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因素,提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水平。方法 结合文献将43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死亡与治愈病例进行分析对比,总结两组病例的临床特征。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增高的原因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症多、基础状况差、救治难度大有密切关系。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转归与心肌梗死的部位、面积、年龄、基础疾病、就医时间及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等多种因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特点并制定相应的干预及治疗措施,为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一步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6年1月1日_20()9年12月31日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1332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发病时间等一般情况及伴发疾病、梗死的部位等项目进行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冬季与春季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季节,4:00—12:00时段发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而梗死部位以下壁及前壁梗死为主,其发病率高于梗死部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危险因素中年龄I〉60岁、男性、伴发基础疾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及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肥胖及高盐高脂饮食)均与心肌梗死密切相关,其均为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针对西宁地区急性心肌梗死的流行病学与低海拔地区不同的特点,在急性心梗的救治过程中,既要看到高原与平原的共性,又要看到其不同点,采取相应的和针对性强的救治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讨论分析一例高原移居者由于急性缺氧、饮酒、过度疲劳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救治无效患者死亡的典型病例,探索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规律、救治体会和预防原则.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疾病的防治逐渐成为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心、脑血管病在老年人群高发,急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后得到及时救治对改善预后意义重大.早期急救报警是急性发病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和改善预后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急性心血管事件(ACO)发生的原因。方法对73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ACO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前心肌梗死、不稳定心绞痛、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病史、慢性肺心病以及术前ST段压低≥0.05 mV、血红蛋白〈120 g/L、白细胞〉1.0×109/L是围手术期ACO的主要危险因素。随年龄增大、合并内科疾病增多及体能状态下降,ACO发生率明显增高,心性死亡率逐渐增加。结论老年患者在实施非心脏手术时,要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加强对危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术前应作好应急救治准备,保证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ACO的高危期。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上并不少见,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及时、正确的诊断并采取有效的治疗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典型心肌梗死发作者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结合心电图等检查诊断并不困难。但非典型心绞痛患者延误诊断亦非罕见。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非典型胸痛达1/6.1/3。而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例中,非典型胸痛的发病率可为30.2%,无症状者更是高达42%,而典型胸痛仅占20%。说明在老年人急性心梗病人中,非典型胸痛是一较明显的特点之一。本文结合心内科工作中收集的25例病例,对早期发现症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童莉  李万平 《西南军医》2005,7(5):85-86
我科近期收治1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治疗后3h内发生了22次室颤,均给予电除颤复律,最终救治成功,患者康复出院。临床上短时间内连续除颤20次以上的病例较为少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张莉  骆霞  李燕 《兵团医学》2019,(2):68-69
目的:分析建立急诊胸痛中心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诊断救治中的影响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痛中心建立之前在急诊科进行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胸痛中心建立之后在急诊科进行治疗的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急诊胸痛中心的建立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救治工作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数据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节点1、节点2、节点3、节点4用时,以及急诊停留总时间要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胸痛中心建立之后,可以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临床特点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 2 5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60岁及 <60岁分为老年组 1 4 8例及非老年组 1 0 9例 ,按临床基础情况、并发症、住院死亡及病死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诱发因素中 ,老年AMI以感染为主 ,P <0 0 1 ;在首发症状中 ,老年组以胃肠道症状及脑血管障碍为主 ,P <0 0 1 ;老年组非Q波型心梗发生率及以心肌酶谱峰值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 ,P <0 0 1 ;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感染并发证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患者 ,P <0 0 5或P <0 0 1。结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老化 ,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明显升高 ;感染、心肌缺血及心律失常是老年AMI的主要诱发因素 ;心律失常、心衰、心源性休克及感染为老年AMI患者的主要并发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发生院前猝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某社区1993-2004年38例老年院前猝死病例,调查猝死患者生前已诊断疾病情况,猝死前状态及诱因、发病季节及时间。结果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是老年猝死患者生前罹患比率最高的前三位基础疾病,分别占78.94%、55.26%和44.73%。4月份猝死事件发生最多;73.68%发生在早6时~晚6时;发生在患者家中占81.57%。结论老年患者心血管疾病可能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事件发生突然,往往无明显先兆。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威胁老年人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尤其是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大多病情凶险 ,且并发症多 ,病死率高。尽早、持久、充分开通梗死相关血管 (IRA)可挽救更多的存活心肌 ,改善患者的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通过对年龄 75岁或以上的AMI患者的IRA行冠动脉介入治疗 (PCI) ,评价高龄AMI患者PCI治疗的疗效和预后。材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为 2 0 0 2年 1月 1日至 2 0 0 2年 12月 31日我院收治的 75岁以上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入选标准 :(1)持续胸痛超过 30min ,硝酸酯类药物治疗无效 ;(2 )…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三阶段处理法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丽  李明秋 《西南军医》2009,11(3):552-553
目的讨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三阶段处理法护理,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方法应用美国心脏病发作警报协作委员会(NHAAP)规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实施三阶段处理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三阶段处理法护理。结果与结论此护理过程有利于医生有效的评估和收治患者,减少误诊率和病死率,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改善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控制疾病复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周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2):202-203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多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 分析.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多样性.结论:老年患者要常规做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测、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疗效。方法:对45例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连续4周,对汉密尔顿抑郁评定表(HAMD)的平均总分数、汉密尔顿4因子在治疗前后进行比较。结果:45例伴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患者给予西酞普兰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评定表(HAMD)的平均总分数、汉密尔顿4因子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1)。结论:西酞普兰是对5-羟色胺选择性强、不良反应小、起效快、安全性高,适宜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状态患者,整体抗抑郁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16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16例老年患者为观察组与未出现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16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血流动力学的压力值、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应用PCI术的治疗效果、患者的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肺毛细血管楔压平均在3.8 kPa(30 mmHg)、收缩压在75 mmHg,对照组平均在2.4 kPa(19 mmHg)以及100 mmHg;观察组有14例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40%,对照组患者梗死面积>26%的有10例;应用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有效率为87.5%,观察组为62.5%,有2例患者死亡.结论 老年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梗死面积大,死亡率高,临床必须早诊早治才能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郑大军  军燕  许凤莲 《武警医学》2002,13(7):442-442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 1980年DeWood阐明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所致后 ,冠状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治疗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法[1] 。Q -T离散度 (QTd)反映了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文献报道QTd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测定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在溶栓治疗前后 2h的QTd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在溶栓治疗前后QTd的变化。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2 0 0 0年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6h内入院行静脉溶栓患者 10例 ,均为男性 ,年龄为 6 1~ 72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罗先策  魏东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0):1085-108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DNHC)的发病诱因,代谢指标和基础疾病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我院内分泌科2006~2011年期间收治的22例老年DNH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DNHC的主要诱因为感染,占45.4%。老年DNHC患者的预后与基础疾病积分、休克及急性肾功能衰竭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早期确诊和及时正确的治疗是降低老年DNHC病死率的关键。加强糖尿病教育,保持血糖长期良好控制是降低老年DNHC病死率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减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的作用。方法:将8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44例与对照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对术后3d内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舒适护理应用在冠状动脉介入围手术期中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舒适度,对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RP、金属蛋白酶MMP - 1、MMP - 3和MMP - 9水平检测在疾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66例冠心病组患者中,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2例,非急性期患者4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 23例,非陈旧性心肌梗死21例),另以2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受试者血清中CRP、MMP - 1、MMP - 3、MMP - 9水平的差异.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清这4项指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冠心病组中,AMI病例显著高于非急性期病例,而陈旧性心肌梗死与非陈旧性心肌梗死病例间无显著差异;心肌梗死病例CRP与MMP - 1、MMP - 3和MMP - 9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血清CRP及MMP - 1、MMP - 3、MMP - 9水平变化与心肌梗死病变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