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参照当前国内外导则给出的估算事故扩散因子的模式,推荐了一套考虑内边界层影响的估算核电站事故概率扩散因子的模式,并尝试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根据我国东部某待建滨海厂址的实测气象资料,分别估算了事故概率扩散因子、事故后各时段的冲洗因子(确定论模式)、事故概率冲洗因子以及相应的各途径剂量。计算表明,①该模式估算的事故概率大气扩散因子是常用模式估算的5.9倍,②对事故后0~8h的剂量言,确定论给出的冲洗沉积外照射剂量是相应的干沉积外照射剂量的5.50倍,保守概率论给出的上述比值为9.56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和56.7倍(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现实概率论给出的比值为1.93倍(考虑内边界层)和11.4倍(不考虑内边界层影响)。  相似文献   

2.
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址事故冲洗因子计算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参照当前国内外常用导则给出的估算事故扩散因子的模式,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并根据我国东部某待建滨海核电厂址的实测气象资料,分别估算了事故后各时段(0~8h、8~24h、1~4d和4~30d)的冲洗因子(确定论模式)和事故概率冲洗因子以及相应的沉积外照射剂量。结果表明,对事故后0~8h时段而言,由确定论模式给出的冲洗沉积外照射有效剂量分别为相应的干沉积外照射有效剂量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1995年4月至1996年4月在我国东部沿海某待建核电厂址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大气弥散试验。主要实验包括百米气象铁塔四个高度整年风、温逐时观测;地面风场、海陆风及内边界层的观测与分析;湍流与扩散参数测量;风洞模拟实验等。在现场实验基础上尝试提出了计算滨海核电厂址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新模型,此模型既考虑了向岸流与离岸流的区别,又考虑了混合层与内边界层、混合释放与扩散参数随陆距变化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此外又提出了一套估算事故冲洗因子的确定论模式与概率论模式。讨论了事故工况下,内边界层对事故剂量的影响及冲洗沉积剂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IAEA、美、日、以及我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核安全局有关导则的基础上,分别以确定论方式和概率论方式给出核电厂可行性研究阶段与设计阶段计算事故大气扩散因子的模式与相应程序。不但给出了设计阶段通用概率计算模式,计算了不同方位99.5%累积概率水平事故扩散因子和整个厂址95%累积概率水平事故扩散因子及用于评价的最终事故扩散因子,也尝试了应用分段烟羽模式估算个人有效剂量及事故致死性癌的余补累积分布曲线(CCFD)。程序命名为“ACCLEA"。ACCLEA程序包含下述五个子程序:ROULE子程序,计算常规大气扩散因子;ACCD子程序,计算确定论下的事故大气扩散因子与剂量;SOU1子程序,用于通用概率方法估算事故概率扩散因子与剂量;SAMPL子程序,用于天气取样;TEMP子程序,估算个人有效剂量与致死性癌的余补累积频率分布曲线CCFD。  相似文献   

5.
胡二邦  王寒 《辐射防护》1992,12(1):62-68
本文介绍在核电厂事故应急局地实时剂量评价系统中应用的拉格朗日烟团模式及相应的参数。对烟团轨迹考虑了事故期间风向、风速的变化,采用有效扩散参数以考虑烟团迁移期间大气稳定度等气象条件的变化,干沉积采用源耗减模式,湿沉积采用冲洗系数方法,还考虑了放射性衰变及烟团部分穿透混合层的修正。鉴于我国在建核电厂皆位于沿海地区,文中还给出了内边界层条件下烟团公式的处理方法。对于实时剂量评价,主要考虑了烟云浸没外照射、吸入内照射和沉积放射性核素外照射三种照射途径。最后,以秦山核电厂为例估算了 PWR1事故的环境影响,给出了部分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了IAEA、美、日以及我国国家环保局、国家核安全局有关导则的基础上,分别以确定论方式和概率论方式给出核电厂可行性研究阶段与设计阶段计算事故大气扩散因子的模式与相应程序。不但给出了设计阶段通用概率计算模式,计算了不同方位99.5%累积概率水平事故扩散因子和整个厂址95%累积概率水平事故扩散因子及用于评价的最终  相似文献   

7.
600MWe核电站正常运行工况下气态排出物弥散模式在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尝试给出了混合释放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中考虑了静风影响及下述诸因子影响的修正:混合层,干、湿沉积,放射性衰减,建筑物影响等。并能给出下述各照射途径的剂量:烟羽浸没外照射,烟羽吸入内照射,地表沉积外照射,食入内照射。程序名为“ROULEA”。ROULEA程序包含四个模块,即INPUT模块、ANRTRI模块、CHIQV模块和DOSE模块,分别计算四维联合频率,年均大气扩散因子和剂量等。  相似文献   

8.
600MWe核电站正常运行工况下气态排出物弥散模式在中国核工业三十年辐射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尝试给出了混合释放年均大气扩散因子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中考虑了静风影响及下述诸因子影响的修正:混合层,干、湿沉积,放射性衰减,建筑物影响等。并能给出下述各照射途径的剂量:烟羽浸没外照射,烟羽吸入内照射,地表沉积外照射,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秦山核电厂事故后剂量快速估算方法。以WASH-1400报告给出的九类事故假设,分别估算了地面空气中各类核素的时间积分浓度、地面沉积污染浓度、烟羽Υ外照射剂量、地面沉积外照射剂量、皮肤沉积外照射剂量、烟云吸入内照射剂量和食入污染蔬菜所致内照射剂量的方法。文中并以部分数据为示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概率论方法计算核设施事故集体剂量的基本原理,给出概率论方法计算得到的事故集体剂量的表达方式,以及将概率论方法与确定论方法计算事故集体剂量作了比较,指出了概率论方法优于确定论方法的两个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田湾核电厂址百米气象铁塔1998和1999年度两整年的逐时气象观测数据,估算了厂址实测大气扩散参数和IAEA推荐扩散参数以及不同年份气象观测数据对厂址非居住区边界(500m)16个方位的99.5%累积概率水平事故大气扩散因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大气扩散参数实测值给出的结果是基于IAEA推荐扩散参数给出结果的3倍左右。因此,对于田湾核电厂那类复杂地形的厂址,必须采用厂址实测大气扩散参数来估算事故释放环境后果。  相似文献   

12.
大气环境研究若干领域的动态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大气环境中若干研究领域的动态与进展,内容包括“欧洲示踪实验计划”;符合指数d的概念,IAEA等开展环境迁移模式有效性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扩散参数的不确定度和其对扩散因子的影响;海陆风环流的实验观测与分析;不同地表干,湿沉积,再悬浮参数及其实测值,事故评价中的大气扩散,天气取样技术,事故冲洗因子计算模式及有效扩散参数。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内陆核电选址中小风、静风频率较高的厂址,分别采用美国核管会(NRC)导则推荐方法和运用三维客观诊断风场与Lagrangian烟团模型模拟整年8 760小时逐时排放方法,计算了湖南桃花江厂址事故工况下的大气扩散因子,探讨复杂条件下大气扩散模型的适宜性。研究表明:在非居住区边界概率论方法计算的最大小时事故扩散因子较烟团模型计算方法保守;Lagrangian烟团模型计算的小时事故扩散因子在某些方位大于概率论方法结果,某些远距离子区的扩散因子大于近距离子区;对于释放时间相对较长的情形,导则方法估算结果仍偏小。由此可见,导则推荐方法得到的扩散因子存在不保守的情形,建议在计算复杂地形、小静风频率较高的内陆厂址事故扩散因子时慎重选择扩散模型。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在评价核设施事故条件下向大气释放的放射性物质的辐射后果中,造成群体受照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来自沉积在地面或其它环境表面的γ放射性的外照射剂量。影响此沉积放射性γ外照射剂量率的因素主要有:不同环境表面上的放射性沉积密度、建筑材料的屏蔽特性、沉积物的清除及风化程度、去染效率以及受照群体的生活习惯如在户内的停留时间等。其中,各类建筑物提供的屏蔽程度是估算沉积放射性核素外照射剂量的一个重要参数。为此,美、英、丹麦、日本、西德诸国在这个领域开展了各种理论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核电站严重事故后果概率安全评价(PSA)是采用概率论的方法对核电站放射性后果进行分析,并定量给出放射性物质对核电站周围公众的健康效应影响。以国内某压水堆核电站为参考厂址,建立合适的场外后果分析模型。采用分层抽样方法对参考厂址1a的气象数据进行抽样,源项和释放特征等数据取自二级PSA的研究结果。利用事故后果评价程序对核电站严重事故后果进行计算,并用概率论方法对结果进行评估。通过计算将各事故和事故谱的场外个人剂量表示为CCDF曲线和总频率-剂量曲线,再用概率论方法得到不同距离处个人剂量超过指定剂量的条件概率;也可用此方法对确定烟羽应急计划区的安全准则中所描述的"大多数严重事故序列"进行量化。  相似文献   

16.
核事故后果评价中剂量与干预评估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田湾核电站事故场外后果评价系统TW-NAOCAS中的剂量与干预模块为例,介绍核事故后果评价中的剂量与早期干预评估模式及一个算例.剂量估算模式主要给出估算潜在剂量、正常生活剂量与事故释放后2天的预期剂量的模式;干预措施评估模式主要涉及相应于设计基准事故(DBA)与超设计基准事故(BDBA)的各类干预措施(隐蔽2天、撤离7天、服碘片)的可避免剂量的估算模式,此中考虑了撤离途径的附加剂量.最后介绍了程序验证与实例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推动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的事故分析方法不断发展完善,对国内外核燃料循环设施事故分析方法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对不同事故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结合我国工程实践对事故分析方法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国外核燃料循环设施事故分析已逐渐使用概率风险评价方法,由此,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领域逐渐引入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可能成为事故分析的发展方向。ISA(综合安全分析)方法既参照确定论方法进行了单个(类)事件序列的情景假设和后果分析,又参照概率论方法进行了事件序列的概率估算,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我国核燃料循环设施领域可优先采用融合了确定论和概率论两种方法特点的ISA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种有限烟云外照射剂量计算方法——光子“射程”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介绍了一种有限烟云外照射剂量计算方法--光子“射程”法,该方法的特点是将受照者周围一个以光子在空气中平均自由程(文中简称为“射程”)的5倍范围内的烟云划分为一些体积来计算其外照射剂量(或剂量率)。计算的空气外照射剂量转换因子和空气吸收剂量率与有关文献给出的值或图解法、离散点近似法的计算结果相当一致。该方法适于与三维数值大气扩散模式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了γ射线外照射个人剂量估算的体模实验结果,给出了不同照射几何条件下的器官剂量,有效剂量当量与个人剂量计吸收剂量或人体中心自由空气场照射量的比值(DROP、DROT),对事故剂量的几种表达方式作了比较,并讨论了事故剂量估算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田湾核电厂址污染气象与扩散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1997-08至1999-08在田湾核电厂址进行的污染气象与扩散特征的实验观测和研究在百米气象铁塔的10m,30m,70m,100m四个高度安装了风、温探头,进行了两年的逐时观测;分析了中尺度风场的一般特征、海陆风个例及其出现频率;对热内边界层进行了实验观测并给出了热内边界层高度拟合公式;描述了风洞模拟及其主要结果,应用1997年夏、冬两次的塔层湍流测量数据资料和1997年度10次中性天气的示踪实验结果,给出了该地区的各类天气的扩散参数σy和σz。应用上述实测资料估算了该地区的年均大气扩散因子和非居住区边界事故概率大气扩散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