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峡库区蓄水期长江口底栖生物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三峡库区蓄水期于2004年在长江口区进行季节性(2、5、8、11月)综合调查.结果表明,该水域出现底栖生物种类依序为2月127种,5月为114种,8月和11月分别为83种和97种.在种类组成中,以多毛类占首位(42~70种)、其次软体类17~32种.甲壳类和棘皮类较少.底栖生物优势种有15种,其优势度(D2)值以多毛类丝异须虫(0.27~0.36)和小头虫(0.18~0.26)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底栖生物的平均总生物量以2月和5月较高,分别为19.7g/m2和23.4 g/m2.在生物量组成中,以软体类最高为5.6~12.2 g/m2.底栖生物的平均总密度以5月和11月最高,分别为623.0个/ m2和781.7个/m2.在生物密度组成中,多毛类的密度居首位(194.8~625.6个/ m2).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H')值最高为2月(2.94)和5月(2.76).生物种类丰度指数(D)值以2月较高为1.34.各月的生物种类均匀度指数(J)值均不足1.通过调查分析,长江口外水域及口北少数站的底栖生物量和密度,仍保持高于河口附近测站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有关生物残毒理论,对珠江口海域底栖生物重金属含量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底栖生物中Hg、Ph、Cd、As含量较低,但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体内Ph和Cd具有潜在的严重积累问题;甲壳类Cd含量已严重超人体消费标准,软体类的Cd含量等于人体消费标准值,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的可食性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蔡文倩  刘录三  乔飞  林岿璇  周娟 《环境科学》2012,33(9):3104-3109
根据近6年来的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资料,以及2011年的现场调查数据,从渤海湾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同时结合渤海湾水域近几年来的水动力条件以及营养盐、溶解氧等水质特征变化,探讨底栖生物群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物种数、生物量、丰度、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皆集中分布在海河口北侧离岸较远的海域,而低值区则基本集中分布近岸海域,且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逐渐增加的趋势.渤海湾大型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可大体分为3个明显的时间节点:第一个时间节点为2005年和2008年,底栖生物群落无论总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都较高;第二个时间节点为2009年和2010年,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低,表明这两年渤海湾受自然变化和人为因素干扰的程度加剧;2011年,由于渤海湾水域的各项强有力的环保措施的实施,底栖生物群落的上述指标值最高,说明其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渤海湾水域底栖生物群落变化受到该区域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变化特征也与各环境因素的变化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及毗邻海域底栖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其次为舟山海区(44种),杭州湾最少(5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长江口次之(8.52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呈现沙漠化,但这种恶化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  相似文献   

5.
王钰涛  范晨阳  朱金鑫  李轶  王龙飞 《环境科学》2021,42(12):5826-5835
底栖生物膜是河流生态系统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响应,在河流碳循环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人们对于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河流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与水溶性有机质(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WSOM)的特征及内在联系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使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紫外可见光谱和三维荧光-平行因子分析解析代表性污水处理厂尾水受纳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和WSOM的特征.结果表明,底栖生物膜WSOM中识别出两种类腐殖质组分和一种色氨酸类蛋白组分,其中大分子类腐殖质在底栖生物膜WSOM中占据优势地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及多样性沿程提高,相较于未受污染的上游区,污染源头区和污染下游区生物膜细菌群落结构更加稳定.发色水溶性有机质(colored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CWSOM)、有机质芳香性和分子量是影响尾水区底栖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其中芳香性色氨酸类蛋白对生物膜细菌群落变化的解释度最高(34%).共现网络揭示了细菌群落与WSOM组分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Proteobacteria和Halobacterota通过碳循环过程参与生物膜WSOM的新陈代谢,生物膜细菌群落与WSOM的组成将以一种动态变化的模式对尾水排放做出响应.本研究为探寻尾水受纳区水生态变化的指示标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长江河口南岸污染对底栖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根据1985年8-11月和1986年2-5月在长江河口南岸调查的底栖生物资料,研究了本区底栖生物的生态特点。结果表明,本区底栖生物共30种,主要由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组成,其平均生物量为80、93g·m-2,平均密度为4098个·m~2,两者分布很不均匀。由于调查区域直接受上海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局部区域底栖生物群落的破坏,生态失去平衡,使耐污种大量孳生,如水栖寡毛类颤蚓的栖息密度每m2可达万尾以上。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分布及与低氧区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5年夏季对长江口及毗邻海域(长江口、杭州湾和舟山海域)的40个站位进行了底栖生物的分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的研究.底栖生物共监测到86种,其中以长江口底栖生物种类最多(62种);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平均9.55 g/m2,其中以舟山海区最高(12.45 g/m2),最低为杭州湾(0.53 g/m2);栖息密度平均为86个/m2,其中以长江口最高(138个/m2),舟山海区次之(33个/m2),杭州湾最少(4个/m2);各海区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以舟山海区最高(1.28),长江口和杭州湾多样性指数均小于1,尤其是杭州湾仅为0.33;底栖生物的沙漠化程度较重,长江口、杭州湾及舟山海区生物量为零的站位分别占了31.2%、33.3%、13.3%.将以上结果与近十年来的积累调查资料比较显示,底栖生物生存环境仍较恶劣,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仍有三分之一的区域无底栖生物,但这种趋势近年来已有所缓解.在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内的站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栖息密度都远远高于调查海域的平均值,特别是多毛类和棘皮动物,这说明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的存在并不会完全破坏低氧区底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8.
珠江广州段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中的多氯联苯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珠江广州江段水体、沉积物及底栖生物体内多氯联苯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初步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广州江段7个样点水体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2.3ng/L,各点含量无显著差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类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为31.52g/kg,各点有显著差异,其中以广州江段南航道y03样点最高,达65.31g/kg;底栖生物体内多氯联苯含量平均为181.77g/kg,其中也以y03样点最高,达317.37g/kg.多氯联苯在水体、沉积物及生物体3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富集和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莱州湾海域历年综合调查和生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莱州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状况及其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不同航次调查物种数在几十至上百种不等,优势种周年变动和年际变化具有群落演替的特征,总细胞丰度在季节和年际间均呈指数变化,多样性指数H' (log2)平均值为2.64,秋季相对高于春季和夏季,且1959年显著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份。莱州湾浮游动物种类以桡足类为主,单航次调查物种数相对浮游植物较少,优势种组成相对稳定,个体密度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在1.74~2.52之间波动。莱州湾底栖生物种类众多,单航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一般就超百种,优势种以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近几年呈现高丰度和低生物量的特点,多样性指数H'近几年监测结果有升高趋势,但相对20世纪80年代仍属低值。  相似文献   

10.
2009年4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31个站位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调查,结合同期进行的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对大型底栖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生物129种,多毛类为主要类群。平均生物量、丰度、多样性指数均较低,分别为11.55 g/m2、220.74 ind/m2、1.64。表层沉积物中Cu、Pb、Zn、As、Cd和Hg的含量平均值分别为30.36×10-6、25.75×10-6、100.44×10-6、11.85×10-6、0.18×10-6、0.03×10-6。除Cu的含量有37.03%样品超出国家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外,其它Pb、Zn、As、Cd和Hg均未有样品超标。应用Bivariate和BIOENV分析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中Cu、Pb、Cd的含量已对大型底栖生物产生显著的影响,但重金属含量对群落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调查太湖湖滨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和探索不同湖区之间差异,于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对太湖湖滨带49个采样点完成两次调查采样。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3门7纲69种。太湖不同湖区的湖滨带之间分类数、平均密度和生物量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经过计算可以得出,各湖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和均匀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东部沿岸、贡湖湾、东太湖、南部沿岸、梅梁湾、竺山湾、西部沿岸。不同湖滨带生态环境的差异,影响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组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介浙闽东海岸花岗岩类经“球状风化”塑造的石蛋地貌奇观。著名的有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的磐陀石 ,福建泉州的碧玉球和东山岛的风动石 ,以及厦门的日光岩。  相似文献   

13.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相似文献   

14.
对基于河流的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了改进,使其适用于海域。将改进后的标识指数法应用于深圳市近岸海域水质评价,并对东西部海域水质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西部海域的活性磷酸盐、无机氮、非离子氨和大肠茵群超标,全部劣于四类标准;东部海域水质良好,达到第一类或第二类标准。主要原因是西部近岸海域生态遭受破坏,陆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受珠江口污染影响,而东部海域则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入海污染源较小。标识指数法不仅可以判断水质是否超标,而且能够确定水质具体类别,具有计算简单、分析结果直观等优点,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海岸带环境综合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海岸带环境管理中存在的法律、组织协调和运行机制等现有主要问题;福建省海岸带环境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调整海洋环境功能区划、建立海洋污染事故快速反应体系与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加快城市排海污水处理能力的规划与建设、规范海水养殖功能区的管理、加强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实施海湾区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海陆一体化的海岸带环境综合管理等福建省海岸带环境综合管理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彦国  林景宏  王春光  林茂 《环境科学》2012,33(6):1839-1845
根据2009年4月在福建北部海域(24°47'17.0″~26°48'02.9″N;119°29'36.0″~120°57'13.8″E)所采集的浮游桡足类样品,对该海域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个体密度、优势种及其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并与2007年"908专项"春季航次相应调查范围的资料相比较,探讨其年际变化及内在原因.本航次共记录浮游桡足类48种,哲水蚤目种类数最多,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调查区浮游桡足类的平均丰度为231.96 ind.m-3,其平面分布呈现近海大于外海,北部海区高于南部海区的趋势,种类数平面分布呈现调查区的南部多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近岸海区.浮游桡足类的群落结构与以往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优势种突出、多样性指数较低;但其平面分布存在着年际变化,"908专项"春季航次浮游桡足类的高密度中心分布在三沙湾至闽江口之间的附近海域,而本航次的高密度中心位于三沙湾外部的近岸海域,这可能与考察期间受东北季风强度所左右的浙闽沿岸流强弱有关.根据浮游桡足类的生态习性本航次记录的浮游桡足类分为沿岸暖水,沿岸暖温和热带大洋性3个生态类群,沿岸暖水性和热带大洋性类群的种数多,沿岸暖温性类群个体密度占优势,本研究还对浮游桡足类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及其丰度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调查海区浮游桡足类群落的种类数以及多样性主要受温度和盐度的影响,并随着温度、盐度的增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7.

The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rich areas and their prognosticated turnover under climate change are crucial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endemic taxa.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areas of reptile endemicity richness in a global biodiversity hot spot (Morocco) under current and futur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protected areas in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under climate chang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 were performed over the distribution of 21 endemic reptiles, combined to estimate current species richness at 1?×?1 km resolution and projected to years 2050 and 2080 according to distinct story lines and ensemble global circulation models, assuming unlimited and null dispersion ability.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s were performed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43 protected areas. SDM found precipitation 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related to current species distributions. Important reductions in future suitable areas were predicted for 50 % of species, and four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as highly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Drastic reductions in species-rich areas were predicted for the future, with considerable variability between years and dispersal scenarios. High turnover rate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were predicted for eastern Morocco, whereas low values were forecasted for the Northern Atlantic coast and mountains. Species richness for current and future conditions was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altitude and latitude of protected areas. Protected areas located in mountains and/or in the Northern Atlantic coast were identified as refugia, where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conservation management is needed.

  相似文献   

18.
环境模型与GIS的集成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首先介绍了环境模型发展现状,重点论述了环境模型与GIS集成的必要性和优势;环境模型与GIS集成的方式、集成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最后以福建省海岸带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为例具体介绍了环境模型与GIS的集成,并对环境模型与GIS集成未来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部沿海近岸西加鱼毒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清我国南部沿海珊瑚礁鱼类体内的西加鱼毒素状况,首次在海南三亚、琼海、广西涠洲岛、珠海担杆列岛、广东徐闻县灯楼角和福建东山岛收集渔民从附近珊瑚礁海域捕捞的野生鱼类,采用酶联免疫法、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毒素测定.结果表明,6个调查海区均检测出染毒鱼类,总阳性检出率达50%,其中福建东山岛(77.8%) >广东徐闻县灯楼角(66.7%) >广东珠海担杆列岛(55.6%) >广西涠洲岛(37.5%) >海南三亚(37.5%) >海南琼海(16.7%),与海域环境质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鱼组织毒素含量为0~169ng P-CTX-1/kg肉,8个样品 (占总样17.4%) 超过100ng P-CTX-1/kg肉,达到可致人中毒水平.染毒鱼种类繁多,主要包括蝴蝶鱼科(Chaetodontidae)、鹦嘴鱼科(Scaridae)、鳂科(Holocentridae)、笛鲷科(Lutjanidae)和鮨科(Serranidae).酶联免疫法与小鼠生物法对鱼毒定性检测结果基本一致,但仅在福建东山岛2个鱼样中检测到P-CTX-1成分.染毒鱼类的毒素含量和鱼体重/体长没有相关性,也与其食性无关.  相似文献   

20.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来源   总被引:34,自引:8,他引:34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胶州湾沉积物中23种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PAHs的总含量范围为82~4567ng/g。PAHs总量在表层沉积物中总趋势是东部高于西部,以东岸附近处最大,远离东岸浓度降低,在胶州湾人海口处最低。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有:(1)绝大部分污染源集中在胶州湾东岸;(2)胶州湾的环流系统使东部的污染物很难向西部扩散;(3)沉积物粒度及有机质含量对PAHs含量分布有一定的影响。P/A、PL/PY比值、PAHs环数以及烷基化PAHs表明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几乎全部由人类活动产生,来源为煤炭、木材燃烧、石油类高温裂解及油类污染。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判定为中等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