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危险因素及相关预后。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入院治疗的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组)和症状性大脑前循环狭窄患者(前循环狭窄组)各80例,比较2组性别、血压等危险因素。另按血管狭窄程度、病情有无进展、出院1个月的生存情况,将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分别分为狭窄率<70%的轻中度狭窄组43例和狭窄率70%~100%的重度狭窄组37例,进展组34例和未进展组46例,生存组42例和死亡组38例,分析各组危险因素的差异及其预后。结果与前循环狭窄组比较,基底动脉狭窄组男性(75.0%vs 57.5%)、高血压(80.0%vs 66.3%)明显升高(P<0.01)。重度狭窄组既往脑梗死及吸烟显著高于轻中度狭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既往脑梗死及吸烟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有关(P<0.05)。入院前驱症状与病情是否进展有关(P<0.01)。肺部感染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与预后有关(P<0.01)。结论男性及高血压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及既往脑梗死是症状性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入院前有前驱症状患者病情进展可能性小,肺部感染及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者为狭窄组,101例;狭窄率<50%者为对照组,4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检测情况,并分析患者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狭窄组年龄、糖尿病、吸烟、丙氨酸转氨酶、GGT、TG、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048,95%CI:1.013~1.084,P=0.007)。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逐渐增高(χ~2=13.170,P=0.004)。结论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是其发生和发展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亲环蛋白(CyP)A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脑卒中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分为狭窄组(102例)和非狭窄组(48例),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50例为健康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三组血清中CyPA的含量;狭窄组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40例)、中度(30例)和重度(32例),比较三组血清中CyPA的含量。分析血清CyPA含量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 ELISA结果显示:健康对照组、非狭窄组和狭窄组患者血清中CyP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中度和重度狭窄患者血清中CyPA的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yPA的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酯(LDL)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高密度脂蛋白酯(HDL)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CyPA含量升高,且其含量与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有关。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yPA含量有助于判断患者是否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其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连续性纳入60岁以上的健康体检患者,完善胆红素、血脂等各项血液学检查,采用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狭窄率≥50%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50%为非狭窄。比较两组患者流行病学特征、胆红素水平、血脂等各个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 258例患者中狭窄组98例,非狭窄组160例。两组血清总胆红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以总胆红素水平的三分位区间为分层基准,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比率随着胆红素水平的下降从23.47%而逐渐上升到45.92%(P=0.017)。调整混杀因素后Logistic回归显示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颅内大血管狭窄存在相关性,低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发生颅内大血管狭窄的风险是高水平的血清胆红素患者的3.180倍(OR=3.18,P=0.003,95%CI为1.497~6.758)。结论低水平的血清总胆红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独立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的分析。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5例,根据年龄分为45~64岁组99例,65~74岁组84例,75~99岁组52例。比较3组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45~64岁组、65~74岁和75~99岁组患者吸烟(37.4%、25.0%和13.5%)、饮酒(20.2%、7.1%和3.8%)、血脂异常(8.1%、11.9%和30.8%)、同型半胱氨酸[(14.64±6.42)μmol/L、(16.75±6.78)μmol/L和(18.02±9.56)μmol/L]、糖化血红蛋白[(7.12±2.13)%、(6.56±2.04)%和(6.57±1.50)%]、脂蛋白(a)[(239.77±207.20)mg/L、(228.71±211.03)mg/L和(183.68±126.46)mg/L]、TG/HDL-C(2.04±1.62、1.64±0.98和2.16±1.82)、TC/HDL-C(4.40±1.09、4.89±1.36和4.99±1.7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5~64岁组、65~74岁组以单支血管受累多见,75~99岁以多支血管受累多见,3组患者均以前后循环、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受累多见。结论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延缓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同型半胱氨酸与脂代谢紊乱是老年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筛查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131例,记录其血管疾病相关病史,并探索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131例动脉狭窄患者中,114例(85.5%)有颅内动脉狭窄,26例(19.8%)有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χ2=118.790,P=0.000)。其中大脑中动脉是最常受累的动脉(64.2%)。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省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分为对照组(狭窄率50%)77例和狭窄组(狭窄率≥50%)104例,对比分析2组临床基线资料及各项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MHR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预测作用。结果狭窄组单核细胞、MHR、TG、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MHR(95%CI:2.981~205.092,P=0.006)、白细胞计数(95%CI:1.199~1.772,P=0.000)、血小板计数(95%CI:1.001~1.012,P=0.014)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783(95%CI:0.716~0.851,P=0.000)。结论 MHR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 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 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 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 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 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诊断颅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235例,根据病变血管部位分为单纯颅外组111例,单纯颅内组97例及混合组27例。回顾分析3组患者常见血管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单纯颅外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混合组和单纯颅内组(P<0.05,P<0.01),高脂血症比例和尿酸水平明显低于单纯颅内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混合组糖尿病比例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颅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尿酸是男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与颅外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循环颅内、外段血管斑块和狭窄分布特点及其与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实验组,另选同期60例非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对照组,入院1周内检测血脂、血尿酸及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测双侧前循环颅内、外段斑块性质及血管狭窄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管狭窄检出率明显升高(73.3%vs 91.3%,P<0.01),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55.0%vs 90.0%,P<0.01)。与颅外段血管中重度狭窄比较,颈动脉颅内段中重度狭窄明显增高(40.0%vs 60.0%,P<0.05)。结论颈动脉内的斑块形成及血管狭窄是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颈动脉颅内段血管狭窄较颅外段常见,但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的不稳定斑块居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侧脑室钻孔引流术结合腰大池持续引流术(lumbar cistern countinue drainage,LCFD)治疗老年脑室出血的有效性,并分析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Logistic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本院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接诊的老年脑室出血患者8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  相似文献   

14.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及其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阳性菌株感染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研究,选择发病1周内的脑梗死住院患者(病例组,n=70)以及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门诊体检人群(对照组,n=30),检测血清HP IgG抗体和HPCagA阳性菌株IgG抗体的浓度和阳性率,调查两组传统高危因素分布情况、生活习惯、幼时和成人期社会经济状况,探讨HP和CagA阳性菌株血清抗体浓度和阳性率与脑梗死及其病因学亚型的关系。结果:病例组血清HPIgG抗体阳性率和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血清CagAIgG抗体阳性率(P〈0.05)和浓度(P〈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CagA菌株血清学阳性为脑梗死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表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CagA菌株IgG抗体的阳性率和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CagA的高毒力HP菌株感染可能是脑梗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胆红素(BIL)水平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30例行冠脉造影者,根据有无冠心病分为冠心病组(根据冠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和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研究对象血BIL的含量,分析它们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血间接胆红素(IBIL)在冠心病组[(5.73±2.69)μmol/L]低于对照组[(6.32±3.24)μmol/L](t=2.02,P<0.05),而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49,P>0.05)。血IBIL在3支病变组低于双支、单支病变组和对照组(P<0.05),血TBIL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减少,DBIL随冠脉病变支数增加而增加,但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线性回归及Logistic回归分析,在较正冠心病相关因素后,低水平血BIL并非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与冠脉病变程度无关。结论低水平血IBIL可作为冠心病冠脉病变程度的标志物之一,而非独立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74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分为IMT正常组84例,IMT增厚组90例;又根据颈动脉有无狭窄分为颈动脉无狭窄组141例,颈动脉狭窄组33例。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超声检测及计算IMT及狭窄情况。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狭窄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颈动脉无狭窄组,空腹血糖、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颈动脉无狭窄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最大值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25(OH)D3呈负相关(P<0.05),与尿酸呈正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狭窄与25(OH)D3、尿酸独立相关。结论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低水平血清25(OH)D3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