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现代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他的作品融合古典与现代,创造出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使空间、结构与设备完美地整合在充满哲学思维的建筑围城——光影之中,其建筑作品充满着空间诗意。在深刻影响着现代主义建筑的同时,也先知性地表达出绿色可持续发展、批判性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为当今建筑设计的发展提供了立足点与方向。作为20世纪建筑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从路易斯·康独有的空间构成、材料、结构与几何秩序的运用,分析其建筑光影,剖析路易斯·康对光影的极致运用。  相似文献   

2.
作为现代主义承前启后的建筑大师,路易斯·康一直在持续地探索建筑的未知领域,其有大量具有创造性的建筑作品由于种种现实原因未能建成而鲜有人知。文章基于对路易斯·康未建成作品的研究,分析路易斯·康独特的设计手法及精神内涵,以期填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形成对路易斯·康建筑思想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埃德曼大厅是路易斯·康设计生涯的重要转折点,是第一个完整展现路易斯·康有关集会活动空间理想的作品。该文试图通过对此方案的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探究路易斯·康实现其空间理想的道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路易斯·康是20世纪下半叶的建筑界中不可忽略的建筑大师,生于1901年的路易斯·康直到年过半百之后才开始声名鹊起,成为大家认可并追捧的建筑大师。而使他出名的建筑作品正是耶鲁大学的美术馆。"Lou always wanted a distinction between things"这是路易斯·康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的安妮在回忆康时所说的话,耶鲁大学美术馆正是康对空间秩序的初次尝试。文章从背景等方面对耶鲁大学美术馆的分析,浅析路易斯·康对空间秩序的看法以及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5.
邱永明  潘永刚 《城市建筑》2023,(19):157-161
文章通过分析探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呈现出的某种隐性的建构秩序,探索建构背后的建筑精神。讨论路易斯·康在建筑实践中追问“建筑存在的立足点”,探究建筑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依存关系,探讨其整合建筑空间存在的意义,以及一系列对建筑存在的相关因素的本质追寻与呈现的建筑活动。发掘路易斯·康的建构哲学对我国建筑实践的意义,有助于建筑师在当下思潮泛滥的建筑学语境中把握中国现代建筑的基本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路易斯·康的建筑作品中,空间借助于光的表达而深刻,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亮。该文将路易斯·康对光的研究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并对三个时期的光在空间中的存在方式分别解析:前期通过洞口和构件引入处理自然光;中期在对光的应用实践中发展出"T型窗、空心柱、双层墙"等形式;后期通过结构设计对自然光进行调节过滤,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通过对三个时期的分析论述,可清楚了解路易斯·康作品中光的表现形式,丰富建筑创作。  相似文献   

7.
服侍空间理论是路易斯·康形成自身哲学思想的重要过程成果,也是其建筑诗学和秩序理念的理论基石。本文就服务与被服务空间(servant and served space)概念的提出,结合特伦顿犹太人社区公共浴室、理查德生物实验楼和萨尔克医学研究中心等作品,从空间划分、结构单元、双重网格和空间结构秩序几个方面剖析路易斯·康的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理论,试图发掘路易斯·康的建筑理念中的空间秩序与建构精神。  相似文献   

8.
路易斯·康的建筑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在现代建筑盛行的时代受到古典主义建筑的启发,在设计中融合了古典主义强烈的纪念性。文章结合路易斯·康在1965年为菲利普斯·艾克赛特学院设计的图书馆,从功能形式、空间划分、静态构图和自然光运用几个方面对其独具纪念性的建筑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高巍  赵玫 《华中建筑》2011,29(2):30-37
该文从对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研究所的回忆入手,介绍了主题为"挑战与保护--路易斯·康的萨尔克研究所之反思"的国际设计竞赛的基本情况及作者参与竞赛过程中指导学生完成的设计方案,表达了设计者对萨尔克研究所空间的理解与体会,对路易斯·康设计思想的探寻和缅怀.  相似文献   

10.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倾向于绿色、低碳设计。利用集装箱单元腔体进行模块化设计,成为绿色设计手法中最新潮的部分。光州集装箱艺术馆作为二手集装箱模块化设计手法的典范作品,以其模块美学的空间构成与低碳友好的建设模式,塑造了和谐的艺术空间场所。对光州集装箱艺术馆进行设计解析,旨在探索其建筑带来的模块化低碳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20,(3)
路易斯·康的"零卷"既是其基本哲学态度,也是其思考建筑形式的源泉,更是其将古典形式成功运用于现代建筑的重要手段,这种思想贯穿于康的职业生涯。特伦顿浴室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特伦顿浴室的设计中,从"亭子"平面发展形成的"亭子"空间、"服务"与"被服务"空间理念、双重网格系统下的建筑秩序以及入口空间的处理方式成为康独有的建筑语汇,并在其后的设计中得到延续。文章以"零卷"思路解读特伦顿浴室的整体形态和设计手法,进一步解读康的设计语言和建筑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路易斯·康是20世纪建筑界最负盛名的几位建筑师之一,其优秀的作品数不胜数,关于其作品和思想的研究也很多。但是大多数研究都主要集中在路易斯·康在耶鲁大学美术馆扩建工程之后的作品,也就是路易斯·康晚期的作品,反而对康早期的作品较为忽视。文章试图以一个路易斯·康早期的作品奥瑟住宅为例,分析康创作的思想和历程,追本溯源的还原路易斯·康这位天才建筑师的起步之旅。  相似文献   

13.
<正>路易斯·康(1901—1974)被公认为是20世纪极有远见的建筑师之一,是建筑设计中光影运用的开拓者。路易斯·康的设计风格深受古址遗迹的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他的作品常被认为是超越了现代主义的不朽杰作。他将创新的建筑技术运用于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中,使其拥有一种回归本初和原始的力量。他既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也是一位深知建筑师必须承担一定重要社会责任的艺术家。本次伦敦设计博物馆举办的建筑展览旨在通过前所未有且变化多端的建筑模型、原始图纸、旅行草图、照片和电影一同探索路易斯·康生前所留下的作品,感知其奇异的职业生涯。展览共分为六大主题:城市——路易斯·康与第二故乡费城的关系;科学性——路易斯·康在工程学和几何结构学方面的建筑成就;景观——路易斯·康作品中与大自然的重要联系;房屋——呈现路易斯·康对住宅建筑的理解;永恒性——其本身在建筑历史中的成就;社会性——对公共建筑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在探求理想形式和空间本质的过程中,路易斯·康有着对于几何秩序的严谨表达.文章梳理康几何秩序理念的理论基础及其背景,并分析其在康重要实践作品中的表达及演变,即几何秩序的理念在康的作品中经历了几何原型的秩序及其与空间单元的结合,从几何秩序的历史性表达到地域性表达,最后到诗意性表达.形式定义建筑的本质,结构产生形式,而光线界定结构与空间.形式、结构和光的建构逻辑在康的实践作品中不断得到确定,三者的统一性也是康几何秩序表达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城传统街巷及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苏州古城的传统街巷空间和古城整体空间的构成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特点,提出应在苏州古城更新改造过程中注意保留和发扬传统的空间构成手法,从根本上更好地保护古城风貌。  相似文献   

16.
以金桥流通中心为例,提出了以单元模块形成的街巷空间为母题,通过多样的组合方式,来形成室外立体商业步行街的构成手法,探讨了以中庭为核心,来构成室内立体商业步行街的设计方法,由此得出现代商业步行街立体化模式的一种创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黄奕迅 《重庆建筑》2014,(11):20-22
随着建筑设计的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造型与空间是建筑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该文通过对建筑和诗歌的研究比较,探寻路易斯·康的诗学空间。  相似文献   

18.
“解放军艺术大厦”建筑设计中,从解读城市母体为出发点,从建筑尺度、单元构成和空间序列的形成等方面,实现对城市空间的楔合与归纳、整体形成连续、开放的空间体系,采用系统设计的手法把握建筑基本使用功能的同时、拓展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19.
付晓梅  于兵 《华中建筑》2006,24(2):34-37
通过分析孟加拉首都政府建筑群来诠释路易斯·康的设计哲学理念及他将物质要素的功能性与精神性完美结合的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20.
梳理路易斯·康服务与被服务空间思想的理论基础与建筑哲学,并分析其在耶鲁美术馆、犹太社区中心浴室、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萨尔克生物研究中心、金贝尔美术馆等系列作品中的演变过程,得出现代建筑服务与被服务空间中结构与形式相融合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