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心衰,CHF)患者左室质量指数(LVMI)、血浆脑钠素(BN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在CHF危险分层、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符合2001年ACC/AHA心衰指南中心衰分期标准的95例CHF患者,其中A期21例,B期23例,C期31例,D期20例.抽取同期2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选者血浆BNP、IL-6和IL-10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CHF组每3个月随访1次,随访期2年.因心衰再住院或心血管疾病死亡为终点事件.结果:(1)LVMI异常始见于CHF B期患者,是左窒重构中较早出现的指标.(2)血浆BNP水平升高始见于CHF B期患者,且随病情进展逐渐升高.(3)随心衰进展(C、D期),血浆IL-6、IL-10水平升高,二者比值下降,血浆BNP水平与IL-6、IL-10呈正相关.(4)Stage 分期法能较NYHA分级更好地预测CHF终点事件发生率.(5)COX回归分析提示BNP、IL-6水平为评价CHF预后的危险因素(P<0.01,P=0.026).(6)将Stage分期与BNP水平结合进行危险分层,高危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结论:(1)LVMI可以早期预示左室重构.(2)心衰进展的内在机制是炎症反应进行性加重.(3)BNP水平是预测有症状心衰发生和预后的良好指标,BNP和Stage分期相结合危险分层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判断心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纤维化指标可溶性ST2(s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对急性心力衰竭短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急性心力衰竭或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发作206例患者依据出院后随访90d终点事件(出院后90d内因心力衰竭急性发作再入院或死亡)分为发生事件组(A组,25例)和未发生事件组(B组,181例),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ST2和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浆N末端-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采用ROC曲线分析其评估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 A组sST2和NT-proBNP水平高于B组(P<0.01)。两组半乳糖凝集素3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取NT-proBNP 2622.00pg/ml为最佳临界值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84.0%,特异度为71.8%;取sST2 49.82ng/ml为最佳临界值时,其预测的灵敏度为61.1%,特异度为82.1%。两者联合分析能提高NT-proBNP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P<0.01)。结论 sST2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有预测价值,联合分析能提高NT-proBNP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浆N-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检测对高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 选择56例CH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CHF患者及健康对照组NT-pmBNP的水平,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的CHF患者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为(461.3±78.9) 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23.6±26.23) ng/L(P<0.05).血浆NT-ProBNP与LVEF呈负相关(r=-0.667,P<0.01),与LVEDd呈正相关(r=-0.699,P<0.01).结论 NT-proBNP检测可以作为高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疾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T-proBNP对急性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入选的急性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其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两组,即水平正常者为对照组,升高者为研究组。随访发病后1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1个月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4例、急性ST段心肌梗死1例,研究组有19例发生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12例、急性ST段心肌梗死5例、猝死2例,两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NT-proBNP检测方便、快速,可以为NSTEMI患者危险分层提供依据,NT-proBNP是NSTEMI患者近期预后判断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5.
马超  徐晓东  方中  陶成敏 《安徽医药》2017,21(7):1250-1253
目的 探讨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sST2)对急性失代偿心力衰竭(ADHF)伴肾功能不全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的ADHF病人94例.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sST2水平.根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病人分为两组,A组(eGFR<60 mL·min-1·1.73 m-2)42例,B组(eGFR≥60 mL·min-1·1.73 m-2)52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记录出院后发生因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性死亡事件.根据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得到sST2、NT-proBNP预测ADHF病人短期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及最佳截断值、灵敏度、特异度,分别比较两者在两组中的AUC.结果 sST2与lg(NT-proBNP)呈正相关(r=0.579,P<0.01).sST2水平在两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A组因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于B组(P=0.034).A组中sST2、NT-proBNP预测病人因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AUC分别为0.793(95%CI:0.654~0.932,P=0.002)、0.745(95%CI:0.594~0.896,P=0.008).结论 sST2不受肾功能影响,并且对ADHF伴肾功能不全病人发生因心衰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的短期预后有较好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6min步行试验(6-MWT)的相关性.方法 将CHF患者180例分为A组60例(LVEF值为30%~35%),B组61例(LVEF值为35%~40%),C组59例(LVEF值为40%~45%).所有患者进行6-MWT的步行距离测定并进行对应分析,同时随访并记录所有入选患者的半年期和1年期的心血管(CV)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对应分析.结果 A、B组6-MWT步行距离均少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A组亦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CV事件发生率均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A组亦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F患者LVEF值与6-MWT所得的结果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李宝亮  苏华  陈琛 《河北医药》2015,(3):343-345
目的探讨氨基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是否是ICU非心源性重症患者预后判断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综合ICU非心源性患者152例,进入ICU后完善患者基本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于收治1、2、5 d进行NT-pro BNP检测,记录患者28 d的终点事件。结果 152例入选患者28 d死亡率40.13%(61/152)。死亡组血浆NT-pro-BNP第1天浓度和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NT-pro-BNP与APACHEⅡ有相关性,且均为影响患者28 d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的敏感性、特异性ROC曲线比较,NT-pro-BNP ROC曲线下面积为0.731,APACHEⅡ评分ROC曲线下面积为0.716,在评估患者预后比较中NT-pro-BNP优于APACHEⅡ,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pro-BNP最佳临界值为5 003.39 pg/ml,NT-pro-BNP<5 003 pg/ml组生存率高于NT-pro-BNP>5 003 pg/ml组(χ2=32.1,P<0.01)。结论ICU非心源性重症患者NT-pro-BNP>5 003 pg/ml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 入院48 h内检测ACS患者(A组,135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B组,50例)和非冠心病患者(C组,57例)血清GDF-15水平,并随访1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A组血清GDF-15表达和1年MACE发生率均高于B、C组(P<0.05).取血清GDF-15水平1453 ng/L作为临界值,其诊断ACS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9.6%和73.8%.A组患者GDF-15高表达是1年内发生MACE的危险因素(OR=1.00l,P<0.05).A组患者中,血清GDF-15≥2800 ng/L者的1年MACE发生率高于GDF-15<2800 ng/L者(47.4%vs.8.6%)(P<0.01).结论 血清GDF-15表达水平为ACS患者1年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有助于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患者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59例)作为A组,COPD合并CHF患者(63例)作为B组;另选取健康体检正常者(30例)作为C组.采用免疫荧光快速测试法测定受试者血浆BNP水平并分析.结果:血浆BNP水平B组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而A组显著高于C组(P<0.01).B组患者治疗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血浆BNP水平B组略高于A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PD合并CHF时BNP水平明显升高,提示BNP测定对鉴别COPD合并CHF有一定意义,同时可作为COPD合并CHF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在老年人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6例老年呼吸困难患者,入院后2h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BNP浓度。将136例患者根据原发病分为3组,A组:单纯CHF组(43例);B组:肺病组(40例);C组:CHF+肺病组(53例)。A、C组中存在CHF者83例,诊断参照Framingham标准。NYHA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30例,Ⅳ级25例。分别对各组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组BNP水平为(714±311)ng/L;B组为(68±31)ng/L;C组为(501±312)ng/L。各组间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3例CHF患者BNP水平分别为NYHA心功能Ⅱ级(374±221)ng/L、Ⅲ级(634±336)ng/L、Ⅳ级(964±321)ng/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测定对老年性心源性和肺源性呼吸困难的快速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意义。BNP测定是反映心功能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