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是全球性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染性强,重症感染可出现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损伤表现,预后差,病死率高,现就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发病机制作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肠病毒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之一,多数预后良好;但少数患儿感染EV71后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重症感染.EV71感染的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主要包括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急性弛缓性瘫痪及并脑疝形成的致死性脑炎等.  相似文献   

3.
EV71感染致重症手足口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人类肠道病毒的一种,近30年来,EV71感染在亚太地区广泛流行,是手足口病(HFMD)重症病例的主要病原体.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HFMD病情进展迅速,可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受累,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病毒首先通过神经通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严重的病例进一步发展为肺水肿、肺出血.研究重症EV71感染的临床特征和发病机制从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阻断其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肠道病毒71型(EW1)感染轻症者可引起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等,但由于EV71的高度嗜神经性,其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较其他肠道病毒多见且病情严重,重症者可出现急性肺水肿、肺出血和心肺功能衰竭等.本文就EV71感染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表现、发病机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肠病毒 71( EV71)除引起散发感染病例外 ,还可暴发流行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并且这种暴发流行呈全球性分布。 1997年夏季 ,在日本国大津市立医院发现了由 EV71引起的 7例脑炎患儿和 5例无菌性脑膜炎患儿。尽管还没有成功地由脑脊液中检出 EV71的基因 ,但 EV71病毒已由血清学证实。在上述病例中 ,7例患儿同时伴有手 -足 -口综合征 ,2例伴有疱疹性咽峡炎 ,3例小于 12个月的小儿无疱疹出现。这种流行的皮肤和粘膜表现证明 EV71有相当大的变异。引起这种流行的 EV71株有很强的神经毒性倾向。在脑炎患儿中 ,最初表现间脑损伤症状的 4例 …  相似文献   

6.
EV71感染相关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肺衰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颜霞  付丹 《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2):1087-1090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手足口病病原之一。大多数手足口病呈良性经过,预后良好,但EV71有明显的嗜神经性,是引起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重要病原,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干脑炎、脑脊髓炎、脊髓灰质炎样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病变。少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严重的患者,病情可于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发生肺水肿、肺出血以及循环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现重点介绍EV71感染相关神经源性肺水肿、心脏损害以及心肺衰竭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重组人干扰素α1b(IFN-α1b)体外对肠道病毒71型(EV71)复制的抑制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抗病毒机制.方法 测定IFN-α1b对RD细胞的毒性和IFN-α1b在EV71感染前后给药对EV71感染所致的RD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检测IFN-α1b对EV71 RNA和VP蛋白表达量以及病毒复制的影响,并通过构建瞬时表达干扰素诱导的跨膜蛋白3(IFITM3)的RD细胞探索IFN-α1b 通过促进IFITM3的表达,抑制EV71侵入的作用机制.结果 在EV71感染前12h和感染后1h给药,IFN-α1b 抑制EV71细胞病变的IC50值分别为258.53IU/ml和2113.58IU/ml,选择指数SI分别为>16497和>3271,提示IFN-α1b具有明显的抗EV71活性,且在EV71感染前给药效果更明显.机制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IFN-α1b可显著抑制EV71的RNA复制、蛋白合成和子代病毒释放,且可能通过对IFITM3 的诱导表达阻止EV71侵入.结论 IFN-α1b具有抗EV71活性,可通过影响病毒生命周期的侵入、复制、装配和释放过程达到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重症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9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检测为EV71阳性的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188例,根据病情轻重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同时选择正常体检儿童23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提取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用多重高温连接酶技术(i MLDR)检测EV71感染患儿及正常对照组CCL2-251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CCL2浓度。结果 EV71感染患儿与对照组相比,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与轻症组相比,GG基因型和G等位基因频率更高(P0.001)。EV71感染组血清CC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重症组CCL2浓度较轻症组及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EV71感染组CCL2-2518位点各基因型间血清CCL2浓度比较:GG型高于AG型,AG型高于AA型,含G等位基因者(GG+AG)高于非G等位基因携带者(AA)(P0.05)。结论 CCL2-2518位点G等位基因与EV71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可能是EV71感染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演变过程,探讨EV71神经损伤途径,反思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的临床分期。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0年广西9所医院(12例)和2011至2012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描述分析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尸解病理特征与临床症状、病程特点。结果 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男7例,女7例,年龄7~36月龄,平均(19.0±9.8)月龄。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均见脑干筛状坏死及软化灶形成,10例累及延髓,肺、心和其他脏器病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专家共识中10个(35.7%)症状和体征未被发现或记录,4期的惊厥与2期症状同时出现,4期的意识障碍在2期的抖动后出现,起病后48 h以内可观察到的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皮疹、呕吐、惊跳、惊厥、疲倦、咽峡炎和抖动。分别有42.9%(6/14)的EV71感染重症病例2~4期症状与体征于12 h内和48 h内体现,直至死亡。1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中从发热至死亡平均为72.4 h,从基础生命体征(3期症状体征)出现异常(平均65.5 h)至死亡为6.9 h,从出现自主等神经系统症状(2期症状体征平均39.8 h)至死亡为32.6 h。结论 ①EV71感染病例直接死亡原因为脑干器质性破坏后功能衰竭;②推测EV71存在神经损伤通路;③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应作为EV71感染病例必要的过程;④惊厥可列入 EV71感染早期后神经损伤的观察指标中,对意识障碍进行具体分级并相应表述于专家共识的不同分期中;⑤建议结合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进行更充分的临床分期高质量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对充分的观察和干预时间窗口。  相似文献   

10.
人类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Chen ZB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6):428-430
肠道病毒71型(EV71)是1969年首次从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来的。不同的亚型感染后临床症状不完全相同,通常主要引起患者手足口病(HFMD)和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多种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致残及病死率较高。自1974年首次报道以来,EV71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十多次爆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