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细胞堆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现象。据国内有关资料报道,正常肝脏中所含的脂肪约占肝脏重量的3%-5%,超过5%即为脂肪肝。中医认为,脂肪肝属“肝癖”(痞)、“胁痛”、“积聚”范畴。病因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脾胃受损,运化失司,水湿不化,痰浊内生,气机郁滞:或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痰瘀结于胁下,脉络不通。症见肝脏肿大,肝区隐痛不适。证属中医痰瘀互结,浊邪内停的里实证。笔者辨证应用化痰祛瘀法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验证理法方药正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多种脂质高于正常称为高脂血症。临床上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脂血症是冠心病、脑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治疗高脂血症对预防动脉硬化及其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痰湿”、“痰瘀”等范畴,其形成原因有内外两因,外因过食肥甘厚味,暴饮暴食,过剩之水谷、肥甘、不化精微而生痰浊。内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湿聚、痰生、血瘀。脾主运化,水谷,忧思伤脾,脾胃受伤,运化失常,痰湿内生。肝主疏泄,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脾,脾失运化,而生痰浊。  相似文献   

4.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肝组织脂肪积蓄过多所致的肝脏疾病。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痰证”、“积聚”、“胁痛”、“肥气”等范畴。胰岛素抵抗(IR)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为NAFLD重要的发病基础。脂肪肝大体分为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两种,我国日益增多的脂肪肝患者主要为与IR密切相关的NAFLD。过去NAFLD多以脾虚痰湿为本,从健脾化浊论治,笔者近年来的有关研究表明,NAFLD为痰浊血瘀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6.
认为脂肪肝多因肝郁、痰阻、血瘀等诱发,指出肝痰瘀互结是脂肪肝病机的关键,肝痰瘀互结是脂肪肝辨证论治的要点,临证必须权衡痰浊、瘀血之轻重,并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之法、慎重选用化痰祛瘀药。同时配合食疗,加强运动治疗。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临床医案的剖析,总结郑爱华教授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脾虚、痰浊、血瘀为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病因。"脾为生痰之源",脾胃主水谷精微运化,脾胃不调,运化失司,而致津液凝结形成痰瘀。痰浊聚集血脉,血液运行不畅,导致血瘀,进而形成高脂血症。郑教授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脾虚痰瘀证患者,疗效颇佳。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中医湿证、非湿证各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联性。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海南省中医院按照课题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NAFLD患者110例,按照中医辨证分为中医湿证组90例(包括:湿浊证组41例、湿热证组33例、痰瘀证组16例)、非湿证组20例(气滞证组),另外收集正常对照组30例。对各组进行肝纤维化脂肪肝一体化诊断检查仪(FibroScan-CAP,502B)检查并抽血检测血脂、肝功能等,比较中医湿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非湿证(气滞证)不同组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课题组收集到符合要求的NAFLD患者110例,其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20例(18.2%),湿证组90例(81.8%),湿证患者比例远远大于非湿证患者,提示NAFLD的发生发展与中医湿证关系密切;②中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75%占比最大,与湿证三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重度脂肪肝中,非湿证组(气滞证组)与湿证三组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痰瘀证组68.7%占比最大,与非湿证组、湿浊证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各组脂肪肝程度排序,从轻到重依次为:非湿证(气滞证)-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③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CAP值、LMS值比较显示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④对照组、非湿证组、湿证三组之间TC、TG、AST、ALT和GGT表达水平呈递增趋势,依次为对照组-非湿证组-湿浊证-湿热证-痰瘀证。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和发展与中医湿证密切相关,且湿证与FibroScan-CAP检测结果、血脂、肝功能等指标呈正相关,为中医“聚湿成痰、痰瘀互结”理论提供了数据支持,为NAFLD的早诊断、早干预及制定更合理化的管理及诊治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陆智义认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以肾虚为本,脾、肝功能失调为辅,导致水湿及脂质代谢异常,痰湿、血瘀为患。卵巢局部痰瘀集聚,气血流通受阻,肾精不能布达,卵子发育障碍,痰瘀阻滞胞宫,导致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息肉形成。结合西药促排卵周期分期论治方法:孕前期以纠正偏颇体质,改善代谢为治疗原则,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运动及饮食控制改善体质,中医辨证论治以补肾健脾,祛痰化瘀为法,重视调节脾胃、调达肝木、痰瘀同治;卵泡期以输布肾精,涵养卵泡为原则;排卵期活血通络促排为原则,自创“散寒祛湿散”穴位贴敷辅助促排卵;黄体期补阳健黄促孕为原则;月经期理气排浊调经为原则;分期论治疗可以提高患者排卵率及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中医学“虚劳”、“关格”、“肾风”、“溺毒”、“癃闭”等范畴,病机多为正虚邪实,正虚有气血阴阳之异,所涉及的脏腑脾、胃、肝、肾、心、肺、膀胱等,但究其侧重为脾肾虚衰。邪实,据不同阶段,有外邪、水湿、痰浊、湿热、瘀血、动风诸端,而常以湿浊贮留贯穿疾病始终,关于浊邪的产生,即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中医文献及现代临床研究,从中医学的角度阐述肝肾同源且需肾肝同治,通过例举临床实践也证明,适当使用益肾培元药物可以使脂肪肝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进而理论探讨并主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以肾虚为本,无论患者是否存在气滞、血瘀、痰湿的临床表象,其最终病因都因肾气不足发展而来,认为NAFLD的病因病机在于因禀赋不足而又过食肥甘厚味,或劳逸失常、情志不调、久病体虚,肾气不足,致使肝失疏泄,脾不运化,水湿内停,痰浊瘀阻,痹阻肝络,积聚胁下而成。证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肾气亏虚;标实则为气滞、痰湿、血瘀。因此肾虚是NAFLD的关键病机,气滞、痰湿、血瘀在脂肪肝的不同病理阶段均可出现,且相互交杂、转化,并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临证应紧抓益肾培元大法,并贯彻于治疗始终。  相似文献   

12.
海逸凡  喻正科 《光明中医》2023,(8):1473-1476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西医治疗多以心理辅导为主,临床应用局限性大,疗效欠佳。然而中医得益于“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特点,诊疗此病具有显著优势。作者通过总结喻正科教授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的临床经验,讨论此病证治。喻正科教授认为此病病位主要责之肝脾,以肝脾气机失调,痰浊血瘀搏结,心气心血运行受阻为主要病机;临床上以肝郁气滞、痰瘀互结和心脾两虚3种证型多见。治疗上喻正科教授重视恢复肝脾气机,调畅心气心血运行,心肝脾同调,痰浊血瘀并治。  相似文献   

13.
脂肪肝为现代多发病,属中医“胁痛”、“痰浊”、“积聚”等范畴。多为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情志失调,少劳过逸,致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瘀互结,损伤肝络,其病位责之于肝脾肾。笔者临证时从湿浊、痰凝、瘀血入手治疗脂肪肝,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4.
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超声心动图改变及其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的证型和超声心动图(UCG)改变的关系。方法对30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冠状动脉造影和UCG检查,对比研究不同证候在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方面的改变。结果冠脉正常且无室壁运动异常时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较低,而冠脉狭窄且室壁运动异常者血瘀证、痰浊证比例较高。冠脉狭窄且舒张功能异常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无冠脉狭窄组。左室收缩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的证型分布无显著性差异。气滞证候组的左室射血分数(EF)低于非气滞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EF值低于非痰浊组;阳虚证候组的短轴缩短率(FS)低于非阳虚证候组,痰浊证候组的FS值低于非痰浊证候组。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胸痹心痛辨证分型的临床意义有限。  相似文献   

15.
老年代谢综合征中医临床辨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代谢综合征病因责之于年老体弱、肾精亏虚,缺乏运动、饮食不节,忧思郁怒、情志失调,肥胖之质、禀赋薄弱;病理机制乃肝肾阴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老年代谢综合征临诊时多表现为机体某一方面或心脑靶器官损害为主,临床表现亦不尽相同,分如下证型治疗:(1)阴虚血瘀证(“靶器官损害”为主);(2)湿浊瘀滞证(“以高尿酸血症,肾功不全“为主);(3)痰浊内阻证(“高脂血痘、肥胖”为主);(4)气阴两虚证(“糖尿病、微量蛋白尿”为主)。(5)肝阳上亢证(“高血压”为主)。  相似文献   

16.
<正> 本人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运作、湿热内存、痰浊、郁结、瘀血阻滞,终成痰瘀互结,闭阻肝内转换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酒精性脂肪肝分四期、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证治疗或以痰为主,或以瘀为主,或以痰瘀同治,或从脾沦治疗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应辨证对待,以证施药、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脾失运作,水湿内停、聚生痰浊、精浊不清、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即成,肝内气滞血痰日久、痰瘀互为因果、终由痰瘀互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损、水不养木、肝失肾养、或肾脏已虚,水运失调、浊水内生、腹水浮肿、以上分期分型为指导临床辨症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8.
吴一纯教授从医50余年,他常说:“医不仅能治病,而贵在治难治性疾病”。他在治疗疑难杂症,特别是肿瘤、善于从痰论治,而以化痰瘀调治肿瘤疾患为其独到的学术经验之一,此将其论治痰滞瘀结证的理论认识与临床经验总结部分以飧读者。1痰瘀证的病机吴一纯教授常言:“‘百病皆与气相关’,气滞于脾、脾胃虚损,津液失于运化,痰病则生,脉相灌渗,痰滞与血瘀病因均可始于气,临床论治虽有相似之处,但容易含混,究其根本,终有差异。”痰病的病因可归纳为:(1)情志抑郁,忧思伤脾,或素为脾虚之体,饮入水谷不能尽化,致水湿停聚,凝…  相似文献   

19.
衷敬柏 《北京中医》2008,(9):675-67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基础理论探析心衰中医治疗思路,笔者认为心衰与肾、心关系密切,病因病机为肾阳虚不仅导致心阳虚,亦致脾、肺、肝功能失调,气血津液得不到正常运化,产生血瘀、痰浊、水湿耗减气血津液,肾阳失其气血津液补充而亏竭,心阳失其肾阳温煦亦亏竭,肾与心在病理上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以致恶性循环,引发心衰发生发展。肾阳虚为本虚,血瘀、痰浊、水湿为标实。肾阳虚为因,心衰为果。治疗应当温补肾阳为主,以温通心阳为辅,兼顾化瘀、祛痰、利水为标之法。只要辨证准确,用药恰当,心衰从肾阳虚论治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