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西乙型肝炎病毒(HBV)性传播状况.方法 对我们2004年建立的隆安研究队列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配偶采静脉血收集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结果 217名研究对象中,96.8%(210/217)有过去或目前感染乙肝病毒的标记,其中32例HBsAg阳性,阳性率为14.7%(32/217),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5.4%(14/91)和14.3%(18/1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1,P>0.05);107例HBsAb阳性,阳性率为49.3%(107/217);一名男性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有79例HBsAg,anti-HBs and HBeAg阴性,这79例要么抗-HBc和抗-HBe同时阳性,要么单项阳性,但都是HBV DNA阴性;有7人(包括男性3人、女性4人)没有任何乙肝感染标记,包括HBV DNA阴性.另外,122名HBV DNA阳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研究对象)有14人HBsAg阳性;95名HBV DNA阴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有18人HBsAg阳性,两者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χ2=2.372,P>0.05).HBeAg阴、阳性的HBsAg携带者其配偶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5.61%(27/173)和11.76%(4/34),两者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093,P>0.05).结论 配偶因密切接触HBsAg携带者而受HBV感染的机会比一般人群大,但性别、病毒量和HBeAg不影响其配偶感染HBV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HBV父婴垂直传播水平与HBV-DNA载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父亲血HBV-DNA的不同载量水平对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对161例HBsAg阳性的父亲及其新生儿(母亲血清HBVM全阴性或仅HBsAb阳性及HBV-DNA均为阴性)HBV感染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采用ELISA检测HBVM,FQ-PCR法检测血清HBV DNA载量水平.结果 (1)父亲血HBV-DNA载量水平与新生儿脐带血HBV DNA阳性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χ~2=64.117,P=0.000).父亲血HBV-DNA≥1.0×107 copies/ml组新生儿的HBV父婴垂直传播水平显著高于<1.0×107 copies/ml组(χ~2=71.539,P=0.000);(2)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父亲其新生儿的HBV-D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92,P=0.009).结论 父亲血清HBV-DNA载量水平与是否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密切相关,随血清HBV-DNA载量增加而上升,并存在影响传播的浓度界面;父亲血清HBV-DNA 1.0×107 copies/ml及HBeAg阳性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HBsAg阳性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1抗原与HBV标志物及HBV—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36例HBV感染者血清标本,根据HBV标志物不同模式进行分组。ELISA法检测HBV标志物及前S1抗原,FQPCR法检测HBV—DNA。结果HBsAg(+)+HBeAg(+)+HBcAb(+)、HBsAg(+)+HBeAg(+)、HBsAg(+)+HBeAb(+)+HBcAb(+)、HBsAg(+)+HBeAb(+)、HB-sAg(+)+HBcAb(+)、HBsAg(+)六组前S1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3.67%、68.75%、65.92%、29.41%、74.71%、11.76%;HBVDNA阳性率分别为94.94%、75.00%、67.71%、35.29%、78.16%、21.43%.HBeAg阳性患者中,PreSl抗原、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9.47%、91.58%;HBeAg阴性患者中,PreSl抗原、HBV—DNA阳性率分别为64.22%、66.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s1抗原与HBV—DNA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作为HBV病毒存在、复制、传染的标志物。HBV标志物和PreSl抗原及HBV—DNA联合检测,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乙型肝炎提供更准确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501例HBV感染者血清前S1蛋白抗原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病人血清进行HBV前S1蛋白抗原(Pre-S1Ag),以便了解Pre-S1在HBV感染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方法对501例HBV感染者及50名健康对照组检测.结果HBsAg阳性、HBeAg阳性、HBcAb阳性(大三阳)病人组的Pre-S1Ag阳性率为84.8%;HBsAg阳性、HBeAb阳性、HBcAb阳性(小三阳)病人组的Pre-S1Ag阳性率为38.6%;HBsAg阳性、HBcAb阳性病人组的Pre-S1Ag阳性率为40.0%.大三阳病人组Pre-S1Ag阳性率与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re-S1Ag的检测可反映HBV在体内的复制情况,它与HBsAg阳性及HBeAg阳性有密切相关性,在防治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的3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评价HBsAg长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结局.方法 利用1976年建立的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队列[血清筛检确定HBsAg、抗-HBs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进行前瞻随访],该数据库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居民病伤死因资料链接核实,分析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12351名人群中肝癌等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355 305.0.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73例,发生率为361.55/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95例,发生率为30.90/10万,两组比较RR=11.70(95%CI:9.06~15.19);其中男性和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12.30和10.46.两性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若以女性非携带者肝癌的发生率为1,则男性非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3.07、10.46和37.76;该四组人群在31年中肝癌发生的累积率分别为0.86%、2.73%、10.22%和34.19%.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其他部位癌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 证实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联系;针对HBV感染而采取干预措施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的31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与肝癌发生的关系,评价HBsAg长期携带者发生肝癌的结局.方法 利用1976年建立的启东某社区15岁以上自然人群队列[血清筛检确定HBsAg、抗-HBs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并进行前瞻随访],该数据库与人群癌症登记资料、居民病伤死因资料链接核实,分析1977年1月至2007年12月12351名人群中肝癌等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队列观察总人年数为355 305.0.HBsAg携带者中发生肝癌173例,发生率为361.55/10万;HBsAg非携带者发生肝癌95例,发生率为30.90/10万,两组比较RR=11.70(95%CI:9.06~15.19);其中男性和女性HBsAg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12.30和10.46.两性各年龄组HBsAg携带者的肝癌发生率均高于非携带者.若以女性非携带者肝癌的发生率为1,则男性非携带者、女性携带者、男性携带者的RR值分别为3.07、10.46和37.76;该四组人群在31年中肝癌发生的累积率分别为0.86%、2.73%、10.22%和34.19%.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性别(男性)、年龄、HBsAg、ALT为肝癌发生的显著影响因素,抗-HBs为保护因素.HBsAg携带与其他部位癌的发生未见有联系.结论 证实启东自然人群中HBsAg携带与肝癌发生的因果联系;针对HBV感染而采取干预措施是现场肝癌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免疫标志物模式与 HBV DNA之间关系.方法:对 780例临床血清标本分别进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 反应( FQ- 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对比检测.结果:在 780例临床标本中, HBsAg( )、HBeAg( )和 HBcAb( )模式 345例, HBV DNA阳性 335例,阳性率为 97.1%( 335/345),血清病毒载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7.84 ± 1.20; HBsAg( )、HBeAb( )和 HBcAb( )模式 294例, HBV DNA阳性 167例,阳性率为 56.8%( 167/294),载 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5.02± 1.19; HBsAg( )和 HBcAb( )模式 141例, HBV DNA阳性 49例,阳性率为 34.8%( 49/141), 载量对数值的均值为 4.89± 1.07.结论: HBeAg是反映 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定量测定 HBV DNA能真实反映 HBV复制状况,为乙型肝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乙型肝炎DNA(HBV-DNA)定量与乙型肝炎前S1抗原(PreS1Ag)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以期能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7月对诊治的120例HBV感染患者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V-DNA定量与PreS1Ag,分析其结果,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HBsAg+HBsAb、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HBsAg+HBeAg、HBsAg+HBeAb、HBsAg+HBcAb模式分别占2.50%、25.84%、45.00%、10.00%、5.83%、10.83%,PreS1Ag阳性率为60.83%,HBV-DNA阳性率为67.50%;HBV-DNA阳性患者中PreS1Ag阳性率74.04%高于HBeAg阳性率4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五项标志物、HBV-DNA、PreS1Ag联合检测更能准确判断HBV复制状况及传染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1-59岁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流行率。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在广西14个市选择40个县1-59岁常住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采集血标本,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HBV表面抗体(HBsAb)、HBV核心抗体(HBcAb)、HBV e抗原(HBeAg)和HBV e抗体(HBeAb),分析血清流行率。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10256名,HBsAg、HBsAb、HBcAb阳性率分别为4.3%、59.3%、24.1%(标化值:7.2%、58.3%、41.2%);其中HBsAg、HBcAb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15岁儿童HBsAb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年龄、地区、性别、民族、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乙肝疫苗(HepB)免疫史是HBsAg阳性率的显著影响因素。在438例HBsAg阳性人群中,HBeAg、HBeAb阳性率分别为22.8%、73.2%。结论实施HepB免疫策略对广西儿童乙肝的防控成效显著。应加强适龄儿童HepB接种,探索成人HepB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0.
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播的重要方式。约30%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配偶为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这些携带者的血清 HBeAg/抗-HBe 阳性率也较高。作者对希腊182例无症状 HBsAg 携带者的血标本进行乙型肝炎病毒 DNA(HBV DNA)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