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邹晓  卢涛 《科技促进发展》2021,17(11):1990-1995
流域污染外部成本内部化和流域生态的保护中流域生态补偿是一种非常重要政策经济手段。新安江流域自2010年起国家实施了水污染防治横向生态补偿制度,但仍存在补偿范围不明晰、补偿金额有分歧等问题,且没有明确对补偿资金进行有效分配。鉴于此,本文以位于新安江流域上游的黄山市为研究对象,对黄山市的流域生态补偿的范围以及适应条件进行详细阐述,构建了基于信息熵值理论的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分配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反映区域人口、经济结构、生产水平、污染控制、水环境等因素异质性的一系列指标,并据此核算出7区(县)的分配比例。本研究为建立流域生态保护长效机制,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珠江流域水污染为视角,针对珠江流域水系发达,跨区域河流众多,区域各省生态状况、经济发展结构和水平具有相当的异质性特点,提出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构建必须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自主性,从流域生态补偿的主体、补偿的对象、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生态补偿金管理、政府支持等具体制度方面提出了设想,以建立适应本区域的生态补偿长效法律机制。认为流域水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目前水污染防治体系中的突出环节,生态补偿机制是控制流域水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鄱阳湖流域自然、经济社会实际,分析了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外部性的生成与表现,并在对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确定了补偿标准,提出了补偿方式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4.
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介绍水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入手,分析了目前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想.采取以纵向补偿为主、区域间横向补偿为辅的补偿机制.在纵向补偿中,增加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项目,一般性转移支付考虑增加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比重;横向补偿中建立区际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基金,采用横向补偿纵向化的方式实行区际间的水生态补偿.最后,提出了完善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跨界水环境治理中政府间协作关系的困境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行政分割、法律缺失、治理机制以及财政分担机制不完整等方面探讨了地方政府在跨界流域治理过程中陷入协作困境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建议,即强化政府间认同机制、明确法律保障制度、完善水环境政府治理体制和政府投资机制等。最后以太湖流域为例,结合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特点,剖析了其治理现状及困境,提出了该流域政府间协作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林晖榕 《科技咨询导报》2010,(29):112-112,114
本文针对敖江山仔水库流域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流域水环境管理和规划的角度提出了该流域的三大科技需求,即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技术研究需求,流域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需求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需求。研究认为只有在流域范围内实现开展流域污染防治工程建设,流域水环境容量核定与总量分配以及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三大管理与规划措施后,才能保证福州以及北翼环罗源湾地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定义、原则,介绍了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的一般步骤,并对流域生态补偿中的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资金分摊、资金使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补偿标准确定和补偿资金分摊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祝晓芸 《安徽科技》2021,(10):31-33
生态补偿机制是促进绿色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三轮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生态保护效益.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补偿工作的数据来源和技术支撑,监测数据反映了水质状况和变化趋势,对于异常情况发挥了预警作用,为流域治理提供了方向.随着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工作的推进,"新安江模式"获得大力推广,各地纷纷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相似文献   

9.
江西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社会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已成为恢复和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该文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西东江源区自然、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在对东江源区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东江源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补偿的主体和客体,估算了补偿金额(标准),提出了补偿的方式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新型的资源环境管理模式,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的关键.依据湖北省内地市州层面生态补偿的实践基础,分析湖北省当前生态补偿现状与困境,并通过比较不同生态补偿模式,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为湖北省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跨界生态环境治理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和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府际合作对于跨界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极为关键. 以安徽省重点发展区域———皖江城市带为案例地,探究了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深入分析了跨界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府际纵向和横向合作两个维度,提出跨界生态环境治理,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间应加强环境管制系统的顶层设计、理顺环境治理的制度安排以及整合合作治理的组织架构,在微观层面上政府之间应加强建立互动的合作机制、有效的工作机制、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和切实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而实现皖江城市带跨界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汾河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汾河上游流域,作为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一个独立的流域单元,是太原市唯一的水源涵养地和供水区,其生态安全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介绍了其基本状况,并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进行分析,主张运用法律的手段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建立汾河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具体办法。从而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保护生态,为汾河上游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程蔚 《安徽科技》2015,(4):15-17
<正>2010年底,国家财政部、环保部启动了全国首个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保护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并于2011年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2012年,财政部、环保部、安徽省、浙江省正式签定协议,多年积极争取的试点正式启动实施。2013年12月,《千岛湖及新安江上游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标志着新安江流域保护和发展上升为国家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可谓迫在眉睫,而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对于生态补偿制度付诸实践来说可谓至关重要.然而,在国家层面上制订统一的生态补偿标准可谓困难重重.本文在我国当前"城市圈"的维度下,针对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补偿标准制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城市圈"维度下生态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5.
王临清  付鹏 《天津科技》2010,37(6):80-82
总结在水利水电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调查中发现的工程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措施缺失或不明确、措施受制于权限,以及施工期环保措施落实不足等一系列环保问题;从"三同时"制度的执行、流域统一规划的实施以及跟踪监控机制的有效执行等方面,分析了水利水电工程竣工环保验收调查过程中上述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的原因;从流域开发整体高度和政策制度层面提出制定河流生态用水配套法律法规,强化"三同时"全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流域规划环评,尽快实行环境监理制度以及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流域生态补偿途径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文章收集、对比、总结国内外流域生态补偿研究和实践案例,归纳出在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生态补偿途径以市场为主导;而在我国,则以政府主导为主要补偿途径,目前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7.
戴轩宇  李升峰 《河南科学》2008,26(4):472-474
建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的生态补偿制度,是自然保护区取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关键.以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从保护区带来正面效益的角度,探讨了自然保护区所涉及的生态补偿问题,提出建立大丰麋鹿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漓江流域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流域生态补偿的经验,提出了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开发地签订补偿、保护合同,选择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三方面的措施,以此缓解漓江流域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以及开发者、经营者和当地居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成绩和问题兼而有之.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条件,建立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显著的特殊意义.本文将从生态补偿的科学决策机制、综合协调机制、责任追究机制、绩效评估机制、社会参与机制等五个方面探讨民族地区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具体方法,以期建立一个分工合理、决策科学、运转高效、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生态补偿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在环境保护中各相关区域(包括地区、群体、部门)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一项制度,对于确保流域生态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