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导致肝脏HIRI的原因很多,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①肝脏缺血期的低氧损伤;②再灌注后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③继发于内皮细胞损伤的微循环障碍.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HIRI大鼠模型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8及IL-10含量的变化,探讨大鼠肝脏HIRI对氧自由基、NO、ET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的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活性氧(ROS)生成、细胞因子参与、肝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细胞凋亡等有关[1].大豆异黄酮(SI)是人们公认的抗氧化剂及抗炎药物.研究结果表明,其对心肌、脑等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3].但对HIRI是否具有保护效应,鲜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观察了SI对HIR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是人工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由于其显著的药理作用和廉价易获得的特性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故广泛应用于各科治疗多种疾病,是临床常用药物.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台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是体内半衰期极短的体液因子,其生物效应广泛.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NO及iNOS与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密切,参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预后等多个过程,成为缺血再灌注损伤预处理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in jury,HIRI)是由于需要阻断肝门的肝脏手术、肝脏移植,失血性休克以及晚期脓毒血症等各种原因导致肝血流中断或不足使肝脏缺血,当恢复血供再灌注后,肝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探讨临床手术中肝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为更好地预防或减轻临床肝脏手术中造成的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以细胞凋亡测定法(TUNEL 法)测定肝缺血再灌注前后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肝门阻断前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门阻断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肝门开放时和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肝门开放时肝细胞的凋亡指数高于关腹前肝细胞的凋亡指数(P<0.01).结论 研究表明肝脏手术中,在肝细胞短时间(15 min左右)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中,肝细胞凋亡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呈负相关,它并不是术后早期肝细胞损伤的一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一个多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肝脏外科的发展。深入研究HIRI的机制,制订合理的干预治疗策略,对提高患者预后起着积极的作用。介绍了HIRI的相关发生机制,主要涉及钙超载、Kupffer细胞、微循环障碍、活性氧的产生、补体、非编码RNA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各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肝细胞的坏死、凋亡。此外,自噬作为第二类细胞死亡方式,也参与了HIRI。鉴于HIRI的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需从多方面着手干预。指出随着缺血预处理、亚低温以及氢气等干预方法的出现,新型的治疗方法有望为临床干预HIRI治疗带来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细胞或组织缺血、缺氧引起的损伤及恢复供血、供氧后损伤加重的病理过程。目前研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机制中涉及到一些细胞因子的参与,如肿瘤坏死因子-α、核因子kappa B、白细胞介素。本文就细胞因子发生在HIRI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对临床上如何减少HIRI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肝脏非实质细胞在肝脏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回顾近几年关于非实质肝细胞,如Kupffer细胞、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分析表明肝脏非实质细胞在HIRI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能通过各种途径最终加重或者减轻HIRI。  相似文献   

8.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一直是肝移植及肝脏肿瘤切除等手术中面临的难题,多种机制的参与使其变得尤为复杂,其中缺血期间的能量消耗和再灌注诱导的氧化应激是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机制,二者共同导致细胞死亡甚至引发肝衰竭。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是一类具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性的脱乙酰化酶,可使组蛋白及非组蛋白等转录因子脱乙酰化,在细胞凋亡、炎症反应、能量平衡及氧化应激等方面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哺乳动物体内沉默信息调节因子有7种,包括Sirt1~Sirt7,其中,Sirt1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来减轻肝细胞应激并调控细胞代谢途径,从而达到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目的,主要对Sirt1相关信号通路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移植、肝脏切除及休克等疾病的一种极为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于HIRI的研究较多,但临床仍缺乏根治性的药物。相关细胞、分子机制及通路、活性氧及氧化应激反应、一氧化氮及线粒体等多种因素介导了HIRI的发生和发展,这不仅导致患者生活质量降低,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在HIRI发生机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总结中医药成分防治HIRI的研究进展,旨在为HIRI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沈途  张锦英 《山东医药》2009,49(51):114-116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切除、肝硬化、出血性休克和肝移植等手术的常见并发症[1],直接影响手术成功率、患者预后及存活率,研究HIRI作用机制及如何减轻HIRI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吸入性麻醉药对HIR具有保护性作用[2~4],其机制复杂,途径多,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本文现就其在Ca2+超载、氧自由基、Kupffer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细胞因子、线粒体等方面的作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肝硬变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肝硬变大鼠较正常大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降低、过氧化脂质丙二醛(MDA)明显升高。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肝硬变大鼠肝脏SOD下降幅度较正常鼠为小,MDA水平较后者明显升高。血清ALT、LDH及肝脏组织学变化均显示肝硬变大鼠的肝细胞损伤较重。上述结果表明肝硬变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较差,抗氧化能力降低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极化在白藜芦醇(Res)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Res后处理组(Res组),每组8只。建立急性HIRI模型,于再灌注6 h后收集动物血液和肝脏标本。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KP)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0、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浓度,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肝脏组织TNF-α及IL-10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肝脏M1、M2型巨噬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Res后处理可以降低肝脏功能学指标ALT、AST、AKP的血清浓度;与I/R组比较,Res组IL-10和TGF-β含量升高,而IL-6和TNF-α含量降低,同时IL-10 mRNA表达量升高而TNF-α表达量下降;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Res后处理可以降低M1型巨噬细胞的比例,使巨噬细胞向M2型转化。结论 Res对HIRI的保护是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和创伤外科疾病中常见的病理过程,许多疾病均涉及到这一过程,如处理严重的肝外伤、施行广泛的肝叶切除、肝移植以及休克、感染等。导致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众多,确切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既往研究证实氧自由基及钙超载参与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它在烧伤、急性肝坏死以及梗阻性黄疸中的作用已有研究,而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在实验中制作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了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TNF-α,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lutamic-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参附注射液在抗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中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脏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动态观察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内皮素-1(ET-1)的水平。术后取肝组织作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血清AST、MDA、TNF-α、ET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SOD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变性和坏死程度较轻。结论参附注射液具有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抑制氧自由基产生。  相似文献   

15.
促肝细胞生长素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再灌注是肝脏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病理过程 ,如肝脏手术、肝脏移植及失血性休克的输血抢救等 ,均存在肝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随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间及程度不同 ,既可出现可逆性损伤 ,也可出现不可逆性损伤。最近的研究表明 ,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肝细胞凋亡存在 ,这是一种不可逆性损伤[1] 。因此 ,在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如何保护肝脏 ,减少不可逆损伤 ,提高肝脏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性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材料和方法一、实验动物及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制备Wistar大鼠 (黑龙江省肿瘤研究所提供 ) 5 0只 ,雌雄各半 ,重 2 0 0~ 2 5 0 g…  相似文献   

16.
p38MAPK通路参与诸如细胞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炎症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面临的一大难题,由于HIRI发病机制复杂,临床上尚未发现更好的应对HIRI的防治策略。本文就p38MAPK信号通路的主要功能及其在HIRI中的相关作用作一综述,以便为防治HIRI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宋方彬  曹婉悦  徐军明 《肝脏》2022,27(1):17-19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常发生于肝脏切除、肝移植等手术过程,可严重损伤肝功能,影响患者预后。最近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对HIRI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本文旨在阐述嗜酸性粒细胞在HIRI过程中的免疫调控作用,为探索临床HIRI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肝脏微循环与急性缺血性肝损伤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急性肝缺血再灌注后,损伤肝细胞的功能和结构并不很快恢复,甚至加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再灌注后肝脏微循环的“无血再流现象”,或肝脏微循环衰竭。目前对这一现象尚无满意解释。本文简要阐述肝缺血再灌注后肝脏微循环障碍的发生机理及其肝脏微循环障碍在肝缺血损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外科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导致术后肝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多种因素.自噬是真核细胞内的一种溶酶体依赖的降解途径,具有维持细胞内环境稳定的作用.自噬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但是其具体作用及机制仍有较大争议.本文就自噬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作一详尽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中药对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发现,经过一定时间缺血的组织器官在得到血液再灌注时却出现了明显的功能结构障碍,甚至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性变化,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这种现象在肝脏疾病中可观察到,如复杂的肝切除术、严重肝创伤的处理、肝移植等手术中,称之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HIRI)。目前认为氧自由基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