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天幕疝的CT表现及CT征象的临床意义,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 材料来自本院经临床、于术证实的78例天幕疝病例的CT扫描资料,重点在脑千周围脑池密度及形态改变,脑干、松果体有无变形、移位,鞍上池、外侧裂及侧脑室有无狭象,主要间接征象和次要间接征象。直接CT征象指脑干周围脑池出现脑组织影,显示率为91.03%。根据直接CT征象,天幕疝可分为四型前疝、后疝、完全疝和环疝。主要间接征象包括脑干变形、移位46例、松果体移位39例,对侧脑池狭窄、闭塞68例和同侧脑池扩大41例。次要间接CT征象包括鞍上池狭窄、闭塞26例、侧脑室、外侧裂改变均为78例和中线结构移位》15mml5例。结论 大多数情况下,CT检查不仅能发现天幕疝的存在,而且可以作出正确诊断和准确分型。  相似文献   

2.
张东宁  彭先斌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3):1584-1585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与CT、MRI的改变。方法:30例首次CT扫描距发病时间最短1 h,最长7 d,24 h内扫描21例,24~72 h扫描7例,3 d后扫描2例。结果:经CT证实脑干出血27例(27/30,90%),对头颅CT扫描3例与桥脑少量出血的5例,分别作MRI检查,8例全部证实为脑干出血。结论:临床上怀疑脑干出血,首先主张脑干CT薄层扫描为宜,疑为脑干小脑出血者,MRI为首选检查方法,有条件的可以CT、MRI同时进行检查,可以提高脑干出血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3例经 CT 检查确定脑干损伤出血但其余脑部无明显或严重损伤。临床捡查发现有上段脑干损伤的症征但无持续昏迷和去脑强直且预后良好,基于此3例病人的发现,作者认为:原发性脑干损伤是存在的,且可不伴随弥漫性脑损伤而存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问题并非是损伤的存在与否而是传统的临床概念存在问题。原发性脑干损伤可以在没有持续昏迷与去脑强直即所谓典型症征的条件下存在,但诊断必须得到 CT 扫描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周围型小肺癌征象的分析,评价基本征象与其它征象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进行分析。其中普通CT薄层(3mm)扫描11例;螺旋CT常规加薄层扫描(层厚3mm,进床速度为3mm/s,重建3mm)25例,常规加高分辨率CT扫描(层厚1mm,间距3mm)12例,常规加增强9例。结果周围型小肺癌征象有:毛刺征,占89.5%;分叶征,占86.0%;胸膜凹陷征,占80.7%;血管集聚征,占56.1%;空泡征,占57.9%;空洞征,占5.3%;支气管充气征,占22.8%;瘤灶胸膜侧条片状影,占22.8%;引流支气管截断征,占7.0%;磨玻璃征,占1.8%。结论用薄层扫描或高分辨率CT扫描是周围型小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CT在小儿颅内病变149例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扫描对小儿颅内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9例小儿CT脑扫描进行分析.结果:外伤送检76例,CT扫描异常46例,占6052%;癫痫10例,CT扫描异常为为3000%;临床诊断颅内感染及颅内占位性病变送检12例,CT扫描异常率为100%;颅内出血异常率为80%;脑性瘫痪、智能低下、脑发育不全、头痛、惊厥等的CT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趋向于一致.结论:CT对小儿颅内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提高超急性脑梗死的CT诊断水平,探讨该病的CT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85例发病1~6小时病案资料较完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征象,所有病例24—72小时复查CT证实为脑梗死。结果:发现早期CT常规扫描,显示异常征象44例(51.7%),其中致密动脉征10例;脑实质略低密度征34例,局部脑肿胀18例。结论:超急性脑梗死CT常规扫描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孟凡怀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6):96-96,98
目的 分析新生儿缺氧缺出性脑病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的价值.方法 56例新生儿分娩过程、出生后临床表现与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 56例中重度7例,中度28例,轻度21例.主要征象为脑白质密度减低、边缘模糊、脑干及小脑很少波及.其中脑实质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大脑镰出血5例,脑室出血1例.结论 螺旋CT检查能准确显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部位和脑实质密度异常改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我院2000年8月至2003年6月经过CT、病检、随访证实51例原发性肺癌的CT诊断.资料表明:51例肺癌中男性33例、女性18例,性别比183.3:100,年龄最大87岁,最小32岁,50岁以上38例占74.6 %;中央型肺癌27例占52.9 %,周围型肺癌24例占47.1 %;周围型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6例占25 %,肺上沟癌3例占12.5 %.CT表现:中央型肠癌直接征象为肺门肿块占100 %,支气管改变占55.6 %.间接征象主要为支气管阻塞征,即"三阻征"占63 %.周围型肺癌CT征象有分叶征占66.7 %,棘状突起占41.7 %,毛刺征占25 %,空泡征29.2 %.坏死、空洞、胸膜凹陷,毗邻血管气管变化,均具有特征性.提示:周围型肺癌中细支气管肺泡癌不具有特征性易误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干病变的早期核校对共振(MRI)表现。评价颅脑损伤后早期行MRI扫描的价值。方法:对61例重型颅脑损伤后7天内的患进行了MRI检查,同时还做了早期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CT)采用MRI批描来判定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而采用体感诱发电位(SEPs)和听觉诱发电位(BAEOs)来判定脑干功能。结果:39例患(占64%)发现有脑干病变,双侧桥脑病变(100%)死亡,非脑干病变死亡率为9%。在个别情况下,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病变之间有着典型的临床区别。在MRI影像学上,伤后2天以上的所有病变都会出现高信号和1或低信号改变;伤后2天内,原发性病变在MRI影像学上呈低信号改变,而1例继发性脑干病变在MRI影像学上则无出血表现。结论:早期MRI扫描对判断脑干病变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肺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CT诊断和鉴别诊断肺结核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2例经痰检、活检和临床治愈证实的肺结核病例。全部病例均做了胸部平片和薄层CT扫描,其中27例做了增强CT扫描。结果 HRCT能够发现平片和常规CT不能或不能全部显示的许多征象,如小叶中心分布的气腔结节,小气道结节(树芽征),肺间质异常和马赛克灌注等。在52例肺结核中:①磨玻璃密度与实变29例,占55.76%。②空洞13例,占25%。③树芽征26例,占50%。④随机分布的结节8例,占15.38%。⑤小叶间隔增厚14例,占26.72%。⑥支气管、血管周围间质增厚9例,占17.3%。结论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能够真实、形象地显示肺结核的各种重要征象,因此,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多层螺旋CT对肺结核能够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原发脑干损伤影像学诊断及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脑干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研究其影像学诊断及分类。方法:对100例临床诊断为原发脑干损伤病人伤后48小时内行头颅CT扫描,其中10例并进行了MRI检查,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00例CT扫描有脑干损伤直接征像97例,间接征像98例,无异常改变2例。10例MRI检查均有脑干损伤的直接征像。临床和影像学诊断脑干挫伤94例,脑干血肿3例,脑干震荡2例。结论:CT、MRI影像学检查能补充和完善既往的临床诊断标准,确定脑干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和类型。  相似文献   

12.
张亮  蒋拥军  王慧君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7):743-745,764,861
目的观察原发性脑干损伤死亡者脑干内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低氧诱导因子-1(HIF-1)的表达变化,为原发性脑干损伤致死的病理学诊断、法医病理学死因判断提供稳定、简便、可行的检测指标及方法。方法标本分为脑干损伤组和对照组,运用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和脑干组织nNOS和HIF-1的表达变化水平。结果对照组脑干仅见少量nNOS阳性神经细胞;伤后1h死亡组可见阳性细胞增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时间增加阳性神经细胞数增多,表达强度增强,伤后24h达到高峰,随后表达减弱。对照组神经元偶见HIF-1α表达,伤后1h死亡组可见表达HIF-1α的神经细胞数增多,表达强度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增加,HIF-1α阳性表达的神经细胞增多,伤后48h达高峰,随后表达减弱。结论 nNOS、HIF-1α参与了原发性脑干损伤的过程,脑干损伤后nNOS、HIF-1α蛋白随损伤时间变化的规律为原发性脑干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了新的方法,可望应用于法医学实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脾脏创伤的 CT征象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笔者分析了 30例脾创伤病人的 CT资料 ,其中男 2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38岁 ,CT平扫 8例 ,平扫加增强 2 2例。结果 :12例呈“新月形改变”,6例呈线形低密度影 ,6例为类圆形低密度影 ,6例表现为“前哨血凝块”征象 ,2 2例行增强扫描 ,其中 2 0例表现为血肿密度较正常脾实质强化密度低 ,2例显示血肿密度与主动脉密度相同。结论 :CT能准确地显示脾脏创伤的存在及其损伤范围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干损伤的亚低温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情况.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疗法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脑干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在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CT平扫及增强后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畸胎瘤3例,表现为由三胚层组织构成的境界清晰的混杂密度块影,轻度不均匀性强化。皮样囊肿7例,表现为类圆形境界清晰的略低密度块影,囊壁轻度强化。生殖细胞瘤3例,呈类圆形混合密度块影,强化较明显但不均匀,常伴三脑室受压征象,。表皮样囊肿17例,呈不规则形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无强化征象。所有肿瘤周围脑组织均无明显水肿征象。结论 CT是颅内胚生殖细胞肿瘤术前定性诊断的最可靠方法之一,平扫与增强扫描相结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质子磁共振波谱(1H-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H-MRS)研究原发性脑干损伤(primary brain stem injury,PBSI)患者局部神经异常代谢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36例PBSI患者在伤后3 h~16天行1H-MRS检测,分析...  相似文献   

17.
Two patients with blunt head injury were examined by CT scann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brainstem hemorrhage with unremarkable changes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rain. Physical examination showed signs of upper brainstem lesion such as discoordination, bilateral Babinski signs, and internuclear ophthalmic palsy without persistent coma and decerebrate rigidity.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brainstem injury, well healed, was established. Basing on the results of these 2 cases, we believe that primary brainstem injury does exist, but it is not necessarily associated with persistent coma and decerebrate rigidity. CT scanning for diagnosing such cases is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DAI)的急性期表现 ,为临床诊断DAI提供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 :收集 1 4例DAI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 4例DAI的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 1 4例 ,脑实质内出血灶 1 1例 ,呈单发或多发 ,直径 <2cm。主要分布于皮髓质交界、胼胝体、基底节区和脑干 ,蛛网膜下腔出血 9例 ,合并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 4例 ,颅骨骨折 2例。结论 :DAI的临床与CT表现特点 ,对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包继华  丁常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1):3038-3039
目的: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经临床证实为DAI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分析病灶累及部位与临床预后、GCS评分的关系。结果:60例DAI早期CT均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脑室及脑沟池受压变小或闭塞;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53例,呈斑点状,直径多<20 mm,主要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脑干及小脑;蛛网膜和/或脑室出血47例,合并硬膜外血肿24例,颅底骨折28例。37例累及中线部位。本组中治愈40例,好转5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14例。GCS评分13分15分4例,9分12分16例,≤8分40例。结论:病灶累及脑中线部位,预后差且GCS评分较低。DAI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及评价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及肠系膜损伤的CT表现特点。方法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及肠系膜损伤病例,主要观察(1)肠管破裂,腹腔游离气体的分布特点。(2)腹膜腔内游离积液的密度、腹水聚集部位与肠及肠系膜损伤部位的关系。(3)肠及肠系膜改变的CT表现形式。结朵(1)手术发现肠管不同程度穿孔、撕裂5例,4例腹腔内肠管外可见游离气体;1例空肠小穿孔,CT未发现腹腔游离气体;气体的多少与肠管破裂部位及裂口大小有关。(2)腹腔内游离积液12例,腹水密度较高(〉35HU),损伤部位肠间积液9例。(3)肠管改变,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连续层面肠管的连续性中断。(4)肠系膜水肿,较广泛或局限性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见条状影,系膜间见大小不等血肿影(〉50HU)。结论腹腔肠管外游离气体、密度较高游离积液、肠间积液、肠系膜密度改变,常可做出肠及肠系膜损伤的可靠CT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