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4例脑震荡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BORN-BE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连续监测患者开颅手术后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CEI)扰动系数的变化。结果 手术前,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指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非手术侧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14 d,观察组手术侧、观察组非手术侧与对照组CEI扰动指数,两两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手术侧术后2~11 d CEI扰动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术后2 d逐渐增加,术后4~7="" d达高峰,然后逐渐减低,至术后12="" d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12例,CT示术区脑水肿11例;非手术侧CEI扰动系数异常波动共6例,CT示非手术区域脑水肿4例。结论 CEI扰动系数随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程推移呈现动态变化,可动态评估患者脑水肿或血肿演变过程,指导临床颅内压处理方法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中应用阶梯式减压技术的疗效。方法 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行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6例,依据术中有无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随机分成两组:阶梯式减压组(n=187),传统减压组(n=169),观察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时GOS评分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阶梯式减压组急性脑膨出以及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阶梯式减压组术后6个月时预后好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采用阶梯式减压技术能够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并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病人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中均行颅内压传感器植入监测颅内压,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17例采用软通道置管引流术治疗(引流组),12例采用保守治疗(对照组)。结果 引流组术后ICP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引流组NICU住院时间、甘露醇用量及使用时间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P<0.05),而且引流组再次开颅手术率、肾功能损害发生率和电解质紊乱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颅内感染发生率、肺部感染及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软通道置管引流术简单易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适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并有残留血肿或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人,可以有效的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但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2组,常规组给予常规骨瓣开颅术,标准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观察术后6个月末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标准组术后6个月末良好率(40.00%)明显高于常规组(21.54%),病死率(10.77%)明显低于常规组(27.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38%(10/65)明显低于常规组33.85%(22/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694,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确切,术野内暴露病变组织和脑结构充分,大范围骨窗可充分降低颅内高压,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在降低致残率、病死率和改善预后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大骨瓣开颅减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探讨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 2012年12月46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监测组)及45例常规显微手术(对照组)治疗的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全切除75例(监测组38例,对照组37例);监测组和对照组出现新颅神经损伤症状发生率分别为0和11.1%、原有颅神经损伤症状加重比率分别为2.2%和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和 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四脑室肿瘤患儿显微手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减少术中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Ⅰ期手术与分期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的疗效差异。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26例,其中16例采用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10例采用分期手术(Ⅰ期后路减压+内固定手术、Ⅱ期前路椎间盘摘除+椎体固定术),以Frankel分级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并计算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前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2 d、3个月、6个月JOA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增高(P<0.05),ⅰ期手术组增高更明显(>P<0.05);术后3、6个月,ⅰ期手术组改善率均明显高于分期手术组(>P<0.05)。>结论 Ⅰ期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合并颈髓损伤,能及时、彻底地解除对脊髓压迫,恢复颈椎稳定性,缩短疗程,近期、远期疗效明显,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动态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s TBI)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价值和诊断。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创伤后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于术前、术后1d、3d及1w采集静脉血,进行TEG和D-D浓度监测,分析两者对患者术后DVT形成的诊断价值。结果患者术后1~3d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术后7d凝血状态趋向于正常;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后发生DVT者共18例,TEG检出13例(72.22%),D-D检出11例(61.21%),两者联合检出17例(94.44%);TEG和D-D单项检测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两者联合检测组显著高于D-D单项检测组(P0.05),而与TEG单项检测组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采用TEG联合D-D动态监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变化,可作为临床中诊断DVT形成的一项重要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双侧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05—2015-04我院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6例,均行双侧开颅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和并进行GOS评分。结果术中患者颅内压呈下降趋势。术后存活71例患者中恢复良好占59.15%(42/71),中度残疾占28.16%(20/71),重度残疾占8.45%(6/71),植物状态占4.24%(3/71)。结论重型脑颅损伤患者及早进行双侧开颅手术治疗,可提升救治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但救治过程中需对患者的手术指征进行严格审查,并做好围术期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含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颅脑损伤患者254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将其分为轻、中、重型三组,分别为82、88、84例;对照组为同期我院正常健康体检者85例。分别于伤后第1、3、5、7 d应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检测血清NSE的水平。结果 轻型组患者血清NSE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型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轻型组(P<0.05),重型组明显高于中型组(>P<0.05)。>结论 血清的NSE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脑组织的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3~6周)行颅骨成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后行颅骨缺损成形术的患者75例,其中超早期(3~6周)行颅骨成形术60例(超早期组),常规(3~6个月)行颅骨成形术15例(常规组)。结果 超早期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时间[(124.6±57.5)min vs(142.2±45.3)min]、皮瓣游离时间[(38.7±10.4)min vs (56.3±17.4)min]、术中出血量[(183.6±89.4)ml vs (293.0±75.7)ml]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超早期组Barthel指数、MMSE评分、GOS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后超早期行颅骨成形术优于常规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3月行颅脑手术的患者120例(凝血机制均无明显异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术中应用血小板凝胶加明胶海绵用于手术创面止血,对照组单独用明胶海绵进行常规止血。结果 观察组术后24 h出血量[(35±10)ml]明显少于对照组[(110±12)ml](P<0.05)。观察组瘤腔、血肿腔术后渗血量[(5±4)ml]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0±15)ml](>P<0.05)。>结论 可吸收材料血小板凝胶在颅脑手术中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并且具有很好的安全性,配合常规止血材料使用,方便易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指导下血小板输注治疗对口服抗血小板药物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出血情况及输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行急诊手术治疗的抗血小板药物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其中12例行血小板输注,比较在TEG指导下有无输注血小板治疗对术中、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的影响。结果术前两组病例凝血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但血栓弹力图提示血小板功能过度抑制(血小板抑制率90%),比较两组病例术中出血量(t=-3.998,P=0.008)、输血总量(Z=-3.245,P=0.001)、术后血肿残余量(t=-2.909,P=0.043)、引流量(t=-8.790,P=0.041),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输血小板组1例,未输血小板组4例行二次手术,两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P=0.317)。结论 TEG检测指标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术前凝血功能,研究提示术前血小板输注,一定程度上改善抗血小板治疗后脑出血患者术中、术后出血情况,减少输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超选择性栓塞对蝶骨嵴脑膜瘤切除术的意义。方法 将76例蝶骨嵴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栓塞组(42例)和未栓塞组(34例),两组均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其中栓塞组切除术前3~7 d应用明胶海绵颗粒进行超选择性栓塞。结果 栓塞后造影示肿瘤染色完全消失27例,大部分或部分消失15例。栓塞组全切率(83.33%,35/42;Simpson分级Ⅰ+Ⅱ级)明显高于未栓塞组(38.24%,13/34;P<0.05)。栓塞组术中失血量[(321.32±87.29)ml]较未栓塞组[(648.76±67.21)ml]明显减少(>P<0.01)。栓塞组术后住院时间[(12.42±4.54)d]较未栓塞组[(19.82±6.23)d]明显缩短(>P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栓塞组kps评分显著优于未栓塞组(>P<0.05)。>结论 对于蝶骨嵴脑膜瘤,术前超选择性栓塞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期腰椎穿刺术(LP)预防重型颅脑损伤(STBI)去骨板减压术后继发性脑积水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7例STB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早期LP治疗48例(LP组),未给予LP干预59例(对照组)。结果 LP术后5例(10.4%)发生脑积水,其中急性脑积水2例(4.2%),亚急性脑积水2例(4.2%),慢性脑积水1例(2.1%)。对照组术后22例(37.3%)发生脑积水,其中急性脑积水11例(18.6%),亚急性脑积水10例(16.9%),慢性脑积水1例(1.7%)。两组脑积水总发生率、急性脑积水发生率和亚急性脑积水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STBI患者去骨板减压术后早期辅以LP可有效降低术后急性脑积水和亚急性脑积水的发生率,而对慢性脑积水的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Coagulopathy and platelet dysfunction commonly develop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Thromboelastography (TEG) and platelet function assays (PFAs) are often performed at the time of admission; however, their roles in assessing post-TBI coagulopathy have not been investigated. We hypothesized that compared to blunt TBI, penetrating TBI would (1) demonstrate greater coagulopathy by TEG, (2) be associated with abnormal PFA results, and (3) require more blood product transfusions.

Methods

We performed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neuroscience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level 1 trauma center from 2013 to 2015 with head Abbreviated Injury Scale ≥3.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y mechanism of injury (blunt vs. penetrating). Admission demographics, injury characteristics, and laboratory parameters were evaluated. VerifyNow® Aspirin and P2Y12 tests were used for platelet function analysis.

Results

Five hundred and thirty-four patients were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platelet count o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however, patients with penetrating TBI were more coagulopathic by TEG, with all of the TEG parameters being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except for R time. Patients with penetrating head trauma were not more likely than their blunt counterparts to have abnormal PFA results, and PFA result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any TEG parameter in either group. The penetrating cohort received more units of blood products in the first 4 and 24 h than the blunt cohort.

Conclusions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penetrating TBI demonstrated increased coagulopathy compared to those with blunt TBI as measured by TEG and need for transfusion. PFA results did not correlate with TEG findings in this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磁共振灌注成像(MR-PWI)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估价值。方法 2014年1~12月收治aSAH 80例,根据CVS程度分为无血管痉挛组(23例),轻度痉挛组(19例),中度痉挛组(19例)和重度痉挛组(19例),选取同期收治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2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DSA和磁共振灌注成像检查,MR-PWI检测的区域包括大脑前动脉(ACA)供血区、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以及基底节区(BSGL),分析MR-PWI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及达峰时间(TTP)等参数与CVS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痉挛ACA供血区、MCA供血区以及BSGL的rCBF、rCBV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而无血管痉挛组、轻度痉挛组、中度痉挛组bsgl的rcbf以及aca供血区的rcb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度痉挛组aca供血区、mca供血区、bsgl的ttp以及mtt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5),且随着痉挛程度的加重,变化更加明显(>P<0.05)。cvs程度和rcbv、rcbf呈负相关(>P<0.05),但是其相关度较低(r><0.4);cvs程度与ttp、mtt呈正相关(>P<0.05),为中度相关(0.308><0.744)。>结论 MR-PWI检查能够定量提供脑组织血流灌注的信息,指导CVS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7.
小骨窗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两种微创技术对急性硬膜外血肿的疗效。方法将128例需手术而不必去骨瓣减压的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分为两组:A组55例,采用直切口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B组73例,采用“∩”皮瓣骨窗常规开颅清除血肿。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血肿残留量及术后6个月GOS进行比较。结果A组手术时间[(72±6)min]较B组[(114±42)min]显著缩短(P〈0.01);A组术中出血量[(189±32)ml]较B组[(344±52)ml]明显减少(P〈0.01);A组术中输血量[(70±40)ml]较B组[(180±60)ml]亦显著减少(P〈0.01);A组术后血肿残留量[(8±2)ml]较B组[(5±2)ml]明显多(P〈0.05);伤后6个月GOS评分A、B组分别为(4.95±0.23)分和(4.93±0.25)分,两组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切口小骨窗清除硬膜外血肿,能达到常规手术清除血肿的预后效果,但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期(72 h内)栓塞术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0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有53例采用早期栓塞术治疗(观察组),另外49例采用显微夹闭术治疗(对照组)。术后6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和夹闭术相比较,早期栓塞术在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作用更为显著;但两种手术方式治疗的预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神经节苷脂在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近十年所有发表的神经节苷脂治疗颅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并用GRADEpro软件进行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5个研究,34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神经节苷脂组患者治疗后1周[WMD=4.72,95%CI(3.22,6.21),P<0.01]和治疗后3~4周[wmd>P<0.001]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结论 神经节苷脂能改善患者颅脑损伤后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