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9 毫秒
1.
孙文武  胡芬  杨文修 《科学通报》2007,52(23):2752-2758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清楚阐明. 为了解病变关节的温度和渗透压改变对滑膜细胞病理过程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热、低渗透压和4α-PDD刺激大鼠关节炎模型的滑膜细胞诱发的[Ca2+]i变化特征和机制. 结果发现, 温度≥28℃、低渗透压和4α-PDD时可分别诱发[Ca2+]i跃变性升高, 且随加热温度升高、渗透压降低和4α-PDD浓度增加[Ca2+]i升高的幅值增加; 3种刺激效应间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且重复刺激都呈现脱敏现象. 研究表明, 热、低渗和4α-PDD刺激诱发的滑膜细胞[Ca2+]i升高依赖于胞外Ca2+内流, 而不依赖于胞内Ca2+释放, 且被钌红和Gd3+抑制. 以上这些特征与已知的TRPV4通道诸多功能特性相符. 结果提示, 在大鼠关节炎滑膜细胞中, 热和低渗刺激可能通过活化TRPV4功能样通道介导胞外Ca2+内流机制升高[Ca2+]i.  相似文献   

2.
人工合成H2O及NaCl-H2O体系流体包裹体低温原位拉曼光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倪培  丁俊英  饶冰 《科学通报》2006,51(9):1073-1078
盐水化合物低温时具有特征的拉曼光谱, 已有实验证明这种拉曼光谱适合于判定标准溶液的溶质性质. 人工合成流体包裹体作为天然包裹体的参照物, 可以被用来验证许多涉及流体包裹体的假设的有效性, 也是检验激光拉曼法测定单个流体包裹体溶质性质可行性的关键. 本文采用Sterner和Bodnar提出的方法, 在50/100 MPa, 500~600℃范围内合成了纯H2O体系和NaCl含量为5.12, 9.06, 16.6, 25wt%的NaCl-H2O体系的流体包裹体. 联合使用冷热台和激光拉曼探针, 在低温(-180℃)时原位测定采集了冰及水石盐(NaCl·2H2O)的拉曼光谱. 研究表明合成包裹体的盐水化合物(NaCl·2H2O)具有特定的拉曼光谱, 可以做为鉴定自然界水-盐体系包裹体中NaCl存在的标准. 包裹体中的水在冷冻后以结晶冰的形式出现, 而不是以非晶质的固体(水玻璃)形式出现. 初次冷冻后采集的原位拉曼谱显示了明显的冰峰(3098 cm-1), 但没有典型的水石盐拉曼谱峰出现. 随着温度的升高, 在-40~-22℃温度区间观察到明显的相变, 其代表了水石盐的结晶事件而不是熔化事件, 对低于NaCl-H2O体系低共熔点(-20.8℃)的相转变温度的解释应该慎重. 盐水化合物的拉曼谱与冰的拉曼谱的相对强度及截面之比, 指示出流体包裹体盐度的相对大小. 水石盐的3423 cm-1峰与冰峰(3098 cm-1)的峰高、峰的截面积之比是获得NaCl-H2O体系盐度信息的比较理想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王国志  张磊  邓积光  戴洪兴  何洪  訾学红 《科学通报》2006,51(18):2109-2113
分别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CTAB-EG(乙二醇)模板法和CTAB-EG-NaCl法(即以一定量的NaCl填充由CTAB-EG模板法所得前驱体的孔道)制备出Ce0.6Zr0.35Y0.05O2(CZY)固溶体纳米粒子, 并利用X射线衍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及N2吸附-脱附等技术表征了这些材料的物理性质. 结果表明, 3种方法制备的Ce0.6Zr0.35Y0.05O2样品都具有虫孔状介孔立方晶相结构, 孔径分布窄(平均孔径5.3~7.1 nm), 比表面积高(95~119 m2·g−1), 孔容大(0.16~0.18 cm3·g−1). NaCl的引入有利于在较高温度下合成多孔固体纳米材料时保持孔道结构.  相似文献   

4.
γ-Al2O3纳滤膜的特性参数及工作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蓉春  雷晓东  魏刚 《科学通报》2003,48(7):665-66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γ-Al2O3纳滤膜. N2吸脱附测试结果表明, 膜的特性参数为: BJH脱附平均孔径3.9 nm, BJH脱附累积孔容0.33 cm3/g, BET比表面积245 m2/g, 孔径分布非常窄. 测定了γ-Al2O3纳滤膜的Ca2+截留率-跨膜压差、Ca2+截留率-处理液浓度、Ca 2+截留率-处理液pH值等工作曲线, 发现Ca2+截留率随跨膜压差的升高而增加, 随处理液中CaCl2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Ca 2+截留率强烈地依赖于溶液的pH值, 在Al2O3的等电点(pH = 7.5)其值最小.  相似文献   

5.
王海鹏  魏炳波 《科学通报》2005,50(8):827-831
采用悬浮液滴振荡法和落滴式量热计研究了深过冷液态Ni70.2Si29.8共晶合金的表面张力和比热. 实验发现, 在182 K (0.12 TE)过冷度范围内, 表面张力与温度之间存在线性函数关系, 共晶温度1488 K处的表面张力是1.693 N·m−1, 温度系数为−4.23×10−4 N·m−1·K−1. 在实验获得的253 K (0.17TE)最大过冷度范围内, 液态Ni70.2Si29.8合金的比热与温度之间呈现多项式函数关系. 对液态Ni70.2Si29.8合金的密度、过剩体积和声速与温度的函数关系进行了理论预测.  相似文献   

6.
甘肃武都万象洞滴水与现代石笋同位素的环境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初步研究了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甘肃武都万象洞中滴水的氢氧同位素和洞穴现代石笋碳酸钙的氧同位素组成, 发现万象洞内滴水的δ18Odwδ Ddw位于全球降水同位素网数据建立的地方性大气降水线范围之内, 说明滴水δ18Odw与降水δ18O有密切关系. 利用δ18Odw和洞内中部到距洞口较远处的现代管状钟乳石下部的δ18Omc数据和碳酸盐古温度等式计算的温度范围在8.9~12.4℃之间, 平均值为10.7℃, 其中计算出距洞口较远处8个位置的温度在10.1~12.4℃的范围之内, 平均值为11.5℃, 这个值与洞穴内的观测值(10.99℃)一致, 略低于当地年平均气温(14.4℃), 说明现代石笋形成在同位素平衡条件下, 它们的同位素组成可以近似地反映其洞外大气年均温度.  相似文献   

7.
赵殊  张菲  张雯雯  史宝利 《科学通报》2007,52(16):1879-1882
采用反相气相色谱, 于不同温度测定探针溶剂在无限稀释状态下在丙烯酸纤维素(CEA, 取代度2.12)上的保留时间, 计算了探针溶剂在CEA中的质量分数活度系数Ω1与CEA的相互作用参数χ12 探针溶剂在CEA上的摩尔吸收焓ΔHS1 、摩尔混合焓 ΔH1、摩尔蒸发焓ΔHv, 以及探针溶剂的溶解度参数δ1和CEA的溶解度参数δ2. CEA在55, 60, 65, 70, 75℃的溶解度参数分别为17.32, 18.00, 18.13, 18.54和19.39.  相似文献   

8.
利用LAM-MC-ICPMS原位分析技术获得了汉诺坝玄武岩中橄榄岩捕虏体的硫化物Re-Os同位素年龄结果. 硫化物有矿物包裹体和填充裂隙两种产出形式. 其中包裹体硫化物的187Os/188Os 比值为0.1124~0.1362, 187Re/188Os比值为0.0026~1.8027; 填隙状硫化物187Os/188Os比值为0.1174~0.1354, 187Re/188Os比值为0.0365~1.4469. 包裹体硫化物中最大Re亏损年龄(TRD)为2.1 Ga. Re-Os同位素比值小于原始地幔现代值的包裹体硫化物获得的等时线年龄为(2.3±1.2) Ga. 填隙状硫化物与受到后期扰动的包裹体硫化物共同构成的等时线年龄为晚元古年龄值((645±225) Ma), 记录着岩石圈地幔形成后的改造事件. 此外, 填隙状硫化物所记录的1.3 Ga (TMa≈TRD)的中元古代地质年龄也可能记录着一次深部地质过程. 硫化物原位Re-Os同位素获得的不同年龄值反映了汉诺坝岩石圈存在多发地幔事件.  相似文献   

9.
黄晓春 《科学通报》2003,48(14):1491-1494
用液相扩散法合成了新颖的配位聚合物[Zn(bim)2]· (H2O)1.67 (Hbim=苯并咪唑, bim=脱氢苯并咪唑),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 配合物以四连接、四面体型的[Zn(bim)4]2-为单元构筑成具有方钠石4264拓扑结构的三维网络. 其中每个方钠石的笼共有24个顶点, 为锌原子占据, 而每个笼内共有10个客体水分子(体积占有率约为18%).  相似文献   

10.
肖寒  吴金玲  陈旭  杨文胜 《科学通报》2007,52(19):2255-2259
采用新型纳米材料MnO2纳米片作为固定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载体, 制备了HRP/MnO2纳米片修饰的玻碳电极(GCE). 在MnO2纳米片薄膜中, HRP能够实现有效的直接电子转移, 在pH 6.5的磷酸缓冲溶液中, 修饰电极的循环伏安曲线上显示出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 式量电位为-0.315 V (vs. Ag/AgCl). HRP在MnO2纳米片/GCE表面的电子转移速率常数为6.86 s-1. HRP/MnO2纳米片/GCE的式量电位(mV)在pH 4.0~8.0范围内与溶液pH值成线性关系, 其斜率为-53.75 mV·pH-1, 表明电极反应在发生一个电子转移的同时还伴随一个质子的转移. 修饰后的电极对H2O2有良好响应, 响应时间小于3 s, 在信噪比为3时, 最低检出限为0.21 μmol·L-1.  相似文献   

11.
用水溶液化学镀工艺制备了不同膜厚, 不同Zn含量的Mn1-xZnxFe2O4铁氧体薄膜. XRD衍射图像表明, 通过化学镀工艺制备的薄膜样品呈现单一的尖晶石结构, 是没有杂相和择优取向的多晶Mn-Zn铁氧体薄膜. SEM照片显示结晶良好的柱状晶垂直于玻璃基底生长. 57Fe背散射穆斯堡尔谱的测量表明, 化学镀工艺制得的Mn1-xZnxFe2O4铁氧体纳米晶薄膜的阳离子分布不同于块体材料; 其占据四面体A位的Fe3+离子数目远高于块体材料, 并由此导致薄膜样品的Ms明显地小于相应成分的块体值; 随着Zn含量的增加, Zn2+对于A位表现出强烈的化学亲和性而优先占据A位, 致使Fe3+不断地从四面体A位向八面体B位迁移; 对于Mn0.5Zn0.5Fe2O4的样品, 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 B位的Fe3+数目增加, 磁矩不再平行于薄膜平面排列并且磁矩与薄膜平面的夹角逐渐增大. 宏观磁性测量结果表明, 当x = 0.5 时, 用水溶液化学镀工艺制备的Mn1-xZnxFe2O4的饱和磁化强度值最大, 为419.6 kA/m; 而矫顽力则最小, 为3.7 kA/m.  相似文献   

12.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玉梅  刘东生 《科学通报》2003,48(5):486-490
对最近250 ka大荔地区两个剖面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 初步探讨了影响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的因素及其古环境意义. 大荔黄土-古土壤序列δ 13CSC值与磁化率的变化基本同步, δ 13CSC曲线的负峰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古土壤发育期. 研究认为, 植物成因CO2的介入会导致δ 13CSC值降低, 降低的幅度主要与古植被发育程度和古湿度有关, 植被中C4植物的相对含量可能仅影响其次一级的变化. 低 δ 13CSC值大体上指示了植被相对丰富、气候湿润的环境状况. 倒数第2次间冰期以来, 大荔地区植被发育最差、最干旱的时期是L2的黄土堆积期; 而植被最为丰富、气候最湿润的则是末次间冰期. 发生在MIS(深海氧同位素)第3阶段晚期即 40~30 kaBP的青藏高原“高温大降水事件”的水文效应已波及气候相对湿润的关中地区, 对当地植被和湿度均产生了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斌  韦进全  慈立杰  吴德海 《科学通报》2003,48(20):2116-2119
使用浮动催化裂解法以CH4为碳源, 二茂铁和硫为催化剂, 制取了双壁碳纳米管, 并确定了优化参数: 反应温度为1200℃, 蒸发温度为80℃, Ar流量标准状态下为2000 cm3/min, CH4流量标准状态下为5 cm3/min. 经优化后双壁碳纳米管的纯度可以达到质量分数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纳米Fe-In2O3颗粒膜的巨磁光Faraday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张连生  萧淑琴 《科学通报》2007,52(14):1611-1614
研究了射频溅射法制备的纳米“铁磁金属-半导体基体”Fe-In2O3颗粒膜的巨磁光Faraday效应. 实验结果表明, 当Fe体积百分比为35%时, 颗粒膜样品的室温Faraday旋转角θF数值达到105 (°)/cm数量级. Fe0.35(In2O3)0.65颗粒膜样品的Faraday旋转角θF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表明, 当温度低于10 K时, θF数值随温度的下降而迅速增大, 在温度T = 4.2 K时Faraday旋转角θF达到106 (°)/cm. 通过研究颗粒膜低场磁化率χ(T)与温度的关系以及不同温度下的磁滞回线, 证明当温度降低到临界温度TP = 10 K时, 颗粒膜中发生“铁磁态-类自旋玻璃态”转变. Fe0.35(In2O3)0.65颗粒膜样品的Faraday旋转角θF在温度低于 10 K时的迅速增大, 可能是由于纳米“铁磁金属-半导体基体”Fe0.35(In2O3)0.65颗粒膜样品在处于“类自旋玻璃态”时存在sp-d交换作用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PZT-5铁电陶瓷在各种环境(湿空气、硅油、甲醇、水和甲酰胺)中发生应力腐蚀的可能性, 以及极化方向对水和甲酰胺中应力腐蚀门槛应力强度因子KISCC的影响. 结果表明, PZT-5在各种环境中均能发生应力腐蚀; 水和甲酰胺中KISCC具有各向异性, 裂纹面平行极化方向的KaISCC远大于垂直极化方向的相应值KbISCC. 例如, 在水中,KaISCC= 0.88 MPa·m1/2,KbISCC= 0.42 MPa·m1/2; 在甲酰胺中KaISCC= 1.0 MPa·m1/2,KbISCC= 0.54 MPa·m1/2. 应力腐蚀门槛值各向异性的原因除了和90°畴变的各向异性有关, 也和应力腐蚀本征门槛值的各向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姚英明  宋社平  沈琪  扈晶余  林永华 《科学通报》2004,49(15):1495-1498
[(ButCp)2Er(μ-Cl)]2(ButCp = 叔丁基环戊二烯基)与叔丁基锂(ButLi)在四氢呋喃(THF)中按1︰1的摩尔比于−78℃反应, 分离得到了经β-氢消除反应形成的三核四氢稀土金属有机化合物[Li(THF)4][{(ButCp)2Er(μ-H)}33-H)] (1). 晶体结构测定表明配合物1具有离子对结构, 阴离子部分由3个(ButCp)2Er单元组成, 呈三角形排列, 三角形的三边通过3个氢桥连接起来. 另外有一个氢位于三角形内, 以μ3-H方式和3个Er3+离子配位, 每个Er3+离子的配位数为9.  相似文献   

17.
王道德  林杨挺 《科学通报》2003,48(12):1315-1319
在一些陨石中观察到由次级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效应, 即由79Br和81Br俘获次级中子产生的80Kr和82Kr过剩. 根据79Br(n, gb)80Kr, 81Br(n, gb)82Kr及24Mg(n,a)21Ne反应, 分别导出超热中子通量 (Jn (30 ~300 eV))和快中子通量(Jn ( > 5 MeV)). 对中国的一些降落型普通球粒陨石的宇宙成因稀有气体分析发现, 这些陨石的超热中子(30 ~ 300 eV, 来自80Krn)与快中子(>5 MeV, 来自21Ne)的通量比值随Jn(30 ~ 300 eV)值增高而增大, 表明它们在进入大气层前具有较大的质量, 并有相当一部分次级中子慢化为超热中子. 根据Jn(30 ~ 300 eV)/Jn (> 5 MeV)值与陨星体大小的函数关系, 估算陨星体进入大气层前的最小半径和最小质量, 计算结果为: 肇东球粒陨石 60 cm, 3200 kg; 老城镇 32 cm, 490 kg; 随州 31 cm, 450 kg; 西乌珠穆沁22 cm, 160 kg; 东台 21 cm, 140 kg.  相似文献   

18.
以对硝基苯酚(PNP)为模型污染物, 采用经氟树脂改性的二氧化铅电极, 考察了湿式电催化氧化(WEO)在PNP 1000 mg·L-1, 160℃, 氧气分压0.9 MPa, 电流密度3 mA·cm-2, 电解质Na2SO4 3 g·L-1条件下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效果. 与相应条件下湿式氧化(WAO)、电化学氧化(EO)的效果分析比较表明, WEO的处理效果优于WAO与EO的效果之和, 120 min协同因子达到0.98. 不同温度(100, 120, 140, 160℃)下3种工艺处理120 min的结果表明, WEO工艺在较宽的温度内协同因子均为正值, 且在120℃达到1.26. 根据高效液相色谱(HPLC)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中间产物的分析, 对WEO机理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宁有丰  刘卫国  安芷生 《科学通报》2006,51(15):1828-1832
选取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的甘肃西峰剖面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该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土壤有机碳和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 该剖面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SOM)变化范围为−23.8‰~−20.2‰, 间冰期偏高, 冰期偏低. 全岩碳酸盐的碳同位素组成(δ13CTC)变化范围为−8.5‰~−3.6‰, 但总体显示出与δ13CSOM值相反的变化趋势, 即δ13CTC值在冰期偏高, 而在间冰期偏低. 土壤无机碳酸盐碳同位素与有机碳同位素的差值(Δδ13C)的变化范围为14.1‰~19.4‰, Δδ13C值的大小反映了源区原生碳酸盐物质在全岩碳酸盐中所占相对比例的多少. 据此, 计算了西峰剖面源区碳酸盐的贡献: 在黄土沉积阶段, Δδ13C值较大, 源区碳酸盐与次生碳酸盐的相对比例最高可达6:4; 而在古土壤(弱古土壤)阶段, Δδ13C值较小, 原生碳酸盐物质的相对比例低. 同时, 由于风尘颗粒包含了原生碳酸盐物质, 研究认为黄土沉积中的Δδ13C值变化指示了粉尘对黄土高原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20.
dsRNA对家蚕核多角体病毒(BmNPV)复制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徐颖  朱成钢  金勇丰  张耀洲 《科学通报》2004,49(11):1073-1078
以BmNPV复制必需的DNA解旋酶基因和DNA聚合酶基因为靶序列, 人工设计并合成了长度分别为435(Ap1), 300(Ap2)和399 bp(AH)的dsRNAs, 利用TransMessengerTM Transfection Reagent转染家蚕细胞, 研究其对BmNPV复制的抑制效果. 结果表明, 在野生型病毒BmNPV 感染家蚕细胞实验中, Ap2和AH这2个dsRNA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DNA的复制, 并且在转染dsRNA后第4天抑制效果最佳, 它们使病毒滴度(PFU/mL 值)降低了103~104, 而另外的dsRNA(Ap1)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RT-PCR和DNA斑点杂交也证实了2种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和病毒DNA的量发生了明显的下调. 此外,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dsRNA在细胞内的定位, 发现在转染24 h后dsRNA开始在细胞核的周围呈不连续的聚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