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94年4月20日中国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全功能连接,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以来,中国的互联网络至今已经发展了整整10年。这10年来,中国网络潮起潮落,逐渐普及。这10年来,我们的目光一直为灿若星辰的知识英雄们所吸引,从张树新到丁磊,从马化腾到鲍岳桥,各路才俊的沉浮起落,一直让我们唏嘘不已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趋势 《网络与信息》2012,26(1):11-11
经过20年的发展,如今的中国互联网行业正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的互联网企业业务已经覆盖到用户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作为支撑着繁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幕后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如今,这一领域正悄然发生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3.
十年历程     
从中国互联网协会2001年5月25日成立,到今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互联网改变世界的十年,也是中国互联网繁荣发展的十年。在这十年中,中国互联网协会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代表,和中国互联网业界同仁们一起,推动中国互联网产业以坚实的步伐走向世界,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电脑爱好者》2008,(22):44-48
回到20年前,中国人传递信息的方式除了纸笔外,也就只有电话、传真、电报了,互联网这个东西根本没有人想到。中国的互联网历史加起来只有20年的时间,而说到真正普及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中,最多也只有15年的发展历程。在这15年中,信息的变革经历了蒙昧时代、体验时代、推送时代和智能时代。  相似文献   

5.
杰西 《互联网周刊》2016,(24):36-39
2016年12月20日,随着《互联网周刊》本年度最后一期的发布,2016年的中国互联网也即将划上句号。自1994年全功能接入互联网,中国的互联网已走过20多个年头,《互联网周刊》也陪伴着走过了19个春秋。回首往事,百转千回,个中滋味,难与外人说。互联网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国人总爱追忆,多半和中国悠远的历史文化脱不开关系,五千年来,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也上演过一幕又一幕的轮回。  相似文献   

6.
13年     
1994年4月20日,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64K国际专线开通,通过美国Spring公司连入美国NSFNET,标志着中国成为互联网大家庭的一个新成员。两年后,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互联网时代在中国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天地》2014,(4):6-12
2014年4月20日,中国迎来全功能接人国际互联网20周年.穿越时光隧道,我们思索:20年来,中国互联网走过了怎样的风雨历程,互联网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变革?20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可资未来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8.
从1998年100多万网民到2008年2.1亿网民的积累,中国互联网只用了10年的时间。在这之前,中国互联网没有可遵循的历史经验,在这之后,也将没有可参照的成功案例。因为从来没有哪个行业像互联网行业这样,如此变化多端,如此不遵循常规,又如此宏大到可以包容一切。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天地》2013,(7):90-91
2013年6月26日,国际互联网协会(InternetSociety,ISOC)发布了第二批"互联网名人堂"(InternetHall of Fame)入选者名单,以纪念和感谢那些在互联网的诞生、创新、发展、普及等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这也是全球互联网社群的最高荣誉。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被入选并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在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NCFC项目负责人胡启恒院士的组织领导下,中国于1994年实现了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并于1997年组建了中国互联网  相似文献   

10.
就在互联网经济重新欣欣向荣之际,中科院副院长、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胡启恒院士的一席话发人深省。她静静地看着记者说:“现在的互联网真让人着急。”这不是一句简单的炒作的话语。在中国,可被计算的互联网历史屈指可数,从1994年到现在,也不过将近10年的时间。但这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却可以从胡启恒开始算起。新近出版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02)》中记载:“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联委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会上,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代表中方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重申连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认可。”同年4月20日,中国连入Inter…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与网络》2004,(23):24-24
2004年10月11日,是一个在互联网历史中值得记录的日子。这一天,对于一直处在互联网潮流尖端的3721科技有限公司,在创造了多个业界第一之后,再次勇做“敢于吃螃蟹的人”,成为业界首家全面采用数字化电子签名证书的互联网公司。这一举措不仅仅大大提高了3721在商务和客户服务方面的效率,同时也标志着中国电子商务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2014年4月20日,中国互联网迎来了20周岁的生日。就在20年前的这一天,我国首次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间,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域名总数达1800多万,网站数量300多万,网民达6.18亿,手机网民达5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与此同时,诈骗信息、隐私窃取、金融攻击等一些列“网络霉霾”也不断困扰着找国广大网民。2013年,我国被篡改的网络数量达到24000多个,较上一年增长了46.7%。由此所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不仅是制约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瓶预,还成为摆在个人用户与企业用户面前亟待解决的头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电脑时空》2014,(5):59-59
4月20日,在迎来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之际,中国互联网协会、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京携手举办了“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纪念会暨2014年中国4G发展与应用大会”。  相似文献   

14.
袁楚 《互联网天地》2009,(10):20-25
从2002年第一届中国互联网大会至今,中国互联网大会已经走过了7年的历程。在这7年中,中国互联网行业并没有遇到过太多真正的挑战——从2002年到2008年,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20年前,我国连人国际互联网的国际专线正式开通,由此成为世界上第77个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国互联网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跟随模仿到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网络规模、用户规模、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天地》2023,(6):F0003-F0003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纪念日,为此,中国互联网协会携手业界发起“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系列活动”,现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和中国互联网”的主题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天地》2023,(5):F0003-F0003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纪念日,为此,中国互联网协会携手业界发起“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系列活动”,现面向社会各界开展“我和中国互联网”的主题征集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个人电脑》2011,17(10):110-118
虽然互联网雏形问世距今已经40余年,但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开始则始于1994年。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正式承认真正拥有全功能互联网的国家,同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升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点,也是国人在互联网上的第一个"家",时至今年曙光BBS仍然可以访问。1995年,中国互联网先驱派瀛海威成立,它的出现为普通百姓进入互联网这个奇妙世界打开了第一扇门,从此寻常百姓也可以爬行在互联网中。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全国骨干网建成并正式开通,为全国网民提共服务。94-96年间陆续有四家互联网络通过国家批准为网民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从此中国人民骄傲的走向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终端是人们访问互联网的必要工具。早期的互联网终端是小众、体积庞大。售价高昂的代名词。不过随着宽带接入形式速度,互联网应用内容、以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互联网终端也开始发生变化,各类终端轮番上阵,不仅从王榭堂前飞入了百姓结庐,而且式样繁多渗透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9.
田耘 《互联网周刊》2014,(24):29-30
正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专线中国与国际互联网实现了连接,从此我们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在这片沃土上,中国文化与现代网络文明不断碰撞融合,20年后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成功举办,也让世人见证了中国已经由一个互联网的参与者,成长为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的倡导和缔结者。如今当我们环顾四周,已然难以找出什么产业可以完全置身  相似文献   

20.
近日中国迎来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20年来,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域名总数达1800多万,网站数量300多万,网民达6.18亿,手机网民达5亿,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大国。然而,要成为真正的网络强国,中国还任重道远。20年来我国的互联网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中间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的节点性事件呢?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难点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