结论肝组织HBV DNA水平较血清HBV DNA水平更能准确反映HBV DAN复制情况;随着血清HBV DNA浓度的增高,肝细胞炎症及肝细胞纤维化程度也随着加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HBeAg阴性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肝脏组织学变化情况。方法对266例行肝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行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HBsAg、HBcAg的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前S1蛋白、HBV—DNA、HBsAg等的变化。按肝组织炎症、纤维化程度分组,比较HBeAg阳性和阴性的分布,并比较肝组织中HBsAg、HBcAg在HBeAg阳性和阴性组的阳性率。结果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2.716,P〈0.01)。HBeAg阳性和阴性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性(Uc=1.493,P〉0.05)。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χ^2=8.47~41.29,P〈0.01)。结论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程度高于阴性组。HBeAg阳性组血清前s。蛋白、HBV—DNA及肝组织中的HBsAg、HBcAg等病毒复制指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阴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DNA载量与肝组织病毒学标志及肝组织病理损伤的关系。方法根据血清学检查结果将90例CHB患者分为血清HBV DNA阳性与阴性2组,对2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病毒学标志HBsAg、HBcAg的表达及肝组织病理损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清HBV DNA阳性组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中HBeAg、HBcAg表达明显高于HBV DNA阴性组,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而2组肝组织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CHB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与血清HBeAg阳性率、肝组织中HBsAg、HBcAg表达有高度的相关性,而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 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HBe Ag阳性或阴性 )的组织学及血清 HBVDNA的变化。方法  2 2例病人治疗前、治疗结束 1周内行肝穿刺活检。肝组织损伤程度按 Knode1 1计分法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组织中 HBs Ag、HBc Ag表达。治疗前、治疗结束及治疗后随访 1 8周 ,双盲定量测定 HBV DNA ,同时检测 HBs Ag、HBc Ag及血清生化改变。结果 治疗结束时肝组织学中坏死及炎症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轻 ( P<0 .0 1 ) ;55% ( 1 2 /2 2 )病人肝组织学活动指数得以改善。肝组织中HBc Ag转阴 1 1例。门脉炎症及纤维化程度无明显改善 ( P>0 .0 5)。无论 HBe Ag阳性或阴性 ,HBV 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 P<0 .0 1 )。治疗结束 HBe Ag阴转率为 4 2 .9%。 HBe Ag阳性与 HBe Ag阴性患者相比 ,其肝组织学损伤程度的改善及血清 HBV DNA的下降无明显区别。结论 干扰素α-2 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HBe Ag阳性或阴性 ) ,可明显降低血清 HBV DNA的水平 ,并明显改善其肝组织学的炎症及坏死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水平的关系。方法检测76例慢性乙型肝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外周血HBsAg,如BeAg和HBV DNA水平,常规病理和肝组织内的HBsAg,HBcAg。结果外周血中HBeAg阳性的患者中有91.49%HBV DNA阳性,而在如BeAg阴性的患者中,有58.62%的患者HBV DNA阳性,只有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的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其余各组之间HBV DNA的复制水平均无明显差异,中度以上的血清HBV DNA多呈高水平分布。所有样本肝组织的HBsAg均为阳性,从肝组织不同HBsAg表达强度下,HBcAg表达的趋势来看,HBcAg有随着HBV DNA量的增加而表达增强的趋势。结论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的变化可以反映HBV的复制水平而不能反应肝脏损伤程度。同时肝组织内的HBsAg检测更适合于低水平HBV感染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肝活检组织内HBV抗原表达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95例CHB患者的外周血肝功能生化指标及乙肝三系,并对肝活检组织进行乙肝核心抗原(HBcAg)、乙肝表面抗原(HBsAg)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表达情况;同时应用斑点杂交法检测HBV DNA表达。结果不同肝组织炎症程度的血清白蛋白(ALB)和血清总胆红素(TBIL)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不同肝组织炎症程度的HBV DNA和乙肝e抗原(HBeAg)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不同肝组织炎症程度的HBsAg和HBcAg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肝组织内HBcAg和HBsAg表达是判断肝脏炎症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α-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HB)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配体(PD-L1)分子表达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1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α-干扰素治疗24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水平,通过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治疗前后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结果 治疗前CHB患者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表达水平与HBV DNA水平成正相关;治疗24周后,Treg水平明显下降,而单核细胞PD-L1表达无明显变化.在不同应答病例,治疗24周后外周血Treg和单核细胞PD-L1水平较治疗前变化不同.结论 CHB患者外周血Treg和单核细胞PD-L1水平影响α-干扰素抗HBV疗效,测定外周血Treg比例和单核细胞PD-L1的表达,可作为α-干扰素抗HBV疗效预测的免疫学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2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HBeAg阳性组(62例)及阴性组(59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染色判断炎症活动度。结果 HBeAg阴性组和阳性组平均年龄及病程分别为(36.95±8.5)岁和(33.23±10.42)岁(,118.79±72.29)个月和(82.45±52.24)个月(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及ALT水平分别为(6.43±1.18)IU.mL-1 vs(4.16±2.48)IU.mL-1(、222.54±272.68)IU.L-1 vs(134.88±120.85)IU.L-1(两组比较均P〈0.05);HBeAg阳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095,P〉0.05;HBeAg阴性组血清HBV DNA定量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相关性检验rs=0.261,P〈0.05。结论 HBeAg阳性与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学特点有所不同,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变程度应综合一般临床资料、血清HBV DNA水平及肝穿刺病理来共同评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临床疗效、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74例,随机分成干扰素治疗组36例,保肝治疗组38例。干扰素治疗组给予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5MU每日肌肉注射1次(15d),以后改为隔日1次肌肉注射(6个月),保肝治疗组用常规保肝药物治疗。通过对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的检测,观察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干扰素治疗组在治疗期间ALT复常率在1,3,6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均较保肝治疗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扰素治疗组治疗前HBVDNA≤10^6、5ULN≤ALT〈10ULN的患者对干扰素应答好,HBVDNA阴转率达70%,明显高于其它患者30.8%(P〈0.01)。干扰素α-2b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发热31例(占86.1%)、流感样症状22例(61.1%)、白细胞减少32例(占88.9%)等。不良反应一般经对症处理后能很快恢复正常。结论重组基因干扰素α-2b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前HBVDNA载量、ALT水平与干扰素的治疗效果有关。  相似文献   

13.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 《中原医刊》2007,34(3):82-82
目的 探讨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60例作为治疗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全部病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9月,西安)之诊断标准。治疗组用重组干扰素α-2b(安达芬)500万U,前半个月每日1次,然后隔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应用6个月,同时联合应用苦参素针600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2个月。对照组单用α-2b干扰素治疗,疗程及剂量同治疗组。结果 治疗前后血清ALT均有明显改变,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HBV—DNA、HBeAg阴转率分别为68%和62%,对照组为45%和41%,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半年后随访,治疗组HBV—DNA、HBeAg持续阴转率分别为62%和56%,对照组为41%和37%。治疗组远期抗病毒疗效也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α-2b干扰素联合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较单用干扰素治疗为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复合干扰素α(c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22例疗效。方法对46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复合干扰素22例,对照组应用普通干扰素(IFNα-2b)24例,两组均按以下方法双盲治疗:前4周经皮下注射1次。后20周每周注射3次。研究分两个阶段:治疗周期为24周,停药后随访24周,治疗组CIFNα每次9μg,对照组IFNA-2b每次3MU。结果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和总应答率分别为31.8%、27.3%和59.1%,对照组分别为16.7%、12、5%和29.2%。两组相比治疗组抗病毒总应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FNα治疗CHB在抗病毒应答率持续抗病毒应答率及诱导HBeAg/抗-HBe血清转换方面均优于普通IFNα-2b,并且安全性较好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蔡群  张亚飞  李鸿宾  张振华  李旭 《安徽医学》2016,37(12):1477-1479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内HBcAg的表达与肝组织的炎症、纤维化程度、血清中的HBV DNA、HBsAg以及HBeAg定量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3例CHB患者,按病理学结果分为S1组(36例)和S2~3组(67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肝细胞内HBcAg的表达,同时利用FirbScan仪器测定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结果 在S2~3组中,肝组织HBcAg的表达与血清HBV DNA、HBsAg、HBeAg水平及肝纤维化指标均呈现显著的相关性(P<0.05),在S1组中均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HBcAg在肝细胞中的表达与机体血清中DNA、HBsAg、HBeAg水平及无创肝纤维化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胸腺肽α1(Tα1)与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64例CHB病人随机分为A、B2组。A组给予胸肽α1 1.6 毫克皮下注射, 每周2次,疗程6月,B组给予干扰素-α1b 300万单位肌注,每天1次,14天后改为300万单位肌注,隔日1次,疗程6月,ALT复常率及HBV-M转阴率为考核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ALT复常率HBsAg,HBeAg与HBV DNA转阴率在2组间无显差异(P>0.05)。停药后随访1年,A组ALT复常率,HBeAg与HBV DNA转阴率均显高于B组(P<0.05),2组HBsAg转阴率无显差异(P>0.05)。A组治疗过程中无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治疗CHB的远期疗效优于干扰素-α1b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HBcAg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0例对照肝组织、9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HBcAg的表达。结果90例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TGF-β1随肝脏纤维化加重而表达增加,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正常肝组织组TGF-β1无表达;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率为81.11%,HBcAg是更可靠的HBV复制指标。结论TGF-β1、HBcAg的表达在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TGF-β1、HBcAg的表达与早期临床诊断及治疗和判断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ADV)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持久性应答。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德福韦酯(贺维力)联合干扰素α-2b(安福隆)治疗组49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干扰素α-2b 300万u,隔日1次肌肉注射,疗程48周,阿德福韦酯(贺维力)单药治疗组48例,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72周。治疗第48周,72周,停药后随访至96周的肝功能,HBV NDA定量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联合组治疗48周,72周及停药后随访至96周时的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54.3%(P〈0.05),63%(P〈0.05),60.9%(P〈0.01),肝功能好转。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YMDD变异株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其生化学改变,病毒学应答率,持久应答率均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择慢性乙型肝炎90例,分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组,大剂量胸腺肽组和干扰素组。结果表明,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ALT复常,促使HBeAg、HBcAg、HBV-DNA阴转率与对照大剂量的胸腺肽治疗及干扰素治疗组比较,疗效显著(P<0.05)。故认为大剂量胸腺肽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是阻断或抑制HBV复制且疗效显著的一种新疗法。  相似文献   

20.
拉米夫定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比较拉米夫定(LAM)和干扰素(IFN-α2b)联合治疗和各自单一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A)LAM;B)INF-α2b;C)LAM加INF-α2b联合治疗。结果:治疗结束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在A、B、C组分别为76.5%(26/34)、73.5%(25/34)、79.4%(27/34);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88.2%(30/34)、41.18%(14/34)和91.18%(31/34)。结论:采用LAM或IFN-α2b治疗CHB均有较好的效果,但二者联合使用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