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用OB胶粘合神经后的抗牵拉强度及神经修复的效果,对其粘合神经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Wistar大鼠72只,以左侧坐骨神经建立修复模型,随机分为神经缝合组和粘合组,每组36只。缝合组用9-0无创尼龙线做神经外膜缝合4针,粘合组用OB胶粘合神经断端。分别于术后0d、1、2、3、4、8周进行大体观察、生物力学、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结果生物力学检测,术后1周和2周粘合组与缝合组最大抗牵拉强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生理检测,术后4周和8周粘合组与缝合组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缝合组在缝线周围可见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异物炎症反应;而粘合组吻合口处无明显炎症反应,再生轴突排列较缝合组更规则。结论OB胶粘合神经是一种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纤维蛋白胶粘合法与神经外膜缝合法修复周围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粘合组和缝合组,每组10只。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术后8周,各组取8只大鼠进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每组其余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粘合组与缝合组比较,运动神经潜伏期延迟比、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比、有髓纤维截面积恢复比、肌湿重恢复比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t值分别为2.32、2.43、2.39、2.36,P值分别为0.032、0.029、0.030、0.031)。结论 应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损伤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神经接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应用耳脑胶及生物蛋白海绵修复大鼠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以成年Wistar大鼠的一侧面神经颊支损伤为实验模型,将30只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进行实验,每组10只,实验组1为胶粘组、实验组2为小间隙加胶粘组、对照组为外膜缝合组.术后8周,采用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和组织学观察,每组余2只取标本做透射电镜观察,评价面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组1、组2的面神经吻合口内肉芽组织很少,吻合口处瘢痕很小,可见神经生长良好,均未形成神经瘤;组1和对照组在神经吻合部位远端电刺激后口轮匝肌处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2和对照组在神经吻合部位远端电刺激后口轮匝肌处神经动作电位潜伏期和波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观察组1再生神经纤维中有髓神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结构基本接近正常,组2再生神经中髓鞘数量多,厚度基本接近正常,板层结构质密,神经丝完好.结论 耳脑胶粘合修复大鼠面神经具有与外膜缝合同样的效果,并且手术操作简便;耳脑胶联合生物蛋白海绵修复大鼠面神经效果较好,优于外膜缝合法.  相似文献   

4.
纤维蛋白凝胶粘合加外膜固定修复周围神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比较凝胶粘合技术与显微缝合技术修复周围神经的效果,选用健康雄性SD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即缝合组和凝胶粘合组,每组各10只动物。以大鼠左侧坐骨神经为修复神经模型进行实验。全部采用双面刀片切断坐骨神经方法。粘合神经后用类似锚式缝合进行外膜固定。术后瞬间,各组取2只大鼠修复神经进行纵向冰冻切片,观察神经对位情况,其余动物连续饲养8周,进行电生理、组织学及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凝胶粘合瞬间神经对位获得改善,术后8周粘合组神经纤维较缝合组平直,吻合口远端纤维较缝合组密;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轴突截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认为,采用凝胶粘合法修复周围神经较常规缝合法优越,加用外膜固定缝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应用于几丁质室修复颞骨内面神经缺损神经固定的可行性及神经再生的效果。方法 成年大耳白兔48只,左耳颞山脚内面神经缺损均用几丁质室桥接,固定颞骨内面神经的方法为实验组采用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粘合法,对照组采用缝合法及自然放置法,术后1、3个月进行功能测试和组织形态学研究。结果 医用胶粘合作用强,能将颞骨内面神经固定于几丁质室内而不引起几丁质室变形,豁裂;粘合法神经再生成功率高,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功能恢复良好,优于缝合法和自然放置法,结论 几丁质室修复兔颞骨内面神经缺损应用α-氰基丙烯酸酯医用胶固定颞骨内面神经切实可行,方法简便,省时,神经再生质量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神经离断后的不同时间采用吻合、植入两种再支配方法的术后效果及每种方法在不同时限的效果。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采用植入法,B组采用端端吻合法;每组分别以1、3、5、7个月再支配时间又分为四个亚组,每个亚组3只白兔,6侧神经。切断各组白兔的面神经颈支后,行神经再支配,并于术前和术后2个月在光镜下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神经肌肉电生理指标的检测。结果实验设计时限内,A、B两组术后2个月刺激颈支均可引起颈阔肌的收缩。颈支离断1个月及3个月时行再支配,其电生理指标显示吻合法优于植入法(P〈0.05);5个月时两种手术方法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个月时植入法优于吻合法(P〈0.05)。结论A、B两组在不同时间其修复效果有差异,且修复越早亚组的指标越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修复周围神经后早期的抗牵拉强度及其动态变化。方法 Wistar大鼠 96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神经缝合组 (n =48)和粘合组 (n =48)。切断大鼠左侧坐骨神经 ,缝合组用 11 0无创尼龙缝线作端端缝合 ,粘合组用纤维蛋白胶粘合两断端。于术后 0、3、7、14、2 1和2 8d 6个时间组 (每组n =8)取材 ,测量神经断裂时的最大负荷、功耗 ,并描绘出神经应力 -应变曲线。结果 神经抗牵拉强度曲线表现出粘弹性特性。缝合组与粘合组的最大抗牵拉强度及功耗 ,在术后 0、14、2 1和 2 8d时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 ;但在术后 3、7d时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P <0 .0 5 )。结论 纤维蛋白胶有足够的抗牵拉强度 ,可以满足大鼠神经修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行端侧吻合口自体雪旺细胞(Sc)移植对端侧吻合的作用,探讨改善端铁合质量的方法。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左腓神经端端吻合组;B组,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组;C组,左胫腓神经端侧吻合后再生小室内注自体雪旺细胞悬液组。于术后2、4、6个月每组分别取8只大鼠取材、检测,依次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肌湿重、组织学及电镜观察等。结果:C组与B组各项指标比较:肌力、肌纤维截面积、有髓纤维截面积差异有显著性(P<0.05)。神经电生理、肌湿重、有髓纤维数目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显示恢复较好,某些指标(神经电生理、肌湿重、肌纤维截面积)在6个月时接近A组(P>0.05)。结论:自体雪旺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周围神经端侧吻合轴突侧支发芽,改善端侧吻合口质量。  相似文献   

9.
应用“细胞外科”技术进行周围神经修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细胞外科”技术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神经直接缝合组、粘合组及“细胞外科”修复组,每组10只大鼠。“细胞外科”组冷冻切割前采用含钙离子阻滞剂的保护液浸泡神经10分钟,然后用液氮喷雾冷冻、切割和快速粘合。实验后第4周各组取2只大鼠坐骨神经,进行组织学观察。实验后8周进行神经电图检查并取材作组织学观察检查。结果“细胞外科”组有髓神经纤维排列较缝合组和粘合组致密、平直,瘢痕形成较少。吻合口神经纤维通过率、吻合口远端有髓轴突的截面积,“细胞外科”组较缝合组和粘合组高。结论“细胞外科”技术优于粘合及缝合技术。  相似文献   

10.
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兔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骨修复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 cell,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各材料组兔MSC的增殖、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se,ALP)的活性和染色、细胞贴壁率及I型胶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1)各组材料对细胞贴壁率及促增殖作用的影响总体上由强到弱依次是:对照组2→实验组→对照组1[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对照组3→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各组细胞的I型胶原表达水平和ALP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实验组→对照组3→对照组1→对照组2→单纯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可显著保进MSC贴壁率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处理方法的改进,找出一种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理想替代材料。方法:取24只兔子,将兔左侧面神经上颊支切断以造成面神经缺损1.0cm的模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为联合运用冻融法和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组,对照组为自体面神倒置修复组,每组12只。术后3个月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有髓神经纤维计数以及电镜观察,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对面神经恢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两组兔子均存活,切口愈合良好,兔面形基本对称;实验组与对照组左侧面神经上颊支传导速度分别为(55.74±10.56)m/s及(61.34±9.72)m/s,差异无显著性(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移植体远端吻合口邻近4.0mm段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8173.62±918.38)n/mm2及(18601.21±982.31)n/mm2,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电镜检查结果相似。结论:联合运用冻融法和化学法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能满意修复一定长度的面神经缺损,可以作为自体神经的一种有效替代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脉冲等离子体方法涂层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NTF)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GLA)神经导管修复犬胫冲经缺损的疗效。方法 18只杂交犬.每只犬左后肢制成胫神经2.5cm缺损模型,随机分别应用三种方法修复。A组:应用脉冲等离子体方法涂层CNTF的PGLA神经导管;B组:单纯PGLA神经咩管;C组:自体神经。应用苏木精-伊红和Masson染色、S-100免疫组化染色、神经电生理及神经轴突计数方法评价神经再生效果。同时动态记录犬行走步态变化,实验观察期3个月。结果 神经导管血管化良好且大部分降解吸收,再生神经均已通过所有神经导管。A组与C组的神经传导速度和神经轴突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的数据均优于B组(P〈0.05)。A组和C组的犬基本恢复正常行走步态,而B组犬仍有跛行。结论 脉冲等离子体方法涂层CNTF的PGLA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犬2.5cm胫神经缺损,取得与自体神经相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生物粘合剂粘合神经的实验研究: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Wistar大白鼠作实验动物,以入纤维蛋白元、凝血酶、钙、胶原制成粘合剂,将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进行粘合修复,并与传统的缝合法修复作对照。从组织学观察发现,粘合法修复的神经,其神经外膜较完整,肉芽肿形成轻,髓鞘退变较少。与缝合法修复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加用胶原的粘合组,虽可增加粘合强度,但增加了与周围组织的粘连程度。  相似文献   

14.
侧侧缝合法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种新的治疗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一侧侧缝合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方法:SD大鼠12只,双下肢随机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将两侧腓总神经在相同部位以相同的力度钳夹损伤;实验侧将损伤的腓总神经远端与胫神经靠拢后,切开相邻面的束、外膜,互相侧侧缝合,对照侧不作进一步处理。3个月后,对神经的再生情况进行肌电图、组织学等检查。结果:实验侧腓总神经远端有良好的神经再生,再生的神经纤维质量与对照侧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经侧侧缝合修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再生;侧侧缝合法是一种新的修复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神经导管修复周围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坐骨神经,制成14mm的大鼠坐骨神经缺损模型。根据不同修复材料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glycolic-lacticacid,PGLA)神经导管;B组:甲壳素涂层的PGLA神经导管;C组:单纯PGLA神经导管;D组:自体神经移植作为对照。术后4周和12周行大体观察、肌电图检查、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组织学观察,图像分析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4周A、B及C组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D组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2周各组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肌电图、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再生神经轴突数量及再生神经质量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移植神经轴突直径、髓鞘厚度、纤维密度与A、B及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组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束形成少。结论甲壳素涂层并预置引导纤维的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吻合方式(连续性血管吻合、间断性血管吻合)对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69例终末期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成3组,连续缝合组、双侧间断缝合组、单侧间断缝合组,按不同的血管吻合方式进行手术,比较各组间内瘘成功率的差异。结果间断缝合组与连续缝合组内瘘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间断缝合组与单侧间断缝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手术中,采取间断缝合法吻合血管比连续缝合法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而双侧间断缝合法与单侧间断缝合法比较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7.
猕猴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利用化学萃取法获得的神经支架制备猕猴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物修复40mm尺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 共使用成年猕猴9只,随机取其中的6只,培养自体雪旺细胞,应用已经制备好的去细胞神经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周围神经移植体修复猕猴尺神经的40mm缺损。实验分实验组,空白组,正常对照组3组。术后5个月通过形态学,肌电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结果 3组均未发现猕猴双手有糜烂或溃疡形成,猕猴小鱼际肌群的饱满度和弹性于术前无明显差别。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小鱼际肌群的运动动作电位潜伏期.最大振幅及再生神经纤维的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实验组与空白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自体源雪旺细胞微注入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构建的组织工程化神经移植物修复猕猴40mm的尺神经缺损,可取得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刘康  韩西城 《中国骨伤》1994,7(4):11-12
将45只大白鼠随机分为三组,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第一组用纤维蛋白粘合剂吻接,第二组用ZT胶行神经外膜粘接,第三组用9~0针线行常规神经外膜缝合。术后分别于1、2、3月时将每组动物各取5只检测,通过电生理学、组织学及电镜超微结构的观察来评价三种方法的效果。结果表明,纤维蛋白粘合剂、ZT胶的修复效果与缝合法无显著差异,并有简便,省时省力,无神经损伤,对位准确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50只成年雌性DA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用5种移植物桥接大鼠1.5cm坐骨神经缺损。A组: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种植类许旺细胞移植组;B组:冻干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C组: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组;D组: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E组:自体神经移植组。术后4、24周通过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肌肉湿重及组织学指标评价各组修复神经缺损的效果。结果术后24周A、E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E组的各项指标均优于B、C、D组(P〈0.05或P〈0.01)。结论冻干化学去细胞神经是良好的神经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24只,无菌条件下切断双侧面神经下颊支,制成15mm的兔面神经下颊支缺损模型。左侧用甲壳素涂层聚丙交脂-乙交脂共聚物[poly(L-lactide-co-glycolide),PGLA]神经导管修复;右侧用翻转自体神经修复作为对照。术后5周、10周和14周行大体观察、电生理检查、组织学、电镜观察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术后5周观察到神经导管中有新生轴索通过,再生神经发育不成熟;右侧自体神经修复近段有髓神经纤维均匀疏散分布,远段未见明显再生神经束形成。术后14周左侧再生神经已通过神经导管长入远端,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自体神经修复侧再生神经质量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神经修复再生纤维密度优于神经导管修复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自体神经修复侧近段神经髓鞘部分空泡样变性及脱髓鞘改变,远段再生神经纤维束形成少,面肌联带运动程度较导管修复侧严重。结论:甲壳素涂层PGLA神经导管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有望替代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