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省位于东经97°21′——110°12′,北纬26°03′——34°19′之间,应属于亚热带地区。由于本省境内地形的差异,川西为高原山地与高山峡谷(即横断山地的北部),川东为盆地,大气环流受到影响。西部高原山地成为季风高原山地气候,川东为亚热带湿润气候,川西南为干湿交替的西南季风气候。地貌与气候的复杂化,特别是植物区系非常丰富,约一万种,因而使森林的类型。结构和分布复杂化。四川是我国三大林区的一部分,森林资源丰富,研究本省的森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西北部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洲和凉山彝族自治洲的木里藏族自治县等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通称川西北草地,是四川发展草地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川西北草地畜牧资源十分丰富。有可利用草地1.6亿亩,占全省可利用草地、草山总面积2.4亿亩的66.7%,是全省耕地面积的1.6倍。有适应高寒生境条件、耐寒耐粗放的牦牛、藏系绵羊、藏马、藏山羊等优良地方畜种;有悠久的畜牧业生产史。饲草通过牲畜  相似文献   

3.
若尔盖高原的自然概况与地貌发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若尔盖高原位于川西北(东径100°26′~103°15′,北纬31°55′~34°19′),是青藏高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的若尔盖县、红原县、阿坝县和壤塘县的部分地区。这里是川西北地区的重要草原,是川西的典型高原区。在此,大块平坦的高原面连续成片,成为四川省面积最大的一块平地(总面积约30800平方公里)。这里地势高(海拔3400—4000米),气候寒冷,霜冻期长,生长期短。但在短暂的6—8月的温暖时期里,草原复苏,大地回春,高原绿草如茵,百花盛开,群芳争艳,气象万千,景色宜人。自然界显示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四川省卧龙巴朗山有一种爱吃中草药的珍稀雉类——绿尾虹雉。它们羽色靓丽、身姿雄健,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深山迷雾中。我国西南部的四川省卧龙地区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植被丰茂、云雾缭绕,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使这里成为许多孑遗物种的避难所。1963年,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卧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地区系四川西部山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青藏高原东南缘。行政区划指甘孜、阿坝两藏族自治州所辖31县,包括了四川石渠、包达、若尔盖、红原等以牧为主的十个县和31个半农半牧县中的17个县,因而,也常被统称为川西北牧区或川西北草原。区内地势高亢,平均海拔3000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四川省21个市州为研究单元,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以及经济增长收敛模型等方法,对四川省2002年—2017年旅游经济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差异呈现缩小趋势.四大区域中川南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最小,川中地区的旅游经济差距较大,川南-川东地区以及川南-川中地区旅游经济区域间差距较小,而川东-川西地区区域间差距较大,旅游经济区域差距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距;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呈现σ收敛,川南地区、川中地区和川西地区σ收敛,川东地区则存在σ发散;四川省旅游经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显著的条件β收敛,但川西地区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  相似文献   

7.
川西北草地龙日基点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川西北草地的龙日是联合国援助项目“加强和发展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的试验基点,该地气象观测历时三年,通过多种气象要素分析,依据地形、海拔,概括了高原区地方气候的特征,并比较了不同季节水热条件与牧草生长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一、川西北牧区自然特点的分析川西北牧区系指四川省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以牧为主的牧业县及邻近县的纯牧区。地理位置约东经97°3′—103°,北纬32°—34°。牧区海拔高峻,阿坝州草场多分布在3300—3800米,甘孜州在3500—4200米。其中色达、石渠两县,最高的草场分布在4500米以上,与永久冰雪带相连。气温:气温垂直变化明显,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多数地区年均温在5℃以下,部分地  相似文献   

9.
四川鱼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一、绪言四川省位于长江上游,东经97°4′—110°18′,北纬26°35′—34°6′之间。东部为“四川盆地”,西部为青藏高原的东南绿。省内地形复杂,江河纵横。绝大多数河流属于长江水系,有长江干流(宜宾至巫山)及其上游各支流;黔江、渠江、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安宁河、雅砻江、金沙江。此外,在川西北隅一小部地区尚有属于黄河水系的黑河、白河支流(图一)。  相似文献   

10.
以lOOm×100m栅格为基本单元,建立基于地形、气候、水文和地被的自然环境单要素评价模型和自然环境综合评价模型,系统评估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定量揭示了穆棱市自然环境的地域类型与空间格局。研究表明;穆棱市地形起伏较小,气候偏寒.水文条件一般.地被条件区域差异较大;穆棱市自然环境以适宜性为主要特征,全区自然环境由3/4的适宜区,1/5的临界适宜区和近5%的不适宜区组成;穆棱市人口分布呈现“沿线集聚”的基本特征,全区97.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自然环境适宜地区,2.5%人口分布在自然环境临界适宜地区,基本无居民点处于不适宜地区。  相似文献   

11.
利用四川省气象站常规观测数据和1∶25万数字高程(DEM)数据,根据地形因子(坡度和坡向)建立太阳辐射分布式模型,计算实际地形下的四川省太阳总辐射时空分布情况;评估分析了能体现太阳能资源的稳定度、资源丰富度、可利用价值等指标.结果表明:四川省复杂地形下的太阳总辐射多年平均年总量为1 800~7 200 MJ/m2,盆地内与高原山地上总辐射值差异较大;总辐射冬季较小,夏季较大,在1981-2010年间降低5%;四川省太阳能资源自西向东规律分布,在太阳能资源稳定且丰富,可利用日数较长,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四川省攀西和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地区可合理利用太阳能资源,在交通不便地区安装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四川省高原和山地以东的盆地地区太阳能资源较差,但仍存在少量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有适用中小型分布式发电设施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西昌地区的地理概况与植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昌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隶属凉山州的西昌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东经100°16′—102°59′,北纬26°02′—29°15′。东邻普格、昭觉、喜德和越西县,南和西与渡口市、云南省接壤,北与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雅安地区相连。东西宽约220公里,南北长约360公里。全地区总面积54300多平方公里,以山地为主。其中高山占10·8%,中山占57%,其次高原占28%,丘陵平坝仅占4·2%。本区西北是川西高原的一部分,其余大部分属川西南山地,地质构造复杂,她貌类型多样,气候特异,植物种类和类型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13.
干旱河谷区与石漠化荒地、沙化区等同属困难立地区,其植被恢复已成为国土绿化和生态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川西干旱河谷区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植被恢复限制因子多,关键技术和理论的突破已是瓶颈问题,急需得到进一步解决.本文通过对川西干旱河谷区的形成过程、立地条件、植被演替趋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历史上该区域植被恢复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从恢复植被物种选择、灌溉方式、整地方法、栽植技术、管护等角度提出该区植被恢复适宜模式,为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水稻关键生育期不同等级干旱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在四川粮食生产中占重要地位,干旱一直是制约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夏旱、伏旱频发,造成水稻减产.结合水稻生产的特点和气候条件,选取水分盈亏指数作为干旱评估指标,分析了1961-2014年四川水稻7大种植区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风险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看,各区不同生育期干旱站均次数变化趋势大体相近,尤其是发生次数较高的盆中、盆东和川西南山地,趋势大体相同.干旱相对高值出现在70年代末、90年代末期以及2005年前后,自此以后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干旱频率分布特征为全生育期以轻旱为主,以盆中频率最高;孕穗-抽穗期发生轻旱的频率较低,中旱以上发生频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盆中、盆西及盆周地区;抽穗-成熟期以发生轻旱为主,频率较高值分布在盆中、盆南局部和川西南山地部分地区(多在50%以上),中等以上干旱则很少发生.水稻干旱风险分布为全生育与孕穗-抽穗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大体一致,主要集中在盆西、盆中的大部、盆周的北部以及川西南山地大部;抽穗-成熟期发生重度及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盆东、盆中、盆南和川西南山地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唐朝时期是四川地区少数民族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成员既有从先秦以来到隋朝时期就迁徙、居住在这里的各民族,如氐人、羌人、蛮僚、磨些等民族;同时也有在唐朝时期才逐步形成并迁徙到这里的民族,如吐蕃人。这些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川西、川西南和川东南地区,如:羌人主要分布在川西高原上;氐人主要活动在川西北地区;乌蛮和白蛮主要分布在川西南地区;僚人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围山区及岷、沱二江中下游及渠江上游地区,以及盆地的南部,尤其是长江南岸地区;磨些人主要在今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的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流域一带;吐蕃人到唐朝末年分布在今甘孜州、阿坝州和凉山州的部分地区;武陵蛮主要分布在川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地震地球化学的基础原理作了一些简要的叙述,同时应用该方法对四川省汶川8.0级地震作了中期预报。预报的依据主要是从四川省鲜水河、安宁河及龙门山等几条地质构造带进行了地震水文地球化学观测研究,发现在龙门山地质构造带上及其邻近地区有高地热流值;并伴随着高氡值前兆变化、高氦值、高汞值及高锂值等深部逸出的化学元素指标,这些高值区恰好出现在以汶川为中心的地带,同时在这个地区经常有小地震发生,并具有垂直地形变的升降。因此,根据以上因素,我们曾预报在汶川地区存在着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背景。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8.0级强烈地震,验证了我们的中期预报是正确的、成功的,是有科学依据的。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川中-川西地区钻井资料匮乏、受玄武岩喷发影响地层纵横向分布发生变化等问题,利用地震资料开展中二叠统茅口组及上覆地层地震相特征分析。通过地震识别,茅口组顶界在地震剖面上主要表现为强波峰地震反射,川中-川西地区茅口组顶界存在明显的弱振幅杂乱地震反射特征连片分布。根据沉积背景分析,认为川西南部地区、川西中部地区、川西北部地区、川中地区茅口组顶界弱振幅地震异常响应特征为火山喷发、火山沉积与碳酸盐岩喀斯特等不同地质作用所引起;结合茅口组上覆地层的差异,将川西-川中分为4个地震相区域。四川盆地上二叠统玄武岩在成都-简阳地区分布,早期可能为火山口爆发区,为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川西地区是西南油气分公司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由于川西地区工程地质特点给钻井工程带来了许多棘手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非生产时间长;井下事故及复杂情况多;裂缝性井漏严重;机械钻速低等一系列问题。本人就结合在新场地区施工的几口井探讨在该区块钻井提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信息分析法(information-analysis)对四川省39个县(市)的90种两栖动物的分布资料进行处理,划出4个动物地理省和7个动物地理州.对这些动物地理区的区系作了分析后,认为川西北半干旱高原两栖动物省属古北界,其余3省属东洋界;川西山区及其邻区特有种远比本省其他地区丰富.  相似文献   

20.
为优化浙江省水稻种植结构,选取气候、地形、土壤3个方面共9个因子对浙江省水稻适宜性区划进行划分,其中气候因子由主成分分析筛选获得,为年日照时数、年降雨量、生长季平均气温、≥10℃活动积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地形因子为海拔和坡度;土壤因子为土壤pH。考虑到浙江省地形复杂的现实状况,采用GridMet模型模拟起伏地形下浙江省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最后建立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模型,完成浙江省水稻种植适宜性区划。根据区划指标将水稻种植区划分为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表明,浙江省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水稻,适宜区占60.76%,该区热量资源丰富,降水充足,适合水稻生长;较适宜区占35.84%,主要分布在中高海拔地区,水热资源不充足;不适宜区占3.4%,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区,热量资源匮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