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在小鼠洞接单根都是手工操作。后来我们自行设计,也从国外引进了几种鼠洞接单根装置,一般有翻转的卡板,以支承钻杆;带有钳牙并有偏心或滚子爬坡结构的牙座,承受上扣反扭矩;使钳体可以浮动的结构,以及动力和操作控制系统。但是,这些鼠洞接单根装置因结构复杂、体积大、操作不便、实用性差,所以一直都没有很好推广。  相似文献   

2.
煤层气车装钻机的动力水龙头的钻杆连接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及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动力水龙头滑车装置。该滑车装置利用鼠洞位置进行垂直钻杆连接,采用液压反馈控制技术,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钻进效率,满足了国内外用户对煤层气钻机使用性能不断提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正>宝石机械研制的管柱自动化系统适用于3 000~9 000 m各种钻深的钻修井机,涵盖了单根、双单根、三单根、四单根作业模式,产品作业地涉及国内外多个区域,并延伸到海洋。管柱自动化系统主要设备包括:(1)动力猫道,主要有拉升式、鼠洞举升式、大门举升式和水平动力猫道4种形式;(2)铁钻工,主要有伸缩式和轨道式两种形式,最大卸扣扭矩可至200KN·m;(3)二层台排管装置,按照立根排放方式主要有悬持式、推扶式、组合式三种形式,推扶式  相似文献   

4.
在钻前工程中,用钻机转盘打鼠洞,既费力又费时,拖长了建井周期。为了加快钻并速 度,发展石油工业的大好形势,我们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与广大钻井工人一起,设计、制造了一种供钻鼠洞用的电动小转盘,于一九七四年四月投入现场试验。一年多的现场使用情况证明,电动小转盘运转性能良好,能有效地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钻鼠洞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三、动力钳在井口的安装对于扭矩小、重量轻的动力钳一般采用钢丝绳吊装在井架上,这种方法具有最大的活动灵活性,安装简单,图1表示两种悬挂式安装方案。另一种方法是将动力钳固定在转盘旁边或转盘上,这种安装对自动化有利,如果在鼠洞旁另装一独立的大钳,操作更为方便。美国专利3,505,913介绍了BJ公司一种闭口钳在井口摇臂吊车悬挂的安装方式,该钳子的动力钳、固定钳及控制系统在本期刊的“国外动力大钳发展概状之三”中已叙述。  相似文献   

6.
在最近的WalkerRidge墨西哥海湾的深水重钻中,作业者需要高质量、全尺寸的套管出口。ExtendedGauge轨迹控制造斜器和XitorFastTrack磨洗完成了这个窗口以及:钻85ft的鼠洞以便适应旋转导向设备;在窗口处保持低的狗腿严重度以便在衬管连接应力范围内 ;在13in(内径12375in)88lb/ft的套管内通过磨洗的窗口下入9551ft11in的FJ衬管。结果如下:一趟钻内在14h的磨洗时间内完成了窗口和85ft的鼠洞;在窗口处测量的拉力为4 000lb;顺利下入9551ft衬管并成功地进行了固井作业;在造斜段内狗腿度为4°/100ft ;减少了有效的偏移速率;使用6臂井径测井校正…  相似文献   

7.
砾石层上用常规方法打鼠洞易垮塌,我们在沱江滩工38井运用比钻头直径大的套管做隔管,隔管随钻头一起进入封固的砾石层(见图),打大小鼠洞一次成功。  相似文献   

8.
随着石油行业的发展,钻井装备在不断升级,业主对钻井作业效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钻井作业效率是业主考评钻井服务商的一项重要指标。钻井系统离线预接立根功能可以有效的提高作业效率。它将越来越多的在钻井平台上被应用。同时,由于各类平台都存在自身的特点,其离线预接立柱功能也不再局限于通过多功能鼠洞或双鼠洞配合排管机和铁钻工方案实现。  相似文献   

9.
唐孝芬  张继勇 《油田化学》1997,14(2):131-134,164
介绍了用亚硫酸盐作前置预处理液的丙烯酰胺-甲叉双丙烯酰胺地层内聚合形成 的新堵水方法以及该方法在封堵油井管外窜槽,松散地层出砂形成的鼠洞及出水层等方面的现场应用实例。使用该方法可减少堵剂用量,大大提高封堵成功率,封窜成功率为100%.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分带及缝洞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阳  金强  钟建华  邹胜章 《石油学报》2016,37(3):289-298
塔河油田是中国发现的储量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其岩溶储层埋藏深度大、储集空间复杂。通过古今岩溶地质考察,查明了塔北隆起奥陶系岩溶层序中古地貌与岩溶分带及缝洞系统;通过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分析,提出表层岩溶带由地表河、落水洞等缝洞组成,渗流岩溶带缝洞由驻水洞和渗流井组成,径流岩溶带缝洞由厅堂洞、干流洞、支流洞和末梢洞组成;通过岩溶期地表河与地下河沉积、埋藏期垮塌、钙华及热液化学充填作用分析,查明了岩溶缝洞充填特征与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结果表明,缝洞系统是由流水溶蚀碳酸盐岩所形成,其始于岩溶高地或岩溶斜坡的落水洞,终于岩溶洼地地下河出水口;一旦缝洞系统部分地被地下河沉积、垮塌和化学充填后,可以形成一个或多个缝洞单元。通过缝洞结构和充填特征分析,认为岩溶期古地貌、潜水面升降和埋藏期的断层活动控制了缝洞单元的形成。研究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和地质资料建立缝洞类型和充填物类型识别方法,统一了不同成因类型缝洞的描述术语,为油田开发地质模型的建立提供了详尽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古岩溶缝洞系统发育为起因的缝洞储集体是缝洞型油藏油气储集的基本地质单元。缝洞型油藏的开发强调缝洞储集体内部和不同缝洞储集体之间的连通性,即缝洞单元是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基本单元。国内外文献对缝洞储集体和缝洞单元缺乏明确的定义,对缝洞单元的划分也在不断的探索中。以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为背景,提出了缝洞单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分布模式,建立了缝洞单元的划分原则与划分方法。在研究塔河油田的缝洞储集体分布、流体性质分布、油井产能分布与井间连通性的基础上,对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主体开发区初步划分出15个缝洞单元,为塔河油田的进一步调整与治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岩溶型碳酸盐岩缝洞储集空间非常复杂,如何识别和评价相互连通具有一个油藏特征的缝洞单元,是该类油藏基础性储层地质工作的难题。通过岩溶地质分带、不同岩溶带缝洞成因结构和岩溶缝洞充填物成因规律研究,提出了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的方法,即确定缝洞成因结构及缝洞单元边界、查明缝洞充填物类型和分布、静态分析缝洞充填物和洞缘储集物性、动态分析缝洞单元内井间连通性。这个四步法识别缝洞单元本身就是对其进行的综合评价,然后还要对缝洞单元进行产油潜力等方面的评价。通过对塔河油田主体区若干缝洞单元的应用,取得了重新认识缝洞形成和充填过程、动静态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3.
缝洞型油藏溶洞-裂缝组合体内水驱油模型及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相似理论设计了满足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动力相似和缝洞特征参数相似的缝洞组合体物理模型和模拟实验,研究了缝洞组合体内流体流动特征、水驱油特征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驱替方式的提高采收率特征。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水密度差异导致的油水置换效应是水驱油主要机理;注水速度对剩余油分布和含水率变化规律无影响;缝洞连接关系是决定无水采收率、极限剩余油和含水率变化规律的主要因素;油水黏度比是影响产油速度、换油率和经济极限剩余油的重要因素;充填疏松时充填作用对剩余油几乎没有影响,充填致密时剩余油包括"阁楼油"和充填孔隙中剩余油两部分;水驱转泡沫驱主要通过启动溶洞顶部"阁楼油"提高采收率,泡沫驱后剩余油位于溶洞中部;水驱转聚合物驱主要通过增加注入水的换油率和采油速度提高经济极限采收率,对水驱极限剩余油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由于缺乏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压裂裂缝沟通效果评价体系,无法实现压裂改造效果量化评价,因而需要针对缝洞型碳酸盐岩特征建立压裂改造效果评价方法。利用人造缝洞型碳酸盐岩岩心进行了水力压裂物理模拟试验,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符合缝洞型碳酸盐岩压裂特征的评价标准,提出了“缝洞沟通系数”的概念,然后利用该系数定量分析了地应力差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压裂效果的影响。试验发现:用以评价压裂效果的SRV系数无法准确评价缝洞型碳酸盐岩压裂效果,而缝洞沟通系数可以针对此类缝、洞发育的岩石情况作出准确的压裂效果评价;利用缝洞沟通系数评价了水平地应力差对缝洞碳酸盐岩压裂效果的影响,发现随着地应力差增大缝洞沟通系数先降低后升高。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中各因素对压裂改造效果的影响规律与常规储层不同,利用缝洞沟通系数分析压裂裂缝扩展沟通情况针对性更强、评价缝洞碳酸盐岩储层压裂改造效果更有效。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理论及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李阳 《石油学报》2013,34(1):115-121
以塔河油田为代表的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是以大型溶洞和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特殊类型油藏,储集体分布复杂,主体缝洞介质内流体流动不符合达西渗流规律,使得该类油田开发无法借鉴碎屑岩成熟的开发理论和技术。经过近年来的科技攻关研究,深化了缝洞型油藏储集体形成机制,揭示了缝洞型油藏流体动力学机理,形成了超深层缝洞储集体地球物理描述、多尺度岩溶相控缝洞储集体建模、缝洞型油藏数值模拟3项关键技术成果。在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开发实践中,有效指导了注水开发,提高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6.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驱油机理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储集空间特殊,结构复杂,其内部流体流动形态、流动机理不够明确。根据TH油田地质资料显示的缝洞联接方式,设计了2种缝洞物理模型,采用人工造缝造洞技术制备实验模型岩心,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注水驱油时油水遵循的流动规律、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合理的缝洞数学模型以及水驱油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为此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缝洞型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破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识别的难点和技术现状,丈中从理论和实际应用两方面探讨了缝洞型储层的识别问题,简单综述了作者近年来完成的若干有关缝洞型储层识别研究项目的成果,包括各种类型缝洞型储层模型的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地震波场分析结果、缝洞型储层的识别方法以及中国西部地区成功识别缝洞型油气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地貌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板块运动、水动力条件入手,对塔河油田奥陶系古岩溶地貌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指出该区孔洞缝发育最有利的地带是溶蚀沟陡岸、凹岸及地势较高的缓坡带,其次是地势较高的残丘群,再其次是洼地周边地带、溶蚀洼地及斜坡带。指出本区古岩溶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以板块运动为动力,以隆起为背景,以断裂和水力条件,时间是关键,脚洞是大的孔洞发育带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缝洞发育,漏失极易发生且漏失损害严重,以塔河油田12区为例,该区块奥陶系已完钻的95口井中47%的井发生漏失,30%发生不同程度放空,漏失通道形态及组合方式是漏失模型及漏失控制对策的依据,建立了(闭合)缝-洞-缝-洞、(开启)缝-洞-缝-洞、洞-缝-洞-缝3种抽象化储层漏失模型,分析认为,溶洞的大小、离井壁的远近程度决定了漏失控制的难易程度,只有在漏失通道的狭窄处实施封堵,才能有效地控制缝洞型储层的漏失问题.研究表明,缝洞型储层的难点在于不能准确地预测储层的漏失通道尺寸及存在方式、位置、形态、大小等特征,关键在于又快又好地封堵裂缝;针对不同类型的缝洞型储层漏失,系统给出了不同类型储层的相应漏失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由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缝洞体构成,与传统的层状陆相砂岩油藏、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有本质不同。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实践,基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的地质特点、流动机理、缝洞体刻画技术和开发动用方式,创造性地提出了缝洞型油藏"体积开发"理念。构建了以缝洞单元体为研究对象,以缝洞体空间配置、储量大小为基础,按缝洞进行体积开发,逐"体"动用的思想,采用多种开发井型、多种工艺技术手段、多类型的注入介质,进行缝洞体全方位、全过程的体积开发与挖潜,改善了资源结构与产量结构,实现了塔河缝洞型油藏的高效开发。图4表1参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