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6 毫秒
1.
目的探讨第四脑室外引流术在全脑室出血铸型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140例分为观察组(71例,采取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立体定向第四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和对照组(65例,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腰大池持续引流术),出血后28 d对比两组病人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有效率(46.5%,33/71)明显高于对照组(29.0%,20/69;P〈0.05),观察组死亡率(16.9%,12/71)明显低于对照组(33.3%,23/69;P〈0.05)。观察组脑室引流时间为4~7 d,平均(5.0±1.3)d;对照组为6~14d,平均(10.0±2.5)d;两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2.8%,2/71)、脑疝发生率(0)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8.7%(6/69)和5.8%(4/68);P〉0.05]。结论第四脑室外引流术联合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可改善全脑室出血铸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脑室冲洗与常规脑脊液置换在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确诊为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病人90例。随机分成脑室冲洗组、脑室外引流组和腰大池外引流组,每组30例。脑室冲洗组行两侧脑室冲洗;脑室及腰大池外引流组行脑室和腰大池引流,3组病人脑脊液蛋白﹤500 mg/L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观察术后7 d、14 d脑脊液蛋白含量、等待分流手术的时间、颅内感染及堵管发生率。结果 脑室冲洗组等待分流手术的时间1.87 d,明显短于两常规组(P<0.01),术后7 d脑脊液蛋白含量523.45 mg/L,明显高于两对照组(P<0.05),14 d后无明显差异。脑室外引流组颅内感染发生率30%,明显高于脑室冲洗组(P<0.05)。3组堵管发生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脑室冲洗能明显加快脑脊液蛋白增高脑积水病人的手术进程,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自制颅脑引流管调节杆在脑室外引流中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或急性脑积水214例,根据引流管高度调节方法分为观察组(117例)和对照组(97例)。观察组采用自制颅脑引流管调节杆进行固定及高度调节,对照组采用传统目测法估计高度。结果 对照组97例中,发生并发症21例,其中引流过度11例,引流不足6例,引流管移位3例,引流管脱落1例。观察组117例中,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引流过度4例,引流不足2例,引流管移位1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7/117)明显低于对照组(21.6%,21/97;P<0.05)。结论 使用颅脑引流管调节杆调节脑室外引流管高度具有安全有效、简便快捷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早期脑室内血肿清除联合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6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36例(观察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联合ETV,术后留置脑室外引流管;32例(对照组)行脑室外引流术(EVD)并联合尿激酶血肿腔注入。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23±2.1)个月。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86.1%,31/36)明显高于对照组(62.5%,20/32;P<0.05)。观察组留置脑室外引流管时间[(1.8±1.1) d]较对照组[(4.8±1.8) d]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2.9%,5/36)明显低于对照组(37.5%,12/32;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0%)与对照组(6.3%)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过度引流、脑疝、再次出血。结论 神经内镜下早期血肿清除联合ETV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可明显降低术后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发生率,显著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重型自发性脑室出血112例,其中54例采用早期经侧脑室三角区手术+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观察组),58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尿激酶治疗(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时间[(4.9±2.4)d]、术后脑积水发生率(13.0%)、脑血管痉孪发生率(14.8%)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分别为(10.9±3.4)d、22.4%和31.0%;P<0.05],治疗有效率(77.8%)明显高于对照组(50.0%;P<0.05)。结论 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效果良好,可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微创大剂量尿激酶对脑室出血的临床治疗作用。方法 90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脑室外引流术后侧脑室注入尿激酶+腰大池引流术;治疗组:脑室外引流术后侧脑室注入尿激酶+腰大池引流术后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结果治疗组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平均时间为6 d,脑室内血肿消失时间平均为(5±1.47)d。对照组腰大池置管持续引流平均时间为12 d,脑室内血肿消失时间平均为(11±3.76)d。结论较单纯腰大池置管引流,微创超大剂量尿激酶双向治疗重度脑室出血,能显著加快脑室血肿溶解,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93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内镜组(47例,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单纯引流术组(46例,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结果 内镜组引流时间、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单纯引流组(P<0.05),但两组甘露醇使用量、肺部感染发生率、颅内感染发生率、28 d内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内镜组术后14、30 d纳维亚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单纯引流术组(P<0.05)。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相比,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有利于缩短引流时间,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的效果。方法将65例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两组均采用双侧脑室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组患者每天侧脑室注入尿激酶10万IU,对照组患者侧脑室注入尿激酶2万IU,连续3~7 d。两组患者在侧脑室引流管拔除后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治疗后每天行头颅CT检查,观察脑室血肿的变化;并观察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的状况。结果治疗组脑室血肿消失及侧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组无1例出现脑积水及颅内感染,对照组出现脑积水7例(21.8%)、颅内感染8例(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大剂量尿激酶注入脑室治疗重度原发性脑室出血有显著效果,可迅速清除脑室积血,缩短脑室、腰大池置管引流时间,减少颅内感染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与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2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34例(内镜组),单纯脑室外引流术治疗28例(引流组)。结果 与引流组相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引流管留置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二次置管引流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后12周脑积水发生率、术后再出血和颅内感染发生率、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可迅速有效清除脑室内血肿,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额锁孔手术和脑室外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铸型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手术治疗的73例脑室出血铸型的临床资料。采用经额锁孔脑室血肿清除术15例(锁孔组)、脑室外引流术58例(引流组)。结果 出院时,锁孔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引流组(P>0.05)。锁孔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残余血肿量、住院时间和置管时间较引流组均明显减少(P<0.05)。锁孔组术后病死率(6.7%,1/15)明显低于引流组(29.3%,17/58;P<0.05)。锁孔组术后脑积水发生率(6.7%,1/15)明显低于引流组(31.0%,18/58;P<0.05)。结论 对于脑室出血铸型,经额锁孔脑室血肿清除术疗效优于脑室外引流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脑室出血外引流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352例脑室出血外引流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并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352例患者发生术后颅内感染30例,分析显示,应用尿激酶灌注、脑脊液取样、置管时间7 d、双侧脑室外置管、未应用皮下隧道是脑室外引流发生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应用皮下隧道可减少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双侧脑室外引流较单侧脑室外引流发生术后颅内发感染的概率高。应用尿激酶灌注、脑脊液取样、长时间置管都会增加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LCFD)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破入脑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至2019年1月收拾的120例HICH破入脑室的临床资料,其中68例采用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LCFD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单纯性硬通道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肿清除率明显提高(P<0.05),脑脊液转清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明显缩短(P<0.05),甘露醇用量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再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GOS评分[(3.5±1.6)分]、ADL评分[(71.5±15.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1.4)分、(56.7±16.2)分;P<0.05]。观察组慢性脑积水发生率(4.4%,3/68)和病死率(8.8%,6/6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23.1%,12/52)、(23.1%,12/52);P<0.05]。结论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联合LCFD治疗HICH破入脑室病人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01例脑室出血的临床资料,54例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47例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3、7 d血肿清除有效率明显提高(P<0.05),术后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半年GOS评分明显提高(P<0.05)。结论 与单纯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相比,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脑室出血效果显著,能提高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2016-01—2018-01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自发性重型脑室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开颅组(行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和对照组(单纯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各29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再出血、颅内感染、脑积水)发生率、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开颅组患者术前与术后24 h 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术后3 d脑室内血肿清除率、脑室引流管带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存活患者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颅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微创开颅四脑室血肿清除联合脑室外引流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储液囊联合脑室外引流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总结其在降低丘脑出血患者颅内感染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丘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仅给予脑室外引流处理,观察组给予储液囊联合穿刺引流联合脑室外引流,统计比较2组治疗效果、颅内感染发生率,记录脑室血肿清除时间,并于术后6个月采取GO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评估2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GCS及Graeb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量表评分提升至(12.33±2.67)分,Graeb量表评分上升至(21.34±3.59)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级为5级者7例,4级18例,预后良好25例,有效率为8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室血肿清除时间为(7.03±1.02)d,对照组为(7.33±1.12)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为3.33%,交通性脑积水发生率为3.3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脑室外引流的基础上联用储液囊反复穿刺引流,可明显降低丘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侧脑室、三脑室穿刺液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治疗危重症全脑室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我科近5年来收治的全脑室铸型出血40例患者随即分成2组,每组20例.实验组采取侧脑室、三脑室穿刺液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对照组单纯采取侧脑室外引流;观察2组患者意识恢复及脑室内血肿清除时间.结果 试验组意识恢复时间(3.10±1.02) d,血肿清除时间为3~5 d; 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自动出院1周后死亡1例.对照组意识恢复时间 (5.20±2.12) d,血肿清除时间8~14 d;基本痊愈3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4例,无变化3例,自动出院2周后死亡3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侧脑室、三脑室穿刺液化引流及腰大池置管引流术是治疗危重症全脑室出血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枕角穿刺和前角穿刺加尿激酶灌注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的疗效进行对比。方法 将自发性脑室出血病人49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4例在入院6h内行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对照组25例在入院6h内行前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其余基础治疗两组基本相同。结果 治疗组脑室积血吸收较对照组快,治疗组死亡率较对照组低,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枕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可以更加早期清除脑室出血,降低死亡率,其疗效优于前角穿刺尿激酶灌注引流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术,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 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 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 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 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 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对患者神经损伤程度及脑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06—2021-02巴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9例,给予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治疗。观察组49例,给予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比较2组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手术相关指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脑部血流动力学指标,并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92.15±3.68)%vs(86.87±4.59)%,P<0.05],术后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高于对照组[(85.02±6.93)cm/s、(37.12±3.85)cm/s vs(79.38±6.24)cm/s、(34.95±4.07)cm/s,P<0.05],GO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组颅内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定向下侧脑室联合丘脑血肿双靶点微创穿刺...  相似文献   

20.
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取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联合组)16例,采取单纯脑室外引流(单纯组)29例。对两组因脑积水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联合组腰大池引流时间5~25d,平均12d;脑室外引流时间4~18d,平均12d。单纯组引流时间8~24d,平均16d。术后并发颅内感染,联合组1例(6.3%),单纯组3例(10.3%);引流管堵塞或脱落,联合组和单纯组各2例。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联合组3例(18.7%),单纯组10例(3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脑室外联合腰大池引流是治疗脑室出血并发脑积水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