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汉逊酵母菌表达的乙肝表面抗原(rHBsAg)诱导动物和人体细胞免疫应答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不同剂量rHBsAg免疫小鼠(BALB/c,H-2d),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小鼠脾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刺激诱生IFN-γ的水平;单剂rHBsAg免疫后不同时间检测MNC、CD8+T淋巴细胞产生IFN-γ水平;同时测定免疫后不同时间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CTL)活性;检测免疫单剂和多剂乙肝疫苗后小鼠MNC分泌IFN-γ、IL-2、IL-5和抗-HBs抗体水平;对乙肝感染标志阴性的4名成年人按0、1、2个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检测免疫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D8+T淋巴细胞分泌IFN-γ、IL-2和IL-4水平以及抗体动态.结果 应用ELISPOT法,汉逊rHBsAg免疫小鼠7 d时,可检测到IFN-γ应答,14 d时达到高峰;CTL在免疫后7 d时可检出,峰值位于28 d.在1~8μg免疫剂量范围内,MNCs IFN-γ免疫应答与剂量呈显著正相关(阳转率:Υ=0.951,P=0.049<0.05;SFC:Υ=0.996,P=0.000<0.05),在1~4 μg免疫剂量范围内,CD8+T淋巴细胞的IFN-γ与剂量也呈显著正相关(Υ=0.999,P=0.025<0.05);三剂乙肝疫苗免疫小鼠诱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水平均显著高于单剂(P值均<0.05);成年人接种汉逊乙肝疫苗后不同个体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模式不同,IL-2、IL-4应答与个体抗体滴度有关.结论 用ELISPOT法成功测定了汉逊HBsAg免疫小鼠后不同淋巴细胞的细胞免疫剂量效应和CTL时间动态变化,并分析了成年人的细胞免疫应答特点,为规范疫苗细胞免疫评价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细胞免疫测定方法 对小鼠免疫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 后细胞免疫应答测定的影响.方法 小鼠皮下接种 HBsAg,于免疫后 4、7、10、14 和 25 d 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应用酶联斑点法(ELISPOT) 测定 MNC 细胞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 IFN-γ斑点形成细胞计数(SFC),其中刺激物选择多肽和 HBsAg;流式荧光检测技术(Luminex)测定 MNC 体外经 HBsAg 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 IFN-γ、IL-4、IL-5 和 IL-10 含量;小鼠血清检测抗-HBs.结果 小鼠接种 HBsAg 后,应用 ELISPOT 法测定, 7 d 和 14 d 小鼠 IFN-γ阳转率分别为 60% 和 80%;而应用 Luminex 方法 测定,7 d 和 14 d 小鼠 IFN-γ阳转率均为 80%;IL-4、IL-5、IL-10 阳转率分别为 60%,80%;100%,100%;80%,100%;25d 时,IFN-γ与 14 d 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25,14 d=0.030,<0.05),而 IL-5、IL-10 和 IL-4 与 14 d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抗-HBs 水平随时间而呈上升趋势.结论 Elispot 和 Luminex 法测定小鼠 IFN-γ应答符合率高,小鼠接种单针 HBsAg 后细胞免疫应答高峰为免疫后 7~14 d.25 d 时 IFN-γ分泌水平随抗-HBs 抗体水平升高而下降,而 IL-4、IL-5、IL-10 分泌继续保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类乙型肝炎重组疫苗诱导免疫应答特点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三种乙型肝炎重组疫苗(rHB)[乙型肝炎汉逊酵母重组疫苗(rHP)、酿酒酵母重组疫苗(rSC)和CHO重组疫苗(rCHO)]诱导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特点.方法 给3组小鼠(BALB/c,H-2d)分别皮下接种3种r}HB 3μg,于免疫后第4、7、10、14、25和35 d分离脾单个核细胞(MNC),应用酶联斑点法(ELISPOT)测定MNCs体外刺激后所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IL-2斑点形成细胞数(SFC).刺激物为多肽或HBsAg.同时测定免疫后不同时间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反应(CTL)活性和小鼠血清抗-HBs水平.结果 应用ELISPOT法,不同种类rHB免疫小鼠后诱导分泌IFN-γ和IL-2峰值均为10-14 d;rHP诱导CTL活性(P=0.000<0.05)和分泌IFN-γ水平(P<0.05)均显著高于rCHO和rSC,且rHP于免疫后第10天诱导CTL杀伤率最高(39.8%);rHP组诱导分泌IL-2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疫莆组(P<0.05),第7和14天时,rSC组诱导产生IL-2水平均显著高于rCHO组(第7天t=4.595,P=0.001<0.05;第14天t=5.721,P=0.000<0.05);免疫后第7天3种疫苗诱导细胞免疫应答强度依次为rHP最强,rSC其次,rCHO最弱;小鼠血清抗-HBs阳转率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时间而逐渐上升,第7天时rCHO组抗体显著高于rHP组(P=0.044<0.05),第14天时rCHO组抗体显著高于rHP组(P=0.009<0.05)和rSC组(P=0.012<0.05).结论 3种疫苗免疫小鼠的应答特点不同,酵母重组疫苗早期诱导细胞免疫应答优于rCHO;rCHO的优势是诱导产生抗-HBs早,且滴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韩田  王明法  王勇 《职业与健康》2006,22(23):2100-210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阳转率的差别。方法将200例乙肝标志物阴性的门诊预防接种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剂量为5μg,B组为10μg,两组均按0、1、6个月免疫程序接种3针。结果A组阳转率为75%,B组阳转率为92%。两组比较,x^2=10.488,P〈0.01。结论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抗-HBs阳转率高,免疫效果优于5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的免疫对策。方法对130例乙型肝炎二对半检测(ELISA法)全阴者用1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按0、1、6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第210d抽血检测,抗-HBs阴性者再用20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按0、1、2的免疫程序再次接种3针,第90d抽血检测抗-HBs。结果130例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再次免疫后抗-HBs阳性115例,阳转率为88.46%,抗-HBs滴度均值(GMRT)为94.3mIU/ml。结论成人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无免疫应答者,通过增加剂量可提高抗-HBs阳转率。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者再免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抗体应答的对策。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方法(RI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为阴性的120例研究对象接种1-3剂乙肝疫苗,2剂间隔1个月,分别在每剂接种1个月后采血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判断抗体应答情况。结果:再免疫1剂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75.8%(S/N≥2.0)和56.7%,(S/N≥10.0);对再免疫1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29人)又接种第2剂乙肝疫苗,1个月后又有19例抗-HBs阳转,占总数的15.8%;对再免疫2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10人)继续接种第3剂乙肝疫苗,1个月后又有8例抗-HBs阳转,占总数的6.7%。再免疫3剂后抗体应答率达到98.3%。结论: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无抗体应答者,再免疫可以诱导-HBs阳转,且效果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2种不同剂量基因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00例19~21岁健康人群的血清样品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HBsAg、抗-HBs、抗-HBc三项指标均为阴性者注射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在全程免疫后1、6、12、24个月检测抗-HBs阳转率及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结果接种2种不同剂量的基因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后均获得不同的免疫效果。结论年龄在19~21岁的健康人群,3次20μg基因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明显优于3次5μg的基因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高流行区母亲不同携带状况的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抗体消长规律。方法在广两隆安县对常规乙肝疫苗免疫并于1岁时证实抗-HBs阳性的儿童,按其母亲HBsAg阳性与否分组。在5-8岁期间对每人随访3次,用SPRIA法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结果免疫儿童5-8岁时,母亲HBsAg阳性儿童和阴性儿童的随访抗-HBs阳性率分别波动于52.00%-78.00%和43.84%-54.74%之间,GMT为55.36-95.66mIU/ml和39.90-65.47mIU/ml,各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年龄组内呈现母亲HBsAg阳性儿童的随访抗体水平高于母亲HBsAg阴性儿童趋势。母亲HBsAg阴性的6-8岁儿童初次免疫(初免)抗体高滴度者,随访抗体阳性率分别是同年龄组初免抗体低滴度者的2.29-2.84倍。无论母亲HBsAg携带状况如何,儿童随访抗-HBs滴度与初免抗体滴度比较均以下降为主,但母亲HBsAg阴性儿童下降率(84.91%)显著高于母亲HBsAg阳性儿童(61.54%)(X^2=28.7982,P=0.000)。随访抗体滴度较初免抗体≥4倍增高者在母亲HBsAg阳性儿童中发生率(25.64%)显著高于母亲HBsAg阴性儿童(7.37%)(校正X^2=6.7661,P=0.009),是后者的3.5倍。HBsAg阳转者均为初免抗-HBs低滴度者。结论免疫成功儿童在5-8岁期间的抗,HBs水平下降缓慢。母亲携带HBsAg时,会增加免疫儿童自然感染的机会而引起自然加强免疫。初免抗-HBs水平对预防HBsAg阳转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基因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1 869名HBsAg阴性的人群按0、1、6方案接种基因乙肝疫苗,接种6个月后取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sAb和HBsAg。[结果]全程免疫后,HBsAb的阳转率为72.2%(1349/1 869);10~19岁年龄组的HBsAb阳转率最高,50岁以上者阳转率最低,HBsAb阳转率与年龄有关。[结论]所使用的2种疫苗阳转率类似(2=0.21,P〉0.05)。  相似文献   

10.
161例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后免疫应答良好。接种2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100%,几何平均滴度为1:448.9;接种10μg疫苗的婴儿抗-HBs阳转率为97.3%,滴度为1:217.8。母亲的HBV感染状态与婴儿对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应答有密切关系。母亲单独抗-HBs阳性的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抗-HBs应答最佳(阳转率为100.0%,几何平均滴度1:670.4),依次为母亲HBV感染标记全阴性的婴儿(100.0%,1:376.4)。母亲抗-HBs和抗-HBc共阳性的婴儿(100.0%,1:218.2);而母亲为HBsAg阳性或单独抗-HBc阳性的婴儿的抗-HBs应答较差(75.0%,1:40.3;或100.0%,1:28.5)。本次研究提示机体的遗传特征以及母体HBV传染性强弱对婴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应答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大年龄组儿童和成人接种国产重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订和调整本地区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2006~2007年,应用4种国产重组乙肝疫苗对烟台市部分HBsAg、抗-HBs和抗-HBc均为阴性的小学生、初中生、成人按照0、1、6的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全程接种后1个月检测血清抗-HBs。[结果]抗-HBs阳转率,106名中小学生接种5μg/剂啤酒酵母乙肝疫苗(A疫苗)的为99.06%,127名接种10μg/剂啤酒酵母乙肝疫苗(B疫苗)的为95.28%,83名接种10μg/剂汉逊酵母乙肝疫苗(C疫苗)的为98.80%,118名接种10μg/剂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肝疫苗(D疫苗)的为100.00%;211名成人接种D疫苗后阳转率为93.37%。接种后1个月,血清抗-HBs几何平均滴度,接种A疫苗、B疫苗、C疫苗、D疫苗的中小学生分别为1:472.59、1;773.24、1:575.87、1:613.71(P〉0.05);成人为1:1358.24,高于接种同一疫苗的中小学生(P〈0.01)。[结论]中小学生和成人接种4不同国产乙肝疫苗后的抗体阳转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均很高,成人接种10μg/剂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好于儿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酵母(CHO)乙型肝炎(乙肝)疫苗(10和20μg)免疫接种后机体体液免疫变化,以及接种不良反应情况,以确定适合成人免疫接种方案。方法对符合选择标准的222名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按照免疫程序分别接种10和20μgCHO乙肝疫苗,并于接种第3针1个月后采血,检测抗-HBs滴度值(雅培化学发光的方法),对抗-HBs阴性者进一步检测乙肝病毒(HBV)DNA(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两种剂量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9.47%(95%CI:83.75%-95.19%)和99.07%(95%CI:97.24%-100.00%),低无应答率分别为39.47%和13.89%,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34.57和921.11mU/ml。结论CHO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两种剂量中20μg成人免疫效果优于10μg,是较为理想的接种剂量。  相似文献   

13.
治疗性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治疗性乙肝疫苗的血清学免疫效果。方法观察对象为60例慢性乙肝病人和HBV携带者,分为3组,A组:HBeAg阳性,ALT在正常值2倍以上的肝炎病人,经抗病毒和保肝治疗至ALT正常后注射治疗性乙肝疫苗(重组蛋白疫苗);B组:抗-HBe阳性者;C组:单纯HBsAg阳性者。ABC3组均每月注射1次,连续注射6次,3组均在第9个月时检验HBV血清标志物5项。结果经过6次以上的治疗性乙肝疫苗的治疗,A组HBsAg无1例转阴,血清学转换率为46.15%,B组的HBsAg转阴率为42.66%(16/38),c组为66.67%(6/9),总体HBsAg的转阴率达31.67%。结论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一种提高自身特异性免疫力的生物制品,在乙肝病毒的血清学转换和转阴方面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针对乙肝流行态势,探讨乙肝疫苗对成人的免疫效果。方法在双林镇随机抽取1 216人,共分为5个组,A组16~周岁;B组25~周岁;C组30~周岁;D组35~周岁;E组40~49周岁,男性579人,女性637人,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采用化学发光法定量检测HBsAg、抗-HBs、抗-HBc。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共调查1 216人,全程接种率为91.87%,免疫前、后阳性率分别为34.05%和96.71%,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后1年的抗HBs阳性率为86.27%,比免疫后1个月下降10.80%(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抗-HBs水平明显下降。结论成人接种20μg/ml乙肝疫苗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提示开展成人乙肝免疫,可有效提高成人乙肝免疫屏障,为成人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人群T细胞免疫活性,观察单纯用乙肝疫苗和疫苗+白介素-2进行再免疫的效果。方法 T细胞免疫分组:研究组为至少完成基础免疫后无应答者(36人),对照组为强应答者(14人),其年龄、性别与研究组一致;对上述36人的33人进行再免疫分组:单纯乙肝疫苗组(14人)和疫苗+IL-2组(19人)。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干扰素-γ和白介素-4,间接反映TH1和TH2细胞水平;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HBsAg、抗-HBs和抗-HBc;巢式PCR法检测HBVDNA。结果无应答者TH2细胞百分率低于强应答者(t=-3.419,P=0.001),TH1/TH2细胞比值高于强应答组(t=3.779,P=0.000),其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免疫1针次后,抗-HBs阳转率为75.76%(25/33),其中单纯疫苗组为85.71%(12/14),疫苗+IL-2组为68.42%(13/19),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313,P=0.252);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275.60IIU/L和234.41IIU/L,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303,P=0.765)。结论对乙肝疫苗无应答者采用加大剂量或增加免疫次数是目前再免疫的有效方法,不推荐用白介素-2作为激活剂。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广东省部分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现状,为制定乙肝高流行区防制策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2009年在广东省韶关南雄市、汕尾海丰县和云浮新兴县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1~14岁儿童作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患病史以及乙肝疫苗接种史等,并采用雅培试剂化学发光法检测调查对象的HBsAg、抗-HBs、抗-HBc。结果共调查1185人,其中男性684人,女性501人;本地户籍占99.75%(1182/1185)。HBV感染率为11.22%(133/1185),HBsAg阳性率为2.53%(30/1185),抗-HBs阳性率为55.70%(660/1185),抗-HBc阳性率为7.85%(93/1185)。1~14岁儿童各年龄组之间HBV感染率、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南雄市HBsAg、抗-HBs阳性率(4.51%、67.17%)高于海丰县和新兴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调查的1~14岁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87.34%(1035/1185);在具有完整接种记录的890人中,全程接种率、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90%(809/890)、78.31%(697/890),1~6、7~9和10~14岁组相比较,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首针及时接种率逐渐降低,而HBsAg阳性率则逐渐升高(P〈0.05或P〈0.01)。结论广东省调查地区1~14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应继续保持新生儿高水平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并进一步提高首针及时接种率,加强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并及时查漏补种,从而进一步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17.
邹城市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邹城市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自1990年起每年随机抽查50~60名儿童检测接种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并调查人群乙肝发病率。1999年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进行了调查。结果乙肝疫苗免疫后,儿童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为90.63%,0~15岁儿童的乙肝发病率明显下降。HBsAg携带率呈下降趋势,儿童尤为明显,从接种前4年平均阳性率13.14%下降到最近4年的0.39%,下降了97.03%。加强免疫和未加强免疫儿童的抗-HBs几何平均滴度(GMT)和保护性抗-HBs的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2.35,t=4.51;P均0.01)。结论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接种可以取得良好的免疫效果,同时加强免疫对维持较高抗-HBs水平阳性率和GMT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云南省华宁县健康人群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状况及免疫水平,评价乙肝疫苗接种及纳入计划免疫的效果,为提高我县免疫规划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人群乙肝等有关疾病血清学调查方案》的要求,结合华宁县具体情况,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法(PPS)随机抽取769例健康人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及抗体。结果调查的769例健康人群中乙肝疫苗接种率为77.11%,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39%、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为75.81%,乙肝疫苗接种保护率为94.56%。不同乡镇、不同年龄组间乙肝疫苗接种率、乙肝表面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华宁县健康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保护率较高,乙肝疫苗免疫效果显著,还要加强重点人群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巩固乙肝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基础免疫后12~15年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衰减者加强免疫前后抗体水平间的关系,比较不同剂次的加强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婴儿期完成HepB基础免疫的1993—1997年出生的儿童,采集静脉血,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后,HBsAg及抗-HBc阴性而抗-HBs降至保护性水平(10mIU/ml)以下作为研究对象。按抗-HBs滴度水平分为3组:Ⅰ组(﹤0.1 mIU/ml)、Ⅱ组(0.1~1 mIU/ml)和Ⅲ组(﹥1 mIU/ml);按0、1、6免疫程序加强免疫3剂10μg的重组乙肝疫苗(汉逊酵母)(HepB-HPY),分别于免疫1剂和3剂后1个月采集静脉血,检测抗-HBs。结果 453名研究对象加强免疫1剂后各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67.96%、85.61%和97.60%,抗体滴度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8,P﹤0.05),几何平均浓度(GMC)分别为37.31、152.77和1310.27 mIU/ml(F=86.11,P﹤0.05);加强免疫3剂后各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99.00%、99.21%和99.49%(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GMC分别为1714.67、1502.32和3383.68 mIU/ml(F=16.59,P﹤0.05)。全程采血的425名儿童在免疫1剂和3剂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87.76%和99.29%(χ2=46.68,P﹤0.05)。结论对于完成HepB基础免疫后抗体衰减至10 mIU/ml以下的12~15岁儿童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前抗体滴度较高者加强免疫效果较好;加强免疫3剂比1剂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讨3针20μg与3针10μg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抗 HBs阳转率的差异。方法 
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杭州镜像站及维普资讯-中文
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以“乙肝OR 乙型肝炎”及“疫苗”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3年5月国内公开发
表的有关3针20μg与3针10μg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全程接种后1个月及1年抗 HBs阳转率的文献,采用
Stata10.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全程免疫后1 个月,3 针
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抗 HBs阳转率显著高于3针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犣=2.78,犘=0.005),合
并犚犚为1.045 (95%犆犐:1.013~1.079);3 针20μgCHO 细胞乙肝疫苗抗 HBs阳转率显著高于3 针
10μgCHO 细胞乙肝疫苗(犣=5.86,犘<0.01),合并犚犚为1.065 (95%犆犐:1.043~1.088)。全程免疫
后1年,3针20μg与3 针10μg 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抗 HBs阳转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犣=2.38,犘=
0.017),合并犚犚为1.103 (95%犆犐:1.018~1.196)。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未发
现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犘>0.05)。结论 3针20μg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效果优于3 针10μg乙肝
疫苗。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Meta分析;乙型肝炎(乙肝)基因工程疫苗;抗 HBs阳转率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4)02 0102 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