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鼻肠管鼻饲法在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入院日单双号将60例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鼻饲法,观察组采用鼻肠管鼻饲法,观察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及恶心、呕吐、腹泻、反流、误吸、胃潴留发生情况.结果 应用两种导管鼻饲,一次插管成功率及发生腹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发生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胃潴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鼻肠管鼻饲,能减少老年吸入性肺炎患者恶心呕吐、反流误吸、胃潴留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改良鼻胃管置入长度对肠内营养患者反流误吸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置管长度为60-70cm,对照组按国内护理教科书要求置入45-55cm,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反流、呛咳及误吸的发生率。结果经比较观察组仅有1例患者发生了反流,2例患者发生呛咳,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长鼻胃管置入长度,保证胃管末端达到胃幽门部,可有效地防止营养液从胃管末端侧孔流出后反流,促进营养液在胃内消化,可减少反流、误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内科昏迷患者鼻饲反流误吸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内科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鼻饲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多种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鼻饲过程反流、误吸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患者反流、误吸以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行鼻饲的昏迷患者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降低反流、误吸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使用微量泵鼻饲并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45例老年脑卒中鼻饲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编号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每次鼻饲时由护士手工推注鼻饲营养液;观察组22例,每次鼻饲时使用微量泵推注鼻饲营养液.鼻饲1周后送检咽拭子、痰、胃管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比较两组患者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鼻饲后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情况及发生吸入性肺炎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腔细菌在咽部逆向定植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例数均较对照组少.结论 老年脑卒中患者鼻饲时使用微量泵可减少食物反流,减少胃内细菌通过留置胃管逆向反流至口咽部定植的几率,从而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26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12)和观察组(n=114),观察组改良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眉心至脐的体表距离(约55~65 cm),对照组胃管留置长度为患者前额发际至剑突的体表距离(约45~55 cm),比较两组患者反流、呛咳及误吸的发生率和胃内残留量监测情况。结果经比较观察组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监测胃内残留量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胃管留置长度可准确反映胃内残留量,降低反流、呛咳及误吸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工作中推荐。  相似文献   

6.
机械通气患者两种鼻饲途径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时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和经鼻胃管两种鼻饲途径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方法:将50例机械通气并施肠内营养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留置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采用喂养泵或输液泵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每日持续匀速输注营养液;对照组留置传统的鼻胃管,采用喂养泵或输液泵经鼻胃管每日持续匀速输注营养液,观察两组患者胃潴留、呕吐、反流和误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胃潴留、呕吐、反流和误吸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经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行肠内营养,可提高患者的耐受性,有效地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进胃管置管长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鼻饲营养后胃肠道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择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观察组53例,插入胃管长度为55~65 cm,当插至45~55 cm时,检查胃管在胃内后,再插入10 cm,使其到达幽门部.从胃管注入温开水20 ml,拔出导引钢丝,再次用注射器快速从胃管注入温开水10~20ml,使胃管在胃内不盘曲后固定.对照组52例,按传统的胃管置入方法,长度为45~55 cm.两组的鼻饲液均使用营养科自配的营养液.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反流、呛咳、误吸、吸入性肺炎、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2例出现呛咳,无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发生,此4个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观察组发生腹泻5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对照组分别为6例、4例,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加胃管插入长度后,食物直接刺激幽门部,可促进体液调节,减少胃肠道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鼻饲滴入法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性肺炎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鼻饲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15°卧位注射器注入鼻饲法,观察组采用≥40°半坐卧位鼻饲滴入法,观察两组患者鼻饲中呛咳、呕吐、呃逆、反流主观症状表现情况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鼻饲中发生呛咳、呕吐、呃逆、反流主观症状表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鼻饲滴入法能有效地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迎伟 《护理与康复》2007,6(5):344-345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鼻饲体位与吸入性肺炎的关系.方法 将428例脑卒中鼻饲患者用随机均衡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08例,每次鼻饲时床头抬高<30°,鼻饲后采取平卧位;观察组220例,每次鼻饲时根据病情将床头抬高30~90 °,呈半卧位或坐位,注入食物后保持原体位30 min.比较两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吸入性肺炎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鼻饲时床头抬高30~90 °可减少食物反流、呛咳、呕吐等情况的发生,从而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颈椎骨折伴高危截瘫患者误吸、食物反流的影响。方法选取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观察2组患者反流、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差异。结果观察组误吸、反流和吸入性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行鼻饲患者15例,对照组17例。鼻饲中,观察组呼吸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颈椎骨折伴高位截瘫患者误吸、食物反流发生的风险,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对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的患者65例,按入院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行常规的脑卒中后留置鼻饲管患者的护理,观察组实施出院准备计划.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鼻饲管的时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吞咽相关生存质量(SWAI-QOL)得分.结果:出院后1...  相似文献   

12.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2017,32(5):397-40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对3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观察组,术后采用鼻空肠管营养支持。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食管癌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采用鼻胃管营养支持,比较2组的营养支持的耐受性、营养情况、营养期间体质量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营养7 d后的白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计数多于对照组;观察组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营养第7天时体质量下降小于对照组,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呕吐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空肠管营养支持能够提高食管癌患者术后肠内营养的耐受性,改善营养水平,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对脑卒中后行吞咽障碍治疗患者吞咽功能、营养水平、生活质量、置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入组均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措施,其中观察组采取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对照组采取持续鼻-胃管管饲法,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变化情况,比较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情况,并统计治疗期间置管成功情况(一次成功、二次成功、插管失败)及并发症(吸入性肺炎、消化道出血、鼻腔黏膜损伤)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BMI、HB、TP、ALB水平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VGF评分、WHOQOL-BREF量表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插管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后行吞咽障碍治疗患者使用间歇口-胃管管饲法,可保证营养供给,有助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生活质量的改善,同时对于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两种管饲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留置鼻胃管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同时给予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进行营养支持。收集两组患者入院24 h 内及30 d 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结果入院30 d,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VGF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可以对脑卒中吞咽功能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肠管肠内营养在神经外科昏迷患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外科手术昏迷患者78例,随机分为鼻胃管组与鼻肠管组。鼻胃管组给予鼻胃管肠内营养,鼻肠管组给予鼻肠管肠内营养,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4 d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水平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4 d,2组Alb、Hb、PAB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鼻肠管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鼻胃管组(P0.01)。鼻肠管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胃管组(P0.01);2组误吸和返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外科昏迷患者经鼻肠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选择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住院治疗的脑损伤鼻饲患儿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吞咽功能训练加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频率是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感觉统合训练,频率是鼻饲前4次/d。比较两组患儿的平均留置胃管天数、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及呕吐和反流、胃潴留、呛咳、吸人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取感觉统合训练后,吞咽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χ2=4.32,P<0.05);同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留置胃管时间缩短(t=23,P<0.05),并发症的发生减少(χ2=5.19,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对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能有效促进脑损伤鼻饲患儿吞咽功能恢复,有效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假性球麻痹所致吞咽障碍的护理方法和治疗时机。 方法 将61例病患随机分为两组,治疗时间为1个月,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治疗及鼻饲营养和饮食指导。治疗组31例在前者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包括基础训练、吞咽功能的训练等。 结果 治疗组的吞咽功能有明显的改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也有所降低,与对照组有着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早期、系统化进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假性球麻痹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呛咳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间歇重力鼻饲喂养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内极低体重儿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NICU内215例极低体重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9例。观察组采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方法,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管饲喂养方法。观察两种鼻饲方法客观指标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患儿完成研究。观察组极低体重儿转出NICU时体质量增长到(1397.0±22.10)g,高于对照组(1320.0±18.2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 P<0.05)。观察组极低体重儿全胃肠营养所需时间、转出NICU时间为(4.94±0.70),(9.69±7.19)d,均低于对照组[(4.74±0.74),(11.63±4.0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72,4.85;P<0.01)。观察组患儿的腹胀、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呕吐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结论应用间歇重力管饲喂养可以减少极低体重儿肠内营养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儿的NICU入住时间,提高体重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