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治疗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闭角型青光眼并白内障患者39例(39眼),被分为两组,Ⅰ组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Ⅱ组不须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患者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结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3moⅠ组眼压为15.72±3.02mmHg,Ⅱ组为16.30±3.81mmHg,两组眼压均比术前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别(P<0.05)。Ⅰ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64±0.45mm加深至术后3mo的3.21±0.41mm,Ⅱ组中央前房深度由术前1.92±0.52mm加深至术后3mo的3.18±0.39mm,两组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均比术前明显加深,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房角明显增宽。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和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不仅能提高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青光眼视力,而且可彻底解除闭角型青光眼的瞳孔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激光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phacoemulsifi-cation and intraocular lens,Phaco+IOL)作为初始治疗手段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的重塑作用。方法:选取37例39眼合并白内障首次发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平均眼压69.22±21.23mmHg,经过药物降眼压,完成激光虹膜成形联合周边切开术,病情稳定7~14d后,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开放状况和虹膜形态的变化。结果:随访时间3~27mo,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其中29眼未再使用用抗青光眼药物,最后4次随访平均眼压14.90±2.19mmHg,较激光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期间38眼眼压控制平稳,视野无进行性损害,1眼眼压波动在18~28mmHg,同时存在进行性视野损害,于术后10mo接受了滤过手术。OCT对虹膜形态的观察表明,所有患者虹膜均由术前的膨隆形变化为平坦型,房角开放度由激光术前平均10.86±5.11度增加为术后46.34±13.32度(P<0.01)。结论:激光联合Phaco+IOL治疗合并白内障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有助于开放房角,达到解除瞳孔阻滞,疏通房水引流的作用,避免滤过手术的风险,白内障术前激光治疗可以迅速缓解急性发作的症状,开放房角,控制眼压,加深前房,使白内障手术更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行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自内障患者98例130眼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眼,对照组行周边虹膜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超声乳化联合IOL植入手术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7d眼压14.111.97mmHg,术后lmo眼压14.01 ±1.65mmHg,术后3mo眼压14.16±1.45mmHg;对照组手术后7d眼压17.46±2.31 mmHg,术后1mo眼压17.15±2.27mmHg,术后3mo眼压17.03±2.18mmHg,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力0.73±0.11,前房深度4.58±0.85mm;对照组治疗后视力0.60±0.07,前房深度4.01 ±0.51mm,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4.6%,对照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5.4%,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9.78±4.65dB,对照组术后视野缺损值为-16.13±3.03dB,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联合IOL植人手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疗效可靠,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07-01/2016-01-30在我院眼科就诊的209例215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前所有患者的眼压均≥21 mmHg,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观察和分析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前房角的变化.所有患者随访6~25(平均13.8±6.9)mo.结果:患者平均眼压明显降低,从20.4±8.1mmHg下降到13.5±3.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期间,眼压均低于21 mmHg,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前房深度明显增加,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减少,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IOL植入和房角分离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晶状体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只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吸出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眼压经药物治疗后为21~50mmHg;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7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眼,老年性白内障膨胀期继发青光眼3眼,晶状体透明15眼,晶状体不同程度混浊11眼,虹膜节段性萎缩5眼;术后观察患眼压、视力、前房深度,随访1a以上。结果:术后视力31眼均有提高。术后眼压均正常(12~20mmHg)30眼;术后8mo发生恶性青光眼1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加前节玻璃体切割后眼压控制正常。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可使前房加深,房角开放,眼压得到控制,无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并发症,是治疗某些闭角型青光眼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39例(39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中用黏弹剂分离前房角。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患眼术后3月眼压平均为(12.6±3.1)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增加。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42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入院后均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mo。结果:术后最佳校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术后3mo眼压平均为(13.5±3.2)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前房角镜检查发现术后前房角均有增宽,房角关闭及周边虹膜前粘连范围减小;中央前房深度为(3.12±0.46)mm,手术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2例32眼,比较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观察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mo~2a;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平均眼压15.2±8.1mmHg,术后11.2±5.0mmHg,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126,P<0.01);术后中央前房深度显著加深,术前平均中央前房深度2.22±0.39mm,术后3.36±0.43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14.371,P<0.01);术后房角粘连范围有减少,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能有效的治疗并发白内障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粘连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以及术后房角形态的改变。方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48例(54眼),对手术前后的视力、眼压、视野、中央前房深度、房角形态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6mo,54眼中48眼视力较前有明显提高。54眼前房深度均加深,术前前房深度(1.612±0.354)mm,术后前房深度(3.296±0.243)mm。54眼术后眼压明显降低,术前眼压(22.42±3.53)mmHg,术后眼压(13.52±3.24)mmHg。房角镜检查术后1mo和3mo随访房角均开放,未发现房角再粘连。48例术后6mo复查视野无缩小。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房角分离术可有效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oucoma,PACG)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9例59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ACG)3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慢性ACG)24眼。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眼压、中央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术后用药情况及并发症。随访6~12mo。结果:(1)急性ACG组术前(n=35眼)平均眼压23.9±6.6mmHg,术后12mo时(n=28眼)平均眼压11.7±2.6mmHg(P<0.01)。慢性ACG组(n=24眼)术前平均眼压20.9±6.5mmHg,术后12mo时(n=19眼)平均眼压14.5士1.4mmHg(P<0.01)。急性ACG组术后眼压降低幅度为11.3±5.9mmHg,慢性ACG组为7.4±7.1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ACG59眼术后末次复查时44眼(74.6%)视力较术前提高。(3)急性ACG组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79±0.15,3.32±0.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ACG组术前、术后中央前房深度分别为1.84±0.19,3.37±0.2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分别为2.26±0.16,2.14±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急性ACG组、慢性ACG组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94.3%,87.5%,条件成功率分别为5.7%,8.3%。(6)全部患者术后有15眼(25.4%)发生轻或中度角膜内皮水肿,15眼(25.4%)发生前房纤维素渗出。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小梁切除术是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的有效而安全的方法。急性ACG的疗效优于慢性ACG。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疗效。

方法:收集2009-10/2014-06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40例52眼,手术均采用颞侧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房角分离术,术后随访6mo。

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 患者术后6mo眼压平均为15.76±2.09mmHg,较术前用药前后眼压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 术后患者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房角粘连关闭象限不同程度开放; 术前前房深度为1.97±0.29mm,术后增加到2.83±0.35mm,差异有显著性(P<0.05); 未发生恶性青光眼、后囊膜破裂等并发症; 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均在晶状体囊袋内,未出现偏位、夹持。

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有效降低眼压,提高视力,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同时合并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Ex-press引流钉联合微切口白内障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随机的前瞻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药物控制不理想的62例70眼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试验组34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对照组36眼,行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收集术前、术后1d,1wk,1、3、6、12mo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手术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等基本数据,并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术后12mo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0.53± 0.19,优于术前的0.83± 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术前眼压为31.3±6.85mmHg,术后1d,1wk,1、3、6、12mo分别降至7.37±2.94、9.88±3.18、10.84±2.68、12.28±2.81、12.82±2.84、14.14±3.41mmHg,试验组术后各期平均眼压较术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眼压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前后中央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对照组术后12mo时手术相对成功率分别为97.1%、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x-press引流钉联合微切口白内障术用于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是安全而有效的,且能有效控制患者眼压和提高视力,是Ex-press引流钉植入术又一适应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并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根据患者意愿及临床症状选择治疗方案,并根据治疗方案将分为观察组(n=40)与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微切口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蓝光滤过型非球面人工晶状体AcrySof IQ IOL)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复合式的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视力为0.71±0.17,眼内压为9.98±3.23 mmHg。对照组治疗后视力为0.46±0.16,眼内压为14.1±3.83mmHg。观察组视力(t=6.77)和眼内压(t=5.2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所有患者经过处理后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效果明显,且并未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23例24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11例12眼,进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均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

结果:术后随访1mo,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30.68±7.60mmHg,术后17.83±5.9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术前平均眼压29.27±5.55mmHg,术后18.12±1.8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两组间平均眼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者(6~21mmHg)者26眼(72%),局部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后眼压控制良好者8眼(22%),总体有效控制率94%,眼压不能控制者(22~30mmHg)2眼(6%); 术后视力提高者32眼(89%),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

结论: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小梁切除术对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发症少; 其在控制眼压方面对于原发性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无差异。  相似文献   


15.
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治疗合并白内障的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合并白内障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和价值。方法对35例(39眼)合并有白内障的青光眼行超声乳化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8眼,发作期15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急性闭角青光眼临床前期组平均眼压较术前明显下降(t=3.3420,P〈0.01)。急闭发作期组术后眼压较明显下降(t=4.3741,P〈0.01)。慢闭组术后眼压平均亦明显下降(t=4.1362,P〈0.01);急、慢闭组前房角均较术前增宽;急、慢闭组前房轴深较术前加深;周边前房深度两组均较术前增加。所有病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提高,21眼(53.9%)最佳矫正视力〉0.4。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对合并白内障的急闭临床前期、急慢闭青光眼均可产生良好的降眼压效果,且视力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经内窥镜睫状体光凝术(endoscopiccyclophotocoagulation,ECP)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1月至8月我院眼科住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治疗的19例(22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1d、1周、3周、1个月以及3 个月;随访内容包括术前、术后眼压、最佳矫正视力、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数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 患者术前用药后眼压为18~60(242±106)mmHg(1kPa=75mmHg),术后眼压为79~220(144±29)mmHg(未用药),与术前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眼(7727%)视力提高、2眼(909%)视力无改变、3眼(1364%)视力下降。术前应用抗青光眼药物为1~6种(平均4种);术后应用抗青光眼药物0~2种(平均1种),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37167, P<005)。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完全成功率为8182%,条件成功率为9091%。术中未见任何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高眼压以及散光所致的屈光不正,高眼压经对症处理后均可控制。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ECP具有安全有效、手术创口小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作为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晶状体厚度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对30例(3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行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检查。根据手术前的晶状体厚度分为晶状体厚度增大组(20眼)和晶状体厚度正常组(16眼)。术后随访11—30周。结果晶状体厚度增大组术后早期及随访时眼压平均下降(15.05±3.68)mmHg(1mmHg:0.133kPa)及(10.42±4.98)mmHg,晶状体厚度正常组则分别下降(9.88±4.60)mmHg及(7.50±4.58)mmHg。两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0%和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术前以UBM测量晶状体厚度,可对手术的降眼压效果及术后远期疗效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手术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临床研究。所有入选患者先行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lab 0.5lg(0.05lL),待虹膜和房角新生血管完全消退,再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术。术后随访6lo,观察最好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 IOP)、虹膜新生血管( NV)及并发症的变化情况。
  结果:入选患者19例19眼,随访6 lo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平均IO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从术前60.00±6.98 llHg 降至术后1 wk 9.68±2.11 llHg、术后1 lo 13.32±2.38 llHg、术后3 lo 16.37±3.42 llHg、术后6 lo 18.32±2.14 llHg。术后所有IOP 均控制<21llHg,其中3眼用1种降眼压药物,2眼用2种降眼压药物。所有眼3~8 d内NV消退,仅有1眼在术后36 d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lab辅助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小梁切除术+经睫状体平坦部玻璃体切除术+眼内激光联合手术可有效、安全地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继发性新生血管性闭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