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导电针织物的可编织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横机上编织平针和满针、1+1及2+2罗纹组织,分析讨论了不同编织工艺参数对金属、碳和镀银有机导电纤维可编织性能的影响,特别探讨了这些工艺参数对导电纤维的成圈难度的影响.该研究达到了对导电纤维及其纱线编织工艺进行优化的目的,为此类功能针织产品的加工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分析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四向编织复合材料,从几何上建立了材料单胞的组织结构模型,深入讨论了单胞内纤维束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导出了编织参数间的关系,并结合假定的四向编织复合材料进行了性能预报分析,模型将成为三维多向编织复合材料的材料性能预报与材料设计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制作复合材料的三维编织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制作复合材料的三维编织技术。  相似文献   

4.
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健康监测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采用四步法三维编织技术将碳纳米线与复合材料共同编织形成智能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预制件进行拉伸承载实验,实验数据表明预制件的编织角和碳纳米线织入间距是影响健康监测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说明了碳纳米线传感器作为一种新的综合和分布式技术应用于复合材料制件的健康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三维整体编织复合材料的冲击力学性能对于航天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国防科技大学的轻气炮对三维整体编织结构复合材料进行了高速对称碰撞实验和弹丸穿靶实验,给出了冲击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结冲击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可供工程设计部门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声发射检测技术,基于声发射波的传播特性和最小二乘法理论确立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性能分析和内部缺陷的定位方法.通过实验对比了工业CT扫描和声发射检测两种方式确定损伤源位置的差异,表明声发射源定位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复合材料三维编织工艺底盘运动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三维编织工艺引纱器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指导三维编织工艺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了在计算机上用图形输入方式来设计横机成型产品的新方法,以弥补传统的横机成形产品工艺设计的不足,并编制了相应的软件系统,可供羊毛衫厂使用。  相似文献   

9.
三维四向编织结构复合材料剪切模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反对称四点弯曲原理,自制了一套用于测试编织复合材料剪切模量的夹具,并通过实验得到了三维四向碳/环氧编织复合材料剪切模量.将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进行了对比,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经典层合板理论和叠层板模型,提出了一种预测三维四向编织复合材料弯曲性能的方法。在叠层板模型中,代表性体积单元的厚度为编织复合材料的整体厚度,宽度为一个编织花节宽度,长度为一个编织花节长度,并简化为具有不同材料主方向的单向层板的叠合结构。不同层板问的交叉重叠按各层板性能的体积平均进行简化,同时假设代表性体积单元具有均匀的中面应变和曲率。此外,模型中考虑了编织纱线的排列方式以及表面纱线的影响。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三维编织工艺引纱器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这些结论对于指导三维编织工艺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的研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含缺陷情况下的一种三维编织材料的有效力学性能.本文构建了该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单胞模型,并采用基于非均匀单元的有限元方法计算了该材料单胞的应力分布.得出了该材料的模量和泊松比等有效力学性能参数,并与用相同方法得出的不含缺陷情况对应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的方法对于具有复杂材料分布特征且含有缺陷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非常有效.数值计算结果说明,三维编织材料中的缺陷使得材料整体的力学属性有一定的降低,但是缺陷对各有效力学属性分量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柱壳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MSC/NASTRAN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含有损伤的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壳体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影响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圆柱壳体结构稳定性的因素如编织角、损伤程度等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计算结果。结果表明,编织角、局部损伤、整体损伤对复合材料壳体的稳定性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三维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及其制作方法,从微观力学模型出发,对其弹性常数进行了预测,分析了这些常数随参数变化的情况,并与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的预测方法是比较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结合四步法3维编织预制件中,纤维原的取向和相互交织,论述了3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几何模型和力学分析的发展及研究情况,并对进一步需研究的问题提出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充分了解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细观结构特征,建立真实的细观结构模型,以为其力学性能的研究提供方便,文中采用数学形态学的基本运算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断层剖面图像进行了处理,提取出了清晰的编织纱线轮廓,并与几种传统的边缘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数学形态学图像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检测三维复合材料断层剖面编织纱线的边缘特征.  相似文献   

17.
树脂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蠕变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拉伸蠕变试验方法研究了树脂基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蠕变性能,分析了编织结构、编织角和纤维体积含量对三维编织复合材料蠕变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本文试验条件下,树脂基三维复合材料的蠕变曲线分为减速和恒速两个阶段;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抗蠕变性能随编织角的减小、纤维体积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且三维五向结构的抗蠕变性能优于三维四向结构的抗蠕变性能.  相似文献   

18.
Property of three-dimensional silica composit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ilica fibers-reinforced, fused silica composites were fabricated with repeated vacuum-assisted liquid-phase infiltrati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thermal properties, and ablative properties of the samples were evaluated. The effect of the silica fiber content and treatment temperature on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iO2 (3-D SiO2) composites also was investigated. The SiO2 composites show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excellent ablative performance. The flexural strength in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silica fiber content, and decreases with an increase in treatment temperature. When the volume fraction of the silica fiber is 50vo1% and the treatment temperature is 700℃ the flexural strength of the composites reaches a maximum value of 78 MPa. By adding cyclohexanone surfactant, the infiltration property can be largely improved, resulting in the density of SiO2 composites increasing up to 1.65 g/cm^3. The fracture surfaces of the flexural specimens observed using SEM, show that the pseudoplasticity and the toughening mechanisms of the composites are caused by absorption of a lot of energy by interface debonding and fiber pulling out.  相似文献   

19.
编织角的极限值直接决定着气动人工肌肉的收缩范围,从理论上来说,编织角的极值分别为θmin=0°和θmax=54.73°,而构成气动人工肌肉的纤维丝是有几何形状的,因而实际的编织角极值就与理论编织角的极值不同.通过推导,得到了实际的编织角极值公式,并对其进行了讨论,给出了实际编织角极值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三维编织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研制工作中,需要特别设计有和户界面,对三维编织机用户界面系统设计的要求,存在的技术难点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最后实现了对某大型三维编织机用户界面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