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四川省彭州市项目点数据,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及其时长与总呼吸系统疾病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进一步分析其与呼吸系统疾病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46 082名30~79岁研究对象,冬季11 634名(25.25%)进行取暖,其中8 885名(19.28%)使用清洁燃料,2 749名(5.97%)使用固体燃料;34 448名(74.75%)不取暖。控制多个混杂因素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清洁燃料相比,不取暖降低总呼吸系统疾病(HR=0.81,95%CI:0.77~0.86)、COPD(HR=0.86,95%CI:0.78~0.95)、肺炎(HR=0.80,95%CI:0.74~0.86)的发病风险;固体燃料暴露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风险(HR=1.10,95%CI:1.01~1.20),与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无统计学关联。与没有固体燃料暴露相比,随着固体燃料暴露时长增加,总呼吸系统疾病(1~19年:HR=1.23,95%CI:1.10~1.37;20~39年:HR=1.25,95%CI:1.16~1.35;≥40年:HR=1.26,95%CI:1.15~1.39)及肺炎(1~19年:HR=1.21,95%CI:1.03~1.42;20~39年:HR=1.30,95%CI:1.16~1.46;≥40年:HR=1.35,95%CI:1.18~1.54)发病风险增加(趋势检验均P<0.001);固体燃料暴露时长1~19、20~39年使COPD的发病风险增加23%(HR=1.23,95%CI:1.02~1.49)、16%(HR=1.16,95%CI:1.00~1.35)。结论 取暖固体燃料暴露增加了总呼吸系统疾病、COPD、肺炎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完成随访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比。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患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脑卒中分析,共纳入27 112名研究对象,观察到脑卒中事件1 333例;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6 907名研究对象,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出血性卒中分析,共纳入25 984名研究对象,观察到出血性卒中事件205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腰围身高比0~0.45组为参照,脑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1%(HR=1.21,95%CI:1.00~1.46)、26%(HR=1.26,95%CI:1.04~1.53)和60%(HR=1.60,95%CI:1.29~1.99),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01);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0.46~0.49、0.50~0.54和≥ 0.55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0%(HR=1.30,95%CI:1.05~1.60)、33%(HR=1.33,95%CI:1.07~1.64)和61%(HR=1.61,95%CI:1.26~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对腰围身高比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24);出血性卒中分析,腰围身高比≥ 0.55组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73%(HR=1.73,95%CI:1.02~2.94),0.46~0.49和0.50~0.54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结论 控制体重预防脑卒中及其亚型,可将腰围身高比作为体重控制指标之一。尤其重点关注腰围身高比≥ 0.55的年龄<50岁人群,同时不应忽视腰围身高比0.46~0.49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我国成年人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方法 选取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11个省60个监测点的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且调查资料完整者共27 762人。采用多元营养素密度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关联。并按照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应用标准多元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营养素残差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6 187人,平均随访6.0年,共发生脑卒中1 259人,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 074人;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度分别为815.0/10万人年和692.0/10万人年。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红肉摄入水平Q1组为参照,Q2组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风险比(HR)=1.07,95%CI:0.87~1.32],Q3~Q5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3%(HR=1.23,95%CI:1.00~1.51)、27%(HR=1.27,95%CI:1.03~1.58)和32%(HR=1.32,95%CI:1.06~1.64);Q2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未增加(HR=1.03,95%CI:0.80~1.32),Q3~Q5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32%(HR=1.32,95%CI:1.04~1.68)、35%(HR=1.35,95%CI:1.05~1.73)和38%(HR=1.38,95%CI:1.07~1.79)。亚组分析发现,血压对红肉摄入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P=0.03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 红肉摄入水平过高,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控制红肉摄入水平可能对我国的脑卒中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金昌队列人群痛风的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订痛风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金昌队列基线资料中未患痛风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于2013年1月24日至2015年11月24日完成随访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Cox 回归模型分析金昌队列人群中痛风发病的影响因素,并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33 153例随访人群中新发痛风病例277例,痛风发病率为0.8%,男性整体上高于女性,但在60岁以后男女性痛风发病率相当。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在40岁以上(40~59岁:HR=2.982, 95%CI:1.503~5.981; 60~91岁:HR=2.588, 95%CI:1.107~6.049)、大量酒精摄入(HR=2.234, 95%CI:1.128~4.427)、肥胖(HR=2.204, 95%CI:1.216~3.997)、糖尿病(HR=2.725, 95%CI:1.500~4.950)和高尿酸(HR=5.963, 95%CI:3.577~9.943)是痛风发病的危险因素,每周豆类摄入 ≥ 250 g(HR=0.528, 95%CI:0.345~0.808)和经常体育锻炼(HR=0.499, 95%CI:0.286~0.869)是痛风发病的保护性因素。对数线性模型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二阶效应。结论 年龄、豆类、酒类、体育锻炼、肥胖、糖尿病和高尿酸是痛风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定期进行体检,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该职业人群痛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苏州市成年人睡眠时长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利用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苏州市吴中区项目点53 269名30~79岁调查对象的基线和随访信息,基线调查开展于2004-2008年,本研究使用的数据随访截至2017年12月31日。剔除基线气流阻塞者、基线调查时自报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数据异常或缺失的研究对象后,最终纳入分析45 336名。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长与COPD发病风险的关联,并计算发病风险比(HR)值及其95%CI。按照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进行分层分析,根据吸烟状况和每日睡眠时长交叉分组进行联合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时间为11.12年,随访期间共诊断COPD 515名。调整潜在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每日睡眠时长≥10 h增加COPD发病风险(HR=1.42,95%CI:1.03~1.97)。联合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长过长(≥10 h)可显著增加吸烟者COPD发病风险(HR=2.49,95%CI:1.35~4.59,交互作用P<0.001)。结论 每日睡眠时长过长(≥10 h)可以增加苏州市成年人中COPD发病风险,在吸烟者中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描述我国心力衰竭(心衰)流行情况,探究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前瞻性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基线调查为2004年6月至2008年7月。剔除BMI信息缺失、基线调查后即失访以及基线自报有冠心病、脑卒中或恶性肿瘤的研究对象,共纳入487 197人进行分析。本研究使用的随访数据截至2016年12月31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计算吸烟行为与心衰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研究对象中位随访10.15年,随访期间共有4 208人新发心衰,粗发病率为0.87/1 000人年,累积发病率为0.86%。基线年龄越大,心衰发病率越高。高年龄组、农村、男性心衰发病率分别高于低年龄组、城市、女性人群。相比于非吸烟者,偶尔吸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无显著差异(HR=1.05;95%CI: 0.91~1.22),而既往吸烟者(HR=1.48;95%CI:1.31~1.67)和当前吸烟者(HR=1.34;95%CI:1.22~1.49)的风险升高。合并非吸烟或偶尔吸烟者组后,既往吸烟者(HR=1.33;95%CI:1.21~1.46)和当前吸烟者(HR=1.46;95%CI:1.31~1.64)相比于该组的心衰发病风险均升高。当前吸烟者(趋势检验P=0.347)和既往吸烟者(趋势检验P=0.066)的吸烟量与心衰风险间均不存在剂量反应关系。与非吸烟或偶尔吸烟组相比,既往吸烟者戒烟<5、5~、10~、≥20年的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61(95%CI:1.36~1.92)、1.55(95%CI:1.27~1.90)、1.24(95%CI:1.02~1.51)、1.35(95%CI:1.08~1.68)(趋势检验P=0.091),非因疾病戒烟者与因疾病戒烟者心衰发病风险比分别为1.23(95%CI:1.04~1.45)和1.62(95%CI:1.41~1.86)。健康吸烟行为较非健康吸烟行为对心力衰竭有明显的保护作用(HR=0.75;95%CI:0.69~0.81)。城乡地区和冠心病家族史与吸烟行为是否健康存在对心衰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交互检验P<0.05)。结论 我国心力衰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无论吸烟频率、吸烟量、戒烟时长和戒烟原因,既往吸烟和当前吸烟者相比于从不吸烟或偶尔吸烟者,心衰风险均较高。吸烟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继续坚持全面禁烟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山东省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影响因素,为降低死亡风险及延长生存时间提供参考。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7-2021年山东省HIV感染者,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艾滋病相关死亡及确证1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2017-2021年山东省报告的14 700例HIV感染者中,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351例,占2.4%(351/14 7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艾滋病相关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文化程度为初、高中/中专(aHR=1.37,95%CI:1.01~1.84)、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1,95%CI:1.22~2.12)、病程为艾滋病期(aHR=9.86,95%CI:6.86~14.19)、未检测基线CD4+T淋巴细胞(CD4)(aHR=3.93,95%CI:2.69~5.75)、抗病毒治疗(ART)时间<6个月(aHR=3.46,95%CI:2.42~4.93)和未ART(aHR=1.45,95%CI:1.02~2.07)、末次CD4<200个/μl(aHR=3.51,95%CI:2.18~5.65)和末次CD4未检测(aHR=10.58,95%CI:6.15~18.19)、末次病毒载量(VL)值为50~999拷贝数/ml、≥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2.59,95%CI:1.07~6.26;aHR=9.50,95%CI:5.60~16.12;aHR=15.33,95%CI:8.91~26.36);HIV感染者确证1年内发生艾滋病相关死亡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样本来源自医疗机构(aHR=1.68,95%CI:1.19~2.36)、病程为艾滋病期(aHR=10.60,95%CI:7.13~15.75)、基线CD4未检测(aHR=3.71,95%CI:2.34~5.90)、ART时间<6个月(aHR=4.30,95%CI:2.85~6.49)和未ART(aHR=2.05,95%CI:1.35~3.13)、末次CD4<200个/μl(aHR=5.45,95%CI:2.04~14.60)和末次CD4未检测(aHR=20.95,95%CI:7.69~57.04)、末次VL值为50~999、≥1 000拷贝数/ml和未检测(aHR=15.21,95%CI:2.54~91.21;aHR=42.93,95%CI:9.64~191.20;aHR=61.35,95%CI:13.85~271.77)。结论 扩大检测覆盖面,促进早发现和早治疗,加强对HIV感染者的定期随访和检测,掌握病程进展并进行精准管理和治疗,对降低HIV感染者病死率和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青岛项目点。利用研究对象的基线信息和随访获得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图(RCS)模型分析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33 355名,累计随访302 008.88人年,共有缺血性脑卒中新发病例1 093名。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腰围正常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相比,腰围超标组(男性≥85.0 cm/女性≥80.0 cm)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升高了78%[风险比(HR)=1.78,95%CI:1.51~2.10],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升高了72%(HR=1.72,95%CI:1.40~2.12)和83%(HR=1.83,95%CI:1.40~2.39)。RCS模型分析显示,腰围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呈非线性的“S”形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随着腰围的增加而增加,维持正常腰围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湖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退出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21年12月在湖北省MMT门诊入组接受MMT者,收集社会人口学资料、吸毒史、MMT等信息,对其MMT的生存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6 716例MMT者,男女性别比为3.34∶1(20 557∶6 159);保持治疗时间为0.01~15.72年,中位时间为2.21(95%CI:2.16~2.26)年。截至随访终点,退出治疗比例为86.75%(23 175/26 716)。MMT者入组0~、2~、4~、9~和14~年累积保持治疗概率分别为67.61%、40.24%、30.03%、15.49%和6.56%。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退出治疗风险较高的因素包括少数民族(HR=1.66,95%CI:1.52~1.82)、有职业(HR=1.05,95%CI:1.01~1.08)、无强制隔离戒毒史者(HR=1.04,95%CI:1.01~1.09)、入组治疗年份为2016-2021年者(HR=1.46,95%CI:1.35~1.58);退出治疗风险较低的因素包括入组时年龄≥60岁者(HR=0.56,95%CI:0.42~0.7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HR=0.83,95%CI:0.75~0.91)、其他城市门诊(HR=0.90,95%CI:0.87~0.93)、吸毒年限≥20年(HR=0.72,95%CI:0.66~0.80)、日服药剂量≥90 mg(HR=0.73,95%CI:0.69~0.78)和入组治疗年份为2011-2015年者(HR=0.93,95%CI:0.89~0.97)。结论 湖北省MMT者退出治疗比例较高。退出治疗的影响因素较为复杂,MMT者的日服药剂量是在安全情况下可加以干预的因素,应在一定程度上适当维持在较高服药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40岁成年人身体活动水平对脑卒中发病的影响。方法 通过宁波市2015年具有人群代表性的成年人慢性病监测调查获得身体活动和人口特征基线数据,利用2015-2019年宁波市慢性病监测信息协同管理系统获得脑卒中发病数据,将数据库进行匹配形成队列。身体活动按照每周身体活动量(METs)分为低、中等和高强度身体活动。采用Cox回归分析计算不同身体活动分类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结果 2015年基线调查共纳入3 353名研究对象,截至2019年12月31日,随访时间(50.28±2.54)个月,共发生脑卒中事件31人,累积发病率为242/10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吸烟情况、饮酒情况、BMI、是否高血压等因素后,身体活动强度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低,平均降低37.9%(HR=0.621,95%CI:0.393~0.983)。与低强度身体活动者相比,高强度身体活动者脑卒中发病风险降低了63.1%(HR=0.369,95%CI:0.139~0.976),而中等强度身体活动者与低强度身体活动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712,95%CI:0.323~1.569)。结论 身体活动强度越高,脑卒中发病风险越低,应加强社区支持性环境建设,提高人群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与比较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及其暴露水平的差异。方法 2003年在上海市奉贤区某农村社区建立卒中危险因素研究队列,对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进行基线调查,检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按照统一的积分规则计算脑血管功能积分,随访卒中的发病。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析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对2种亚型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纳入研究的队列人群10 565例,随访(11.15±2.26)年,新发生出血性卒中103例,缺血性卒中268例。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饮酒史、高血压病史和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值分别为1.56(95%CI:1.23~1.98)、2.46(95%CI:1.39~4.34)、1.75(95%CI:1.00~3.07)和1.07(95%CI:1.04~1.10)。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卒中家族史、左心室肥厚和年龄升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HR值分别为1.43(95%CI:1.25~1.65)、1.52(95%CI:1.13~2.05)、1.51(95%CI:1.10~2.07)、1.89(95%CI:1.13~3.15)、1.74(95%CI:1.07~2.81)和1.07(95%CI:1.05~1.08)。结论 脑血管功能积分降低、高血压病史、年龄升高是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史是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史、卒中家族史和左心室肥厚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我国成年人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 从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选取60个监测点人群(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36 632人。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项目数据作为基线数据。2016-2017年对该60个监测点人群进行随访,实际完成者27 762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人群BMI和腰围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比,敏感性分析将死亡者和高胆固醇血症者剔除。结果 共纳入26 907人进入分析,随访期间观察到缺血性卒中事件1 128例(男性491例,女性637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以BMI正常/腰围正常者为参照,全人群和男性具有CVD危险因素人群,BMI正常/腹型肥胖组、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0%(HR=1.50,95% CI:1.07~2.08)、51%(HR=1.51,95% CI:1.20~1.91)、46%(HR=1.46,95% CI:1.09~1.96)和63%(HR=1.63,95% CI:1.12~2.38)、56%(HR=1.56,95% CI:1.20~2.03)、45%(HR=1.45,95% CI:1.05~2.01),超重/腰围正常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女性全人群和女性CVD危险因素人群,超重/腹型肥胖组和肥胖/腹型肥胖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0%(HR=1.40,95% CI:1.15~1.72)、46%(HR=1.46,95% CI:1.16~1.83)和35%(HR=1.35,95% CI:1.08~1.69)、30%(HR=1.30,95% CI:1.01~1.67),超重/腰围正常组和BMI正常/腹型肥胖组未见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见变化。结论 在男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或单纯腹型肥胖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在女性人群中,超重/肥胖且腹型肥胖发病风险增加;提示在控制体重预防缺血性卒中,应将BMI和腰围进行结合来评价人群肥胖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吸烟和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分析两者对脑卒中的交互作用。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脑卒中患者及对照者的研究信息。以2013年徐州市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发现的918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参加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相同例数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吸烟和糖尿病与脑卒中的关系,通过Bootstrap法计算相对超额危险度比(RERI)、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以评价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的相加交互作用。结果 吸烟与脑卒中有关联(OR=1.63,95%CI:1.33~2.00);糖尿病与脑卒中也有关联(OR=2.75,95%CI:2.03~3.73);吸烟和糖尿病同时存在时,与脑卒中关联增大(OR=8.94,95%CI:3.77~21.19)。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的相加交互作用:S=3.65(95%CI:1.68~7.94),RERI=5.77(95%CI:0.49~11.04),AP=0.65(95%CI:0.42~0.87)。结论 吸烟和糖尿病对脑卒中具有交互作用,两因素同时存在时,对脑卒中的危害大于单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我国成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将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作为基线数据,从2010年监测点中选取11个省60个监测点(城市监测点25个、农村监测点35个)作为随访点,排除基线心血管病者,共36195人进入随访队列。2016-2017年进行随访调查,完成随访27441人。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自评健康状况与脑卒中发病风险比(HR),并按年龄、性别等基线特征进行亚组分析,剔除死亡者和基线糖尿病者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26699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平均随访6.4年(共171431.1人年),随访期间共观察到脑卒中13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脑内出血197例,缺血性卒中1149例),发病密度为7.77/1000人年。多因素调整相关因素后,以自评健康非常好者为参照,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68%(HR=1.68,95%CI:1.22~2.32),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增加47%(HR=1.47,95%CI:1.05~2.05)。亚组分析发现年龄和BMI对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年龄和血脂异常对自评健康与缺血性卒中发病存在修饰作用(交互P<0.05)。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全人群结果一致。结论自评健康状况差的人群发生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应将该人群,尤其是自评健康差的超重/肥胖、年龄<60岁或血脂异常人群作为重点干预对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和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 2013年12月至2021年12月,对江苏省常熟市、淮安市清江浦区(原清河区)和淮安区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T2DM患者19 863人开展前瞻性队列研究。死亡信息和根本死因源于江苏省CDC死亡监测系统。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T2DM患者饮食摄入种类、体力活动以及联合作用与全因死亡及特定原因死亡风险的关联强度。结果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研究对象累计随访150 283人年,中位随访时间8.15年,随访期间共死亡3 293人,其中1 124人死于心血管疾病(CVD),875人死于肿瘤。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摄入0~1种食物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5~9种食物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9%[风险比(HR)=0.81,95%CI:0.70~0.94],CVD死亡风险降低33%(HR=0.67,95%CI:0.52~0.87)。与体力活动Q1组的T2DM患者相比,Q4组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0%(HR=0.50,95%CI:0.45~0.56)、50%(HR=0.50,95%CI:0.41~0.61)和27%(HR=0.73,95%CI:0.60~0.88)。联合作用显示,与摄入0~2种食物和低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相比,摄入4~9种食物和高体力活动的T2DM患者全因、CVD和肿瘤死亡风险分别降低55%(HR=0.45,95%CI:0.38~0.53)、56%(HR=0.44,95%CI:0.32~0.59)和40%(HR=0.60,95%CI:0.44~0.82)。结论 饮食摄入种类和体力活动及其联合作用与T2DM患者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空腹血糖(FPG)长期变异性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联。方法以江苏省常熟市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的7 174名T2DM患者作为观察队列。基于≥3次随访的FPG值, 计算并使用其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平均真实变异(ARV)和独立于均值的变异系数(VIM)评价长期FPG变异性。死亡信息主要通过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系统获取。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4个变异性指标与T2DM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比(HR)及其95%CI。结果截至2021年12月31日, 研究人群累计随访55 058.50人年, 平均随访7.67年, 随访期间发生死亡898名。在调整混杂因素后, 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 与T1组相比, SD、CV、ARV和VIM的T3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24(1.03~1.49)、1.20(1.01~1.43)、1.28(1.07~1.55)和1.20(1.01~1.41)。SD、CV、ARV和VIM每增加1个单位SD, T2DM患者发生全因死亡的HR值(95%CI)分别为1.13(1.06~1.21)、1.08(1.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阿司匹林单独或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缺血发作的疗效,以及出血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方法 在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以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98年1月1日至2015年4月1日)中检索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按照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效应及95%CI。按照不同人群、疾病亚型、治疗持续时间及有无氯吡格雷负荷剂量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括14 022名研究对象。Meta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与阿司匹林单独用药组相比能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RR=0.71,95%CI:0.61~0.84,P<0.001)、增高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RR=1.60,95%CI:1.46~1.76,P<0.001)。分层分析显示,中国人群联合用药后脑卒中复发风险(RR=0.55,95%CI:0.34~0.89)低于其他人群(RR=0.78,95%CI:0.66~0.93),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1.41,95%CI:1.01~1.96)低于其他人群(RR=1.62,95%CI:1.47~1.79);氯吡格雷负荷剂量组复发风险(RR=0.69,95%CI:0.58~0.81)低于没有负荷剂量的亚组(RR=0.74,95%CI:0.56~0.99),出血事件发生风险(RR=1.59,95%CI:1.10~2.30)与没有负荷剂量的亚组(RR=1.60,95%CI:1.46~1.77)相比,差别不大。结论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相比阿司匹林单独用药能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复发风险,但同时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在中国人群中,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用药比阿司匹林单独用药对于减少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更好且不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关联以及高血压的中介效应。方法 本研究以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为基线数据,脑卒中发病数据来源于2013-2020年住院病案首页数据库,死亡数据来源于2015-2020年全国死因监测系统,将数据库进行匹配链接后建立回顾性队列。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间的关联强度,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分析血尿酸水平与脑卒中发病风险间的剂量-反应关系,采用因果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间的中介效应,并按照性别和年龄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124 352人,累计随访612 911.36人年,随访期间共4 638人发生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3 919人,出血性脑卒中689人,总人群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密度分别为756.72/10万人年、641.37/10万人年和114.60/10万人年。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高尿酸血症患者相比,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6%[风险比(HR)=1.16,95%CI:1.06~1.27]、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12%(HR=1.12,95%CI:1.01~1.24)、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升高39%(HR=1.39,95%CI:1.11~1.75)。因果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协变量后,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百分比分别为36.07%、39.98%、25.34%,在男性和<65岁人群内的中介效应百分比更高。结论 高尿酸血症是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高血压在高尿酸血症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关联中存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