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液除湿过程热质交换规律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除湿器和再生器是溶液除湿系统的重要传热传质部件。建立了一个测试叉流除湿、再生模块性能的实验台,以溴化锂溶液为除湿剂,用除湿量、除湿效率和体积传质系数描述除湿效果,实验测试了溶液和被处理空气的进口参数对除湿器性能的影响。由实验数据得到的准则关联式,可供叉流除湿器设计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动态法测量除湿溶液表面蒸汽压的实验台,测量了LiCl溶液、CaCl2溶液及不同配比的LiCl和CaCl2混合溶液的表面蒸汽压。结果显示,随着LiCl在混合溶质中质量分数的增加,对降低溶液表面蒸汽压的作用逐渐减小。综合分析除湿工况下混合溶液的表面蒸汽压及其成本,认为50?Cl2 50%LiCl混合溶液是一种性能优良、价格合理的液体除湿剂。  相似文献   

3.
对小型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从居住建筑除湿负荷及经济性角度出发,采用CaCl2溶液进行液体除湿实验,研究CaCl2除湿和再生的动态特性。研究发现除湿与再生的3个重要因素为溶液温度、溶液浓度和空气进口含湿量。在实验工况下,CaCl2溶液的除湿量为32 g/kg,再生性能优于除湿性能,约为除湿的1.3~9倍。对实验进行总结后,认为CaCl2作为除湿剂进行液体除湿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和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4.
以液体除湿空调系统为实验对象,改变系统中除湿器入口空气及溶液的参数,得出空气出口温、湿度随之变化的状况.与理论模拟计算值比较,发现实验值和理论值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由此得出各入口参数中,溶液的温度和流量的变化对空气出口温、湿度影响较大,空气的出口温度实验值偏小于理论值,空气的出口湿度实验值偏大于理论值.这将对液体除湿空调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利用蒸发式冷凝器再生除湿溶液时传质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煜  张欢  由世俊  尚莹 《暖通空调》2012,42(1):65-68,50
建立了溶液再生式蒸发冷凝器实验台,利用冷凝热再生氯化锂除湿溶液,对影响空气与除湿溶液之间传质系数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验测试.在大量实验数据基础上,分析了除湿溶液质量流速及空气迎面风速对空气与液膜之间传质系数的影响,并回归得到了传质系数的经验公式,为利用低品位热源再生除湿溶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空气源热泵冬季结霜问题,构建了一款用无机盐溶液作为除湿剂的无霜空气源热泵系统,并应用Aspen plus建立了系统模型,对空气进口温度、进口相对湿度、气液比、溶液质量分数、冷凝温度5个因素构建了正交试验,分别采用氯化锂和溴化锂2种除湿剂进行模拟,将试验数据分别拟合成关于进口参数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在溶液入口水蒸气分压力一致的情况下,采用2种除湿剂的系统COP基本一致,除湿量变化曲线一致,但采用溴化锂溶液的系统除湿量比氯化锂溶液的高43%~66%,其气液吸热比也比后者高33.3%~54.3%。通过正交试验法分析得出最佳参数组合,并确定了性能因素影响程度的顺序。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套多功能CO2水源热泵驱动的溶液除湿新风系统,该系统以CO 2跨临界循环压缩机高温排气实现LiCl溶液再生,提高了热泵驱动溶液除湿系统的溶液再生效率,并以地下水为再冷源,减小了CO2跨临界循环节流损失.通过建立系统稳态数学模型,模拟分析了标准环境工况下,新风量、 除湿/再生内循环比、 溶液总流量、 再生空气流量等4个可控关键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将系统应用于西安市某200 m2办公建筑,得到了4个可控参数设置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8.
建立溶液除湿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实验装置,实现温湿度独立控制的空调系统,对实验装置所采用的集热泵、溶液全热回收和溶液除湿技术于一体的新风处理机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由此建立了溶液除湿独立新风空调系统的实际工程模拟实验系统。对受控对象的空调房间进行溶液除湿新风空调系统的工作特性测试。通过对测试工况数据的分析,得知室外新风温度与所要求的除湿溶液的入口温度、密度存在一定的线形关系。通过测试广州地区某典型工况下除湿新风机组温度、含湿量的运行参数变化,表明夏季完全能满足设计工况下的室内设计参数温湿度的要求。同时此溶液除湿独立新风空调机组的节能效果明显,EER值在5.0-60之间。  相似文献   

9.
使用耐腐蚀的10PPI氧化铝(Al2O3)陶瓷泡沫作为溶液除湿填料并对其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氯化锂的水溶液作为除湿剂.实验在人工环境舱中进行,研究了在溶液和空气处于逆流的情况下,进口空气流量、干球温度、含湿量以及进口溶液温度、浓度、流量对除湿量和除湿效率的影响.除湿效率和除湿量最高分别可以达到62.69%和0.819g/s.进口空气流量、含湿量,进口溶液流量、浓度的增加对除湿量增加起促进作用,但是进口空气干球温度、进口溶液温度的增加时除湿量是减少的.进口空气流量、干球温度以及进口溶液温度的逐渐增加时,除湿效率呈现下降趋势.进口溶液浓度对除湿效率的影响很小.利用实验结果拟合出了除湿效率和除湿量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溶液热回收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综述了除湿剂、塔填料、空气与溶液传热传质、热质回收塔和释放塔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