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02例临床诊断AMI,应用日本岛津DAR-2400a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CAG),观察冠状动脉的改变。结果 左冠状动脉(LCA)病变64例,右冠状动脉(RA)病变38例,其中LCA+RCA二支或二支以上病变17例,1例右冠状动脉痉挛。结论 CAG对AMI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5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文献。结果:(1)本组5例患者中,女性1例,男性4例,年龄27~70岁。(2)临床表现主要为胸痛、胸闷等心绞痛症状,除1例老年患者外,其余4例病人都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和缺血心电图变化。(3)冠状动脉造影示3例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给予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后随访2月~6年无明显不适;另2例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药物治疗后仍有劳累性心绞痛发作,其中1例半年后猝死。结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主干是一种罕见的冠脉畸形,对存在严重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预防性冠状动脉搭桥术或介入治疗,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畸形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畸形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460例冠状动脉的解剖中,发现7例冠状动脉异常,并对此动脉开口移位和冠状动静脉瘘进行解剖与观察。结果:在7例中,5例冠状动脉开口移位,经动脉圆锥前、主动脉后或主动脉与肺动脉干之间横过心底,到达其分布区。单一(右)冠状动脉Ⅱ型或一冠状动脉发自对侧主动脉窦提供解释:此冠状动脉畸形的青年,可在运动时或运动后猝死。2例冠状动静脉瘘,显示冠状动脉和肺动脉干与左室之间,存在毛细血管前吻合。结论:冠状动脉畸形在临床实践中有其意义,其发生有它的胚胎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利用MSCT分析维吾尔族与汉族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LAD-LCX)及左主干长度(LM)与冠状动脉夹角区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地区6所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资料,将左冠状动脉主干分叉区按管腔狭窄受累情况分为Ⅰ~Ⅳ级,分析比较维吾尔族及汉族不同分级之间的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及左主干长度差异;分析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主干长度的相关性。 结果 纳入研究1276例,汉族916例,维吾尔族360例。汉族左冠状动脉夹角均值为(84±38.8)º(29º~158º), 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均值为(9.2±5.3)mm(1.6~28.6 mm);维吾尔族左冠状动脉夹角均值为(85±34)º(24º~155º),LM长度均值为(9.6±6.6)mm(2.4~18.3mm)。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左冠状动脉夹角在Ⅰ级与Ⅱ、Ⅲ、Ⅳ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Ⅱ、Ⅲ、Ⅳ级之间的左冠状动脉夹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民族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均呈中度相关(汉族R=0.307;维吾尔族R=0.421)。 结论 大的冠状动脉夹角及更长的左主干长度更容易引起夹角区冠状动脉硬化,但与夹角区管腔受累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左冠状动脉分叉夹角与左冠状动脉主干长度呈中度相关,维吾尔族略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5.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现已成为有无冠状动脉疾病的首选影像方法,经典穿刺途径是股动脉途径,但此途径有诸多缺点,如术后需卧床、局部血肿、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等。我院通过经桡动脉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60例,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55例作对比分析,旨在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冠状动脉畸形对右室流出道重建的影响。方法:自1989年4月至2004年5月治疗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法乐四联症和右室双出口20例,其中单支冠状动脉畸形11例,左前降支起自右冠状动脉6例,右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例,左右冠状动脉交通支形成蔓状血管丛1例。行姑息手术1例,根治术19例。结果:根治术早期死亡1例,18例随访10个月至8年,残余漏2例,残余梗阻3例,余结果满意。结论:根据畸形冠状动脉走行特点,选择手术切口,避免损伤异常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7.
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几何性状和显微结构成份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正洪  黄铁柱  周新华 《解剖学杂志》2003,26(5):464-467,F003
目的:通过对桡动脉与冠状动脉几何性状和显微结构成份的比较研究,为桡动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术提供依据。方法:非心脏病死亡的尸体,在其桡动脉的上端、中点、下端及冠状动脉主干根部,横断取材制作切片,光镜下观察并用图像分析仪对其显微结构成份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桡动脉的内、外径与冠状动脉的前室间支、旋支、右冠状动脉接近,但它的内膜面积和管腔狭窄率均明显低于冠状动脉。桡动脉与冠状动脉的显微结构成份相似;管壁平滑肌的含量二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桡动脉是冠脉搭桥术可供选择的较理想的移植血管。  相似文献   

8.
山羊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羊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查阅10年文献报道,未见有羊心冠状动脉、壁冠状动脉的描述和相应心肌桥出现率记载。由于动物间冠状动脉具有差异,制备动物模型时,有必要对冠状动脉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通过对96例山羊心脏剥制,记录壁冠状动脉长度及出现率。为心脏基础研究及临床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halcoronaryangioplasty,PTCA)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在狭窄率逐渐增加,且越来越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冠状动脉内支架术(Coro.naryarterystentImplantation,CASI)是治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我科2009年2月至2010年2月以桡动脉途径成功地为103例老年患者行PTCA和PCI,并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减少了并发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及恢复期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广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KD患儿,对伴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KD患儿恢复期接受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按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程度,将KD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扩张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分别比较其发病及变化特点。结果 共纳入KD患儿356例,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41.3%(147/356);巨大型和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确诊前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冠状动脉扩张组[(18.5±12.0)d、(12.9±8.2)dw(7.4±3.6)d,P均〈0.01)]。有119例(81.0%,119/147)冠状动脉损害患儿定期门诊随访。随访2年,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扩张组72例患儿冠状动脉全部恢复正常;中小型冠状动脉瘤组77.8%(28/36)患儿冠状动脉恢复正常;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11例患儿无一例恢复正常。40例冠状动脉有损害的KD患儿恢复期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中小型和巨大型冠状动脉瘤组室壁运动异常、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扩张组(P〈0.05)。结论 KD患儿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损害为一过性;大部分中小型冠状动脉瘤改变可恢复;巨大型冠状动脉瘤造成的损害可长期存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磷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追踪观察KD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及心肌供血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