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目的是再次讨论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问题。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以骨密度DXA检测为金标准。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患者骨密度低于同性别人群峰值骨量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上,或减少30%以上。这个标准的T值是根据年轻白人妇女计算的,但是对于不同地区是不能固守这一标准的。有研究调查我国部分地区骨质疏松症总患病率为32.3%(2.0SD)和14.9%(2.5SD),2种骨密度诊断标准计算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若以2.5SD为标准很可能造成漏诊。该研究者还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在老年远高于年轻人。而WHO采用的是白人年轻女性的数据库,它是否适用就更值得推敲。另有研究者以骨密度低于-2.0SD标准,推算杭州市妇女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为29.5%。认为以-2.0SD为标准可以相对早期发现骨质疏松。还有研究对于高原的藏族人群进行检测,也得出同样结论。有研究者推算我国各个DXA仪器之间的换算公式,发现上述换算公式基本上与日本推出的相同,但是与美国推出的换算公式有差异。这都证明WHO骨密度诊断标准是否适用于黄种人是有疑问的。国内有研究者以BMD-2.0SD为诊断标准,结合以骨代谢生化指标,认为能全面合理评价骨转换。还有研究者对目前国内使用骨密度检测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60岁骨量丢失率有18%左右,70岁阶段达到22%左右。这个患病百分率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实际情况。按照世界上基本通用的换算方法,1.0SD约等于10%~12%的骨量丢失百分率,因此建议男性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率达到25%或2.0SD,实际诊断年龄在70岁以上。如果采用2.5SD,中国人患病诊断时间会推迟到70岁以后,尤其是男性要推迟到90岁以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关键是正确合理的诊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诊断标准。1994年以前全世界都执行WHO1985年提出的峰值骨量丢失2.0个标准差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994年WHO提出了白人妇女小于-2.5SD为骨质疏松,但也明确指出该标准仅适用于欧美白人妇女。以Orimo为首的日本骨代谢学会制定了日本人群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骨密度在同性别青年人平均值30%以下为骨质疏松,丢失20%~30%为骨量减少。1999年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学组建议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为骨量丢失百分率达到25%,或者说2.0SD。对于国外也有学者倾向于采用-2.0SD的标准来评价骨质疏松症。有研究发现不同国家间,和每国内部不同人群和人种的骨密度是明显不同的。非洲和拉丁美洲人种的骨密度高于白种人,而白种人的骨密度则高于黄种人。总结:1、国内外人群间骨密度的差异是公认的,我国人群骨密度是低于制定国际标准的白种人的,有倾向以T值低于-2.0SD为骨密度诊断标准。但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比较研究还很少,有必要进一步提供更确切的骨质疏松诊断更改的流行病学依据。2、以2.0SD为标准可以减少骨质疏松的漏诊,对于流行病学人群调查筛选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和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实验尤为有必要。3、如果加强国内和国际间多单位的联合研究,可以提高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2.
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和前沿研究难题。老年人骨骼肌肉系统的衰退会造成肌肉萎缩、骨质减少,进而引起肌力减退、运动能力、平衡能力下降、步行缓慢、骨脆性增大、易骨折,最终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如何从肌肉、骨骼方面研究其与骨质疏松的关系非常迫切和重要。为此,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成立了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学科组,组织专家编写《肌肉、骨骼与骨质疏松专家共识》,为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共识认为:骨质疏松与肌肉、骨骼密切相关。骨质疏松症和肌少症存在着很多共同的风险因素。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反映肌骨代谢状态,对代谢性肌肉骨骼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价有指导作用。推荐使用DXA测量肌肉质量和骨密度。肌力和平衡能力评定有助于判断跌倒风险。肌肉、骨骼存在潜在的药物作用共同靶点。肌肉骨骼运动可以增加峰值骨量,调节骨代谢信号通路,促进骨形成。骨质疏松人群应注重个体化运动锻炼。中医学认为肌肉、骨骼与脾、肝、肾关系密切,骨质疏松症的病位主要在肾、脾、经络,主要与肾虚、脾虚和血瘀有关,强调骨筋肉并重,动静结合,治疗原则宜补肾、健脾、活血。  相似文献   

3.
成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例筛选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重庆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病例筛选、诊断以及对本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防治措施。方法 对180例不同程度出现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的40岁以上成年男性,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进行骨密度(BMD)测定。按年龄段(10年)分组统计BMD值,观察各年龄段骨质疏松与骨折发生情况。结合 病史及受检人群的社会、行为因素与疾病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病例筛选、诊断与防治措施。结果 重庆地区4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出现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或X片有骨质疏松改变,进行DXA检查骨质疏松症患者(T-score≤-2.5SD)的检出率较高。40岁到69岁期间的患骨质疏松症的男性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病随年龄段上升呈缓慢增加趁势,70岁以后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男性人群中存在日常膳食钙摄人量低、活动锻炼少、嗜烟酒等不良行为因素影响较普遍;部分人患有可能影响骨代谢异常的重叠性疾病。结论 40岁以后的成年男性临床出现常见的骨质疏松症状,X片检查提示骨质疏松改变,如果DXA骨密度测定T值低于-2.5SD,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较为客观。除高龄的因素外,成年男性人群中膳食钙含量低,缺少运动,不良嗜好,患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加快中老年男性骨矿物质的丢失过早患骨质疏松症。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与针对性的药物治疗都是重要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总被引:391,自引:61,他引:3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一稿1999年1月10日在北京通过第二稿1999年10月22日在昆明通过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组长:刘忠厚 副组长:杨定焯成员:朱汉民 王洪复 张柳主件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症应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须鉴别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参考年龄、病史、骨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考虑。二、适用范围: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三、诊断基本手段1、骨密度减少以骨矿含量测定和脊柱腰椎X线片相结合判断,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EXA(双能X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  相似文献   

5.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折风险因子评估工具(FRAX)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作为诊疗骨质疏松症的常规手段,而不是单纯使用骨密度及T值作为诊断标准.本文从FRAX的概念、使用方法、预测的准确性、FRAX的种族差异、干预阈值设定以及对治疗效果评价、对骨折发生几率预测结果的影响以及与其他工具对比等方面进行了详尽说明,并列举了FRAX工具的优缺点以及目前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官方文件的相关规定.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推荐国内同道们进一步关注及更广泛在临床工作中使用FRAX评估工具来进行准确评估骨质疏松症,并推荐使用FRAX代替单纯检测BMD所进行的骨质疏松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青岛地区正常汉族成年女性峰值骨密度(PBMD)数据库与骨密度仪自身所应用数据库差异,以及对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影响.方法 应用法国DMS公司CHALLENGER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对青岛地区汉族人868例25~83岁女性居民进行腰椎(L_2-L_4)部位和左侧髋部(股骨颈、大转子、Wards三角区)6个骨骼区域的BMD.统计分析获得本地区正常汉族人女性骨密度(BMD)数据库,将其PBMD及标准差与法国CHALLENGER型DXA骨密度仪所应用数据库的PBMD及标准差进行比较分析,并分别用两组数据库对191例脆性骨折患者进行诊断,观察两者诊断阳性率的差异.结果 青岛地区汉族人群6个骨骼区域BMD随年龄变化,不同部位骨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腰椎在25~29岁,髋部在40~44岁,其骨密度峰值骨量高于法国DMS公司CHALLENGER型DXA的峰值骨量,两个数据库的标准差无明显差异.应用本地区正常汉族人女性BMD数据库可提高对脆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的诊断率约50%.结论 通过建立青岛地区汉族人群女性的骨密度数据库,确立青岛地区PBMD标准,与仪器PBMD比较显著提高了本地区汉族人群女性的骨质疏松症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1中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正常参考值的应用主讲人:刘忠厚教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主编,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组长2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诊断中的应用主讲人:杨定焯教授,华西医大附四院骨质疏松治疗中心、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副组长3峰值骨量的获得及与骨质疏松的关系主讲人:安珍教授,华西医大附四院骨质疏松治疗中心。4三维图像在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中的应用主讲人:戴克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学会骨…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疾病之一。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量减少、易发生骨折。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平片、CT、MRI、核医学检查和骨密度测量,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骨质疏松症防治涉及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但目前缺乏统一的共识,影响着学科发展和规范临床服务。为此,由来自放射、骨科、内分泌、影像技术和核医学专业专家组成的共识专家组,在充分复习国际指南、共识、文献以及国内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医疗实际情况,针对骨质疏松的影像学和骨密度测量技术、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形成共识,为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临床应用方面提供科学、具体的指导,促进我国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验证国际定量CT脊柱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否适合中国人群。方法本研究采用了3个人群:①全国多中心20~40岁正常青年人群1584例;②年龄40~83岁,总共3420例社区健康人群;③因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而就诊的432例骨折人群。腰椎骨密度采用美国Mindways的定量CT系统,测量腰椎第1~2椎体骨密度(如果有骨折椎体则测量临近的一个椎体),取平均值。采用国际定量CT腰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即腰椎骨密度120 mg/cm~3为正常,80~120 mg/cm~3为低骨量,80 mg/cm~3为骨质疏松症。社区健康人群采用脊柱侧位定位像,由有经验的骨放射医师根据Genant椎体骨折半定量分析法对胸4~腰4每个椎体分别判断为正常(0),轻度(1),中度(2)和重度(3)骨折。每个个体只要有一个椎体≥1,判断为骨折,每个个体椎体骨折的最高值作为该个体的骨折严重程度。脊柱骨折人群均有X线,CT和/或MR检查至少有一个椎体明确骨折。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如果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结果 20~40岁正常青年人的腰椎骨密度男性为(163.26±28.82)mg/cm~3,比女性(174.45±29.24)mg/cm~3低,P0.001。50岁开始,一直到80岁,女性骨密度比男性低(P0.05)。40~83岁正常社区人群以国际骨质疏松症定量CT诊断标准,人群33.2%为骨密度正常(120 mg/cm~3),38.3%为低骨量(80~120 mg/cm~3),28.5%为骨质疏松(80 mg/cm~3)。其椎体骨折的患病率分别为7.14%,14.6%和30.63%,呈倍比关系。432例确诊的脊柱骨折患者,86%脊柱定量CT骨密度低于80 mg/cm~3,其余14%骨密度在低骨量范围。结论建立了中国人群定量CT腰椎骨密度正常参考值,为定量CT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定量CT腰椎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适合中国人群,可以用于中国人群的定量CT诊断。  相似文献   

10.
大会主题:周围骨骨密度测量对骨质疏松诊断的贡献/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经上级批准,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和中国骨质疏松杂志社将于2007年5月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召开第七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暨第五届国际骨矿研究会议和新疆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2007年年会。届时将邀请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就有关骨质疏松和骨矿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作报告并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征文内容:(骨质疏松和骨矿研究领域):一、诊断研究:●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强度、骨形态结构与诊断标准关系的研究●不同人种的正常值体系●诊断标准(东西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