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代岭南儿科以宋代刘昉、清代陈复正为主要代表,认为小儿肿满病机皆因于脾胃之虚。当代岭南儿科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经重视辨证论治、首分标本虚实,注重中西融合、灵活变通,广东省中医院袁美凤、邓俊芷、黄清明等在小儿肾病治疗方面各有见解,是岭南儿科继承者。他们多认为脾肾气虚、湿热乃小儿肾病综合征之病机关键,血瘀是重要标证之一;同时对激素耐药、激素依赖提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岭南地区气候炎热,瘴气疫毒之邪较盛,为瘟疫好发之地。岭南瘟疫是历代岭南医家研究的重点。作为岭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有丰富的岭南瘟疫学文物,透过这些藏品,发现岭南医学、中西汇通医学、药膳文化、凉茶文化、药浴文化、大医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防疫文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典藏。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外界压力增大使得郁证发病率逐年增加。传统的郁证治法多从肝论治,忽视了脾胃功能失调在郁证中的影响。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失和,气机郁滞可发为郁证。冼绍祥教授认为,岭南地区人群常年居处于湿热之地,多具脾虚痰湿的体质学特点。中医认为人与自然为一个整体,结合三因致病学说理论依据,在岭南郁证人群的调治中,应重视“湿”这一特点,化湿理气法成为岭南地区郁证治疗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吕安卿是近现代岭南医学流派早期代表性医家之一,对岭南医派之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临证风格特色鲜明,尤擅妇儿科,立"松、通、清"法辨治温病传里、邪困心包及温病、杂病郁热内伏之证,为叶天士、吴温病学术在岭南本地化的体现,于岭南医林中独树一帜.于妇科疾病重视调气理血,对妇科血病、调经有着独到与丰富的经验;于幼科倡导小儿外感四...  相似文献   

5.
介绍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岭南内科疾病的临床经验。邓老善用岭南膏方,重视"脾统血"理论的临床应用,以治岭南血证之本;提出"气分三焦湿热"是岭南发热性疾病的常见病机,善辨外感、内伤,分别治以南芪、木蝴蝶、豨莶草等特色岭南草药;重视心脾相关理论,认为岭南心悸病病机为气阴不足、痰浊阻络,治以邓氏温胆汤。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6.
重症肌无力责之脾胃虚损,与五脏相关。治疗以益气升阳、强肌健力为基础;重视脾胃,五脏相关,尤重脾肾;重视气血并补、阴阳并济;喜用岭南草药,酌加虫类药。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是小儿常见疾患,在岭南地区尤为多见,故岭南历代医家皆重视小儿泄泻之证,并形成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治泄之法。罗笑容传承了岭南小儿医家治泄的思路,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本文总结了罗笑容对岭南地区小儿泄泻形成特点及辨证分型的认识,提出脾虚湿泻与湿热泻是岭南地区小儿泄泻最常见的证型,并着重介绍了罗笑容治泻三方,包括治脾虚湿泻的苍蚕止泻汤,治湿热泻热重于湿的加味葛根芩连汤,治湿热泻湿重于热的罗氏三花汤并附医案三则,解析其治疗小儿泄泻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岭南灸法是岭南医家在不断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地域特色灸法。本文追溯了岭南灸法的起源、代表性医家及著作,梳理岭南灸法的学术源流,对岭南地区热证辨证用灸、发展隔物灸和重视艾灸醒神等学术特色进行归纳,为更好地继承、发展岭南灸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何志雄教授是当代岭南伤寒学派的杰出代表、伤寒教育学家、经方大家,当代岭南伤寒学科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毕生坚持岭南伤寒经典教学,重视人才梯队培养、学术传承、学术交流和基层理论教育。善用经方治疗岭南疑难疾病,开拓思想,扩大范围,极大推动了岭南伤寒学理论、教育、科研、临床和学科建设发展,在当代岭南伤寒学术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媛  詹杰  朱乐英  陈红霞  詹乐昌 《新中医》2023,55(16):194-197
从“三才”医学模式视角,以《湿热论》为理论根基,结合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及人 文环境等因素,分析岭南地区中风的病因病机。“天环境”是岭南地区热炽之源,“地环境”是岭南地区湿横之 根,“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人群湿热之本。“天环境”与“地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人 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之根本病因。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转变的关键病机。  相似文献   

11.
《光明中医》2021,36(16)
根据岭南地区湿热的气候地理环境与岭南人多痰湿、阴虚的体质等因素,岭南医家形成了独特的临证经验,此文就此概述了岭南温病学派的用药特色与规律,包括用药轻清,善用花、叶、汁、鲜品、虫类、当地及进口药材,重视清热解毒、祛湿护阴、调畅气机、食疗食养等。  相似文献   

12.
陈虹  刘小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2):178-180
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岭南医药文献资料进行辑录整理。整理后发现: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和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和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蛊毒病诸候”“猁狗啮候”“蜞蜍着入候”等岭南各种常见传染病证候。书中收录与岭南相关的医药文献资料,证明岭南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药材》2019,(3)
妊娠恶阻为妊娠早期的常见病,岭南罗氏妇科根据岭南气候、地域及岭南人体质特点,三因制宜、辨证施治,形成了重视脾肾、用药平和;清热利湿、固护阴精;兼容并蓄、擅用南药的用药特点。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机体阴阳气血盛衰的特点,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基础。其形成与地域气候、文化背景深刻关联。岭南的湿热环境及人群偏嗜湿冷的饮食习惯,易影响脾胃功能,导致岭南人独特的脾虚体质。中医学认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病位在骨,其本在肾,但也与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合肌肉主四肢"等生理机能相关联,脾虚作为OP发病的重要环节正逐渐被众多医家所重视。笔者现基于岭南人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15.
根据《贻令堂医学三书》总结清代岭南医家黄霄鹏的学术思想。认为黄氏遍读医籍,擅长诀微摘要;治法上外感宗吴鞠通,内伤依陈修园,临证明辨外感内伤,从病源、证候、治法、传染等角度辨析伤寒与温病的不同;立足岭南气候环境特点,深研暑证,融合名家论治痹病经验而自成特色;用药强调气味补泻、引经报使;用方不泥于古,灵活多变,加减化裁使之符合临床实践,深有岭南用药特色;养生以节饮食为要,重视疾病禁忌等方面。黄霄鹏偏重于中医药基础理论的总结与提炼,体现了岭南医家务实包容的内涵实质。  相似文献   

16.
重症肌无力为难治性疾病,现代医学干预疗效不稳定,且停药后易复发,刘友章教授结合岭南地区气候特点,认为脾胃虚损,肌肉筋脉失养为重症肌无力之本,湿热为标;脾虚为主,五脏相关,整体调适、重视兼症,标本兼治,因地制宜,临床擅用岭南药,根据重症肌无力不同时期健脾与清热化湿各有侧重。缓解期重在补脾肾,活动期注意湿气困脾或湿气郁久化热,或外感使MG病情复发或症状加重,此时既要重视补脾,更要注重化湿清热,以免湿热之邪进一步损伤既虚之脾。  相似文献   

17.
余锦秀  林俊和  陈佩玲 《光明中医》2012,27(7):1292-1294
岭南名老中医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其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对中医养生防病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本文从药物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和房室养生五个方面探讨其养生防病思想,以弘扬其的学术精神,彰显岭南中医养生之特色,传承岭南中医之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名老中医是当代岭南中医的杰出代表,对药物养生有深刻的见解和实践:培后天之本,使脾胃健旺,则病邪无从侵袭;从肝论治,重视疏肝理气,以保持人体气机平衡;固先天之本,补肾之精气,元气足则不易衰老;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则精神乃治.根据体质、寒热虚实与脏腑阴阳因证施补,补而不偏.其药物养生思想,彰显了岭南中医药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邓铁涛教授应用岭南中草药经验萃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导师邓铁涛教授,挚爱中医药事业,孜孜不倦,尽毕生之精力精研歧黄之术,学识渊博,博古通今,于中医学理论与临床均有精深造诣,对中医学大系中的岭南医学亦颇有研究,在岭南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方面多有发挥,积累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俗话说:"一方草药治一方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岭南地处亚热带,阳光雨水充足,植物生长茂盛,种类繁多,于是形成了别具地方特色的岭南中草药.由于岭南土卑地湿、气候炎热等地理环境特点和岭南人的体质差异,根据中医学天人相应的理论观点,邓老临证遣药常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辨病选用一些岭南中草药,每能收到桴鼓之效.笔者现将随师学习中的点滴体会,撰文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岭南蜂疗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岭南峰疗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其现状.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很适合蜜蜂的生长繁衍.该地区是全国较早开展蜂疗的地区之一,涌现出王孟筠、陈恕仁、成永明等一批蜂疗专家.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岭南蜂疗有了自己鲜明的"岭南特色"和较高的临床疗效,并越来越受到患者的欢迎.但同时岭南蜂疗也存在不足之处.展望未来.相信随着人们对自然疗法逐渐重视,岭南峰疗在今后将会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