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 (附2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灾的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资料21例,结果:病变位于胫骨者16例,股骨5例。病变起自骨干皮质者18例,中心者3例,结论:X线对长骨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有X线平片,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结果 临床症状轻,好发于下肢长骨干骺端或骨干,股骨6例,胫骨4例,下颌骨及肋骨各1例;皮质型10例表现为皮质内或紧贴皮质下的单层或多层透亮区,病变向骨内发展进入髓腔,周围有致密硬化带环绕,以髓腔侧明显;髓质型2例,病灶在骨内中央发展,显示为单房或多房透亮区,边缘有硬化,骨皮质菲薄,轻微向周围膨隆。结论 X线为最基本检查方法,典型病例X线平片结合临床症状即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附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的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非骨化性纤维瘤23例的X线资料。结果:病变位于胫骨者14例,股骨7例,尺桡骨2例,根据X线表现分为两型;(1)皮质型或偏心型15例。(2)骨髓型或中心型8例。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表现具有特征性。对鉴别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肋骨常见病变的X线及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3例肋骨病变的X线及CT表现。包括转移瘤11例,多发性骨髓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8例,骨软骨瘤6例,内生软骨瘤4例,骨化性纤维瘤3例,骨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结核1例。结果肋骨的常见肿瘤、肿瘤样病变及感染在X线及CT上各有自己的形态特征和影像表现。结论X线及CT能对肋骨常见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颅面骨骨纤维结构不良与骨化性纤维瘤的CT鉴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颅面骨骨纤维结构不良与骨化性纤维瘤的CT表现,探讨二者的CT鉴别要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骨纤维结构不良及8例骨化性纤维瘤患者临床及CT资料。采用鼻窦横断面CT扫描,层厚5mm,间距5mm,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结果:骨纤维结构不良4例均为多骨型,受累骨均表现为弥漫性骨髓腔闭塞膨大,呈均匀或不均匀磨玻璃样高密度,病变骨与正常骨逐渐移行,无明确分界。骨化性纤维瘤8例中,单骨型6例,多骨型2例,CT表现为膨胀性骨性肿块,按其密度改变可分为:硬化型(或致密型)2例,囊型1例,混合型5例。病变骨与正常骨均有明确分界。结论:CT能清楚显示颅面骨病变的范围、密度、边界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有助于骨纤维结构不良与骨化性纤维瘤的诊断与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CR)、CT表现及病理学改变,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确诊率,减少不必要的手术。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CR)、螺旋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病变发生于股骨下端4例,胫骨上端2例。病变在X线片上表现为界限清晰的透亮区,呈偏心性生长,紧靠骨皮质内侧,外形呈卵圆形,长轴多与骨纵轴平行。部分可见骨嵴存在,其周围可见硬化带,无明显骨膜反应。在CT平扫片上可见病变对骨皮质、髓腔的侵犯范围,并可见硬化缘、骨嵴及分隔等,无坏死低密度区。瘤体非骨质部分CT值平均为63.3Hu。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有典型的X线(CR)、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术前能够确诊,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骨非骨化性纤维瘤(NOF)的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收集35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长骨NOF的影像学表现,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在4.5~38岁,平均年龄16.6岁。全部病例作了X线检查,CT检查11例,MRI3例。结果:发生于股骨13,胫骨19例,腓骨3例;病变位于皮质内者4例,皮质髓腔者29例,髓腔1例;圆形5例,长圆形18例,分叶12例;肿瘤长径1.0cm~6.5cm,长径〉宽径〉前后;病变边缘均有硬化,内边缘见骨嵴17例,分隔12例,钙化4例,2例合并病理骨折。平均CT值63Hu,MRI T2WI见病变组织信号增高。结论:发生于青少年下肢长骨皮质和髓腔局限性伴有硬化边的骨破坏可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8.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骨骼病变,好发于青少年长骨的干骺端,特别是胫骨和股骨,发生于肋骨者罕见[1~4].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的肋骨非骨化性纤维瘤,并结合文献,对其X线和CT表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少见部位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附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发生于少见部位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的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检查资料11例。结果11例少见部位的骨化性纤维瘤病变位于股骨4例,肱骨2例,胫骨1例,锁骨1例,肩胛骨1例,坐骨1例及耻骨I例。X线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或囊状骨质破坏、边缘有硬化(10/11):内部伴有粗乱骨嵴(7/11);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块;可伴病理性骨折(1/11)。结论X线检查对发生于少见部位骨化纤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骨非骨化性纤维瘤( NOF)的X线影像学特征,提高X线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长骨NOF,所有病例均作X线平片检查,观察病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结果:发生于股骨远侧干骺端19例,胫骨近侧干骺端10例,胫骨远侧于骺端3例,均为单发.病灶多沿患骨的长轴生长,多呈圆形或椭圆形,23例边缘有分叶,28例病灶边缘可见硬化边.结论:熟悉长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影像学特点,对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中病变起源于筛窦6例,额窦4例,蝶窦3例,额骨、上颌骨额突各1例;10例首发病例多呈卵圆形,形态规则,5例复发病例中4例形态不规整。CT表现:11例于骨窗上均呈密度不均匀的"磨玻璃"样略高密度或高密度肿块影(与脑实质比较),内部均可见大小不等的囊变区,1例伴点状更高密度钙化影,7例肿瘤周边可见特征性"蛋壳样"骨壳形成,其中5例于其内侧可见到环形或弧线形底密度影。MR表现:8例中,肿瘤实性部分于T1WI呈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7例;呈高信号1例,T2WI呈低信号7例(与脑灰质比较),其中4例混有片状高信号影;继发囊变者4例,T2WI均呈高信号,T1WI呈等信号、低信号各2例;增强后,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囊变部分不强化,而囊壁及间隔明显强化。结论CT是颅面部骨化性纤维瘤的首选检查方法,尤其是CT骨窗对该病诊断价值较大,MRI表现也具有一定的特征,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二者的联合应用可提高该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导了9例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和CT表现,其中发生于锁骨2例、胫骨1例、鼻腔2例和筛窦2例、股骨1例,另1例为肱骨和桡骨多发。其主要表现为(1)骨性肿块;(2)膨胀性破坏;(3)骨质硬化。讲座了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资料,20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CT检查12例,MR检查1例。结果19例病灶位于长管骨,包括胫骨11例,股骨6例,肱骨2例,另1例位于肋骨;干骺端11例,骨干5例,骨端4例。按影像学表现分为两型:皮质型(或偏心型)14例,髓腔型(或中央型)6例。皮质型病灶位于骨皮质内或骨皮质下,X线平片、CT表现为皮质内或皮质下的单房状(10例)或多房状(4例)偏心性骨质破坏区,伴有轻度膨胀,灶内可见纤细的残留骨嵴,病灶周围有清楚的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髓腔型病灶位于骨髓腔,X线平片、CT表现为呈中心性扩张的类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有薄层硬化边,可伴有轻微膨胀,骨皮质变薄。1例皮质型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结论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病理学上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相似,但影像学特征不同,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典型病例单凭X线平片即可诊断;CT较X线平片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灶内及周围骨结构的详细情况,对明确诊断起重要作用;MRI显示软组织及骨髓优于CT,能帮助对个别病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附42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42例均行X线检查,28例CT检查,12例MR检查。结果:①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破坏:X线36例,CT 22例,MR 6例;②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 33例,CT 18例,MR 4例;③邻近病灶端骨质轻度硬化:X线 16例,CT 14例,MR 8例;④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 9例,CT 8例,MR 4例;⑤骨膜反应:X线 2例,CT 1例;⑥软组织肿块:X线 1例,CT 3例,MR 1例;⑦病灶内单发或多发液-液平面:CT 21例,MR 10例。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颌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各种病变的影像特点。结果:68例患者中,牙源性囊肿19例,造釉细胞瘤10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混合性牙瘤4例,上皮瘤1例,间叶性肿瘤1例,鳞癌13例,腺样囊腺癌4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2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良性病变多表现为颌骨膨胀性改变,病灶密度不均,边缘光整.类圆形或分叶状:恶性者常有骨质破坏改变及邻近软组织肿胀。结论:CT能够明确肿瘤范围、骨质改变,对疾病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