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糖尿病(DM)、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于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对在北京市五家二级医院所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首次或二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登记及基线评估。随访患者脑卒中复发情况至2008年12月。结果累积4年脑卒中复发率15.6%。多因素分析显示,在年龄≥60岁组和<60岁组DM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者(P值分别0.006和0.012)。在总人群和年龄≥60岁组,IFG患者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有增加的趋势(P值分别为0.961和0.636),但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结论本研究脑卒中复发率低于国内外同类研究。DM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0岁的IFG患者脑卒中复发危险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微量蛋白尿(MA)与缺血性脑卒中(CIS)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通过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微量蛋白尿,并与有血管危险因素的非卒中对照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空腹血糖、TC、TG、HDL-C、LDL-C、MA等临床指标的比较研究,以探讨微量蛋白尿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系. 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并发症比较无明显差异(x2或t=1.01、0.35、1.22、0.68、3.54,P>0.05);两组的血脂异常和血液生化检查结果比较亦无明显差异(x2或t =0.34、1.39、0.58、0.46、0.29,P>0.05).但是两组患者的微量蛋白尿检出率比较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 =8.06,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微量蛋白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的MA阳性率比较有明显差异(F=4.12,P<0.05). 结论 微量蛋白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随访复查微量蛋白尿对于判断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3例,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连续7 d以上,利用血栓弹力图检查阿司匹林抵抗情况,将其中阿司匹林抵抗患者35例作为抵抗组,阿司匹林敏感患者178例作为敏感组,追踪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0例及非复发组183例,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抵抗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率高于敏感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阿司匹林抵抗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OR=4.756,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收集连续在2012年12月1日~2014年1月31日期间在航天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9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资料;2015年1月完成1年随访,首先对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进一步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资料不全及失访11例,随访3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复发率10.9%(复发42例),其中3、6、9个月和1年累积复发率分别为5.7%、9.9%、10.7%、10.9%。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饮酒、脑梗死、癌症、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R=1.041,95%CI:1.010~1.073,P=0.008)、空腹血糖(RR=1.079,95%CI:1.022~1.140,P=0.007)、癌症(RR=3.756,95%CI:1.306~10.805,P=0.014)、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RR=3.066,95%CI:1.490~6.309,P=0.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空腹血糖、癌症、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程度及位置以及其对早期复发影响,为预防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沭阳县人民医院2017年4月30日至2018年12月30日收治的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头颅MRI(SWI)提示是否脑微出血将患者分为脑微出血及无脑微出血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90天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情况,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脑微出血情况对复发的影响。使用Cox回归分析观察患者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90天,无患者失访,共10例患者复发(16.67%)。无脑微出血组25例,复发1例;脑微出血组35例,复发9例。两组间合并高血压比例、既往脑卒中史、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4.951,P <0.05)。在脑微出血组,脑微出血轻度、中度和重度患者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8,P <0.05),重度患者复发率(5例,55.56%)高于轻度患者(2例,22.22%)及中度患者(2例,22.22%)。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合并高血压、既往脑卒中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卒中相关(OR=1.097~2.014,P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存在脑微出血(OR:1.238,95%CI:1.094~2.687)、既往脑卒中史(OR:2.614,95%CI:1.654~6.21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520,95%CI:1.157~4.105)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发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存在脑微出血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复发率较高,且重度脑微出血患者复发率高于轻度和中度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已确诊为糖尿病(DM)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因素及发生频率。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确诊DM的794例患者进行随访,最终确定468例(58%)随访时间在917年的患者入组。采用有无胰岛细胞抗体作为分组条件,将全体成员分为两组。结果患病时间平均17年的患者占总患者人数的15%,其中被诊断为DN的1型DM(T1DM)患者占14%,2型DM(T2DM)患者占25%,且91%的患者有微量蛋白尿,且8.6%出现大量蛋白尿。研究结果表明,高龄(HR1.05;95%CI 1.0117年的患者入组。采用有无胰岛细胞抗体作为分组条件,将全体成员分为两组。结果患病时间平均17年的患者占总患者人数的15%,其中被诊断为DN的1型DM(T1DM)患者占14%,2型DM(T2DM)患者占25%,且91%的患者有微量蛋白尿,且8.6%出现大量蛋白尿。研究结果表明,高龄(HR1.05;95%CI 1.011.10)和高BMI(HR 1.04;95%CI 1.001.10)和高BMI(HR 1.04;95%CI 1.001.09)已经成为DM发展为DN的独立高危因素。DM的发病高年龄(P=0.041)及BMI(P=0.012)是发病91.09)已经成为DM发展为DN的独立高危因素。DM的发病高年龄(P=0.041)及BMI(P=0.012)是发病917年的DM患者发生DN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因素和高BMI是DN发生发展的高危因素,且T2DM患者发生DN的概率明显高于T1DM患者。  相似文献   

7.
回顾性分析464名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高尿酸血症组(n=88)与单纯糖尿病组(n=376),比较两组间临床指标;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分为尿微量白蛋白正常组(n=302),微量蛋白尿组(n=71)和临床蛋白尿组(n=91),比较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结果⑴T2DM合并HUA组BMI、TG、LDL、Cr、㏑UMA、NAFLD和DR发病率水平高于T_2DM组(P0.05);⑵SUA水平和HUA患病率随UMA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P0.017);⑶SUA水平与BMI、TG、ALT、Cr、UMA水平正相关,与HDL负相关(P0.05);⑷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LDL、Cr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肾病密切相关,LDL、Cr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的脑卒中复发率及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连续登记有症状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107例,经头颅多普勒和磁共振成像证实,其中脑梗死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7例。记录患者基线期一般情况及脑卒中危险因素。根据MRI将脑梗死患者分为单发病灶和多发病灶。平均随访(26.1±11.3)个月,评价脑卒中复发率及年复发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结果失访11例(10.3%),随访96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的93例患者中,复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例(24.7%).年复发率14.0%.未规律抗血小板治疗是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54.95%CI:0.039-0.618,P=0.008),多发病灶患者有脑卒中易复发的趋势(OR=2.592,95%CI:0.681-9.861,P=0.162)。结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率高,未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是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多发病灶有脑卒中复发率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T2DM患者尿液Smad1的表达及其与肾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选择T2DM患者(T2DM组)118例及正常对照(NC)组28名,按照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64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6例及大量白蛋白尿组18例。应用ELISA法测定各组尿液Smad1的含量,常规方法测定Cr、胱抑素C(CysC)、FPG、HbA1c、C-P等临床指标,以Macisaac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分析尿Smad1含量与常用临床指标的相关。结果 T2DM组尿Smad1含量高于NC组,与UACR呈正相关(R=0.412,P=0.000),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尿Smad1含量呈递增改变;相关分析显示Smad1与FPG、HbA1c呈正相关,与FC-P肽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尿液Smad1是T2DM患者肾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尿液Smad1可反映DN损伤程度并与DN分期相关;尿液Smad1的检测对DN患者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及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LDL/HDL)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研究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以及LDL/HDL比值与脑卒中复发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有腔隙性脑梗死、合并高血压、血压、LDL、HDL、LDL/HDL、甘油三酯(TG)、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脑卒中量表评分(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有LDL/HDL、TG及合并高血压。LDL、LDL/HDL比值与脑卒中复发呈显著的正相关(均P0.05),HDL与脑卒中复发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LDL/HDL对脑卒中复发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81.52%和96.38%,均显著高于LDL和HDL单独检测值(P0.05)。结论 LDL/HDL预测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作用有助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高复发风险患者,实施早期防治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血和尿层粘连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尿层粘连蛋白 (LN)与早期糖尿病肾病 (DN)的关系。方法  2型糖尿病 (DM)患者 116例 ,分为正常蛋白尿组 (DMN组 ) 83例 ,微量蛋白尿组 (DMMA组 ) 3 3例 ;对照组 (C组 ) 3 1例。检测尿液LN、白蛋白(Alb)、肌酐 (Cr)和血清LN。结果 ①尿LN/Cr在DMMA组高于C组 (P <0 0 5 ) ;血清LN在DMMA组高于C组及DMN组 (P <0 0 5 )。②DM患者尿Alb/Cr与尿LN/Cr(r =0 183 ,P <0 0 5 )、血清LN(r =0 3 5 7,P <0 0 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③DM病程进入了血、尿LN和尿Alb/Cr的回归方程。结论 ① 2型DM患者血、尿LN与尿Alb排出有一致性升高的趋势 ,血清LN是DM早期肾病标志蛋白。②整体DM组中DM病程为血、尿LN和Alb/Cr升高的危险因子。③本研究提示 2型DM患者中血、尿LN水平升高 ,并与DN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有较好的相关性 ,尿、血LN水平可以用来监测DN的发生、病情进展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2 w抑郁障碍(PSD)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以及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神经内科诊断的脑卒中患者7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随访信息完整者60例(83.33%),其中发生PSD患者38例(63.33%),未发生PSD患者22例(36.67%);发生PSD患者中出现脑卒中复发者7例(18.42%),明显高于未发生PSD患者中出现脑卒中复发者2例(9.09%)(χ2=5.536,P=0.019)。与未发生PSD患者比较,PSD患者中女性、心脏病史、抗抑郁药比例更高,年龄更大,入院首次脑卒中评分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OR=1.667,P=0.007)、入院首次脑卒中评分(OR=0.981,P=0.022)、心脏病史(OR=1.071,P=0.014)均是PSD患者发生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卒中后2 w发生PSD会明显增加脑卒中的复发率,其中年龄、心脏病史、入院首次脑卒中评分是脑卒中2 w PSD患者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合理纠正这些危险因素带来的影响,将有助于预防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蛋白/尿肌酐(UP/Cr)比值和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及其临床应用。方法:收集我院住院103例患者晨尿及24h尿,按24h尿蛋白0.50g界点分为非临床蛋白尿组52例和临床蛋白尿组51例,分析UP/Cr比值及24h尿蛋白定量相关性;绘制ROC曲线,分析UP/Cr比值对应24h尿蛋白0.15g、1.00g和2.00g的最佳诊断界点。结果:52例非临床蛋白尿患者UP/Cr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37,P〈0.05),以晨尿蛋白/尿肌酐≥0.09作为24h尿蛋白≥0.15g诊断的界点,其诊断敏感度0.78,特异性0.60。51例临床蛋白尿患者,UP/Cr比值与24h尿蛋白定量呈正相关(r=0.85,P〈0.01),以UP/Cr≥0.96作为24h尿蛋白≥1g诊断的界点,其诊断敏感度0.92,特异性为0.93;以UP/Cr≥1.97作为24h尿蛋白≥2g诊断的界点,其诊断敏感度0.89,特异性为0.85。结论:晨尿蛋白标本测UP/Cr比值是临床蛋白尿患者方便、可靠评估尿蛋白的方法。对于微量蛋白尿患者,需要结合分析24h尿蛋白和UP/Cr比值,以更好的评估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血清β痕量蛋白(β-TP)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3月在邯郸市人民医院内科及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患者130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UAE)水平,患者被分为尿蛋白正常组(55例),微量蛋白尿组(40例)和大量蛋白尿组(35例)。另选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比较各组尿液NAG含量及血清β-TP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尿液NAG[(3.4±2.0)U/L比(11.9±3.2)U/L]及血清β-TP水平[(0.53±0.12)mg/L比(0.85±0.24)mg/L]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尿蛋白正常组比较,微量蛋白尿组和大量蛋白尿组尿液NAG[(5.9±3.6)U/L比(9.0±3.9)U/L比(21.0±7.2)U/L]和血清β-TP[(0.64±0.10)mg/L比(0.83±0.23)mg/L比(1.12±0.39)mg/L]水平显著升高,且大量蛋白尿组的显著高于微量蛋白尿组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尿液NAG水平与血清β-T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56,P=0.029)。结论:尿液NAG含量及血清β-TP水平可反映糖尿病早期肾病的病情,对其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强化干预管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提高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4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21例,对照组220例。干预组和对照组出院时按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内容进行指导,干预组同时启动强化干预管理;6个月后收集2组生化指标、药物依从性、复发率等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6个月随访时,干预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C、LDL-C及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26±1.02)mmol/L vs(5.72±1.32)mmol/L,P=0.037;(5.04±1.01)%vs(6.12±1.04)%,P=0.024;(3.61±0.77)mmol/L vs(4.22±1.10)mmol/L,P=0.002;(2.36±0.65)mmol/L vs(2.78±0.77)mmol/L,P=0.003;(1.12±0.36)mmol/L vs(1.05±0.32)mmol/L,P=0.040]。干预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vs17.3%,P0.05)。干预组阿司匹林、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依从率,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TG、TC、HDL-C、LDL-C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强化干预管理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提高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及对药物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年龄与颈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患者165例,根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100例和非脑卒中组65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其次,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59岁)36例,老年组(60~79岁)98例,高龄组(年龄≥80岁)31例,对3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年龄、高血压、易损斑块及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非脑卒中组[(70.6±11.2)岁vs(65.1±12.8)岁,P=0.004;79.0%vs 60.0%,P=0.008;40.0%vs 24.6%,P=0.041;20.0%vs 6.2%,P=0.014]。高龄组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及老年组(54.8%vs 2.8%和6.1%,P0.01)。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和高龄组稳定斑块及易损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OR=1.039,95%CI:1.011~1.068,P=0.005)。年龄是颈动脉重度狭窄及易损斑块的危险因素(OR=1.225,95%CI:1.125~1.335,P=0.000;OR=1.035,95%CI:1.005~1.065,P=0.023)。结论年龄增长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非脑卒中患者易损斑块多且管腔重度狭窄比例大。年龄≥60岁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多于年龄≤59岁患者,年龄≥80岁患者管腔重度狭窄比例最高,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及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探讨其与糖、脂代谢、白蛋白尿及肾功能的关系。方法检测30例正常对照及110例T2DM患者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及血糖、血脂、血压、血肌酐、24 h尿白蛋白等。结果 T2DM患者的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T2DM血压正常组、血脂正常组、体质量偏低组及体质量正常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降低29%、28%、30%及35%(P<0.01);T2DM高血压组、高血脂组及超重组患者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较正常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分别为42%、40%及38%(P<0.01)。T2DM高血压组、高血脂组及超重组患者较T2DM血压正常组、血脂正常及体质量偏低和正常组患者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有所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T2DM正常MAU组、MAU组及明显白蛋白尿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分别降低30%、33%、35%(P<0.01);T2DM白蛋白尿且血清肌酐>1.5 mg/dl未进入肾脏替代治疗组患者较正常对照组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升高19%(P<0.05),且较其他各组均明显升高(P<0.01)。T2DM正常MAU组与MAU组及白蛋白尿组患者,随白蛋白尿的增多,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均有所降低,但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空腹血浆Ghrelin与体重指数(BMI,r=-0.309,P<0.01)、Hb A1c(r=-0.264,P<0.01)、收缩压(r=-0.535,P<0.01)、舒张压(r=-0.604,P<0.01)呈负相关;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330,P<0.01)。多元逐步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清肌酐(β=0.326,P=0.000 9)、BMI(β=-0.265,P<0.000 1)及Hb A1c(β=-0.231,P<0.000 1)共同决定空腹血浆Ghrelin。结论 T2DM患者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2DM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超重及白蛋白尿时空腹血浆Ghrelin水平更低;肾功能异常的T2DM患者血浆Ghrelin水平明显升高。血清肌酐、BMI及Hb A1c共同决定空腹血浆Ghreli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首次缺血性卒中后1年内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收集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至少随访1年.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复发的危险因素;根据发病初血浆Fib水平,将患者分为高Fib组和正常Fib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结果 共纳入121例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11例完成1年随访,其中30例(27.027%)复发.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Fib水平高[优势比(odds ratio,OR) 13.23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152~152.077;P=0.038]、初次发病年龄大(OR1.321,95% CI 1.064~1.641;P=0.012)、体质指数高(OR 1.351,95% CI 1.001~1.823;P=0.049)、服用抗血小板药(OR 36.819,95% CI1.890 ~717.143;P =0.017)和降血压药(OR 50.765,95% CI3.198 ~805.878;P=0.005)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函数曲线显示,高Fib组卒中复发率显著性高于正常Fib组(Log-Rank检验,P=0.000).结论 血浆Fib水平增高、高龄、肥胖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药和降血压药依从性差是初次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2DM患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肾脏疾病(DKD)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412例,检测血清25(OH)D、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24h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UNAG)和Cr浓度,计算UNAG/Cr比值。观察患者UACR及UNAG/Cr与25(OH)D的关系。结果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者246例(59.7%),DKD组维生素D缺乏和不足比例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74.8%vs 53.6%,P0.01);在正常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及大量白蛋白尿3组中,UNAG/Cr比值逐渐升高[1.06(0.80,1.47)vs 1.64(1.16,2.12)vs 3.07(2.43,4.02)μ/mmol,P0.01],25(OH)D水平逐渐降低[48.7(37.6,65.0)vs 39.0(30.8,53.6)vs 16.3(10.4,28.9)nmol/L,P0.01]。UACR、UNAG/Cr与25(OH)D呈负相关(r=-0.301、-0.233,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50nmol/L增加并发DKD的风险,OR值为3.041(95%CI1.784~5.183)。结论T2DM患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较为普遍,DKD患者维生素D缺乏更为严重,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可能通过影响肾小球、肾小管功能以增加并发DKD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的体质因素及与复发相关的中医诱因等危险因素。方法对51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性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198例)和非复发组(312例)。观察体质因素、中医诱因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在2组中的差异;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与复发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复发组瘀血质、痰湿质较非复发组分布比例增多,而气虚质、阴虚质比例减少,过逸致复、药复所致发病较非复发组明显升高,复发组年龄、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体质指数(BMI)≥25 kg/m2水平高于非复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瘀血质、药复、过逸致复、年龄、高血压、BMI、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相关(P<0.05)。结论中医体质因素中瘀血质、痰湿质和中医诱因中过逸致复、药复也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