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张燕青  黄仕光 《解剖与临床》2005,10(2):149-149,151
目的:探讨小腿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效果。方法:采用小腿及足部皮瓣对局部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23例,其中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19例,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4例。结果: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坏死1例,带蒂皮瓣边缘出现坏死2例,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2a,1例小腿皮瓣修复足部负重区缺损者局部再次发生破溃,余22例无溃疡形成,外观满意,下肢负重步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小腿及足部非负重区软组织缺损,在修复上最好选择邻近带蒂皮瓣移植,而足底负重区的软组织缺损,以足底内侧皮瓣修复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和应用经验.方法 2003年6月至2011年12月,对于21例烧、创伤后肢体组织缺损的患者,应用4种来自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予以修复,其中以肩胛下血管为蒂的侧胸带蒂皮瓣5例、胸脐穿支带蒂皮瓣9例、远端扩展的双叶阔筋膜张肌带蒂肌皮瓣4例、小腿后侧近端蒂皮瓣3例.皮瓣切取面积为23 cm×8 cm~40 cm×2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移植皮片修复.结果 本组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1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余皮瓣全部成活.术后无切口感染,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13例患者获得2 ~ 36个月的随访,大多数患者供、受区的外形及功能恢复较为满意.结论 躯干和肢体近端的大面积带血管蒂顺行组织瓣成活可靠,手术简便易行,用以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尤其是一些较为复杂的缺损有独到之处,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3.
<正> 在显微外科发展史上,小血管吻合技术的成功和提高,使外科领域中许多手术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统的带蒂皮瓣转移,也发展到可以游离移植。目前利用游离皮瓣修复创伤组织的缺损,已为显微外科医生广泛应用。根据在尸体上进行的应用解剖学研究及动物实验,许多供皮区已通过临床实践检验加以确定。自从Harii在1972年9月首先运用游离头皮瓣获得成功以后,各种可供使用的供皮区被迅速提出。近年来文献报导的已有:前额皮瓣、耳后皮瓣、肩胸皮瓣(三角胸区皮瓣)、胸背皮瓣(侧胸皮瓣)、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来源及其与前臂筋膜皮肤血供的相互关系,设计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转位修复手部、腕部及前臂远端软组织缺损14例。结果:术后14例皮瓣完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经3~30个月随访,皮瓣外形与手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皮瓣解剖位置恒定、血液供应良好,手术方法简单,适用于修复手部、前臂软组织的缺损,该供区较前臂其它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部位隐蔽。  相似文献   

5.
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和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结果:18例皮瓣完全成活,术后3周断蒂,术后随访1.5~18个月,所有患者对前臂、手部功能和外形表示满意,但供区瘢痕较明显。结论:应用带蒂胸脐皮瓣修复前臂、手部软组织缺损具有操作简单、供区隐蔽、风险小、疗效好的优点,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在5例(10侧)灌注红色乳胶标本上解剖观察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血供。对4例颌面部肿瘤手术后的软组织缺损应用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修复,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4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远端约l/4的皮肤坏死,随访3个月至1年,外形满意、语言及咀嚼功能良好。结论:远端蒂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可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自70年代显微技术应用于外科,带蒂游离皮瓣移植成功以来,经几年的探索,目前可供临床选用的皮瓣或各种复合组织瓣愈来愈多。在腋区己发现符合理想条件的游离瓣至少有:以胸外侧血管为轴心的胸外侧皮瓣;以肩胛下——胸背血管为轴心的胸背侧肌、皮瓣,后者尤为临床所重视。回顾胸背侧区作为各种肌、皮瓣供区的发展,首先是 DeConinck 等和 Taylor 等对该瓣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目的 报道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的临床方法及其效果。 方法 应用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其中带蒂转移修复6例,游离移植修复2例。 结果 所有带蒂及游离皮瓣均成活,颜色红润,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且有感觉。皮瓣供区疤痕较隐蔽,患者比较满意。 结论 用缝匠肌穿支(肌)皮瓣修复肢体组织缺损效果理想,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供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手部创伤性软组织缺损创面采用带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进行修复,其中机器绞伤11例,压砸伤5例,电锯伤2例,皮瓣面积最大为12cm×8cm,最小7cm×5cm。结果:17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痊愈。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满意。结论:前臂后皮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筋膜皮瓣切取简便、成功率高,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0.
肩胛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肩钾下血管蒂组织瓣的血供解剖 ,解决肩钾下血管蒂的联合组织瓣的临床应用。方法 采用 6具新鲜尸体标本 ,从肩胛下血管起始处灌注中华墨汁 ,观察皮肤着色范围 ,于背阔肌上缘、前缘、肩胛岗、腋前线和髂嵴平面分别切取组织块做连续切片 ,应用Luzex F图像分析仪 ,观察皮瓣间微血管构筑。结果 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间存在非常丰富的血管吻合网。临床上以肩胛下动静脉为血管蒂 ,包含肩胛皮瓣、背阔肌肌皮瓣、侧胸皮瓣联合移植修复巨大软组织缺损 ,吻合血管移植 6例 ,轴型皮瓣移植 5 0例 ,均获成功。结论 肩胛下血管蒂联合组织瓣是一个理想的供区 ,可用于移植修复大范围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带蒂轴型背部肌皮瓣在邻近部位深度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2005年至2010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整形外科采用轴型背部肌皮瓣转移修复邻近部位深度创面22例。烧(创)伤创面彻底清创、溃疡和肿瘤切除后采用胸背动脉为蒂的背阔肌肌皮瓣14例,背阔肌肌皮瓣联合髂腰皮瓣3例,联合胸大肌皮瓣1例,腰动脉和肋间后血管为蒂的逆行背阔肌肌皮瓣1例,下位斜方肌肌皮瓣3例。结果背阔肌肌皮瓣转移术后感染或远端部分坏死各1例;4例供瓣区植皮部分未成活,经再次扩创或二期植皮后愈合。其余组织瓣移植未见并发症发生。随访3~24月,修复部位功能和外观均基本满意。结论带蒂轴型背部肌皮瓣能满足颈、胸、上肢等深度创面覆盖的需要,可安全、有效地修复这些部位的深度创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严重创伤需行游离组织移植而患侧下肢无血管可供吻接时的修复方法。方法:健侧小腿胫后血管蒂与带蒂保留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组成皮瓣桥,携带皮瓣或骨皮瓣转移修复患肢。结果:6周后血管造影显示皮瓣与周围组织建立血循环。断蒂后皮瓣与骨皮瓣一期成活,后期复查移植骨成活并且增粗。结论:下肢严重创伤无血管可供吻接时,健侧胫后血管皮瓣桥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供血途径,这为下肢严重创伤提供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设计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笔者设计的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修复手部掌背侧撕脱伤、烧伤后皮肤瘢痕挛缩及手指脱套伤8例,其中应用大“S”型瓦合皮瓣5例。小“S”型瓦合皮瓣2例,连续多个小“S”型瓦合皮瓣1例。结果:8例皮瓣一期全部成活,其中1侧皮瓣远端青紫起泡,表面坏死经换药后痊愈。6例随访2~6年,皮瓣的外形、色泽、弹性、柔软度均良好。结论:(1)腹部“S”型瓦合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为双蒂,转移至受区后,血供充足,生长良好,可缩短断蒂时间。(2)皮瓣设计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且安全,成功率高,易于推广。(3)因是超薄皮瓣,成活后不需再次手术作分指术和皮瓣修薄术,外观良好,且有利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4.
外固定支架与小腿皮瓣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外固定支架结合小腿内侧筋膜皮瓣在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中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自1998年8月~2003年5月应用外同定支架结合逆行或顺行小腿内侧筋膜皮瓣一期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并骨外露30例。结果:30例随访4个月到5年,术后筋膜皮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28例,Ⅱ期愈合2例;27例胫腓骨骨折获得临床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最长为术后8个月;3例骨不愈合,1年后行切开植骨术而痊愈,不愈合率10%;2例有不同程度感染,其中1例并发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率6.7%:结论:小腿内侧筋膜皮瓣血供良好,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小腿主要血管等优点,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是修复开放性胫腓骨骨折骨外露的一种可供选用的方法,特别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面部深Ⅲ度烧伤创面皮瓣移植类型的选择方法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至2007年12月应用4种类型皮瓣(共38个)移植修复面部深Ⅲ度烧伤患者32例,其中游离皮瓣2个,轴型皮瓣16个(含岛状皮瓣5个),局部皮瓣18个,皮管转移2个。结果38个移植皮瓣,除5个皮瓣远端有小面积坏死,经换药愈合,余33个皮瓣完全成活。术后随访5月~3年,移植皮瓣质地柔韧,延展性好,组织挛缩轻,皮肤色泽变化小,外形满意。结论皮瓣血运丰富,有完整的皮下脂肪组织,移植后除了可用以修复皮肤缺损外,可明显改善受区局部组织血液循环,防止感染,最大程度地恢复面部的形态与功能。术中依据创面大小和创周皮肤条件,首选局部皮瓣或轴形皮瓣,局部无条件时行游离皮瓣或皮管移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4年6月至2018年10月,对41例四肢不同类型骨不连或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者,分别采用以单纯胫后血管束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5例,以胫后动脉穿支为蒂的桥式交叉胫骨皮瓣修复9例、游离移植27例。切取胫骨瓣长度为1.0~8.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2.5 cm×2.0 cm~8.0 cm×25.0 cm。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X线片随访,直至骨质愈合。结果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胫骨骨皮瓣全部成活,随访3~24个月,骨不连、骨缺损修复后,骨愈合良好,3~8个月骨折线消失。其中,27例皮瓣与修复区周围组织基本相平,14例有不同程度臃肿,经二期去脂整形手术后,也与周围组织平齐。19例掌骨或指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TAM系统评定法进行关节功能评定:优11例,良6例,可2例。22例胫骨骨不连的患者,术后恢复负重行走功能。结论三种不同类型血管为蒂胫骨皮瓣修复四肢骨不连均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各有优缺点,又相互补充,是一类较为可行的骨不连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展望  朱飞  刘韵  林遐  宁金龙 《解剖学研究》2010,32(3):196-199
目的探讨利用静脉动脉化进行皮瓣预构的可行性。方法在兔的腹股沟区设计2cm×3cm大小的任意型皮瓣,并分离出双侧股血管束,实验组将股血管束中动脉与静脉分离,其远端行动、静脉端端吻合形成静脉动脉化血循环通路,将动脉化的静脉部分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对照组将完整的股动静脉血管束移植于腹股沟皮瓣下方。术后2周,以植入的血管为蒂游离出腹股沟皮瓣,原位缝回。观察皮瓣成活面积,并经血管灌注中华墨汁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除1例死亡、1例感染外,术后2周预构皮瓣均完全成活,病理切片显示皮瓣各层组织的血管内均有墨汁。结论静脉动脉化预构的皮瓣血供良好,可用于局部或远位移植。  相似文献   

18.
肩胛—侧胸联合皮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36侧从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测了肩胛—侧胸皮瓣的血管类型、分支和分布等.本文观察结果,83.3%可以肩胛下血管为蒂,带旋肩胛血管和胸背血管,形成肩胛—侧胸联合皮瓣.文中对皮瓣的设计、切取方法等有关的解剖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手术成功率。方法:根据阴茎包皮及阴囊血管走向及尿道下裂类型,选择带血管蒂皮瓣一期尿道下裂成形。结果:包皮横行岛状皮瓣法手术成功率90.9%(10/11);阴囊中隔皮瓣法手术成功率85.7%(6/7)。结论:根据阴茎、阴囊血管走向特点及阴茎伸直后龟头至原尿道口的距离选择阴茎或阴囊皮瓣,可以明显提高尿道下裂一期成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With the increasing popularity of perforator flaps as “musculocutaneous flaps without muscle,” a new interest in the intercostal vessels as source vessels for perforator flaps has arisen. In a recent study, the branches of the three lowermost intercostal vessels to the latissimus dorsi were studied in detail. Now that these muscular branches are well understood,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how many of these branches reach the overlying skin as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We identified the intercostal artery perforators in the ninth, tenth, and eleventh interspaces, in 42 hemithoraces. Only branches that measured 0.5 mm or more in external diameter were included. The course of the perforators was followed from their exit from the latissimus dorsi muscle up to the entrance at the undersurface of the skin. This entrance point was punctured by a pin and thus marked on the ski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at least three musculocutaneous perforators were present over the intercostal spaces IX–XI in every dorsal hemithorax (average 8 ± 3, range 3–16). Potentially, each of these vessels can be used as a pedicle for a separate perforator flap, leaving the more proximal parts of the latissimus dorsi intact for a second flap based on the dominant thoracodorsal vessels. Clin. Anat. 23:216–221, 2010. © 2010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