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护理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特色,通过独特的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中进行实践。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医院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基本手段。它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核心,通过刺激特定部位,以通经脉、调气血、调整阴阳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1]。随着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越来越受到关注,中医护理技术以其简、效、易、廉的特色,在减轻患者病痛,尤其是在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彰显优势。  相似文献   

2.
俞穴经络按摩对半身不遂的康复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俞穴经络按摩对半身不遂的康复治疗的体会天津医学院附属医院周德湘,卢秀鸾,任洪利,袁咏,曲珍秋指导俞穴络按摩可以疏通气血,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解除病痛,恢复健康,提高生存质量。俞穴经络按摩是典型的内病外治疗法。它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通过按摩相应的俞...  相似文献   

3.
浅谈针灸临床取穴配穴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炙应用于临床,在辩证和施治上包括取穴、配穴,都不能脱离经络学说为基础,以八纲辩证为理论。针灸治病所应用的腧穴分布在经脉循行的线路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而经络又是各个同类性能的腧穴,在生理、病理上起着反应作用的联缀作用。因此,经络受病,可以内传脏腑;脏腑有病,也可以通过经络传到体表,在穴位反应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了在皮肤科临床中通过辨经络辨部位,配以脏腑,气血等辨证治疗皮肤病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意义,并辅以例证说明。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耳聋是耳科急症,目前西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大多认为与循环障碍、供血障碍、病毒感染等有关。目前临床治疗方式较多,主要通过改善耳内微循环药物、激素治疗及高压氧治疗等为主,其治疗效果不一,仍存在一定争议。不少研究学者表示,临床中部分患者经常规西药治疗后,效果并不明显。近年来,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受到临床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认为突发性耳聋多因风热之邪壅闭清窍,或者情志抑郁,瘀阻耳部经络所致;通过针刺疗法可疏通筋络,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进而使得听力得到恢复。本研究主要从突发性耳聋病机及治疗现状、针刺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杜宁娜  夏亲华  张宗蔚 《护理研究》2013,(12):F0003-F0003
刮痧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刮痧板在皮肤相应部位进行刮拭,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旺盛,改善病变部位营养状况,加速炎性物质吸收,以达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是一种绿色疗法,具有简、便、易、廉等优势,可以调节全身脏腑功能,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与脏腑关系的学说,是中医护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结构的一部分。作为人体血液循环通道的主干和分支,经络是联络脏腑形体肢节、沟通内外上下、运行全身气血、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联络脏腑肢体、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功能,与人体生理病理息息相关~([1])。根据经络学说理论,"经"是指经络系统的主  相似文献   

8.
腧穴     
正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分为经穴(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腧穴)、经外奇  相似文献   

9.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脏腑功能的发挥、肢体关节的正常活动都离不开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络。正是由于经络之间的相互联系,气血才能得以正常运行,濡养周身。经络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经络亦是反应疾病病理变化、气血阴阳盛衰的重要载体。经络理论是针灸的特色核心理论,是针灸诊疗疾病的核心内容。近年来,针灸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膝骨关节炎的治疗当中,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将立足于经络理论的基础之上,以经络辨证为指导,遵循审、切、循、扪、按的经络诊察方法,采取辨位归经、辨病归经的方式,浅析经络理论在针刺治疗膝骨关节炎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穴位概说:穴位亦称经穴、孔穴、俞穴、穴道、气穴,或以数字编号代替穴位名称——(注)。穴位是分布在经脉上的点,它是脏腑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又是接受外界对体表刺激的作用点。因此,当某种致病因素导至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时,脏腑和经脉便会出现相应的病候,穴位也会随着出现异常反应。例如急性阑尾炎可在胃经足三里或上巨虚穴出现明显过敏压痛。由于穴位既能反映脏腑经络病症,又能调节脏腑气血,所以是针灸治疗的关键。古代医籍中记载十四经穴位有361个,加上历代医家不断通过临床积累而增加的“经外奇穴”,总数  相似文献   

11.
经穴脉冲刺激治疗胆肾绞痛358例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阜新123000)董抒华岳惠卿我们运用北京宏波自动化控制设备厂生产的推按运经仪(TAYJ),结合中医脏腑经络理论,择经选穴治疗胆肾绞痛3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58例,男23...  相似文献   

12.
<正>痛风的主要病位在肝脾,日久累及于肾。本文从痛风的发病部位、中医经络学说、患者的体质、中药归经、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和常见的并发症等多角度阐明学术观点。中医在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时应以清肝脾二经湿热为主,在治疗累及于肾时应参以补肾之药,从而提高疗效,调节  相似文献   

13.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根据经络学说中的阴经阳经相配理论,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形成了肺与大肠互为表里的体系,这种互为表里的经络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笔者将这一理论用于临床一些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祛风药,是指能祛除留着于肌肉、经络、筋骨、脏腑之风邪的药物。味多辛苦,性或温或凉。多是植物药,还有部分是虫类药。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病多属中医“水肿”“肾风”等范畴,风、湿、瘀、虚等因素主导其发生发展。其中,风邪多为诱发因素,且风易与湿相合,致虚致瘀,亦是慢性肾脏病复发加重、迁延不愈的因素之--,故祛风药被广泛应用于肾病治疗。风能胜湿,祛风通络搜湿、宣达透湿,并助肝之条达以胜湿,是中医治疗风湿、水湿病症的重要手段。本文将祛风药治疗肾病的理论基础、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腹痛在内、外、妇、儿科疾病中都可以出现,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临床医生,除对现代医学的腹痛知识(特别是急腹痛)有所了解,参合现代医学辨病治疗外,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在临床实际工作中,注意发挥中医治疗腹痛的自身优势,坚持用中医四诊八纲、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理论,并融会古今治疗腹痛的经验进行辨证论治,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医治疗腹痛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屈玉明 《护理研究》2006,20(36):3306-3307
眼针疗法是由著名中医前辈彭静山教授总结60余年行医生涯之针灸经验,首创的一种以中医学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结合眼与五脏六腑、十四经脉关系,与后汉名医华佗的“观眼识病”学术思想相适应,根据眼球结膜上血管的形色变化,判定疾病的性质与部位,然后辨证针刺眼周特定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微针疗法。眼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均有密切联系,通过眼部针刺可达到通经络、活气血的目的。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运用眼针疗法配合康复治疗缺血性卒中,并设立了康复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缺血…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针灸在越来越多国家的广泛运用,关于经络的研究如排山倒海之势迎面袭来。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热点领域。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围绕着经络这一重大课题,研究者跨越了物理、化学、生物、病理、中医和现代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开展广泛的研究,但尚未找到一个完整的理论来阐释经络的现象,和引起这种现象的科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342例中风患者的临床中医辨证分型与颅脑CT检查结果对照,探讨颅脑CT检查结果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对342例中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经络者204例,中脏腑者138例,全部进行了头颅轴位CT扫描;并与342例的CT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中经络204例中腔隙性脑梗死156例,缺血性脑梗死26例,出血性脑梗死3例,脑出血(小面积出血灶)11例;中脏腑138例中以脑出血为主。结论:CT诊断中的腔隙性脑梗死以及小面积的脑出血等中风病证多为中经络(196例);而脑出血和多发性脑梗死等多为中脏腑(130例)。同时临床表现和中医辨证也符合“中经络者一般无意识改变而病轻,中脏腑者常有意识不清而病重”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与损伤而致脊柱内外力学平衡失调,髓核自破裂口突出压迫脊神经而引起。中医认为因外伤、劳损,而导致肾气不足筋脉失养,同时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流注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的失调而致经络受阻、气滞血瘀等[1],亦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压迫神经根,临床以腰痛或(及)一侧下肢放射痛、腰部运动障碍、主观麻木感觉、患肢温度下降以及肌肉萎缩等为主要症状。近些年来,  相似文献   

20.
总结程红亮主任基于“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采用“辨经论治”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经验。谨守“脑-咽-脏腑”三位一体理念,融“咽为经脉之所聚”理论,合“病候、病位、经络”三辨法,以“辨经论治”中风后吞咽障碍。经过十余年的探索确立了以项部取穴+舌咽部取穴+辨经取穴为治疗思路,首选督任经以调阴阳,次取脾胃肾以养先后天,辅取肝心经以促气血行,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形成了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