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豚鼠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眼轮匝肌(眼肌)和口轮匝肌(口肌)有氧代谢能力、神经递质传递及运动终板变化的差异,为判定面瘫程度的“局部评价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制造颞骨内面瘫模型分为压榨面神经15s组、30s组,再分为观察1周组、1月组。应用光学显微镜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面神经失神经支配后各组间眼肌和口肌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变化的差异。结果:正常组眼肌SDH、AchE酶活性比口肌高(P<0.01);15s1周组、30s1周组、30s1月组眼肌SDH、AchE酶活性损失程度均比口肌大(P<0.01)。结论:眼肌和口肌具有SDH、AchE酶活性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又具有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眼肌SDH、AchE酶活性损失程度比口肌大的特点,这些特点支持了面瘫程度判定的“局部评价系统”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口轮匝肌受双侧面神经支配及面神经麻痹患者测试口轮匝肌双侧神经电图(EN0G)的病理生理学意义,应用肌电图仪同时记录口轮匝肌双侧EN0一个求了非刺激侧以刺激侧的振幅百分比。同时测试口轮匝肌运动点时间-强度的曲线阈值。结果表明,正常组及失神经支配组、各组间振幅百分比差异均有显著性,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振幅百分比值越大,提示口轮 匝肌受双侧面神经支配,振幅百分比值越大,面神经损伤程度越重 。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面神经麻痹面肌Ca^2+—ATP酶活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瘫时眼轮匝肌(眼肌)和口轮匝肌(口肌)损伤程度差异(损伤差)的机制。方法:应用酶组织化学及图象分析技术观察眼肌和口肌失神经支配后Ca^2 -ATP酶的活化变化。结果:眼肌和口肌均由Ⅰ型和Ⅱ型肌纤维构成,肌眼以Ⅰ型肌纤维为主,口肌以Ⅱ型肌纤维为主。失神经支配后,眼肌酶活性减弱程度大于口肌。结论:眼肌酶活性损失大于口肌,判定面瘫程度用局部评价系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9,28(6):437-438,442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的面神经和面肌的病理变化,为判断预后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制作豚鼠面神经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麻痹实验模型,应用航向电镜扫描电镜观察面神经和口轮匝肌超微结构变化。结果:压榨面神经5s组只见髓鞘轻度病变,肌纤无异常改变;30s组髓鞘和轴突及肌纤维都呈重度病理改变;15s组神经纤维和肌纤维处于前两组改变的中间状态。结论: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程度越重,面神经纤维和面肌肌纤维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失神经支配后,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形态学变化。方法:制作豚鼠面神经总干压榨15s、30s和切断的动物模型,分别于术后1周和1个月取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应用琥珀酸脱氢酶(SDH)染色,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肌肉的形态和超微结构。结果:正常状态下,眼肌中I型纤维占29.51%,II型纤维占70.49%;口肌中只有II型纤维占100%。神经损伤后眼肌的I型纤维向II型纤维转化,当神经功能恢复时,I型纤维百分比又逐渐恢复。同时,SDH含量随损伤加重逐渐减少,随着神经功能恢复SDH含量又逐渐恢复。结论:面肌失神经和恢复神经支配时,肌纤维分型的转化提示肌肉功能的变化;面肌与面神经之间有一致性的变化趋势,提示面肌的病理改变可以成为判断面神经功能状态的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对大鼠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及体神经支配的腓肠肌的诱发肌电位(EEMG)的抑制程度。方法 制作10例大鼠右侧面神经主干压榨伤模型,取正常和损伤侧口轮匝肌及正常腓肠肌离体肌条分为3组,分别记录电刺激法诱发的肌张力振幅;观察梯度浓度罗库溴铵作用下,3组肌条的肌张力振幅变化程度,以肌张力振幅抑制百分比(MTAI%)表示EEMG抑制程度。结果 3组肌条的MTAI%均随罗库溴铵浓度升高而呈剂量依赖性地增加;在不同浓度罗库溴铵水平下,腓肠肌的MTAI%均大于口轮匝肌的MTAI%(P<0.05);而正常和损伤侧口轮匝肌的MTAI%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面神经支配的口轮匝肌对非去极化肌松药罗库溴铵的敏感性明显低于肢体神经支配的腓肠肌,而这种差异没有表现在正常和损伤面神经支配的肌肉间。  相似文献   

7.
可逆性颞骨内面神经麻痹实验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可逆性颞骨内面神经麻痹模型制作条件,观察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和支配肌的病理改变。方法:应用豚鼠经听泡磨开面神经骨管,用微型钳压榨面神经,制作不同损伤程度的面神经麻痹模型。通过神经电图、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压榨5s组神经传导抑制时间平均(32.3±15.1)min,只见髓鞘板层间开离,肌纤维无病理变化;15s组神经传导抑制时间(46±12)d,大部分髓鞘重度板层间开离,轴突轻度变性,口轮匝肌纤维的Z带轻度变形。结论:可逆性面神经麻痹的制作条件是,必须给予面神经适度损伤,以不引起面神经和支配肌重度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任重  石阳  谷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3):184-185,188
目的:探讨面神经麻痹面肌运动点的兴奋性与运动科板次级突触间隙的关系方法岙神经麻痹模型,应用盐酸消化法制作口轮匝肌招揽世镜标本者观察。结果:压10s组镒级突触间隙隙沟数量比对照侧减少而变浅。压榨30s组次级突触间隙隙沟明显减少平坦。结论:运动点失神经支配程度表明次级突触间隙病变程度,也表明面神经受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麻痹的发病机制与面神经挫伤后肌肉功能恢复与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夹持wistar大鼠面神经颞支和颧支,制备眼轮匝肌麻痹模型。采用琥珀酸脱氢酶(SD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结合染色,显微图像分析、透射电镜技术,观察眼轮匝肌及运动终板酶组织化学与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①眼轮匝肌肌纤维:术后1周直径及SDH含量开始下降,3周末降至最低,4周肌纤维直径及SDH活性开始恢复,5~8周逐渐接近正常。②运动终板:4周面积和AchE活性稍降低。5~7周逐渐下降,8周开始再生,AchE活性恢复。10周时再生运动终板增多,面积增大,AchE活性基本恢复。12周完全恢复正常。③超微结构:3周肌纤维内线粒体空泡变,嵴断裂、消失,肌原纤维间隙增宽,部分肌丝溶解,明暗带不清。4~7周突触后膜接头褶变浅、排列紊乱、局部消失。8~10周逐渐恢复,线粒体增多增大,肌丝排列较规则,突触膜接头褶清晰可见。12周恢复正常,白肌运动终板改变较其它两型明显。结论:眼轮匝肌以快缩纤维白肌为主,白肌纤维对损伤敏感,反应剧烈,恢复晚,故临床上面瘫患者眼部麻痹症状重于口部及其他面肌;其受单侧神经支配,神经纤维直径大,易损伤,程度重,神经功能恢复慢,在面神经挫伤后第12周,眼轮匝肌可重新建立神经与肌肉接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面神经失神经支配程度与预后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应用神经兴奋性测试仪测试失神经支配程度。制作豚鼠颞骨内面神经麻痹(FP)模型,观察面肌功能恢复时间。透射电镜观察面神经的病理改变。结果:190例FP由恢复到临床治愈,失神经支配阴性组需(33.1±21.3)d;失神经支配Ⅰ度组需(63.3±12.4)d;失神经支配Ⅱ度组需(90.1±11.7)d;失神经支配Ⅲ度组需(210.2±37.5)d;4组间差异显著。压迫面神经5s,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和瞬目反射恢复时间都是(60.7±45.3)h;15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恢复时间(982.6±36.6)h,瞬目反射恢复需(46±12)d;30s组神经兴奋性传导和瞬目反射无1只恢复到正常。电镜观察5s和15s组髓鞘板层开离,30s组髓鞘融解轴突破坏。结论:失神经支配程度是预后诊断的指标,并与髓鞘和轴突破坏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1.
豚鼠面神经损伤后运动终板及面神经核AchE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宏敏  黄维国 《医学争鸣》1996,17(4):248-250
研究面神经挤压损伤后运动张板,面神经核乙酰胆碱酯酶含量变化。方法:利用组织化学染色和图象分析技术,对MEP和FN的AhcE进行量化分析。结果:正常口轮匝肌AchE染色的MEP在光镜下呈葡萄状或斑块状的椭圆形结构,锯齿状分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组织化学方法对同在面部分布的运动神经(面神经)和感觉神经(眶下神经)予以染色,并进行鉴别,为口腔颌面显微外科神经吻合技术提供确实可靠的依据。方法 本文选取10只日本大耳白兔,取其双侧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制作切片。置于孵育液中孵育染色。全部孵育染色过程控制在1h以内完成,使之能够达到临床上快速简捷的要求。结果 面神经染色后镜下可见有髓神经纤维轴索区呈酶活性反应,而髓鞘不染色,无髓神经纤维呈酶活性反应。眶下神经染色后可见有髓神经不染色,而无髓神经纤维呈酶活性反应,在面神经纤维中无髓神经纤维染色数量远较眶下神经中无髓神经纤维染色数目少。结论 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动物和人体的面神经和眶下神经的定性准确可靠,由于其快速简捷的特点,为临床应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面神经挫伤后面肌运动终板酶组化及光电镜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背景四肢骨骼肌运动终板的变性再生研究报道较多,有关面肌运动终板的研究未见报道。方法用60只SD品系雄性大白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手术挫伤实验组左侧面神经,取面肌分做酶组化定量及电镜研究。结果面神经挫伤后,面肌运动终板面积、胆碱酯酶量经历下降、恢复、第8周基本接近正常。运动终板超微结构早期显示变性,第5-8周变性终板获得再生。结论面神经挫伤后第8周,面肌可重新建立种经肌接头。面肌运动终板面积、胆碱酯酶量与超微结构变化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study tke speciality of orhicularis eculi muscles, nerves and otis muscles, nerees and mechanism of difference of facial muscular injury in facial paralysis deeply. Mettugls. The conductive velocity of the efferent nerves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ris muscles of the health human beinge and guinea pigs is measured with electromyogram (EMG) apparatus. Results. The conductive velocity of orbicularis oculi nerve is quicker and oria muscles are controlled by facial nerves on both sides. Measuring the threshold of Strength-Duration (S-D) curves of the motor point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tis muscles shows the threshold, of the former is lower. Measuring the diameter of orbicularis oculi and oris nerve fibers on the guinea pigs and rabbits shows the diameter of orbicularis oculi nerve fiber is bigger. The area of secondary synapse space of orbicularla oculi motor end plate is larger than that of oris under scanning electromicrwscope. Conclusiom. Orbicularla oculi muscles,orbicularis ccuh nerves and oris muscles,otis nerves all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on physiology and anatomy, It elucidated the mechanism that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is easy to be iniuried.  相似文献   

15.
应用肌电图仪记录出正常人、面瘫者双侧口轮匝肌诱发肌电图,提示口轮匝肌受双侧面神经支配。患例对健侧的振幅比,随着去神经程度加重而增大,超过65%为去神经( ~ )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局部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兔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将18只兔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兔面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实验模型,外源性给予GM1,分别于术后2周、4周、8周观察面神经的传导速度及组织学变化。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实验组神经传导速度、有髓神经纤维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兔面神经横断伤后立即应用神经节苷脂GM1对面神经损伤后早期(2周、4周)再生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