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潘瑜春  钟耳顺  梁军 《地理研究》2003,22(2):237-244
随着GIS应用的深入发展,以文件管理空间数据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GIS应用的需要,而空间数据库技术正是为解决GIS应用的企业化和社会化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是当前GIS技术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空间数据对象、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库技术及其实现,研究了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系统在空间数据共享、海量数据管理、大范围查询检索、分布式空间数据处理与维护、地籍制图、数据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实现,通过具体应用系统建设,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库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青海旅游资源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系统以ArcInfo和ArcView为开发平台 ,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依据 ,应用GIS技术、数据库技术和模块设计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持 ,设计了青海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及数据库 ,使用Avenue语言进行二次开发 ,并利用VisualBasic和Flash进行了界面开发及模块实现。该系统可实现青海旅游信息专题图浏览 ,景点查询、定位 ,多媒体方式介绍 ,以及路线选择功能 ,能为游客提供图、文、声并貌的旅游向导 ,实现了青海旅游资源的计算机化宣传 ,也可为GIS技术在青海盐湖资源、水力资源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与数据库技术、电子地图系统空前发展,已使得它们之间相互结合更加紧密,出现了在电子地图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GIS)应用多媒体技术表达地理穿梭间信息的趋势.针对地理空间知识和空间关系及人类认知特点,设计建立了基于地理空间语义网络和多媒体表达的电子地图系统,探讨了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对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旅游信息系统建设模式探讨——以佛山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当前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两种主要基础平台,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媒体制作系统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多媒体制作系统缺乏旅游地图的有效管理,空间查询,分析和统计功能,旅游地理信息系统则缺乏旅游信息的多媒体表达能力。从实用性和普及性出发,集合二者优点开发模式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价值。因此,论文提出在同一界面下基于GIS和多媒体集成的旅游信息系统开发模式;(1)在GIS中增加多媒体信息表达能力,以关系数据库为核心,把多媒体文件名信息存储在地理信息系统属性库,依靠多媒休段实现多媒体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图形和属性的关联,实现查询的基本概念;(2)在多媒体系统中开发部分GIS空间查询功能。以此思路,佛山科技学院GIS技术实验室利用VB进行GIS和多媒体二次开发,成功地完成了佛山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融合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和软件工程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跨流域调水对陆地水循环影响与水安全研究"的核心软件平台"中国陆地水系统综合模拟与虚拟现实平台"的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设计,并利用GIS软件和商业数据库建立了"区域水系统多源信息数据库".针对平台数据资料在空间分布、时间尺度和数据形式上的多样性分布格局,采用了时空同一化的集成策略和多数据库构建模式,有效消除了信息孤岛效应,实现了对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综合利用,为平台提供一体化数据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6.
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水环境信息特点的基础上 ,建立了基于Client/Server和GIS的水环境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重点介绍系统的体系结构、空间数据库及其功能。  相似文献   

7.
杜金凤 《中国地名》2009,(12):68-69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空间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实现对空间数据的存储和操作的基础上进行空间分析和应用。当前,GIS逐渐向数据服务方向发展,数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得到重视。本文主要介绍GIS数据库的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以及空间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模式等,目的是利用数据库技术实现地理数据的有效存储、管理和检索。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一类具有特殊性的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地名地理数据库可为各种社会、经济部门属性信息进行基于位置的服务,借助GIS软件提供的查询、可视化及空间分析等作为辅助决策的手段,可极大地方便应用。本文介绍了地名地理实体数据库的构建及基于该数据库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9.
目前空间数据库的研究集中于基于对象 (Object)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 ,而基于场 (Field)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相对进展较慢 ,将来的需求要求空间数据库增加基于场模型的功能 ,特别是考虑到空间动态过程模拟的需要。该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镶嵌在GIS系统里的空间动态模型语言 ,为模拟复杂时空过程提供数据库管理和算法优化支持 ,并支持逻辑清晰的模型框架结构。该语言可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应用提供定量和模拟工具 ,扩展了空间数据库基于场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空间数据库的研究集中于基于对象(Object)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而基于场(Field)空间数据模型的研究相对进展较慢,将来的需求要求空间数据库增加基于场模型的功能,特别是考虑到空间动态过程模拟的需要。该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能镶嵌在GIS系统里的空间动态模型语言,为模拟复杂时空过程提供数据库管理和算法优化支持,并支持逻辑清晰的模型框架结构。该语言可为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应用提供定量和模拟工具,扩展了空间数据库基于场模型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分析当前地籍管理系统在制图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研究了空间数据库技术和工作流管理技术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制图中的应用 ,并研究了基于GIS技术的地理数据可视化原理和基于GIS的数字地图制图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及地籍制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的目的是避免城镇基础空间数据集的重复采集,减少浪费,协调空间数据的使用,加强对信息资源有效而经济的管理。针对城镇产业布局分析中对基础数据的实际要求,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空间数据库引擎技术,设计了城镇产业布局基础空间信息数据库的系统框架结构和建库技术路线,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分布式城镇产业布局数据库原型系统。该系统能够对城镇产业布局分析相关的海量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应用,并预留了数据接口,可为相关的城镇产业布局分析软件提供数据支持服务。此外,该系统还可实现不同部门和用户的数据共享,为城镇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信息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留下来的地质遗迹具有重要的美学、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开发地质遗迹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通过对四川省地质遗迹赋存状况与保护情况的分析,针对利用和保护中存在的不足,探讨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建立完善的地质遗迹保护体系模式,介绍了运用ARCGIS二次开发包,开发建立在地质遗迹空间数据库基础上的,集属性及影音图片信息于一体的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空间分析手段为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决策分析,引导地质遗迹保护工作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在河南省的具体实现,属于省级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一部分,也是以3S技术为基础的资源环境数据的生产和成果存档、管理、分发服务系统在信息时代的具体表现形式。对国内各省份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建立资源环境数据库的必要性及意义。采用地理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数据库架构、数据库标准、数据库结构及数据库功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和论述,并对数据库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为资源环境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The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is based on GIS overlay. It will compartmentalize the land in research district into three spatial types: unchanged parts, converted parts and increased parts. By this method we can evaluate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dynamic degree model for calculating land-use change rat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revising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edicate more precisely the dynamic changing level of all types of land uses. In the most concrete terms, the model is used mainly to understand changed area and changed rate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from microcosmic angle and establis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o-temporal principles of the changing urban lands. And we will try to find out why the situation can take place by combi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can derive more accurate procedure of spatial transference and increase of all kinds of land from microcosmic angle. By this model and technology we can conduct the research of land-us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evolution more systematically and more deeply, and can obtain a satisfactory result. The result will benefit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 use of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测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spatial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is based on GIS overlay. It will compartmentalize the land in research district into three spatial types: unchanged parts, converted parts and increased parts.By this method we can evaluate the numerical model and dynamic degree model for calculating land-use change rates. Furthermore, the paper raises the possibility of revising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predicate more precisely the dynamic changing level of all types of land uses. In the most concrete terms, the model is used mainly to understand changed area and changed rates (increasing or decreasing) of different land types from microcosmic angle and establis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patio-temporal principles of the changing urban lands. And we will try to find out why the situation can take place by combi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s. The result indicates the calculating analysis model of spatial information can derive more accurate procedure of spatial transference and increase of all kinds of land from microcosmic angle. By this model and technology we can conduct the research of land-use spatio-temporal structure evolution more systematically and more deeply, and can obtain a satisfactory result. The result will benefit the ration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urban land use of developed coastal areas in Chin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