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内蒙古东部地区11个数字地震台记录的波形资料,通过Atkinson方法和Moya方法反演该地区的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场地响应,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发现11个台站的场地响应基本都在1附近波动,此结果与内蒙古东部地区台站基本布设在基岩之上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震源参数计算结果显示,震级与地震矩、震源尺度及矩震级呈正相关,与拐角频率呈反相关,与应力降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震级残差统计、线性回归和正交回归方法,选取2008年至2016年3月内蒙古测震台网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地震观测报告和波形事件,确立该区量规函数,建立近震震级与面波震级间的转换关系。研究表明,HLH、HLR和AGL等5个台站震级偏差较大,可能由地震台站场地响应衰减或放大、台基风化等造成;全国量规函数仅在140 kmΔ≤280 km时适用于内蒙古东部地区;采用正交回归方法(OR)得到古东部地区M_(S东部)=0.99M_L-0.12。  相似文献   

3.
运用2008年至2015年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M_L≥2.8地震波形数据,根据Atkinson理论和Moya方法,在遗传算法的基础上,采用联合反演的方法确定内蒙古东部的品质因子和东部各站点的场地响应。通过联合反演得到所选地震的震源参数,分析地震震级和震源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应力降、地震矩、拐角频率和零频振幅等震源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和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认为,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应力降模型为增加应力降模型(ISD)。由于内蒙古地震台网记录的符合研究要求的地震事件较少,不能完全确定内蒙古东部地区发生地震与应力降之间的关系,需积累更多资料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背景水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内蒙古中西部构造及台站分布特点,从视应力的基本定义出发,选取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12个地震台的2.5≤ML≤4.5级(共计129次)地震进行视应力计算,对该区域视应力背景水平及时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中部、西部地区的视应力平均水平基本相当,该值基本上反映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视应力背景水平。经对比分析,该值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研究区视应力的时间变化特征显示,需关注2004年以来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视应力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地震》1982,(6)
(一)ZZZ-1型磁力仪的研制已完成 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自行研制的ZZZ-1型磁力仪,最近在武昌等地震台作试验性观测。该仪器从1979年开始设计,样机制成后,曾先后在白家疃地震台、成都地震台和滇西地震试验场进行比测和试用,结果表明,观测精度(多次观测的均方差)达到0.25伽马。 ZZZ-型磁力仪是一种高精度的自动测量核子旋  相似文献   

6.
南京基准地震台 2 0 0 2年 1 2月 1日在宁隆重庆祝建台 70周年。中国地震局局长宋瑞祥 ,江苏省省委副书记、省长季允石等出席了庆祝大会 ,并为新落成的南京地震科学馆揭牌。副省长王荣炳、中国地震局副局长岳明生在会上致辞。南京地震台坐落在中山陵风景名胜区内 ,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中国最早的 2个地震台之一 ,也是江苏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基准地震台 ,其前身是 1 93 2年建成投入观测的南京北极阁地震台。建台 70年来 ,南京地震台不但取得了大量的观测资料和科技成果 ,而且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 ,由建台初单一的测震学科发展成为具有测震、…  相似文献   

7.
在土库曼东部建立研究地震前兆的大型试验场的工作已经奠定了基础,新的地震台已提供了第一批关于地球内部“呼吸”的资料。今年还要在库什卡地区建成一个新地震台。这将为在地震活动频繁地区开展综合性研究提供可能性。土库曼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所长库尔班诺夫指出,研究地震前兆的大型预报试验场将在土库曼共和国南部阿什哈巴德地区的科佩特达格山一带发挥作用。该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5°—125°E)近几年来地震活动性增强,中强地震比较活跃。2009年,辽蒙交界和牙克石-扎兰屯地区的地震形势更加紧迫。基于内蒙古东部的地震形势分析,根据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台站分布、断裂构造及地震空间分布特点等,划分出4个分区;在2003年到2009年的时段内,筛选出符合计算要求的地震事件482个。根据多台和达法,分别计算各个分区的平均波速比值,通过对波速比曲线进行近均值滑动滤波,分析波速比在中强地震前的变化规律,认为可以把震前波速比异常作为中强地震发生的中短期指标。  相似文献   

9.
采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131个地震资料,使用速度拟合、分区扫面、折合走时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速度模型:v_1=6.10 km/s、v_(Pb)=6.72 km/s、v_n=8.05 km/s、H_1=23 km和H_2=16 km。东部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定位残差均值较华南模型和2015内蒙最优模型有明显的降低,且更加均匀稳定;东部模型与编目定位震中差较华南与编目、2015内蒙最优模型与编目和华南与编目震中差均值降低1 km左右。可见,东部模型更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内蒙古东部中等地震的有序分布、中等地震密集增强、地震从集、空区和条带及显著地震及中强地震迁移背景方面的演化特征研究,分析认为,阿巴嘎旗及邻区、扎兰屯-牙克石、呼伦贝尔-兴安盟-锡盟-通辽交界地区将是未来中强地震的可能区域。通过对2003年8月-2006年3月间发生在东部的中强地震沿大兴安岭对迁特征研究,综合认为,内蒙古东部已成为东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主体地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探测内蒙古翁牛特旗东部地区中生代前基底构造时所取得的资料,重点介绍了资料的解释方法及成果,得出了内蒙古翁牛特旗东部地区中生代前基底构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采用内蒙古测震台网2009—2016年记录的内蒙古东部地区131个地震资料,使用速度拟合、分区扫面、折合走时方法,反演得到该区域速度模型:v1=6.10 km/s、vPb=6.72 km/s、vn=8.05 km/s、H1=23 km和H2=16 km。东部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定位残差均值较华南模型和2015内蒙最优模型有明显的降低,且更加均匀稳定;东部模型与编目定位震中差较华南与编目、2015内蒙最优模型与编目和华南与编目震中差均值降低1 km左右。可见,东部模型更适合内蒙古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13.
以内蒙古地震监测台网的监测能力和资料完整性为基础,结合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124.6°E)实际地震地质构造特点,选取了内蒙古东部地区(41°~51°N,114.5 ° ~ 124.6°E) 2008-2012年的ML≥2.0地震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台和达法计算得出了该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及其变化特征.通过分析该地区两次中等地震震例,发现内蒙古东部地区在中等地震前后波速比时间变化存在显著异常,符合“下降—低值—恢复—发震”的规律,且存在着震后异常期的变化;在对该区域内波速比绘制空间等值线后,发现该区域内波速比高值主要是沿着大兴安岭分布,其空间分布基本呈现东低西高、北低南高的态势.综合研究了区域地震地质背景和最近一两年研究区域内波速比变化,得出内蒙古东部地区地下介质的应力变化比较显著,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4.
东南亚短周期地震仪台网是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划建立的。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学家参加这项协作计划,由加拿大地震学家霍奇逊(J.H.Hodgs-on)任技术总负责人。从1974年初至1980年分别在菲律宾、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实施这一计划。该台网一共包括51个短周期高灵敏度地震台,其中有6个是美国援助建立的世界标准地震台(WWSSN),装备了长周期地震仪。该台网中,短  相似文献   

15.
PL 波是六十年代以来引起地震学界注意的一种震相。本文首先综述国外的有关研究成果,随后根据我国东部地区若干地震台的 PL 记录资料分析相应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并对进一步研究 PL 波的若干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唐山地震序列的应力释放调整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搜集了1976年7月28日至1979年12月31日期间唐山地震序列中所有M_s≥4.0地震的初动资料。这些资料来自于68个地震台的记录图和其它14个地震台的数据。其中,167次地震得到可靠的断层面解。对这些断层面解的分析表明,震源区介质中的应力经历了一个由震前紧张平衡态,经主震后的极不稳定态,逐渐向松驰平衡态演变的释放调整过程;对于余震区的不同部分,该过程存在着细节上的差异。两种平衡态下应力主轴的空间取向基本相同,这意味着制约唐山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周围环境因素没有因发生唐山地震而改变。因此,该地区的构造运动将有继承性,而地震活动将会间歇性地重现。  相似文献   

17.
<正>1大别苏鲁地区背景噪声成像大别苏鲁造山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构造之一。为了研究该地区的地壳上地幔结构,本文收集了国家数字地震台网和中国区域地震台网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湖北5省151个宽频带地震台两年的连续三分量记录(2009年5月~2011年5月),采用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该地区进行了成像。背景噪声成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无源被动成像方法,将任意两  相似文献   

18.
根据鸡西地震台网6个地震台记录的113个爆破S波和P波的到时差数据,和1979年牡丹江爆破数据给出的3个远台10个S波和P波的到时差数据,利用网格搜索法,得到鸡西地区一维P波和S波速度模型,并应用于爆破定位,定位精度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东部地区的数字化地震台网在定位西部地区的某些地震时总产生偏差,这一现象很普遍。本文利用中国地震局2001~2003年测定的中国西部地区(云南、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地震,比较上海数字地震台网的大震速报结果,对上海数字地震台网在地震定位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进而加深速报人员对西部地区地震记录特点的理解,提高东部地区的地震分析人员对西部地震的速报精度。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地震监测台网自数字化观测以来,地震监测能力和速报速度明显提高,但东部的延边地区测震台网密度仍相对偏低。为了进一步提升该区地震监测能力,中国地震局拟在吉林省延边州龙井市建设1个地震台阵,采用圆形阵列方式布设,孔径设为3 km,由9个子台组成。通过图上勘选、宏观勘选、仪器勘选,最终确定9个台点的具体位置,并给出布台方案,为今后实地建设台站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