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渐变的过程,需要多种癌基区和抗癌基因的参与。P(53)基因是迄今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突变是人类恶性肿瘤中常见的基因改变之一[1]。基因的改变不仅引起细胞的恶性表型和功能性变化,而且基因突变的过度表达产物可作为肿瘤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的靶分子,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和循环抗体。P(53)基因突变导致突变型P(53)蛋白过度表达并在细胞内聚积,除参与肿瘤的恶性表型形成外,还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产生P(53)抗体。近来较多的证据显示,血清P(53)抗体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1P(53)…  相似文献   

2.
12项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消化系统肿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蛋白芯片技术检测了消化系统肿瘤患373例、消化系统良性病变患105例、健康体检122例血清中的12种肿瘤标志物(CA199、NSE、CEA、CA242、Ferrtin、β—HCG、AFP、f—PSA、PSA、CA125、HGH、CA153)的水平。结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的阳性率为62.5%(233/373),其中肝癌阳性率为82.1%(101/123),胃癌阳性率为47.9%(46/96),直肠癌阳性率为50.7%(37/73),结肠癌阳性率为49%(25/51),胰腺癌阳性率为100%(19/19),食管癌阳性率为28.6%(2/7),肛管癌阳性率为75%(3/4),显高于良性病变组14.3%(15/105)和健康对照组4.9%(6/122),而且,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标志物的检测。结论多肿瘤蛋白芯片检测可以显提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肿瘤转移与肿瘤淋巴管的形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也是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近来发现肿瘤淋巴管形成对肿瘤的淋巴道转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且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D)与淋巴管形成密切相关,现就淋巴管形成与肿瘤转移的相关研究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肿瘤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产生交叉耐药性,称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造成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关资料统计,肿瘤年病死率中,属内在性多药耐药(intrinsic MDR)的肿瘤,包括消化器官的胃癌,肠癌,肝癌等,呼吸系统的肺癌,泌尿系统的肾癌以及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6l%,属获得性多药耐药(acquired MDR)的肿瘤,包括皮肤癌,乳腺癌,生殖器癌,内分泌肿瘤,白血病和淋巴瘤,约占33%。这就是说90%以上肿瘤患者死因都与耐药有关。另一方面,肿瘤新药的出现也常常伴随着耐药的出现,如紫杉醇和Gleevec(STI-571),这就使问题更加严重。因此逆转MDR成为肿瘤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不同肿瘤检测组合评价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简称C-12)对肿瘤筛查和常见的10种肿瘤检出的优势。并观察其对非肿瘤患及健康人的灵敏度及特异性。方法用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测定4000例健康体检人群、2000例恶性肿瘤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稀纯化酶(NSE)、糖原199(CA199)、糖原242(CA242)、糖原125(CA125)、糖原153(CA153)、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游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f—PSA)、铁蛋白(FER)、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C)、生长激素(HGH)等12种常见肿瘤标志物的检出情况,分析评价其相关的各种最佳组合。结果C—12对相关10种恶性肿瘤检出的灵敏度高于肿瘤标志物单项指标,对健康人检测的特异性为95.9%,对体检人员肿瘤的检出率为0.29%。结论联合检测对肿瘤的捡出率高于单指标检测,在健康人群中对肿瘤有较高的筛查率。  相似文献   

6.
癌胚抗原(CEA)是一种较成熟的肿瘤标记,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理想。脂质唾液酸(LSA)、总唾液酸(TS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肿瘤标记,对多种人体肿瘤具有良好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据报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唾液酸含量增高与病情严重成正相关。腺苷脱氨酶(ADA)和血清铁蛋白(SF)的检测对肿瘤和白血病的诊断也起重要作用,并且是反映预后  相似文献   

7.
李青  王章才 《医学综述》2004,10(12):714-716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肿瘤的恶性标志,也是治疗肿瘤的最大障碍和直接导致患者死亡主要原因。细胞外基质降解和新生血管形成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重要因素。前列腺癌(PCa)与所有实体肿瘤一样,其浸润性生长、转移等行为与血管形成、肿瘤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有密切关系。本文就浸润、转移PCa有关基质-上皮相互作用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61例原发性纵隔肿瘤及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以胸腺肿瘤(74例,46.0%)、神经源性肿瘤(35例,21.7%)、畸胎瘤(32例,19.9%)多见,其他肿瘤仅20例,占12.4%。肿瘤完整切除142例,姑息切除16例,探查3例,手术切除率98.1%(158/161)。术后随访3个月—8年,良性纵隔肿瘤未见复发。恶性胸腺瘤12例,1年生存率75.0%(9/12),3年生存率58、3%(7/12),5年生存率41.7%(5/12)。结论:本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X线、CT检查;治疗上以手术为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环氧合酶(COX)作为体内前列腺素(PG)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在人类多种肿瘤中存在着过度表达,近年对COX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及其抑制剂的抗肿瘤作用研究,现就COX的一般特征、COX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以及COX抑制剂对肿瘤干预治疗的颇深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肿瘤的免疫疗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之后的第四类肿瘤治疗方法。在早期肿瘤、手术后肿瘤或恶性肿瘤手术效果差 ,免疫疗法不失为一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的免疫疗法是指人为地增强机体的防御功能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 ,使机体内环境得以稳定、平衡的一种方法。肿瘤的免疫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手段。1 肿瘤疫苗用肿瘤疫苗治疗和预防肿瘤的理论依据是 :(1)在动物身上能预防肿瘤。 (2 )较化学疗法和其他形式的疗法安全、副作用小。 (3)能刺激机体产生对肿瘤的免疫应答反应。(4)能使人类某些肿瘤进展缓慢。 (5 )适用于手术后和早期肿瘤患…  相似文献   

11.
徐亮  易其林  周业江  付华 《四川医学》2004,25(4):395-396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我院近12年36例GIST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肿瘤发生部位:胃16例,小肠18例,结肠2例。肿瘤直径2~18cm(平均7cm),肿瘤大小与良恶性有关。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术后随访1~5年,病死率17%(恶性为44%)。结论 GIST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困难,光镜下不易与平滑肌性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免疫组化有重要诊断价值,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重点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前的肿瘤治疗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肿瘤的过度治疗普遍存在;(2)急功近利而缺乏长远规划;(3)综合治疗缺乏合理的内涵;(4)缺少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5)对中医药的优势认识不足、发挥不够。中西医结合在肿瘤防治中大有可为,应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加强中医对恶性肿瘤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研究;(2)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合理化、规范化方案的研究;(3)加强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疗效标准的研究;(4)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术后复发、转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和选择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9例咽旁间隙肿瘤作了回顾分析。术前32例病人作了针吸活检,50例作了CT检查;全部病人均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手术,术后全部标本作病理检查。结果在32例针吸活检病人中27例诊断正确,50例CT检查中46例可准确判断肿瘤的位置;组织学检查见良性肿瘤72例(81%),恶性肿瘤17(19%),以混合瘤最为多见,共37例(42%)。结论显示针吸活检和CT对咽旁肿瘤的术前诊断和评估十分重要,经腮腺和经颈部入路是最常用手术进路,咽旁肿瘤术的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65例腹腔镜治疗的卵巢良性浆液性和粘液性上皮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预后。结果:65例患者年龄11~67岁,平均32.4岁;其中48例(73.8%)在查体时发现,6例因囊肿扭转的急性下腹痛就诊发现,还有11例因其它妇科病症就诊而发现。B超声检查表现为单侧囊肿(58例)或双侧(7例)囊性包块。手术方式:囊肿剔除54例(83.1%),附件切除11例(16.9%)。平均手术时间38s,平均出血量25ml,平均术后住院日1.8d,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浆液性肿瘤33例(50.8%),粘液性肿瘤29例(44.6%),浆液粘液混合性肿瘤3例(4.6%)。随访成功41例包括囊肿剔除术34例,附件切除7例。随访时间12~66个月,平均25.6个月。附件切除者无一例复发,囊肿剔除者有2例囊肿复发(5.88%,2/34)和1例癌变(2.94%,1/34),总复发率为4.88%(2/41),癌变率2.44%(1/41)。两例复发均为左侧粘液性囊腺瘤剔除术后患者,分别于术后51和54个月复发,占粘液性囊腺瘤的12.5%(2/16);1例双卵巢浆液粘液混合型乳头状囊腺瘤于第一次手术后29个月癌变,病理为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结论:本研究提示腹腔镜治疗卵巢上皮性囊肿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腹腔镜卵巢上皮性囊肿剔除术后总的复发率4.88%,癌变率2.44%。复发病例均为粘液性囊腺瘤,复发率为12.5%,与开腹手术相当,较浆液性肿瘤具有更多的复发机会。  相似文献   

15.
贫血是一个病征,其原因多种多样。本篇将介绍肿瘤和肿瘤治疗相关性贫血的多个病因,尤其是化疗的骨髓抑制作用所致的贫血和慢性疾病相关性贫血(anemia of chronic disease,ACD)。同时为接受化疗的肿瘤患者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tin.EPO)治疗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6.
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的肿瘤疫苗对小鼠机体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作为肿瘤疫苗,研究其对小鼠机体免疫活性的影响。方法:小鼠分5组,采用经^60Co照射的含人肿瘤坏死因子基因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TNF—^60Co)、未经^60Co照射的含人肿瘤坏死因子基因的人肝癫细胞(BEL—7404—TNF)、经^60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60Co)、未经^60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BEL—7404)和生理盐水分别接种小鼠,用MTT法检测各组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肿瘤疫苗接种小鼠后,BEL—7404—TNF—^60Co组小鼠脾脏NK细胞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增高,与BEL—7404组、BEL—7404—^60Co组、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P<0.01)。BEL—7404—TNF—^60Co组和BEL—7404—TNF组相比,NK细胞活性、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基因转导的肿瘤疫苗具有提高小鼠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肾肿瘤(39例)超声分析,以探讨超声在肾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肿瘤的位置、大小、边缘、回声特点,并将超声诊断结果与CT、X-线检查、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肾良恶性肿瘤(28例),超声符合率89.3%(25/28),CT符合率85.7%(24/28),X-线检查符合率64.3%(18,28)。肾盂良恶性肿瘤(11例),超声符合率81.8%(9/11),CT符合率90.9%(10/11),X-线检出率63.6%(7/11)。结论:超声对肾肿瘤的诊断较CT有价廉、重复性和普及性好的优点,其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已作为肾肿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喉癌、下咽癌中环氧化酶-2(COX-2)的表达与肿瘤临床病理参数及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喉癌、下咽癌组织及声带息肉组织中COX-1和COX-2的表达,并分析癌组织中COX的表达强度与肿瘤对应的各项病理参数及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喉癌、下咽癌组COX-2阳性表达率为67.5%(27/40),声带息肉组COX-2阳性表达率为0(0/30),COX-2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有关,与淋巴结转移关系不明显。结论:COX-2在喉癌、下咽癌组织中表达增高,并与肿瘤的恶性度相关,表明COX-2可能在喉癌、下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评价放射治疗对肿瘤脊柱椎管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996~2001年间39例肿瘤脊柱椎管转移引起疼痛、运动或感觉障碍,给予高能“X”放射治疗,肿瘤剂量TD(tumor dose TD)20~30Gy/5~10次1~2周,观察其症状缓解程度.结果:疼痛缓解CR PR90%(26/29)肢体运动恢复CR PR10/17(59%).感觉障碍恢复CR PR20%(3/15).无明显副作用,都能耐受治疗.结论:放疗后对肿瘤脊柱椎管转移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玉敏  寇长元  符星 《海南医学》2023,(21):3095-3098
目的 探讨热消融辅助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治疗早期肾肿瘤对患者术后肾功能和肿瘤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安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早期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43例采用单纯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者纳入切除组,54例采用热消融辅助腹腔镜肾肿瘤剜除术者纳入消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以及术前、术后1周的肾功能和术后1周的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9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肿瘤控制效果。结果 消融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排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98±0.43) h、(32.79±9.23) h、(8.97±2.41) d,明显少于切除组的(2.24±0.55) h、(36.88±10.17) h、(9.96±2.3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血肌酐(Scr)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但消融组为(142.63±22.18)μmol/L,明显低于同期切除组的(156.27±31.25)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胱抑素C (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