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与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38例患者单盲分组,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69例,恩替卡韦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4、8、12、24、52周时HBV-DNA转阴率、ALT复常率,12、24和52周HBeAg转阴及血清学转换率,及24、52周完全应答率.结果 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治疗4、8、12、24和52周时的不同时间阶段HBV-DNA转阴率及ALT复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52周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患者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学转换率均优于恩替卡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在治疗第24、52周时进行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及耐受性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与恩替卡韦组均具有强效的HBV-DNA抑制作用,在4、8、12、24和52周的不同时间阶段抗病毒疗效均相似.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组具有更显著的HBeAg转阴率及血清转换率和完全应答率,在治疗第24、52周尤为明显,两组ALT复常率相似,替比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治疗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同时探讨影响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61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期间定期监测血常规、生物化学指标、病毒学标志、甲状腺功能等。结果 48周,表面抗原(HBsAg)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5.26%、31.2%;血清HBV DNA阴转率为59.6%;ALT复常率为64.9%。随访半年,HBV DNA复发率为17.4%;HBeAg血清学转换者维持应答。治疗前ALT>5 ULN时,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明显高于ALT<5 ULN时,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HBV DNA水平与其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b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双重作用,48周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与治疗前血清ALT水平与相关,停药后具有持续应答效应。  相似文献   

3.
梁鹏  莫燕燕  黄艳芬  陆惠洁 《蛇志》2015,(2):157-158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40例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观察组40例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DNA、HBeAg转阴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减少其血清中的HBV-DNA,减轻临床症状,改善肝组织病理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及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基因型的测定,其中120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和C组,每组40例。A组给予拉米夫定(LAM)治疗;B组给予恩替卡韦(ETV)治疗;C组给予LAM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治疗,比较治疗情况。结果 20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119例(59.2%),C型68例(33.8%),B/C混合型10例(5.0%),未知型4例(2.0%),各分型之间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型感染者HBeAg阳性率为86.8%,显著高于B型的51.3%(P0.05)。HBeAg(+)的3组患者治疗12、24和48周时,B组和C组患者的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及48周时的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C组患者(包括B型19例、C型21例)中B型的HBV DNA阴转率及HBeAg血清转换率显著高于C型(P0.05)。结论地处西南方的内江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主要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型和C型共占93.0%,其他型别仅占较少部分。ETV方案或LAM联合ADV方案治疗HBeAg(+)慢性乙肝疗效优于LAM治疗。初始LAM联合ADV治疗基因B型HBeAg(+)慢性乙型肝炎疗效优于C型。  相似文献   

5.
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terferon, Peg-IFN)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48周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乙型肝炎病毒DNA定量实验在预测HBeAg血清学转换中的价值。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中心初次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88例。根据Peg-IFN治疗48周后是否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将患者分为治疗应答组和无应答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预测Peg-IFN治疗应答的因子,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评估预测效能。结果发现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OR=2.193,95% CI 1.315~3.655,P=0.003)和HBV DNA(OR=0.398,95% CI 0.163~0.976,P=0.036)是Peg-IFN治疗效果的独立预测因子。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和HBV DNA的截断值分别取2.3和7.2 log10IU/mL时,相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95% CI 0.682~0.893)和0.704(95% CI 0.577~0.824)。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高,为66.67% (10/15);而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2.3且HBV DNA定量>7.2 log10IU/mL的患者,Peg-IFN 治疗48周后其HBeAg血清学转换率最低,仅为3.03%(1/33)。这些结果表明,基线血清外泌体miR-155-5p表达水平联合HBV DNA定量实验可以作为Peg-IFN 治疗HBeAg阳性CHB疗效的预测因子,对于优化CHB的抗病毒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五酯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2(IL-2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CHB患者11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9)和研究组(n=59),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德福韦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五酯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肝功能指标[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2、乙肝病毒基因(HBV-DNA)以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阴转情况,记录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22%(55/5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9.66%(47/59)(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ALT、AST、TBIL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6个月后IL-17、IL-22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HBV-DNA、HbeAg阴转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五酯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患者,虽不会增加抗病毒应答,但可改善机体肝功能,降低血清细胞因子IL-17、IL-22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初治、单药使用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48周的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基线预测因素。方法97例HBeAg阳性CHB患者分别以基线HBsAg、ALT和HBVDNA水平高低分组,对比两组治疗48周时生化学、病毒学和血清学应答情况。结果基线HBsAg-101500IU/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2.3%,基线HBsAg〉1500IU/mL组分别为20%和17.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LT〉5ULN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1%,基线ALT05ULN组分别17.4%和15.2%,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和基线HBVDNA≥8.0log-10copies/mL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水平HBsAg≤1500IU/mL且ALT〉5ULN的CHB患者共40例作为观察组,其余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治疗48周时观察组e抗原阴转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均为45%,对照组分别为22.8%和21.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线HBsAg水平≤1500IU/mL和ALT水平〉5ULN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接受替比夫定治疗48周时,有较高的e抗原转阴率和血清学转换率;基线HBsAg和ALT水平是替比夫定治疗e抗原血清学转换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eAg(+)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病毒变异率、耐药发生率、HBV-DNA转阴率(≤5×102pies/ml)、HBeAg血清转换率等指标的观察,探讨更合理、有效、价廉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方法:选择2008-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HBeAg(+)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根据用药不同分为三组,进行为期24月的治疗观察,予观察其肝肾功能、HBV-DNA、病毒变异、耐药发生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24个月时,三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90%(27/30)、46.88%(15/32)、44.82%(13/29),三组显效率比较,2=53.982,P<0.05,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A组96.67%、B组68.75%、C组72.41%。三组患者第3、6、12、24个月治疗效果均有差异(x2=18.746,P<0.05;x2=61.723,P<0.05;x2=26.821,P<0.05;x2=18.291,P<0.05)。三组患者第24个月ALT、AST、TSB、ALB和PT等肝肾功能指标比较,均有差异(t=2.107,P<0.05;t=3.113,P<0.01;t=2.764,P<0.01;t=2.155,P<0.01)。治疗结束时,三组HBeAg血清转换例数比较,2=8.220,P<0.05,三组HBeAg血清转换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比较三组第3、6、12、24个月HBV-DNA中位值,均有差异(t=1.997,P<0.05;t=2.982,P<0.01;t=2.651,P<0.01;t=3.113,P<0.01)。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组共发生3例不良反应,单用拉米夫定组发生4例不良反应,单药使用阿德福韦酯发生不良反应为3例。结论:阿德福韦酯短程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和安全性均较高,用药方案具有合理性、有效性,效价比高,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提出了“功能性治愈”(functional cure)的概念,即患者经过治疗达到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消失,但现有抗病毒治疗很难实现这一目标。本研究对既往临床试验中经抗原抗体复合物型治疗性疫苗(乙克)治疗后的CHB患者HBsAg下降情况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显示,经乙克治疗随访后达到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HBsAg下降高达0.95log10IU/mL,显著高于未达到HBeAg血清学转换者的0.32log10IU/mL(P<0.01),而经氢氧化铝佐剂治疗随访后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0.49log10IU/mL)者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0.36log10IU/mL)之间HBsAg下降无统计学差异。乙克组治疗过程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骤升(ALT flare)在HBsAg下降>1.0log10IU/mL者中较多见,氢氧化铝组未观察到此现象。回归分析显示,乙克治疗后HBsAg下降的影响因素有患者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感染的HBV为B基因型、治疗过程中ALT出现10倍增高,以及基线血清HBsAg为高水平。结果提示,乙克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对降低CHB患者血清HBsAg水平有一定效果,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针对HBsAg的中和性抗体被动免疫+乙克主动免疫”的“三明治”治疗策略可能会提高“功能性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HBV 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应用拉米夫定治疗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 YMDD变异检测,同时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ALT异常率为55%,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6%,HBV YMDD变异发生率为31%,治疗前病毒量的高低不影响其治疗效果。5例患者肝穿组织中HBsAg和HBcAg依然阳性。结论 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6个月后可出现HBV YMDD变异,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其变异发生率越高;HBeAg血清转换率不高;肝组织内仍处于炎症及纤维化状态。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的影响。方法:2018年2月到2020年8月选择在我院联合汀州医院诊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联合组给予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48 w。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HBeAg血清学转换情况及HBV-DNA的转阴情况,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含量。结果:治疗后联合组的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11.54 %,高于对照组的3.85 %(P>0.05)。治疗后联合组的HBV DNA 转阴率为100 %,高于对照组的71.17 %(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ALT与AST值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提高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和阴转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3.
为探寻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可能血清标记,收集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阳性或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根据治疗应答对其能否停药进行临床评估,分析达到停药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疗程,HBeAg水平,基线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HBV DNA,停药时的肝硬度值、HBV表面抗原(HBV surface antigen,HBsAg)水平、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 21,IL-21)水平、外周血CD4~+IL-21~+T细胞频数。结果显示,共47例患者符合停药标准,其中HBeAg阳性26例,HBeAg阴性21例;平均年龄(42.45±14.08)岁。抗病毒疗程平均为(4.60±1.61)年。抗病毒治疗初始ALT值为(174.38±200.84)U/L;基线HBV DNA为(5.87±1.06)log拷贝/mL;停药时HBsAg精确定量平均为(1 104.82±1 328.11)IU/mL,IL-21平均为(729.82±427.39)pg/mL,CD4~+IL-21~+T细胞频数平均为(0.79±0.49)%,肝硬度测定F1 27例、F2 16例、F3 4例、F4 0例。共27例患者复发,1年内累积复发率为57.45%。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与服药总疗程及停药时IL-21水平、CD4~+IL-21~+T细胞频数、HBsAg水平有关;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则提示,停药时HBsAg和IL-21水平与复发有关。因此,停药时HBsAg和IL-21水平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停用核苷(酸)类似物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1998年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注册药物只有标准α干扰素;1998年之后,核苷(酸)类似物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相继用于临床;2005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PAGasys)批准上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这些研究的进展,一方面使临床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使临床医生在决定治疗方案时面临困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α(IFN-α)早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40例HBeAg阴性CHB患者,检测IFN-α治疗前及治疗12周时的ALT、HBV DNA、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分析年龄、性别、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对IFN-α疗效的影响。结果性别组间、不同年龄段组间、不同ALT基线水平组间、不同HBV DNA基线水平组间比较IFN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性别、年龄、ALT基线水平、HBV DNA基线水平、年龄不可以作为预测IFN-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早期疗效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对相关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97例HBeAg阳性乙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治疗,观察组采用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谷草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含量以及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DNA转阴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1.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5%(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ALT、AST、HBV-DNA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ALT复常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61%,与对照组的29.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HBeAg阳性乙肝较单用干扰素的抗病毒治疗疗效更高,可降低传染性,用药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徐浩  梁雪松  范文翰  万谟 《生物磁学》2011,(12):2276-2278
目的:探讨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46例HBV DNA阳性乙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在保肝等对症治疗基础上,观察组22例患者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对照组24例患者予阿德福韦酯,总疗程均为48周。结果:在治疗12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54.5%、20.8%(P〈0.05),ALT复常率分别为63.6%、33.3%(P〈0.05)。治疗24周、48周后上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起效快,降低病毒载量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用于预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 2a(Peg IFN α 2a)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疗的242例初治HBeAg阳性CHB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均给予足量Peg IFN α 2a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前的基线临床数据,根据患者治疗48周后是否实现HBeAg转阴分为应答组和非应答组,筛选两组间差异指标,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2个截断值并赋分,然后使用Logistic回归确定建立模型的指标,并根据OR值调整分值并建立模型。结果最终纳入170例HBeAg阳性CHB患者,其中应答组64例,非应答组106例。通过Logistic回归最终筛选得到5个指标,分别为HBeAg、HBV DNA、TSH、ALT和AFP。3区段HBeAg OR值赋分结果为0、1.5、3分,其余4个指标均为0、1、2分,据此建立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其曲线下面积为0.759。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个基线评分预测模型,其中包含HBeAg、HBV DNA、ALT、AFP和TSH这5个指标,可较好预测HBeAg阳性CHB患者接受Peg IFN治疗的应答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利用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其对HBV基因耐药突变的影响。方法1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0例采用拉米夫定治疗,治疗组86例采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ELISA检测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的HBV-DNA载量和HBeAg并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PCR-RDB)检测2组治疗48周后的HBV耐药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在经过48周治疗后HBV-DNA载量较治疗前都明显下降(P 〈0. 05),治疗组HBV-DNA载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经过48周治疗后HBeAg的阴转率为54.9%,明显高于对照组15.0% (P 〈0.05)。对照组44例未出现耐药突变,25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rtL180M突变6例,rtM204V/I突变11例,rtL180M + rtM204V/I混合突变8例;阿德福韦酯HN236T耐药突变1例。治疗组77例未出现耐药突变;5例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中rtL180M突变1例,rtM204V/I突变2例,rtL180M + rtM204V/I混合突变2例;阿德福韦酯耐药突变中rtN236T突变1例;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交叉耐药rtN236T + rtM204V/I混合突变3例。对照组耐药突变率为37. 1%(26/70)明显髙于治疗组的10.5%(9/86)(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有效并在减少HBV耐药基因突变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乙型肝炎( CHB) 患者的干扰素( IFN) 抗病毒疗效受病毒自身和宿主等因素的影响, 而宿主的细胞免疫状态是IFN应答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采用检测IFN治疗前基线时细胞免疫因子的方法, 探讨治疗前细胞免疫状态对病毒学应答的影响。乙型肝炎e 抗原( HBeAg) 阳性CHB 患者19 例, 其中男性14 例, 采用聚乙二醇IFN-α2a 180 μg 皮下注射, 每周1 次, 疗程48 周, 停药后观察24 周。基线时检测CD3 + 、CD4 + 、CD8 + 、CD4 + /CD8 + 、自然杀伤( NK) 细胞、CD3 + /CD25 + 、CD8 + /CD28 +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LTT) 以及肿瘤坏死因子( TNF) 、IFN-γ等细胞因子; 同时观察血清转氨酶、病毒载量、e 抗原等指标以判断疗效。所有病例治疗前、后进行肝组织学检查。按治疗终点( EOT) 和随访终点( EOF) 的应答或无应答分组比较基线时细胞免疫指标的差异。结果发现, 在EOT 时有15 例应答, 4 例无应答, 2 组间基线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平均值分别为179. 73 ±120. 31 和101. 75 ±16. 88, 有显著差异( P = 0. 035) ; 同时CD8 + /CD28 + 有显著差异( P = 0. 019) 。EOF时7 例应答, 12 例无应答, 基线时LTT 在应答组和无应答组的结果分别为1 5895. 43 ±5 895. 65 和13 792. 08 ±2 084. 56, 有极显著差异( P = 0. 003) 。基线时的CD4 + 和CD3 + /CD25 + 在HBeAg 血清转换组与无转换组间有显著差异, 分别为43. 84∶32. 08 和2. 91∶1. 70, P 值分别为0. 038 和0. 035。EOF 时肝组织学炎症程度分级应答组与无应答组相比有明显改善( P = 0. 003 5) 。结果提示, CHB 患者IFN治疗前细胞免疫状态可能影响抗病毒疗效, 但需扩大样本做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