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9 毫秒
1.
《Planning》2016,(2)
本文在住宅建筑能耗影响因素基础上,构建建筑能耗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寻找住宅建筑能耗的规律。通过调整住宅建筑能耗的不同参数,观察其对整个住宅建筑能耗的影响,从而提出降低住宅建筑能耗、改善建筑用能、促进住宅建筑节能的可行性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不同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差异,本文基于全寿命周期理论,在对国内外已有的建筑碳排放测算结果归一化的基础上,构建了静态及动态的建筑碳排放流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木结构3种结构住宅建筑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流,其中包括隐含碳排放期阶段、建筑运营期阶段、建筑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的碳排放流。研究结果表明:1)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的静态碳排放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84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7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量(1 230);2)3种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时点碳排放流比较结果:隐含碳排放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451)、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37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172);建筑运行期阶段碳排放流由大到小依次为钢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9)、混凝土结构住宅建筑碳排放流(28),木结构住宅建筑的碳排放流(26);废弃及回收期阶段碳排放流主要表现为负碳排放,钢结构建筑和木结构的负碳排放流量相近,分别为-52、-53,凝土结构的负碳排放流为-0.3,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
住宅的电气设计是住宅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电气设计对于住宅建筑的美观、实现住宅建筑的使用功能、保障居住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降低住宅造价,均具有一定的影响。文章结合本人多年的经验,针对住宅建筑电气设计中的电气线路的设计、电气器件的选择、安装及防雷接地措施进行了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4.
梳理住宅产业化和SI住宅建筑体系的概念和发展,从实现方式、作用、目标三方面进行对比,总结两者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在分析两者可持续特征的基础上研究SI住宅建筑与住宅产业化发展的相适性,以及住宅产业化对SI住宅建筑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从建设项目的建造流程,提出基于SI住宅建筑及其产业化技术体系的可持续建筑实现的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5.
、住宅结构体系基本要求和类别 1、住宅结构体系基本要求建筑结构体系是支撑整个建筑的骨架和基础,住宅结构体系同样是住宅建筑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住宅的建筑功能和经济指标,住宅结构体系必须满足以下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6.
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建筑热工气候区划下的气候、社会等条件以及供暖空调方式等特点,提出了住宅建筑能耗统计体系的框架。从住宅建筑概况、住户基本资料、能耗设备的拥有量和使用情况以及住宅能耗量等方面建立起住宅建筑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整套报表以对市、省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住宅建筑能耗情况逐层进行统计,并以湖南省某市住宅建筑能耗情况为例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统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目前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住宅建筑结构质量安全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文章以住宅建筑结构耐久性为研究对象,分析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机理和影响住宅建筑结构耐久性因素,并提出提高住宅建筑结构耐久性的相关措施和建议,以供住宅建筑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8.
《门窗》2019,(20)
绿色建筑住宅是现代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建筑住宅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是重点的项目,规范好施工技术能够实现绿色建筑住宅的环保化及生态化,表明绿色建筑住宅的优势,因此,本文主要探讨绿色建筑住宅施工技术中的要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住宅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述1.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概念建筑工业化是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械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用新型建筑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的住宅称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2.新型建筑工业化住宅内涵(1)基本内涵——设计标准化、构件部品化、施工机  相似文献   

10.
推动住宅建筑领域的工业化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的一项举措,而建筑外立面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是阻碍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传统住宅建筑相比,装配式住宅建筑往往更具模数化与标准性。本研究主要聚焦装配式住宅外立面多样化设计,即利用装配式住宅建筑的特性,基于色彩角度展开问卷调查,总结人们对住宅建筑外立面色彩搭配的主观意向,采取合理的设计手段,运用色彩搭配与色彩心理学理论,将预制外墙板等外立面预制构件的色彩重新设计、排列、组合,以达到在不改变装配式住宅建筑外立面构件尺寸、连接方式、结构等特性的情况下,兼顾其多样化、个性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陈华军 《山西建筑》2009,35(21):235-236
通过对建筑节能及墙体节能的概述,总结了当前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各类外墙节能技术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建筑市场实际应用情况,指出外墙自保温技术与外墙外保温等技术的配套使用,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从外墙保温节能设计、门窗及屋面保温隔热节能设计、太阳能节能设计等方面阐述了目前我国房屋建筑中节能设计的现状,同时从技术、管理及使用方面对房屋建筑节能设计的发展前景作了概述,从而进一步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邵征 《住宅科技》2007,27(12):34-37
文章针对上海地区的气候特点,采用Desth能耗计算分析软件,分析了不同的外墙和外窗传热系数、外窗遮阳系数对居住建筑产生的节能率,并分别得出了这几种节能措施的节能效果,以期在节能65%标准的住宅设计中给予参考  相似文献   

14.
段小洁 《住宅科技》2012,(11):15-20
随着我国对住宅节能工作的重视与不断发展,作为基础工作的建筑外墙保温正越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外墙外保温系统然而,近几年来保温材料引发建筑火灾严重事故时有发生,使得国内业内人士对保温系统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产生质疑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建筑能耗和建筑节能的现状,然后从建筑节能政策和建筑技术两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建筑节能的措施与对策这些将对我国在建筑行业进一步推进、发展和完善建筑节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指出了我国发展外墙外保温虽然道路曲折,但其必要性毋庸置疑,并对在我国大力发展外保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建筑节能的行业标准已相继椎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首先要提高外国护墙的热阻值,减少内外的热桥效应.  相似文献   

16.
运用节能设计软件BECS2010进行建模分析,通过改变既有住宅建筑屋面、外墙、外窗、遮阳形式以及外墙涂料颜色等单一方案,分析其节能改造效果,研究不同节能改造技术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屋面保温材料厚度的增加,建筑总耗电量指标不断下降,并趋于平衡;当挤塑聚苯板(XPS)(B1级)厚度由20 mm增大到50 mm时,建筑总能耗的理论节能率由50.41%升高至54.55%;在原有窗型的基础之上增加一层塑料窗的节能效果最好,其理论节能率比改造前提高3.43%;采用不同的遮阳形式时,建筑总能耗间的差距并不明显;随着建筑外墙外表面颜色的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夏季建筑得热,进而增加了建筑总能耗。  相似文献   

17.
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毅 《山西建筑》2009,35(9):253-254
阐述了建筑外墙节能保温的意义及分类,从保温材料选择和施工方法两方面说明了如何保证外墙保温的工程质量,以积累建筑外墙保温施工经验,推广建筑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净 《山西建筑》2003,29(6):121-122
就当前我国常用的外墙保温技术及节能材料加以论述 ,提出在大力推广外墙保温技术的同时 ,必须加强新型节能材料的开发和利用 ,从而使建筑节能真正得以实施  相似文献   

19.
杨颖  芦岩 《煤气与热力》2011,31(6):19-21
结合工程实例,对天津某居住建筑的耗热量指标、节能率、各种围护结构能耗权重进行了计算,实际节能率为67.9%。外窗、外墙的能耗权重较高,为实施节能措施的对象。以节能率70%、75%为目标,在分别提高外窗、外墙绝热性能的前提下,计算了节能措施的经济性。对于实现节能率70%,通过降低外窗传热系数或增加外墙挤塑聚苯板的厚度均可实现,后者的经济性较优。对于实现75%节能率,单纯增加外墙的保温层厚度或单纯降低外窗的传热系数,并不现实。可行的方法是在改善外墙及外窗绝热性能的同时,降低建筑南、北向的窗墙比。  相似文献   

20.
建筑外窗节能及改造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秀力  范学平 《住宅科技》2010,30(11):32-34
文章从玻璃、窗框等方面介绍了影响建筑外窗节能的因素,并结合既有建筑外窗改造工程对外窗改造的经济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外窗改造不仅具有良好的节能效果,而且其投资回收期很短,适合在既有建筑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