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防治是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天敌昆虫及捕食螨作为传统的生物防治产品,在控制农作物害虫害螨,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在赤眼蜂、平腹小蜂、捕食螨等害虫天敌的规模化扩繁技术,田间应用技术及示范推广中取得的主要成就进行归纳总结,并对目前以天敌为主的生物防治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主要成就包括:研制出全国首台全自动控制生产人造卵卡机,解决了连续传代防污染的问题;首次应用大卵(蓖麻蚕卵)人工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成功,为国内应用柞蚕卵繁殖赤眼蜂提供了宝贵经验;首次在国内应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完善和提高了平腹小蜂人工大量繁殖技术和田间应用技术,提高了平腹小蜂防治效果,降低了平腹小蜂应用成本;从荷兰引进胡瓜新小绥螨,成功应用于防治柑橘红蜘蛛和园艺作物上的蓟马等。极大地推动了华南地区害虫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及示范应用。  相似文献   

2.
评价了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麻纹蝽平腹小蜂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20%除虫脲SC、20%灭幼脲SC和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的影响较小,施药后的叶片对平腹小蜂的致死数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和522.5g/L高氯·毒死蜱EC对平腹小蜂的药害毒力较大,喷药后3d后的校正死亡率仍在70%以上。各药剂叶片残留对平腹小蜂的持效期长短依次为:4.5%高效氯氰菊酯ME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522.5g/L高氯·毒死蜱EC2.5%溴氰菊酯SC1.8%阿维菌素EC8000IU/mg苏云金杆菌SC20%灭幼脲SC20%除虫脲SC,对平腹小蜂的安全间隔期依次为15d、10d、7d、7d、3d、1d、1d、1d。生产上建议首选上述2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和Bt制剂用于防治害虫,在药剂安全期过后再释放平腹小蜂。  相似文献   

3.
基于CNKI的平腹小蜂中文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总库(CNKI),以平腹小蜂为主题进行搜索,以CNKI提供的数据为基础按文献发表的趋势、学科分类等7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腹小蜂研究从20世纪50年代至2012年,文献记载共305篇,而1979年以前文献量比较少,80年代后文献量大为上升;从省份方面分析,共有23个省市参与平腹小蜂的研究,其中以广东、福建、北京、湖南、浙江、四川、辽宁为主要研究地域;从文章量与引文量分析看,研究的热点是植物保护、果树、林业、农业基础和生物学等.研究的单位和主要研究人员以中山大学、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和广东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位列前3,并以研究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蟓及平腹小蜂生物学研究作为重点.  相似文献   

4.
经测定,敌百虫对荔蝽平腹小蜂的LC_(50)为17.9ppm.本试验取10ppm作为对该蜂的亚致死剂量,用此剂量处理成蜂1h,成蜂平均寿命为6.4d,而对照组(丙酮处理)平均寿命为30.9d,两者差异极显著;用此剂量处理过的成蜂,寄生率为30.1%。而对照组为47.5%,差异显著.用3种杀虫剂处理寄主卵内不同发育期的平腹小蜂,其中杀虫双、杀灭菊脂对各发育期影响均较小,最高死亡率不超过6%,故在防治果蛀虫时可选择使用;甲胺磷对荔蝽平腹小蜂的卵期、幼虫期和预蛹期可造成20%-30%的死亡率,而且该药残效期长,建议在释放寄生蜂的果园避免使用此药防治害虫.  相似文献   

5.
40%杀灭菊酯、2.5%溴氰菊酯对荔蝽平腹小蜂成虫的LC_(30)分别为24.1×10~(-6)和35.41×10~(-6)。本试验分别取20×10~(-6)杀灭菊酯和35×10~(-6)溴氰菊酯作为亚致死剂量,对成蜂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其寿命缩短、寄生率下降。经t测验,与对照的差异极显著(1≥0.01)。用这2种农药的田间推荐使用浓度对荔蝽平腹小蜂的卵期、幼虫期、预蛹期及蛹期处理结果,最高死亡率不超过10%。因此当释放平腹小蜂的果园需要用药防治其它害虫时,可以选择使用这类农药,但要注意农药的残效作用对成蜂的影响,尽量选择平腹小蜂发育的前期喷药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6.
利用平腹小蜂Anastatussp.防治荔枝蝽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平腹小蜂在田间以成虫和老熟幼虫越冬.平腹小蜂成虫的抗寒性比较差,如3℃条件下待续2~4d就出现部分虫体被冻死,但仍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在3℃条件下持续10d以后,还有1/5的被测试虫体未被冻死.成虫羽化的最适温度为30~32℃.荔枝蝽产卵始盛期为当年第1次散放平腹小蜂的最适时期,于散放平腹小蜂前10d喷第1次农药,再行放蜂,又于放蜂后50d喷第2次农药,还可防治其它病虫害,是最佳的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7.
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平腹小蜂Anastatus sp.防治荔枝蝽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结果表明,平腹小蜂在田间以成虫和老熟幼虫越冬。平腹小蜂成虫的抗寒性比较差,如3℃条件下待续2 ̄4d就出现部分虫体被冻死,但仍有一定的抗寒能力,在3℃条件下持续10d以后,还有1/5的被测试虫体未被冻死。成虫羽化的最适温度为30 ̄32℃。荔枝蝽产卵始盛期为当年第1次散产腹小蜂的最适时期,于散放平腹小蜂前10d喷第1次农药,  相似文献   

8.
在植食性害虫寻找寄主和天敌寻找定位害虫过程中,次生物质中的特异性化合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荔枝害虫的寄主选择机理,同时也可为提出新的荔枝害虫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重点阐述了对荔枝蒂蛀虫和荔枝蝽有引诱和刺激产卵作用的植物特异性化合物研究进展,探讨次生代谢物对平腹小蜂的引诱作用,同时分析和讨论昆虫行为与寄主植物次生物质关系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荔蝽卵平腹小蜂对荔蝽卵的寄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蝽卵平腹小蝮是荔蝽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在荔蝽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记述了该蜂对荔蝽卵的关寄生特性、产卵针管长度、寄主卵被寄生后体内发生组织解离现象以及平腹小蜂在寄主卵内的胚胎发育等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方式,为平腹小蜂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柞蚕卵进行田间挂卵自然诱集平腹小蜂的试验结果表明 :10月上旬诱集的数量最多 ,11月中旬后则诱集不到平腹小蜂 ;几种植物中 ,以芦苇上的卵卡诱集的蜂量最多 ,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也最高 ;纸张作卵卡 ,以白色的效果最好 ;一般田间挂卵 10 d为宜 ;卵块的卵粒数以 14- 2 8粒较佳 ;平腹小蜂在白天活动 ,寻找寄主寄生 ,夜晚不活动 ,也不寄生 ;田间挂卵后 2 2 d,平腹小蜂即可羽化 ,羽化 4 d后达到高峰 ,同一批卵块平腹小蜂羽化时间可持续 1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11.
用柞蚕卵进行田间挂卵自然诱集平腹小蜂的试验结果表明:10月上旬诱集的数量最多,11月中旬后则诱集不到平腹小蜂;几种植物中,以芦苇上的卵卡诱集的蜂量最多,平腹小蜂的寄生率也最高;纸张作卵卡,以白色的效果最好,一般田间挂卵10d为宜,卵块的卵粒数以14-28粒较佳;平腹小蜂在白天活动,寻找寄主寄生,夜晚不活动,也不这一;是挂卵后22d,平腹小蜂即可羽化,羽化4d后达到高峰,同一批卵块平腹小蜂羽化时间可  相似文献   

12.
三种平腹小蜂杂交试验及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广东荔蝽平腹小蜂Anastatus sP.、北京油松毛虫平腹小蜂Anastatus sP.和黑龙江落叶松毛虫平腹小蜂Anastatus sP.等三种小蜂通过三年的杂交试验结果表明,上述三种平腹小蜂之间均可互交,可获得杂交第一代、第二代及第三代,而且其雌性比越来越高;通过对上述三种小蜂的六个不同部位的电镜扫描及相片观察,可看出其超微形态无明显区别,仅有一些微小差异;通过二年的蛋白质谱带分析,可看出上述三种平腹小蜂的蛋白质谱带的分区数目和颜色深浅程度也很相似。可初步看出,这三种平腹小蜂虽分布于我国的南部、中部和最北部,但可能是属于同一种或种下不同的地理型(或生态型)。  相似文献   

13.
荔枝主要害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综合治理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近 30 年来国内外荔枝害虫防治技术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梳理:监测预警技术主要用于对荔枝蒂蛀虫、荔枝蝽和鳞翅目食叶害虫防治适期的预测;农业防治措施主要有间伐疏植、回缩修剪、严控冬梢、清理落果、果园生草和间种豆科作物等;生物防治技术包括释放天敌昆虫和施用生物农药等,人工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是目前荔枝上较为成功的“以虫治虫”例子,B.t. 和绿僵菌制剂等生物农药对荔枝鳞翅目食叶害虫低龄幼虫有一定的防效;物理防治技术包括色诱、性诱、灯光诱杀和干扰等;化学防治仍是目前防治荔枝害虫最重要的手段,但正式登记的只有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除虫脲等药剂,而防效更好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和噻虫胺等药剂尚有待登记。根据多年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提出在荔枝开花前和谢花后各施药 1 次以防治多种害虫为害或压低虫口基数;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对于荔枝蒂蛀虫要贯彻“兼前 - 抓中 - 控后”和“成虫、卵和初孵幼虫一起杀”的防控策略,在幼果期通过预测预报确定其防治适期可提高防效和减少施药次数;果实及时采收、采后及时修剪,保秋梢、控冬梢和冬季清园等措施都有助于压低虫口基数。  相似文献   

14.
荔蝽卵平腹小峰(AndstatisjaponictsAshmead)是荔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在荔蝽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记述了该蜂对荔蝽卵的有关寄生特性、产卵针管长度、寄主卵被寄生后体内发生组织解离现象以及平腹小蜂在寄主卵内的胚胎发育等与外界气体交换的方式.为平腹小蜂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0年在广西北流潮塘、荔宝、花果山等果场进行了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试验,总面积约20hm^2,8-10年生龙眼、荔枝树约4000株。结果为:在放蜂区和对照区内,荔枝蝽象卵寄生天敌平腹小蜂、跳小蜂的总寄生率分别为94.3%和18.9%,相比效果明显,同时果园中若虫数量显著降低,控制在经济危害阈值之下。  相似文献   

16.
平腹小蜂对荔枝蝽象自然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作用因子生命表方法和种群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评价了在有机荔枝园区中荔枝蝽象卵寄生天敌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对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自然种群的控制效果. 结果表明,在放蜂区和对照区中,平腹小蜂的寄生率分别为82.57%和9.23%,荔枝蝽象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0.97和11.55,处理区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84,即平腹小蜂对荔枝蝽象的控制效果达91.6%. 可见,在有机荔枝园中,单独释放平腹小蜂完全可达到控制荔枝蝽象种群数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森林小卫士"——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等鳞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独钟",是一种防治效果显著的优势寄生蜂,在生物防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提升无公害防治水平、保护多样化生态环境、人工助迁等手段,使白蛾周氏啮小蜂成为河南地区优势寄生性天敌,从而在防治林业有害生物方面达到"一虫多治"、"一劳永逸"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引种与利用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一种危险的森林检疫性害虫,严重影响松树的生长.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我们在借鉴广东省20世纪80年代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经验基础上,于2002年5月再从日本引进花角蚜小蜂,共收到花角蚜小蜂种蜂5718只,经过1年多的林间释放和扩繁,已成功定殖,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白蛾周氏啮小蜂是鳞翅目食叶害虫的有效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大规模人工繁育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关键技术以及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对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效果,以为鳞翅目食叶害虫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烟粉虱是设施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因其发生特点,常规化学防治较困难,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还会造成"3R"问题。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不但对粉虱具有较好的控制能力,还具有操作方便、效果持续等优点。我们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包括丽蚜小蜂释放、悬挂黄板技术来进行设施蔬菜烟粉虱绿色防治的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