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松辽盆地深部地震剖面解释与深部地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6条长1354.6 km的15s深部地震剖面的综合解释,揭示了松辽盆地深部许多重要的地层、侵入体和构造等深部地质特征.深部地震剖面的解释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具有上、下地壳二分结构特征,深部地震剖面上二者的界线划在网状反射层的顶面;利用深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的振幅强弱、波组连续性和波组外形等识别标志,可识别出中、新生界、上古生界、前泥盆系、前寒武系、侵入岩体和基性岩浆底垫等地质体;此外还发现在地壳深部存在着特殊地质体--地幔热底劈体,这种深部地幔热底劈体在空间分布上与天然气的分布密切相关,是进行无机成因天然气选区的重要依据.在深部地震部面上解释的莫霍面隆起区与盆地沉降中心呈偏移镜像关系,以及广泛发育的犁式断裂系和拆离带均表明松辽盆地是简单剪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利用叠前深度偏移地震剖面对松辽盆地的深层结构特征进行解释和综合地质分析。在论述地壳内部莫霍面、拆离带、地幔柱的形态特征及结构特征的同时,探讨了深部地质因素对上地壳沉积、构造特征的控制作用,同时探讨了莫霍面的深度分布特征与中生代构造特征的相互关系。在没有相关露头信息及岩心资料的情况下,对元古代、古生代相关地层的残留结构模型进行了探索性解释,对地壳结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地壳密度结构重震联合反演与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南海北部深水区采集的长电缆深大地震剖面和随线重磁资料,以长电缆地震速度构建的岩石圈速度结构与几何分层作为地壳密度初始模型设计的依据,采用地震约束条件下的人机交互重力反演方法,获得了研究区沿地震测线剖面的地壳密度结构和基于三维重力异常建模的岩石圈三维密度结构,揭示出了琼东南盆地各凹陷地壳密度结构特征和沉积充填结构。通过与参考岩石物性参数的对比分析,初步识别出了琼东南盆地大型构造单元上地壳层岩性,从而为加深南海北部深水区深部结构的形成与演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世界上用地震方法研究地壳结构,通常借助于广角反射或折射,即地震地壳测深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莫霍面及其上覆层的粗略结构。研究地壳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长排列的反射波多次叠加技术。如美国从七十年代开始进行的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COCORP)测量,能较好地研究深部地壳结构,揭露深部重要的地质现象。但其讯噪比及分辩力还有待提高。本文所介绍的全地壳地震反射剖面是以宽线技术为基础,结合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的某些技术特点,而形成一种新的反射地震剖面。它不仅对中、浅层反射有较高的讯噪比和分辩力,而且对深部地壳反射同样有效。研究表明,浅部多次反射波由于吸收作用所造成的强烈衰减远大于同时间到达的深部一次反射波,因而在较短排列情况下(2000米左右)也能有效地研究包括莫霍面在内的深部地壳反射。所得剖面能作全地壳整体解剖,并与找油气(或找矿)密切结合起来,从而以低廉的附加费用取得深部资料。鉴于工作方法及剖面特点有别于大陆地壳深反射剖面(COCORP),故称为“全地壳地震反射剖面”。本文着重介绍它的方法技术特点及地质效果,并论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洋壳是位于大洋下面的地球最外层。洋壳与下伏地幔之间是一个地震渡带,称为莫霍面。一般认为,莫霍面代表以玄武岩型岩石向地幔(以橄榄石和辉石为主)的岩石变化。按照这一观点,洋壳是由玄武岩熔融物质的熔析形成的,这些熔融物质产生于地幔的部分分熔融并进入地壳岩浆囊,在岩浆囊中,熔融物质的冷却和结晶过程使不断扩张的板块稳定地增生。根据这个假说作出的各种预测,与海洋地球物理资料很不相符,这就不免令人对洋壳形成的这种假说是否正确产生怀疑。除此之外,至少还有两种对洋壳形成过程的解释与地球物理资料比较一致。一种是,洋壳是玄武岩脉由地幔储体分期注入而形成的。莫霍面是主要的岩石分界面。另一种是,洋壳为一力学分界层,在这一层中热收缩形成了裂隙,而地幔中的热收缩是受流体控制的。洋壳的上部是由玄武岩熔融物质分期喷出和侵入形成的,下部是通过地慢的迅速热液蚀变形成的,而地幔则是由粘性流在低于融点的温度下连续地或分期地注入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中部地震诱发因素,了解沉积盖层到莫霍界面的地震反射信息,近年来部署了 2018GJ和2009HN两条超深地震大剖面勘探测线,获得了沉积盖层、岩石圈及莫霍界面的深部地震信息,全景式地再现了四川盆地中部岩石圈结构具明显的3大界面(基地、康拉德界面、莫霍面),4大层系(沉积盖层、上地壳和下地壳、上地幔),对四...  相似文献   

7.
渤海渤中凹陷独特的地质特征决定了湖相碳酸盐岩是其中深层重要的储层类型。综合运用地震、钻测井、分析化验资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对渤中凹陷湖相碳酸盐岩形成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湖相碳酸盐岩发育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湖相碳酸盐岩的分布进行了预测,并对渤中凹陷湖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进行了分析。渤中凹陷沙一二段具备湖相碳酸盐岩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具体部位主要受层序位置、局部古地貌和物源的控制,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水下高地位置较高、坡度较缓的部位。沙一二段沉积时期渤中低凸起等水下高地是湖相碳酸盐岩发育的有利区,湖相碳酸盐岩规模较大。湖相碳酸盐岩的发育弥补了渤中凹陷中部缺砂的不足,是中深层重要的储层类型,是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8.
渤海湾盆地构造格架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存在独特的构造格局,呈以渤中凹陷为中心的放射状断裂体系和环状断裂体系,这种格局是地幔物质底辟作用的结果。盆地自早第三纪以来经历了两次构造热冷缩沉降过程。地幔初始隆起时,地壳减薄盆地进入断层控制的沉降阶段,之后地幔温度降低,盆地进入热冷缩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用重力资料已作了地形校正和计算机处理,对不同半径的平均场和剩余场,作了趋势分析和求趋势剩余值,同时对法依异常平均场、综合剖面和莫霍面深度作了计算,最后作出基底结构图和地壳厚度图。盆地可分为东部隆起和西部凹陷两大单元,以及六个次级构造单元;有盐丰、牟定、双柏和姚安-南华西等四个沉积中心。对应于盆地东部为地幔隆起,西部为地幔斜坡。  相似文献   

10.
东濮凹陷拉张构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东濮凹陷的拉张量是通过基底滑脱作用实现的,推断滑脱面深度在7-12km范围,滑脱受兰聊断裂正断与走滑双重构造性质控制。选取4条横贯东濮凹陷的地震反射剖面,用平衡横剖面原理计算验证了基底滑脱面深度,理论值与计算值较为符合,最后用平衡横剖面方法了这4条地震反射剖面的拉张量,凹陷中部拉张量最大,向北端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1.
早第三纪济阳坳陷的性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构造-沉积演化出发,论述了济阳坳陷是一个有着复杂演化历史的复合,叠合盆地,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有着不同的沉积建构。从8个方面(莫霍面上隆和岩石圈减薄,幔源基性火山岩和超基性岩的发育,高的地温梯度,一系列箕状断陷盆地群的伸展量高达50km以上及沉积速度高达0.1mm/a,张性断裂发育,岩石圈呈“三明治式”流变结构样式,位于中地壳的震源以及幔源气的释放,郯庐大断裂的性质)论证了早第三纪济阳坳陷处于转换-伸展状态,并探讨了转换-伸展盆地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下扬子地区HQ-13线的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这是下扬子地区第一条深达岩石圈底部的地球物理-地质综合大剖面,它揭示了该区纵向“八面”“七层”、横向“四块”的壳幔层块结构特征,并获得了十二项主要地质成果,其中包括发现了华北、扬子两地台的分界线双沟推覆带(不是郯庐断裂),证实了纵向各构造层有坳隆交替互相转化的演变规律,查明了海相中、古生界构造层的厚度、埋深及其内幕构造特征等。  相似文献   

13.
渤海湾盆地渤中坳陷东营组烃源岩的烃源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海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东营组烃源岩远比周围陆域各坳陷发育。有机地化分析结果表明 ,渤中坳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自上而下依次属中等、好和很好级别的烃源岩 ,尤其是东下段下部烃源岩 ,有机质十分富集、母质类型好、成熟条件具备。钻井揭示东下段泥岩最大厚度在坳陷西南部超过 70 0m ,在东南部超过 10 0 0m ;地震资料揭示东营组在坳陷中广泛分布 ,沉积巨厚。油气源对比研究表明 ,东下段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已聚集成藏 ,并具有一定的产能。东下段烃源岩是渤中坳陷重要的油源岩 ,也是重要的气源岩 ,具有良好的烃源前景。  相似文献   

14.
渤中油区地下流体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地下流体运动的能量变化,指出控制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根本因素是地下流体力场,即流体势的分布特征.应用自已研制的CPPS系统软件,综合其它地质资料,分析了渤中油区主要产层的流体势分布特征,并进一步探讨了该区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可能的聚集场所,认为:(1)从能量的观点出发,采用势分析方法是研究地下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正确途径;(2)用地震层速度求取地下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必需的地层压力资料;(3)根据势分析确定渤中油区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以从凹陷向凸起为主,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是石臼坨凸起、石臼坨与沙垒田凸起的接合部到渤中凸陷的斜坡带;其次是渤南凸起及其东北部的断裂发育区,渤中凹陷到石臼坨及渤东低凸起的斜坡带.该区实际含油气前景可能比目前业已了解到的更为可观.  相似文献   

15.
甾萜烷生标分析表明,BZ28-1油田存在两种类型的原油,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渤中凹陷东营组下段烃源岩,而另一类原油主要来源于黄河口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原油物性和补身烷系列化合物分析表明,BZ28-1油田凝析油来源于渤中凹陷。天然气组分和碳同位素研究表明,BZ28-1油田天然气为渤中凹陷和黄河口凹陷混合来源,以渤中凹陷高—过成熟气为主。  相似文献   

16.
渤海中部渐新世以来强烈沉陷的区域构造条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渤海中部属于北华北新生代裂陷盆地(渤海湾盆地)东部的渤中坳陷,渐新世以来沉降深达10000余m,是我国少有的富生烃地区.渤中坳陷的主体部分位于北西向的北京—蓬莱和北北东向的郯庐2条区域性断裂带交汇区的西北象限,同时也是盆地东部伸展—拉分构造系统的拉分构造部位.深部存在北东向地幔隆起,地壳厚度为27~28km,构造背景复杂而独特.渐新世以来,北京—蓬莱断裂带左旋走滑、营口—潍坊断裂带右旋走滑和盆地东部伸展拉分构造系统活动各自产生的局部拉张应力作用的叠加,以及深部地幔上隆的联合作用,致使渤海中部自渐新世以来发生强烈沉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冲绳海槽地区已有的1∶50万布格重力异常数据,对冲绳海槽断裂构造进行了推断解释,据此分析了冲绳海槽地区的构造特征;以东海南地学重、磁、震联合解释剖面提供的莫霍面深度作为控制,采用频率域的Parker三维迭代界面反演方法,得到了全区的莫霍面深度,为研究冲绳海槽的地质构造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8.
渤中凹陷南部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渤中凹陷南部低渗透储层成岩作用以及孔隙演化规律进行理论及实践研究。根据5口探井薄片、储集层物性分析等资料,进行成岩作用和成岩过程中孔隙演化的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渤中凹陷南部沙河街组三段以低渗储层为主,长石含量高、埋藏深度大及孔隙结构复杂等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重要因素;沙三段储层经过了压实、胶结、溶蚀及交代等成岩作用改造,目前已处于中成岩阶段A2、B亚期,其中压实作用造成原生孔隙大量丧失,是储集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为认清该渤中凹陷南部储层致密原因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球化学、测井和沉积相等资料开展了渤中凹陷的优质烃源岩分析。结合区域地震解释,对渤中凹陷优质烃源岩的分布进行了刻画,并探讨了气候、构造作用下优质烃源岩分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受气候控制的咸化环境与受构造控制的快速沉降环境所形成的优质烃源岩具有不同的富集特征。在咸化环境控制下,沙河街组一段优质烃源岩的分布面积占洼陷面积的81.9 % ,呈广覆式分布;在构造沉降控制下,平面上,沙河街组三段和东营组三段的洼陷沉降速率与优质烃源岩所占洼陷面积的比例呈明显正相关,纵向上,湖泊的氧化-还原界面控制了优质烃源岩的富集程度。在气候形成的咸化环境和构造快速沉降的控制下,渤中凹陷及邻区优质烃源岩的发育条件可分为3类:以咸化水体为主导、以构造沉降为主导以及咸化水体-构造沉降共同控制。在潮湿气候和构造沉降速率较低的情况下,不发育优质烃源岩。  相似文献   

20.
新构造运动与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成藏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从区域重力场、构造演化、火山活动、天然地震以及人工地震等方面的分析,渤海湾盆地新构造运动活跃,目前发现的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济阳、黄骅等坳陷,上第三系大型油气田的形成与很多地质因素有关,但上新世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起着关键作用,新构造运动不仅促进油气的富集成藏,而且对下第三系古油藏进行一定的调整,发生油气的再次运移、再次聚集而形成上第三系的次生油气藏。据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分析:渤海湾盆地上第三系油气藏主要分布于继承性活动大断层下降盘的逆牵引构造中。预测新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渤中坳陷及其周边断裂带是勘探上第三系油气藏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