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6 0名患者随机分为二组 ,A组于围手术期输血 ,B组不输血 ,于术前术后测T细胞亚群活性 ,行样本间t检验。结果 :围手术期输血组其免疫功能降低 ,与未输血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食管癌围手术期输血可降低机体免疫力 ,应尽可能减少术中失血 ,以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术期自体/异体输血对食管癌病人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59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为三组,Ⅰ组(不输血组)30例,Ⅱ组(异体输血组)18例,Ⅲ组(自体输血组)11例,于术前、术后1、7、14d分别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结果以Ⅰ组为对照,Ⅱ组异体输血后病人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受抑程度明显(P〈0.05),而Ⅲ组自体输血后病人的各项免疫功能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围术期异体输血损伤食管癌病人的免疫功能,自体输血则不对病人的免疫功能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成分输血对食管癌患者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的影响,为临床合理输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食管癌根治手术患者50例,按围手术期输血与否及输血成分分为A、B、C、D、E 5组,每组10例:A组围手术期不输血,B组围手术期输入异体滤白悬浮红细胞,C组围手术期输异体悬浮红细胞,D组围手术期输异体滤白新鲜冰冻血浆,E组围手术期输异体新鲜冰冻血浆,另选1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于手术前、术后2、5、10d外周静脉采血。采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4-FITC/CD25-PECy5/CD127-PE标记Treg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Treg细胞比例以CD4+CD25+CD127dim/-Treg细胞/CD4+T百分率表示。结果 A、B、D组术后2dTreg细胞比例开始增加,至术后5~10d恢复到术前水平。C、E组术后2dTreg细胞比例增加,至术后10d仍未恢复正常,且C、E组术后各时间段Treg细胞比例均分别高于B和D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滤白细胞输血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无显著影响,输非滤白成分血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4.
输血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输血对围手术期肺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手术前1周之内、术后2d、术后7d和术后14d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免疫荧光法测定T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NK)细胞。结果:术后14d时输血患者的CD3^ 、CD4^ 、CD4^ /CD8^ 都显著低于未输血且(P<0.05),而CD8^ 显著高于未输血组(P<0.05)。输血组患者的NK细胞也低于未输血组。结论:输血能抑制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因而围手术期应尽可能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45例食管鳞癌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10天检测外周血清中IgG、Igh、IgM、C3、C4的含量,对比术前、术后各指标的差异。结果食管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指标中IgG、IgA、IgM的含量,术后第1天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0天与术后第1天比较升高显著(P〈0.05),与术前比较稍低,无显著性差异。补体C3、C4含量围手术期变化不明显。结论外科手术所致的创伤可以降低食管癌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术后随着手术创伤的恢复,机体免疫功能可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围术期输血对肺癌病人CD3、CD4、CD8、CD4/CD8的影响,对输血与机体免疫抑制的关系作一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对40例肺部肿瘤的病人随机分组,输血组病人在术中输血600ml,测定、比较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肺癌病人在术前的CD3、CD4、CD4/CD8明显低于良性肿瘤组(P<0.05,P<0.001,P<0.001),输血组在术后表现为CD3、CD4/CD8的降低和CDR的明显升高(P<0.05,P<0.001,P<0.005),与非输血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P<0.001,P<0.001)。结论 肺癌病人的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细胞亚群的测定能够反映这一状态的存在;围术期输血对肺癌病人的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义伟  徐峰 《江西医药》2013,48(1):82-85
血液保护是指在围手术期采用或者联合应用各种技术保护和保存血液,以达到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的目的[1]。恶性肿瘤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免疫监控能力降低和免疫功能的抑制,麻醉、手术和术中异体输血又加重免疫功能的抑制,使术后感染和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机会增加。近年来,临床用血量日益增长,而血源有限。  相似文献   

8.
食管癌为易发生营养不良的恶性肿瘤,目前手术仍是可切除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营养不良是影响手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尽早改善食管癌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利于围术期的管理。免疫营养分为免疫营养素和生态免疫营养。免疫营养素富含特定营养素,含有免疫调节成分;生态免疫营养是指营养配方中含有生态制剂,能够调节肠道微环境,提高肠道免疫能力。两者各具特点,总的来说,通过维护肠道菌群和肠屏障功能,促进营养吸收,从而改善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和缩短住院时间。本文将从免疫营养素和生态免疫营养2个角度分别阐述食管癌围术期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输血对胃癌手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输血对胃癌手术患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38例进展期胃癌手术病例,分成输血组(BT组)24例非输血组(NBT组)14例,测定术前,术后第1、3、7天时CD2、CD3、CD4、CD8、NK细胞活性、IL-2、sIL-2,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1.术后CD2、CD3、CD4、NK细胞活性,IL-2均明显下降,第一天最低,恢复时BT组明显缓慢,差异有显性;2.BT组术后CD8以3天左右升高明显,CD4/CD8显下降(P<0.01),说明免疫功能受抑;3,sIL-2术后第1天即上升,在BT组最为明显,差异显。结论:输血对胃癌手术患近期免疫功能产生抑制效应,提示肿瘤手术患术中,术后应慎用或避免输血。  相似文献   

10.
伴糖尿病的食管癌与贲门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方法,初步探讨食管癌、贲门癌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对手术治疗的食管癌、贲门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与同期手术的未合并糖尿病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食管癌、贲门癌患者并不少见,术后心肺功能紊乱和吻合口并发症均较无糖尿病组为高。结论:食管癌、贲门癌与糖尿病关系密切,合理控制血糖对患者平衡渡过围手术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静脉营养支持对恶性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132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指标,观察T细胞亚群CD3^ 、CD4^ 、CD8^ 以及CD4^ /CD8^ 比值的变化。结果:用静脉营养的A组和B组术前和术后一周自身比较,CD8^ 明显下降,CD4^ /CD8^ 明显上升;组间比较可见,不论是否给予化疗,用静脉营养的组术后CD4^ /CD8^ 明显高于未用静脉营养的组。结论:围手术期静脉营养能促进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免疫损害的修复,在短期内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围手术化疗期胃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之斌  石毅等 《云南医药》2001,22(5):370-372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患者围手术化疗期的细胞免疫功能及手术、化疗、免疫制剂对其影响。方法:第一阶段经手术切除的41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1化疗组;2.免化组(5-氟脲嘧啶联用干扰素-alb);3.单纯手术组(对照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6周、术后10周进行T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第二阶段对经胃癌根治术的36例患者围手术化疗期进行了5-氟脲嘧啶联用干扰素-alb的临床治疗观察。结果: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前免疫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术后短期内无明显改变。结论:术后化疗可损害患者的免疫状况、联用干扰素(IFN)可减轻化疗对免疫的损伤(术后6周以上尤明显)胃癌患者术后应继续用免疫增强剂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降低心脏手术中输血量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收集中山医院2015年9月—2016年3月接受心脏手术患者148例,分为对照组76例,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72例(未输血48例,输血24例),采用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比较两组的主要临床指标,并采用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研究组输血率为33.33%,平均输血量327.08 ml;对照组输血率为67.11%,平均输血量608.55 ml;两组患者输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输血组和输血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术前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术后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体重为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围手术期综合血液管理方法能有效降低心脏手术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白皓  刘磊 《贵州医药》2022,(5):699-700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围手术期出血及纤溶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33),两组患者均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治疗,对照组在围术期不予以特殊治疗,观察组在围术期予以氨甲环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失血情况、输血情况、凝血功能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术中显性、隐形失血以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输血人数、输血率、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 d两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纤维蛋白(FIB)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患者,围术期运用氨甲环酸在不影响术后凝血功能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输血率以及输血,同时还可加快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5.
食管胃吻合方法与切口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吻合器在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中降低切口感染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8年3月手工吻合43例与2006年3月器械吻合59例病人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吻合术,比较器械吻合组和手工吻合组术后切口感染率的发生。结果:器械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较手工组短,术后并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及围术期死亡率均较手工组明显降低。结论:器械吻合方法操作简便,吻合可靠,手术时间短,感染率降低,较手工吻合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赵欣  车丽敏  王绍飞 《河北医药》2024,(9):1330-1334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的相关因素以期实现针对性干预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以降低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和保证用血安全。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入住骨科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200例,根据是否进行异体红细胞输血分为输血组(n=96)和非输血组(n=104),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等围术期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围术期各资料的差异并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行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96例,未进行异体红细胞输血104例,围术期异体红细胞输血率为48.00%(96/200)。输血组术后发生感染性、心脑血管、应激性溃疡和血栓情况高于非输血组,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入院时Hb、HCT、ALB、Cr、ASA麻醉分级、麻醉类型、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管放置情况、术后Hb和异体红细胞输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发现:高龄、低BMI、...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术中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对肿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入院治疗的胃癌、结肠癌根治手术的44例患者,将手术过程中异体输全血400 mL的22例患者为异体输血组(对照组);将手术前22例患者切皮放血400 mL,为自体输血组,同时等量输入羟乙基淀粉,术中患者再输回自体血,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血常规变化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自体输血组患者输血1 h至术后24 h Hct及Hb较异体输血组降低明显(P0.05);两组患者输血前PT及APTT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且在输血前后均发生延长同时PLT和FIB发生减少(P0.05)。结论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肿瘤患者围术期凝血功能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自体输血和异体输血对肺癌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变化及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肺癌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自体输血组(A组)术前采血400ml,术中回输给患者;异体输血组(H组)术中输异件全血400ml。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5天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数量。随访1~3年的生存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1天CD3^+、CD4^+、CD4^+/CD8^+和NK细胞数明显少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第5天H组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量仍较术前显著下降。2、3年的生存率A组为80%、64%;H组为52%、36%(P〈0.05)。结论 围术期输异体血可严重抑制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自体输血免疫抑制恢复快,可延长肺癌患者术后生存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输血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胃肠肿瘤患者80例,依据氧供氧耗原理将这些患者分为POTTS指导组(评分组40例)和卫生部输血指南组(指南组40例)2组,对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红细胞悬液输注率和量、异体输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术后引流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输血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评分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红细胞悬液输注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5%(22/40)、0,均显著低于指南组88%(35/40)、5%(2/40)(P<0.05),输注量显著少于指南组(P<0.05),术后拆线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指南组(P<0.05),输血费用显著低于指南组(P<0.05)。结论胃肠肿瘤围手术期输血中依据POTTS指导输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食管癌的单纯手术和单纯放射治疗、化疗疗效均不理想,因此采取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才能使其治疗效果有明显改善,同时能提高远期生存率.但由于食管癌病人本身全身脏器功能减退,应激、免疫和代谢机能均明显降低,再加上根治性放疗对患者心、肺的损害,使该类病人在病理生理上存在特殊性.食管癌根治性放疗后再手术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单纯手术组要明显增多,尤以心肺系统和术后吻合口瘘为甚.所以做好这些食管癌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及降低手术死亡率十分重要.本人就22例食管癌病人放疗后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