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蛋黄油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设计了正交实验,考察了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植物姜黄中姜黄素的工艺条件,研究了原料粒度、奉取压力、萃取温度及夹带剂使用情况对姜黄素提取率的影响。通过研究,我们得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姜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原料粒度1mm,萃取压力28MPa,萃取温度45℃,夹带剂使用量3000ml。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地从姜黄中提取姜黄素,提取率在98%以上,并成功地进行了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杜文娟  鲁涛峰 《广州化工》2011,39(15):95-97
提取脂类物质的方法主要有有机溶剂法和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可以从豆渣中提取脂类物质,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其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压力35 MPa萃取温度为40℃萃取时间为1.5 h萃取产物可达到4.96 g/100 g豆渣。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和藿香叶浸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藿香不仅是一种中草药,还是一种天然香料植物,可从中提取藿香浸膏和藿香油,用来调配香精,用于日用品和食品的加香。本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藿香梗和藿香叶浸膏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梗浸膏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42 ℃、CO2流量37 L•h-1、萃取时间3.5 h,产率为1.28%;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藿香叶浸膏的最佳工艺条件是萃取压力18 MPa、萃取温度39 ℃、CO2流量37 L•h-1、萃取时间3.5 h,产率为2.53%。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流体技术萃取中国肉桂皮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香料工业来说 ,肉桂皮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香料。对利用超临界萃取工艺从中国肉桂皮中提取肉桂皮油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并且得到了最合适的萃取条件。结果表明 :在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肉桂皮油。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 :萃取压力为 12MPa ,萃取温度为 4 5℃ ,萃取时间为 2h ,二氧化碳的流量为 10kg /h。肉桂皮油的得率为 3.4 3%。另外 ,利用气质联用仪对肉桂皮油的组分和各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6.
本次实验采用超声-微波协同萃取方法对决明子中的大黄酚进行提取,以决明子中大黄酚的提取率为大黄酚的提取工艺考察指标,采用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优化提取工艺。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影响大黄酚提取率的顺序为。对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决明子中大黄酚含量的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种微量环境激素辛基酚GC/MS检测的前处理方法,以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为手段进行前处理。以正交实验法优化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提取土壤中微量辛基酚的工艺条件,优化的萃取条件是: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MPa,静态萃取时间60min,动态萃取时间90min。在优化条件下对土壤样品中微量辛基酚的提取率可以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8.
超临界萃取技术是利用气体在超临界状态下的特殊性能,进行萃取和分离的新技术,广泛应用与食品和化学工业。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技术对番茄红素进行萃取提取分离,其萃取温度、压力、二氧化碳流速、夹带剂和萃取时间对番茄红素的收率都有一定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番茄红素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为番茄红素的绿色提取和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茵陈挥发油和水蒸汽蒸馏法进行了研究对比,结果显示超临界二氧化碳的萃取率明显大于水蒸汽蒸馏法.并用正交试验法进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实验,得出在实验范围内的最佳条件为:萃取压力15 MPa,萃取温度50 ℃,二氧化碳流量20 L*h-1,在此条件下,挥发油的收率为0.708%.  相似文献   

10.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取蛋黄洫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设计了正交实验.考察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等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葡萄籽油进行了研究。以物料的粒度、萃取温度、压力、静态萃取时间、动态萃取时间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不同的萃取条件对葡萄籽油产率的影响,确立了最佳的工艺条件为:物料粒度40目,在35℃,50 MP,静态萃取0 min,动态萃取60 min。  相似文献   

12.
本文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实验装置 ,在压力为 2 0MPa~ 30MPa ,温度为30 8K~ 32 3K的条件下 ,研究了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大豆油。试验证明用超临界流萃取的方法可以较为完全地得到大豆中的油分。基于固定床、积分柱塞流与微分混合流的假设建立了理论计算模型 ,使用这个模型可以根据装料量少耗时短的微分萃取试验结果来较为准确地计算出相同条件下积分萃取的过程。经本试验结果比较证明该方法简便可行 ,在本文条件下误差小于 6 % ,是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放大研究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3.
刘川铭  刘猛刚  缪菊连 《广州化工》2022,50(3):21-25,29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化学工程技术,其中以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最受关注,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通过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影响因素以及自身特点,综述了该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应用以及与其他技术联合应用所取得的进展,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临界流体CO2从蛋黄粉提取蛋黄油。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过程的试验参数,从萃取的压力、温度以及原料的产地等参数对萃取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5.
超临界CO2萃取菊花油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超临界CO2 萃取技术对菊花油进行了萃取试验 ,考察了二氧化碳用量 ( 1 0~ 35kg/h)、萃取压力 ( 1 0~ 5 0MPa)、温度 ( 2 0~ 5 0℃ )等对萃取得率的影响 ,同时考虑设备投资对萃取过程的影响 ,得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菊花油的最佳工艺条件 :萃取压力 30~ 35MPa,操作温度 2 0~ 4 0℃ ,CO2 的流量选择为 2 0~ 2 5kg/h。  相似文献   

16.
测试水杨酸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数据,研究了水杨酸络合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汞离子,分别讨论了配比、压力、温度、时间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的萃取条件为20 MPa、323 K、45 min和[Hg+]:[SAL]:[PFOSANEt4]=1:200:200,在最佳萃取条件下萃取效率达到95.5%,可以进行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水杨酸作为络合剂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萃取汞离子的研究未见有关报道。  相似文献   

17.
鲜法匀浆萃取烟叶中茄尼醇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为了建立一种高效提取烟叶中茄尼醇的方法,对鲜法匀浆萃取烟叶中茄尼醇的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参数:提取原料为含水率80%的鲜烟叶,溶剂为90%的乙醇,匀浆时间20min,液固比为6:1(mL:g).将该法与超声提取、索氏提取和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优化的条件下,鲜法匀浆对原料的匀浆粒度为40~80μm,茄尼醇的提取率为0.722%,分别是超声提取、索氏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1.32、1.62和1.98倍.鲜法匀浆萃取所用提取时间短,提取溶剂用量少,因此,该法是一种高效提取烟叶中茄尼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蛋黄油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超临界萃取方法,以二氧化碳作为溶剂,在比较温和的实验条件下,从蛋黄粉中萃取蛋黄油。实验条件为:温度35℃~75℃,压力25MPa~36MPa,CO2的流量约7.0kg/h。实验得到最佳的萃取条件为:55℃、28MPa~36MPa。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萃取阶段蛋黄油的组成类似。并且得到了不同实验条件下蛋黄油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19.
香附的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分别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对中药香附进行了提取研究 ,并用GC MS对两种提取产物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与水蒸气蒸馏法相比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的出油率增加了 3倍 ,提出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如香附子烯、香附酮等的总量增加了 1.3倍 ,而萃取时间仅为水蒸气蒸馏法的 1/ 3;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时 ,较高的萃取温度 (5 5℃ )和中等的萃取压力对萃取有利 ,当压力高于 15MPa时 ,压力越高出油率越低  相似文献   

20.
超临界CO_2萃取水冬瓜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用超临界CO2流体从水冬瓜果实中提取油品的工艺,探索了操作压力、温度、流量及时间对水冬瓜油的萃取率的影响。分析了萃取条件与油品质量的关系,并综合得出了超临界CO2萃取水冬瓜油的最佳萃取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